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二十四番花信经典句子汇集100句

日期:2022年01月23日 分类:优美句子

二十四番花信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1)到海边了,便总惦记着看日出。

(2)最初几日阴雨,天空为云霾锁住,只见海天茫茫,是深深浅浅的灰色。不见太阳,也不辨东西南北。

(3)一天清晨到阳台上,忽见一侧天边和海面闪着红光,空中云层后面,有个大红球,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得很高了。没有多久,便不能逼视。

(4)阳台上看日出,毕竟局促。在告别养马岛的这天,特意到海边去等侯。

(5)微弱的晨曦中,树木似醒非醒,海是凝重的灰蓝。昨天还是海面的地方,现在露出高高低低的礁石,线条还不十分清晰。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那块伸入海中的大礁石上移动着,他是想上得高些,看得远些。那是我们力所不及的。我们只能循着岸边小路选择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候那伟大的时刻。

(6)天边有云层围护着。渐渐地,东天红了,由浅到深,红得很朴素。似乎云层后面正在燃烧,却看不出那中心在哪里,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似乎也在盼着太阳。

(7)“快看!快看!”我们彼此叫着,只见云层后面陡然出现一个小红球。那是太阳!那是燃烧的中心。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

来,每一道水波都发着红光。

(8)这一带几个海岛上都有三官庙,渔民们奉祀天、地和水。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是这样神圣。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天有日月、地有泥土,感激太阳辛勤地出没、大海不息地涨落。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每天驱赶着金色的马车向天上驶去时,是否想到地上水中的生灵在顶礼膜拜?

(9)太阳不停地上升,愈来愈大,水面红柱愈来愈宽而长。终于成为一片落进海水的灿烂的彩色。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使我们转过头去。

(10)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11)太阳是我们的。

(选自《二十四番花信》)

11.阅读第(5)~(9)段,在横线上补全太阳光线、色彩的变化情况。(4分)

晨曦微弱――______――红光闪耀――_______

12.本文第(3)(4)段写在阳台上看日出,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13.赏析第(6)段中画线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逐渐变红强光白亮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关键信息的提炼。文章第⑤⑨段通过描写太阳光 和色彩的变化来写日出的过程,解答时定位在这几个段 落,根据题干的提示,筛选关键词填空即可。

13.示例一:“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忽然” 有出其不意之感,以动写静,与“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形成对比,表现了日出时的庄严肃穆和我们对日出的期待。(5)

王瘦吾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王瘦吾真瘦。瘦得两个肩胛骨从长衫的外面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年轻时很风雅过几天。他小时开蒙的塾师是邑中名士谈甓渔,谈先生教会了他做诗。那时,绒线店由父亲经营着,生意不错,这样他就有机会追随一些阔的和不太阔的名士,春秋佳日,文酒雅集。遇有什么张母吴太夫人八十寿辰征诗,也会送去两首七律。瘦吾就是那时落下的一个别号。自从父亲一死,他挑起全家的生活,就不再做一句诗,和那些诗人们也再无来往。

他家的绒线店是一个不大的连家店。店面的招牌上虽写着“京广洋货,零趸批发”,所卖的却只是:丝线、绦子、头号针、二号针、女人钳眉毛的镊子、刨花、抿子(涂刨花水用的小刷子)、品青、煮蓝、僧帽牌洋蜡烛、太阳牌肥皂、美孚灯罩……种类很多,但都值不了几个钱。每天晚上结帐时都是一堆铜板和一角两角的零碎的小票,难得看见一块洋钱。

这样一个小店,维持一家生活,是困难的。王瘦吾家的人口日渐增多了。他上有老母,自己又有了三个孩子。小的还在娘怀里抱着。两个大的,一儿一女,已经都在上小学了。不用说穿衣,就是穿鞋也是个愁人的事。

