首页优美句子

诗经吉祥如意的诗句精选50条

日期:2022年01月19日 分类:优美句子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原文: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释:

1、溱、洧:水名,又见《褰裳》篇。涣涣:水弥漫之貌。《集传》“涣涣,春水盛貌。”

2、士与女:泛指众游春男女。“女曰”、“士曰”的士女则有所专指。以下仿此。

3、蕳(间jiān):兰。古字同。《毛传》:“蕳,兰也。”古人所谓兰是一种香草,属菊科,和今之兰花不同。郑国风俗,每年三月上巳日男女聚在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执兰草,祓(扶fú)除不祥。

4、观:言游观。这句是说一个女子约她的爱人道:看看热闹去吧?(“观”亦可读为“灌”,灌为洗濯,洗濯所以除不祥。)

5、既:已也。《郑笺》:“既,已也。士曰已观矣。”且:读为“徂(cú)”,往。这句是男答女:我已经去过了。

6、且往观乎:是女劝男再往之辞,“且”训“复”。

7、訏(吁xū):大。这句是说洧水之外确是宽旷而可乐。

8、伊:犹“维”,语助词。谑:调笑。

9、勺药:香草名。男女以勺药相赠是结恩情的表示。《集传》:“勺药,亦香草也。三月开花,芳色可爱。”

10、浏:清貌。《说文·水部》:“浏,流清貌。”

11、殷:众。《毛传》:“殷,众也。”

12、将:相将。《集传》:“将当作相,声之误也。”

译文:

溱河,洧河,春来荡漾绿波。男男,女女,手拿兰草游乐。姑娘说:“去看看?”小伙说:“已去过。”“请你再去陪陪我!”洧河那边,真宽敞,真快活。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送一支芍药订约。

溱河,洧河,春来绿波清澈。男男,女女,游人越来越多。姑娘说:“去看看?”小伙说:“已去过。”“请你再去陪陪我!”洧河那边,真宽敞,真快活。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送一支芍药订约。

诗经故事:

郑国的境内,流淌着溱水和洧水,平静的河水流着,为郑国带来丰硕的粮油,起一道温柔的风景!两岸柳如烟、花似锦,是人们生活宽松富俗后,休闲游玩、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谈情说爱自然是有时间的,总不能天天都是情人节吧?感情这个东东,可不是天天在一起就能加深许多的。

时间是三月三,第一场桃花水下来了后,河面宽了许多,也清洁了许多,河中的鱼儿是肥的,水面上的鹭是白的,两岸的柳枝儿是青的,草地里的芍药花是粉都都的红的,兰草的花香是在四野里弥漫着的;只不过三月三的节日不赤裸裸的叫个情人节,我们的先辈是懂得含蓄的,做事起名从不那么直白,人家叫了个上已节呢,听听,多好听的名字哦,上已节!

叫了个上已节,其实也就和现今的情人节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给情人们见面找一个机会一个借口。

情景是怎样的呢?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鉴赏:

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导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 “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千载而下的读者,也分明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诗意明朗,欢快,清新,没有一丝“邪思”。后世的经学家诬之为“刺乱也”,那是太煞风景了。道学家咒之为“淫诗”,那是太抹煞人性了。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相关文章:

1.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2.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3.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4.诗经·国风·齐风·甫田

5.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6.《国风·唐风·椒聊》中的生殖崇拜

7.诗经·小雅·鱼藻之什·苕之华

8.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菀柳

9.诗经·国风·郑风·褰裳

10.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大田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原文赏析

【作品简介】

《溱洧》,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全诗诗分二章,每章十二句,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汉族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导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作品原文】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溱河,洧河,春来荡漾绿波。男男,女女,手拿兰草游乐。姑娘说:“去看看?”小伙说:“已去过。”“请你再去陪陪我!”洧河那边,真宽敞,真快活。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送一支芍药订约。

溱河,洧河,春来绿波清澈。男男,女女,游人越来越多。姑娘说:“去看看?”小伙说:“已去过。”“请你再去陪陪我!”洧河那边,真宽敞,真快活。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送一支芍药订约。

注释

⑴溱(zhēn 针)、洧(wěi 伟):郑国二水名。

⑵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⑶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士”、“女”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⑷秉:执。蕑(jiān 坚):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⑸既:已经。且(cú 徂):同“徂”,去,往。

