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自嘲》诗句原文聚集100条

日期:2022年02月12日 分类:优美句子

《自嘲》原文及译文

《自嘲》是我国爱国文人鲁迅先生写的一首诗,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自嘲》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自嘲

近代: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译文

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想摆脱却被碰得头破血流。

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

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

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注释

1.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2.破帽:原作“旧帽”。

3.漏船载酒:用《晋书·毕卓传》中的典故:“得酒满数百斛(hú)……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漏船:原作破船”。“中流:河中。

4.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

5.孺子牛: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趴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这里比喻为人民大众服务,更指小孩子,意思是说鲁迅把希望寄托在小孩子身上,就是未来的希望。

6.成一统:意思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7.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在的气候、环境有怎样的变化。

赏析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其中“运交华盖”是说生逢豺狼当道的黑暗社会,交了倒霉的坏运。“欲何求”、“未敢”都带有反语的意味,是极大的愤激之词,反衬出当时国、民党统治者的残暴,形象地描画和揭示了一个禁锢得像密封罐头那样的黑暗社会,概括了作者同当时国民、党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表明他对当时国民、党统治者不抱任何幻想,对当时的政治环境极端蔑视和无比的憎恨。由此衬托无产阶级战士不畏强暴,碰壁不回的革命精神。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其中“闹市”喻指敌人猖獗跋扈、横行霸道的地方。“中流”指水深急处。这联用象征的手法,讲形势非常险恶。作者在“破帽"与“闹市”, “漏船”与“中流”这两不相应且对立的事物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过”和一个“泛”,再一次形象地表现出作者临危不惧、激流勇进的战斗精神,衬托出革命战士在险恶环境中是何等的英勇顽强、机智灵活。这两句诗流露出诙谐、乐观的情趣,表现出寓庄于谐的特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全诗的核心和精髓,集中地体现出作者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前四句叙写处境和战斗行动,这两句揭示内心深处的感情,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推到了高峰。这两句诗,表达作者对人民的强烈的爱和对敌人的`强烈的憎,表现了作者在敌人面前毫不妥协,为人民大众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这句是全诗主题的集中体现,也是作者感情表达的最高潮。

“躲进个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其中“小搂”是作者居住的地方。“躲进”有暂时隐避下来的意思。 “躲"字,融合着巧与敢的双重意味。前一句十分风趣地道出了作者当时战斗环境的特点和善于斗争的艺术,反映出作者自信、乐观的心境和神情。后一句写无所畏惧、韧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把前一句的战斗内容揭示得更加鲜明,使寓庄于谐的特色表现得更加突出。既表明作者不管形势怎样变幻,前途如何艰险,决心为革命坚持不懈地斗争,又是对当时国民、党统治者出卖民族利益的罪行的辛辣讽刺。这一语双关的结尾,增强了本诗的主题。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鲁迅从自己深受迫害,四处碰壁中迸发出的愤懑之情,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当时国民、党的血腥统治,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的硬骨头性格和勇敢坚毅的战斗精神。

《自嘲》的原文和译文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少年时候读诗书,连汉唐的武功也不放在眼里,到老却寄身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骑在驴身上两脚快要到地,喜爱喝酒,酒杯常在身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老去以后容貌虽然变改,醉了以后意气仍然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怎么被移动的?可笑我自己就像愚公一样不自量。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少年时候读诗书,连汉唐的武功也不放在眼里,到老却寄身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骑在驴身上两脚快要到地,喜爱喝酒,酒杯常在身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老去以后容貌虽然变改,醉了以后意气仍然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怎么被移动的'?可笑我自己就像愚公一样不自量。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少年时候读诗书,连汉唐的武功也不放在眼里,到老却寄身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骑在驴身上两脚快要到地,喜爱喝酒,酒杯常在身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老去以后容貌虽然变改,醉了以后意气仍然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怎么被移动的?可笑我自己就像愚公一样不自量。

译文

少年时候读诗书,连汉唐的武功也不放在眼里,到老却寄身农桑。骑在驴身上两脚快要到地,喜爱喝酒,酒杯常在身旁。老去以后容貌虽然变改,醉了以后意气仍然轩昂。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怎么被移动的?可笑我自己就像愚公一样不自量。

《大学》原文及译文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传5)

【注释】

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②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④益,更加。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读解】

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

“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未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绘图和体操。”

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

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是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实践论》语)

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