儿子最恨下雨。小学的同学几乎全部在下雨天都穿了胶鞋来上学,只有他穿了还是他父亲穿过的钉鞋。钉鞋很笨,很重,走起来还嘎啦嘎啦的响。他一进学校的大门,同学们就都朝他看,看他那双鞋。他闹了好多回。每回下雨,他就说:“我不去上学了!”妈都给他说好话:“明年,明年就买胶鞋。一定!”——“明年!您都说了几年了!”最后还是嘟着嘴,挟了一把补过的旧伞,走了。王瘦吾听见街石上儿子的钉鞋愤怒的声音,半天都没有说话。

女儿要参加全县小学秋季运动会,表演团体操,要穿规定的服装:白上衣、黑短裙。这都还好办。难的是鞋,——要一律穿白球鞋。女儿跟妈要。妈说:“一双球鞋,要好几块钱。咱们不去参加了。就说生病了,叫你爸写个请假条。”女儿不像她哥发脾气,闹,她只是一声不响,眼泪不停地往下滴。到底还是去了。这位能干的妈跟邻居家借来一双球鞋,比着样子,用一块白帆布连夜赶做了一双。除了底子是布的,别处跟买来的完全一样。天亮的时候,做妈的轻轻地叫:“妞子,起来!”女儿一睁眼,看见床前摆着一双白鞋,趴在妈胸前哭了。王瘦吾看见妻子疲乏而凄然的笑容,他的心酸。

因此,王瘦吾老想发财。

这财,是怎么个发法呢?靠这个小绒线店,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他得另外想办法。这城里的街,好像是傍晚时的码头,各种船只,都靠满了。各行各业,都有个固定的地盘,想往里面再插一只手,很难。他得把眼睛看到这个县城以外,这些行业以外。他做过许多不同性质的生意。他做过虾籽生意,醉蟹生意,腌制过双黄鸭蛋。张家庄出一种木瓜酒,他运销过。本地出一种药材,叫做?莶,他收过,用木船装到上海(他自己就坐在一船高高的药草上),卖给药材行。三叉河出一种水仙鱼,他曾想过做罐头……他做的生意都有点别出心裁,甚至是想入非非。他隔个把月就要出一次门,四乡八镇,到处跑。像一只饥饿的鸟,到处飞,想给儿女们找一口食。回来时总带着满身的草屑灰尘;人,越来越瘦。

后来他想起开工厂。他的这个工厂是个绳厂,做草绳和钱串子。蓑衣草两股,绞成细绳,过去是穿制钱用的,所以叫做钱串子。现在不使制钱了,店铺里却离不开它。茶食店用来包扎点心,席子店捆席子,卖鱼的穿鱼腮。绞这种细绳,本来是湖西农民冬闲时的副业,一大捆一大捆挑进城来兜售。因为没有准人,准时,准数,有时需用,却遇不着。有了这么个厂,对于用户方便多了。王瘦吾这个厂站住了。他就不再四处奔跑。这家工厂,连王瘦吾在内,一共四个人。一个伙计搬运,两个做活。有两架“机器”,倒是铁的,只是都要用手摇。这两架机器,摇起来嘎嘎的响,给这条街增添了一种新的声音,和捶铜器、打烧饼、算命瞎子的铜铛的声音混和在一起。不久,人们就习惯了,仿佛这声音本来就有。

初二、十六的傍晚,常常看到王瘦吾拎了半斤肉或一条鱼从街上走回家。

王瘦吾的绳厂赚了钱。他可又觉得这个买卖货源、销路都有限,他早就想好了另外一宗生意。这个县北乡高田多种麦,出极好的麦秸,当地农民多以掐草帽辫为副业。每年有外地行商来,以极便宜的价钱收去。稍经加工,就成了草帽,又以高价卖给农民。王瘦吾想:为什么不能就地制成草帽呢?这钱为什么要给外地人赚去呢?主意已定,他就把两台绞绳机盘出去,买了两架扎草帽的机子,请了一个师傅,教出三个徒弟,就在原来绳厂的旧址,办起了一个草帽厂。城里的买卖人都说:王瘦吾这步棋看得准,必赚无疑!草帽厂开张的那天,来道喜和看热闹的人很多。一盘草帽辫,在师傅手里,通过机针一扎,哒哒地响,一会儿工夫,哎,草帽盔出来了!——又一会,草帽边!——成了!一顶一顶草帽,顷刻之间,摞得很高。这不是草帽,这是大洋钱呀!这一天,靳彝甫送来一张“得利图”,画着一个白须的渔翁,背着鱼篓,提着两尾金鳞赤尾的大鲤鱼。凡看了这张画的,无不大笑:这渔翁的长相,活脱就是王瘦吾!