⑹且:再。

⑺洵:诚然,确实。訏(xū 虚):广阔。

⑻维:发语词。

⑼伊:发语词。相谑:互相调笑。

⑽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⑾浏:水深而清之状。

⑿殷:众多。盈:满。

⒀将:即“相”。

【作品鉴赏】

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导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千载而下的读者,也分明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诗意明朗,欢快,清新,没有一丝“邪思”。后世的经学家诬之为“刺乱也”,那是太煞风景了。道学家咒之为“淫诗”,那是太抹煞人性了。

诗经·国风·郑风·褰裳

原文: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注释:

1、子:女子称她的情人。惠:见爱。

2、褰(千qiān):撩起(衣裳)。褰裳:提起下裙。溱(针zhēn):水名,源出今河南省密县东北圣水峪,东南流与洧水会合。

3、不我思:即不思我。

4、狂:痴騃(挨ái)。狂童:犹言“痴儿”或“傻小子”。狂童之狂:就是说痴儿中之痴儿。且(居jū):语尾助词,在这里的作用犹“哉”。

5、洧(伪wěi):水名,源出今河南省登封县东阳城山,东流经密县到大隗(伪wěi)镇会合溱水为双泊河。

6、士:《集传》:“士,未娶者之称。”

译文:

承你见爱想念我,就提衣襟度溱来。你若不想我,岂无他人爱?傻小子呀真傻态!

承你见爱想念我,就提衣襟度洧来。你若不想我,岂无他男爱?痴小子呀真痴呆!

诗经故事:

三月的第一场桃花水下来后,溱水、洧水都涨满河水了;河岸上绿上柳梢,黄白野花交织盛开,菜粉蝶上下翻飞,远处有斑鸠鸣叫,水面上窜飞着几只翠鸟,早晨的太阳照得暖烘烘的,正是踏青的好时期呢,

上已节时,郑国的男男女女,多到溱水、洧水边游玩,前半日四处踏青多执兰花交游,后半日到庙中结社共欢。

子产这天也带着小厮丰儿出游来了,那丰儿年方二八,正是闲不住的时候,一到野外就奔前跑后,追鸟扑蝶的忙开了,子产却在后面不紧不慢的迈着四方步,一边欣赏着满目春色,一边留意着田地里庄稼的成色,心中还想着如何应对晋国派来的使者叔向。

那叔向的来意子产心中是很明白的,他就是来为晋国探一探郑国的虚实的,若有一点应对不当的地方,那郑国就会招来又一场战难灾祸呢。

子产为相以来,废除了‘井田制’,推行了‘作封洫’和‘作丘赋’,百姓也由刚开始的不理解变成了对他的拥护和爱戴;‘我有子弟, 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这样的歌子,现今在郑国是到处传唱呢;处四战之地的郑国,在晋楚两国的夹缝中生存,百姓难得有片刻的安宁之时,自子产为政以来却维持了长达十数年的太平日子,也真是不容易啊!可这一次叔向的来,嘴上说的是祝福、探望、问候郑简公,但谁的心里都明白,他是来试探来了,那刚刚继位不久的晋平公正欲有一番作为,秣兵厉马的准备开疆拓土呢。

丰儿是不知道这些事的,一个人跑着、疯着,一会儿就抱来了大把的兰草来,挑选了一束好看香浓的送与子产拿上,自已又跑到了河边上向对岸看去,子产觉得丰儿跑的有些古怪,也就顺着他看的方向望去,呵呵,对面有几位打扮的整齐招展的姑娘呢。

“大夫,大夫,那边有小兰姐姐呢。”丰儿兴奋的对子产叫道,“哦,是小兰吗?我的眼看不清楚了呢,你喊她一声问问。”“嗯,是她呢,我的眼可尖了。” “那你喊喊看。”“小兰姐姐!小兰姐姐!”那丰儿真的大声的喊叫开来,“哎,是丰儿吗?我们在这边呢。”“呵呵,大夫,是她们呢。”“那你和她们玩会吧,我先走走了,别忘了跟来啊。”说着子产先走了,他明白应该给小孩子们一点相处的时间呢,人人都从年青时过的.哦。

子产前面一走,丰儿的胆子就大了,“小兰姐姐,我好想你啊,呵呵。”“死丰儿,想我你就牵着衣服走过来嘛。哈哈哈哈。”河面上响起了银铃般的笑声,丰儿还真的走了几步,可水太深了,脚下一绊,差点跌进了水中,吓得他赶快跑了转来,对面的笑声更响了,小兰叫着“快过来啊,你不是想我了吗?”丰儿摇了摇头说:“可水太深了,我不敢呢。”“哈哈哈哈……”几个姑娘和小兰一起唱起来了。

丰儿不会水,他是不敢过河去追小兰的了,只好在姑娘的歌声中落荒而逃了,歌声传到了子产的耳中,他先是笑了笑,猛然有什么东西触及了他一下似的,他仔细的听了听,在心里把小兰唱的歌词记了下来。

在招待叔向的宴会中,大伙儿都做起了诗来,子产对叔向说:“我这也有一首呢,麻烦你记下来,转致给晋公。”说着他就慢慢的呤颂道: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满屋的人都笑了,可叔向笑了笑后马上就停住了,口里喃喃的念道:“子不思我,岂无他人!好诗,好诗!”