(节选自《岁寒三友》)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况,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年轻时候的王瘦吾,也曾追随过一些阔额或者不太阔的名士,也给有钱人家的寿星赠过寿诗,作者这样写是想表现他也有不高雅的一面。

B.为了表现王瘦吾家境清贫,作者舍弃了衣食住行的其他方面,重点写两孩子穿鞋的事情。这样写以小见大,透过细微之处更加具体形象地突出了其贫寒的程度

C.王瘦吾拎着半斤肉或者一条鱼从街上走过,这虽然表明他家的境况已有所改变,但主要表现了他的.虚荣,故意从大街走过让别人知道,有炫耀的意思。

D.王瘦吾家境清贫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和当时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和他上有老下有小的具体家庭结构有关。前者是故事的背景,后者是情节的重点。

E.小说结尾处,朋友送来的“得利图”上的渔翁画得很像王瘦吾,这表现了他朋友绘画技艺十分高超,也说明王瘦吾结交的都是和他一样有才学的人。

(2)王瘦吾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作品中两次写到了王瘦吾的“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针对小说的结尾,有人认为王瘦吾能把生意做成,合乎情理;也有人认为像王瘦吾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做成生意的。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小说情节和王瘦吾的性格特点,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1) B D (A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

(A.“表现他有不够高雅的一面”于文无据。 C. 转折之后的分析错误,小说其他情节中看不出王瘦吾虚荣的一面。 D. 文本没有交代王瘦吾家贫穷的原因。 E.“得利图”上的渔翁像王瘦吾,这是看图的人的感觉,表现的是看画的人对王瘦吾的恭维 和祝愿。)

(2)((1)读书识字,有文化,内心有风雅的一面; (2)对家人有爱心,更有家庭责任感;(3)能忍耐,能吃苦,能够承受失败; (4)脑子比较灵活,能够在尝试和失败中不断 调整,寻找出路。

(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1)前后呼应,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给读 者留下深刻印象; (2)开头写“瘦”,主要表现了他 年轻风雅的一面;(3)后面写他“越来越瘦”,是为了表现他为 改变家境四处奔走的辛苦和劳累。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同意第一种观点:能做成生意合乎情理(2分)。

原因:(1)从他父亲当年经营绒线店来看,王瘦吾 身上有做生意的潜质,只是之前没有表现出来(2分);(2)他识字,有文化,头脑灵活,有利于经商(2分); (3)他吃苦耐劳,敢于尝试,不怕失败,有助于他做成 生意(2分);(4)对家人的爱和责任感,会驱使他克服一切困难改变家境,这是他做成生意的动力(2分)。

(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同意第二种观点:王瘦吾这样的性格不可能真正做成生意 (2分)。

原因:(1)从小养成的读书人的性格 决定王瘦吾不可能真正喜欢做生意,读书人拘谨、单纯的性格也不是说变就能改变的(2分); (2)王瘦吾的性格中缺乏生意人应有的唯利是图和 奸诈(2分);(3)从对待女儿和妻子的态度来看,王瘦吾还有读书人 的敏感、多情和脆弱,这种性格不可能做成生意(2分);(4)小说情节所描绘的生意成功家境改变,只是作者基 于同情的虚构(2分)。

(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难忘的时刻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时刻吧。

上学期,京剧《红楼十二钗》电视片摄制组到嘉定秋霞圃拍摄几组镜头,临时需要一名小演员扮演贾母的贴身丫环鸳鸯,导演到我们学校来挑选演员。真是幸运极了,我被导演选中了。当老师把这消息告诉我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以为是在梦里呢。

就这样,我揣着一颗又激动、又紧张的心来到了摄制组。摄制线的叔叔、阿姨见来了个小演员,都热情地围住我,并不时地勉励我,我直对自己说:“别怕,别怕。”但越是这样,心跳得越厉害。虽说我在学校里已经不止一次登过舞台,可面对着摄像机,同著名的电影演员在一起演戏,这毕竟是第一次啊……

在导演的帮助下,我很快进入了角色,顺利地完成了导演规定的戏。

最使我难忘的是拍摄最后一组镜头的那天,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爷爷来到摄制组,接见了全体演员。俞爷爷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为了祖国的戏曲事业,他依然的辛勤工作,一种敬仰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在这难忘的时刻我多么想对俞爷爷说一句:“俞爷爷,您好!”多么想奔到俞爷爷跟前,向他献上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导演的陪同下,俞爷爷一边观赏着园林的景色,一边同演员们谈着话,还不时地打着手势,那神采奕奕的样子,很难使人想念他已经是八旬老人了。最后,俞爷爷同演员们合影留念,我站在人群中,紧贴着俞爷爷,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学生有缘结识了京昆大师俞爷爷,并摄下了那张珍贵的照片,这难忘的时刻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

1.文中记叙的“难忘的时刻”,具体指什么时刻?

2.照样子,写词语

(1)AA式:默默、统统

(2)ABB式:兴冲冲、气乎乎

(3)AABB式:干干净净、勉勉强强

(4)ABAC式:载歌载舞

3.在括号里填适当字词,并体会句中人物的感情:

(1)我揣着一颗( )激动、( )紧张的心来到了摄制组。

(2)在这难忘的时刻我( )想对俞爷爷说一句:“俞爷爷,您好!”( )想奔到俞爷爷跟前,向他献上一条鲜艳的红领巾。

4.请你用“—”画出与文章最后一小节相照应的句子。

1.俞振飞爷爷到摄制组看望全体演员。

2.(1)个个、轻轻、片片

(2)绿油油、白茫茫、晕乎乎

(3)羞羞答答、白白净净、时时刻刻

(4)漫天漫地、知根知底、忧国忧民

3.(1)既、又 (2)多么、我么

老鲁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芰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至夸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莱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采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枝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

这村子叫观音寺。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沙很大。黄土坡尤其厉害。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一进城就觉得脏得一塌糊涂。你即使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泉边坐一坐,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革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击。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乎?教员们呢,不到眼缸肚泻时也想不起这码事。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泻都泻了。自从老鲁采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的”。——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

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

“老鲁,你累不累?”

“累什幺,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采!”

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采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

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的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

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一九四五年写,在昆明白马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

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就水向事务主任抗议,事务主任尽管三番两次地跟工友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

C.小说以学校搬家和“我”不在学校里住,从而与老鲁的联系自然中断作为结尾,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又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构思巧妙。

D.小说注重环境描写,文章写到学校在观音寺时的情景,突出了我们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E.发生在校警老鲁身上的故事平凡而又动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过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尊重及其命运的关切。

(2)小说首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老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用了很多文字介绍我们过去用水的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A项,“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不准确,还说明摘菜也是一门学问;B项,“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鲁的勤劳又肯吃苦;D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错误,应是我们的无奈。)

(2)①描绘老鲁初到学校的情景,为下文老鲁应聘校警工作作铺垫。(2分)

②勾画出老鲁淳朴能干的形象,与下文相呼应。(2分)

③暗示了学校的相关情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3)①热情能干。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

②朴实诚恳。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

③勤劳敬业。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

④乐观开朗。对新的生活环境满怀希望。(答出三点即可,6分)

(4)①内容上,介绍学校信息和老师生活情况,彰显出时代背景。

②人物上,介绍过去的用水情况,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老鲁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

③结构上,既承上文继续表现老鲁的热情能干,又引出下文我们的疑问,并与后来学校的搬迁相呼应。

④效果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共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