叔向回到晋国后对晋君说:“郑国有人呢,子产在,不可攻郑。”他把那首诗为晋君背了一遍后,又说:“秦国、楚国都在郑附近,其诗有异心呢,不可以攻打郑的。”

晋国也就收回了想去攻打郑国的想法。

鉴赏:

在爱情生活中,有失去情人而悲泣自怜的弱女子,也有泼辣、旷达的奇女子。在以男子为本位的旧时代,虽然二者均避不开命运的摆弄,但后者毕竟表现出了一种独立、自强的意气,足令巾帼神旺。

《褰裳》中的主人公,就正是这样一位奇女子。她与其他女子一样,此刻大抵也正处于热恋之中。因为所恋的心上人,在溱洧之水的对岸,所以也免不了等待相会的焦躁和疑虑。不过她的吐语却爽快:“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你倘要思念我,就提起衣襟渡溱来!真是快人快语,毫不拖泥带水。较之于《将仲子》那“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的瞻前顾后,显得非常泼辣和爽朗。只是女主人公的脾气也未免太急了些:心上人倘要早早晚晚念着她,就必得早早晚晚来找她,那什么事都干不成了。说穿了,恐怕还是女主人公对他思念得更深些,巴不得立刻渡溱去会见心上人。但作为女子,毕竟又要矜持、宛曲些,所以说出口时,就变成了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了。可见泼辣的女子也并非不矜持,爽朗之中,也毕竟还留几分含蓄在。如此把握女主人公此刻的心理,方为得之。

但她的心上人,似乎并没有及时来会,便不免引得女主人公有点伤心了。只是伤心中的吐语也毫不示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你若不想我,我岂没有他人爱!这话说得也真痛快,简直就像是指着对方的鼻子,声称“天下的男人都死光了么,我就只能爱你一个?”那样快利。这态度又是很旷达的,爱情本就是男女相悦、两厢情愿的事,倘若对方不爱,就不必强拉硬扯放不开。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正可为“岂无他人”四字作注。较之于《狡童》中那“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的呜咽吞声,此诗的女主人公,又显得通达和坚强多了。但倘若以为她就真的不把对方放在心上,恐怕还有几分误解,其实那不过是她所说的气话,而且还带有假设的意味,这从“狂童之狂也且”的戏谑语气,即可推知。须知女主人公心里,实在是很看重这份爱情的,但在外表,却又故意装出不在意的样子,无非是要激得心上人更疼她、爱她而已。所以她刚冷若寒霜,吐出“岂无他人”一句,即又噗哧一笑,戏谑地调侃对方“傻小子呀真傻态”了。看来,这位泼辣、爽朗的女主人公,在爱情上既颇认真,也还带着几分狡黠呢。唯其如此,于自矜、刚强之中,又显得可亲、可爱。

全诗只短短二章,用的是富于个性的口语描摹,故涵咏之际,只觉女主人公泼辣、爽朗的音容笑貌,如接于眉睫之间,堪称抒情小诗中的精品。虽说女主人公并未看轻爱情,倘若她真的被心上人抛弃,也未必能做到诗中所说的那样旷达;但这种建立在自信、自强上的爱情观,以及纵遭挫折也不颓丧的意气,却是颇能令溺于情者警醒,而给天下弱女子以鼓舞的。

诗经·国风·郑风·清人

清人

朝代:先秦

原文: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注释:

1、清:郑国城邑。在今河南中牟县西南。彭:河上地名。

2、驷:驾车的四马。介:甲。旁旁:同“彭彭”。强壮貌。

3、英:即“缨”。

4、消:河上地名。

5、麃麃(标biāo):英武貌。

6、乔:同“英”。

7、轴:河上地名。

8、陶陶(道dào):驱驰貌。

9、左旋右抽:《通释》:“左旋右抽,谓将之左右手也。旋车曰旋,旌旗之指麾亦曰旋。”《集传》:“抽,拔刀也。”10、中军:《郑笺》:“中军,谓将也。”作好:武艺高超。

译文: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地,披甲的驷马驰骤真强壮。两支矛装饰重重红缨络,在河边来去翱翔多欢畅。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地,披甲的驷马威武地奔跑。两支矛装饰重重野雉毛,在河边来回闲逛真逍遥。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地,披甲的驷马驰驱乐陶陶。士兵们左转身子右抽刀,领兵的主将练武姿态好。

诗经故事:

郑文公是很不喜欢高克的!为什么呢?这还得从那次狩猎说起。

高克当时是新郑的卫戍区司令吧,他领着一帮从清阳亭招来的彭地子弟,守护着京畿重地,护卫着文公的安全,大小事情都在文公的马前鞍后,奔走效力。

那文公生性绵,耳根软,办事没啥主见,用从谏如流来说那是表扬了,实际上就是墙上一棵草、风吹两边倒的主,时间一长,高克和手下一帮子清人子弟也就不把这位国君放在眼里了,表面上还是尊爱有加,骨子里却深藏着篾视,干什么事都要把文公的身边卫队比下去;这不,秋猎时两家就闹的很不愉快了。

秋猎准备的还是很充分的,出发时士气很高,特别是郑文公的那帮贴身卫队,已受够了高克手下的叽笑,这次早攒足了劲,要从猎物的件数和重量上都较出高下来,为此他们还鼓动着文公带上窖藏十几年的几坛好酒,来作为获胜者的采头,好像胜利都已是他们的了,大凡君王的卫队,都有那么一种目空一切瞧不起人的臭毛病呢。

事与愿违,一天闹热奔走下来,郑公的卫队猎来了三只大大的野兔,而高克的.手下却猎取了很多小小的肥鹿,还有几只狼和豹子;文公本来是要论功行赏的了,可他的卫队长上前说道:“高克耸甬手下作弊,在外围撵得野物远离君主车队,使得文公没有猎物可打,他们是在欺君!”高克一听也毫不示弱的回击道:“你们就是腿不快,箭不精,别说没把野物赶你那里去,就是赶去了,你们也射不中的;我手下人的箭法好,没等野物跑你跟前就射着了,当然不会赶到你们的眼前去了。”两人一个说他欺君,一个骂那个无能,文公没了主意,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谁发言,就觉得谁说的有道理呢。

待到日落时分,两人还没争完,高克一生气,也就不等文公的赏赐了,带着手下的士兵,拉着猎物气冲冲的离得文公远,在几十丈外,燃起篝火,烤上了肥鹿。

文公的卫队也燃上了火,打开了酒坛,把那三只可怜的小兔子也烤上了,酒香漂到高克那里,高克的士兵用鹿腿塞在口中抵挡着诱惑,鹿肉香漂来,郑文公饮一大口酒后,口水却流出来了。

冬天,传来了狄人来侵的消息,郑文公火速下令,让高克带着他的子弟兵去了黄河岸边守卫。

高克的卫队很是威武的来到了黄河边上,披甲的战马强壮有力,战车油光发亮,两丈四的夷矛、两丈高的酋矛,并排而立、错落有秩,上面的红缨随风起舞,似是一双大鸟在河面上空翱翔。

住下以后也操演过两次,沿黄河岸边急驰,马蹄哒哒,车轮滚滚,黄尘中的高克很是威风好看。

可两月过后,带的粮吃完了,回去摧促粮草的派出了几批,可一个也没见回来,兵无粮自散,这群在围猎时曾大显身手的健儿,没等来狄人的进攻,却败于肚皮的饥饿,没几天就抛戈丢矛,扔下下漂亮的战车和厚重的铠甲,纷纷逃回了清阳,一只虎狼之师就这样溃散了。

高克知道文公是不会放过自已的,就一溜烟逃陈国去了。

《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鉴赏:

《清人》为《郑风》的第五首。在郑风二十一篇诗中,唯独这首《清人》是确切有本事可考的。

据《春秋·鲁闵公二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云:“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时间久了,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而是任其在驻地无所事事,整天游逛。最后军队溃散而归,高克也逃到陈国去了。又据《毛诗序》,诗作者为郑公子素。

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就能深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了。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攻伐兼并不绝于史。广大人民对那些诸侯争霸的不义之战是深恶痛绝的。而对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起抗击外敌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总是予以热情的歌颂。在防御外敌的时候,如果有人消极不抵抗甚至投降,那将受到千夫所指。在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怎么样呢,他们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是深深斥责郑文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方玉润也说:“唯郑文公恶高克,而使之拥兵在外,此召乱之本也。幸而师散将逃,国得无恙;使其反戈相向,何以御之?”(《诗经原始》)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覆咏叹的手法,以加强对读者的印象,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