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春节序曲中的经典句子汇总100条

日期:2022年04月01日 分类:优美句子

春节序曲经典散文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的母亲教给我一首童谣:“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了秋来冬又至,收拾书包好过年。”从这首童谣中不难看出人们对春节的重视程度,从很早很早便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每当腊月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念起这句童谣时,心中便激动地企盼着过年。当然,我们也清清楚楚地知道,日子得一天一天地过,每过一天年便离我们近了一天。不过对“腊八”的兴趣我们也非常高。因为在“腊八”前的好多天,母亲便开始准备过“腊八”熬“腊八粥”的作料了。砸核桃好像是最吸引我们注意的工序,因为这个工作不仅好玩,还能有不少“战利品”供我们吃。家中有一块专供母亲砸核桃用的方砖这时她会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再把核桃放到它上面去砸,为的是不使核桃仁沾上泥土。在砸的时候母亲的一只手捏住核桃并不住地转动核桃,以便使核桃皮从不同的部位裂开,这样能剥出比较完整的核桃仁。要是能剥出一个完整的核桃仁,母亲会非常高兴,因为把这样的核桃仁摆放在“腊八粥”上做装饰是非常好看的。母亲说那整个儿的核桃仁像狮子头,会使“腊八粥”“提气”、“有精神”。我们几个孩子也往往要帮母亲砸核桃,可是由于技术不精,那核桃不少会被我们砸成小碎块,这时母亲便会把它们分给我们兄弟。每当我们得到那些碎核桃时便跑到一边去吃核桃了,而不再缠着母亲砸核桃玩了。

后来不知是谁传授了母亲剥核桃仁的好技术,那便是把核桃放到屋门有合页的那边,一只手用力拉住门把手往里关门,这样就能一点一点挤碎核桃外皮而得到比较完整的核桃仁了。自从母亲得到这个核桃加工法后,我家的核桃剥皮速度得到大大地提高,成品率也大大地提高了。可就是我们吃到碎核桃的比率越来越低了。

除了准备核桃仁之外,还要准备胡桃、松子、柿子干、桂圆、瓜子仁、龙眼肉、白果、莲子等。只不过在准备这些材料时对我们的吸引力要小得多,因为剥它们不如砸核桃好玩。

每当“腊八”的清晨,母亲会早早地起来把早已准备好的各种豆子和各种米分期分批地放入锅内煮,特别是当放入红枣之后,屋里便会飘起“腊八粥”的芳香。这时母亲便会让我们起床,告诉我们一会儿让我们吃“腊八粥”,并跟我们说:“小伙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穿新衣、戴新帽、还让你去放挂鞭!”

“腊八粥”是由几十种米和豆子熬出来的。在上面还放着葡萄干、核桃仁、胡桃仁、松子仁、青红丝等,还会撒上红糖或白糖,真是又好吃又好看。我们这几个孩子一个一个都会喝得肚子滚圆,直到肚子再也装不下的时候才会“罢喝”。

“腊八”时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那便是为大年初一准备“腊八蒜”。剥蒜往往是母亲交给我们几个孩子的工作,她让我们把剥好的蒜放在自己面前,一会儿她来验收,看谁剥得干净、剥得多。为了表示自己能干,我和哥哥妹妹便都会努力地剥蒜,争取得到母亲的表扬。在验收时,母亲往往会统统表扬我们,一人给一块糖作为奖励。

“腊八”过后不久便到了“二十三”,也就是“过小年”。这时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小时候我们常说一首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的第一句便把祭灶的事情点了出来。在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祭灶的事要由家里的男人来主祭,女人是不能参加的。祭灶时将家中原来供的灶神供在案上,供上关东糖、糖瓜、南糖、草料一碟、清水一碗,再点上香。然后用关东糖在灶口上抹一抹,表示将灶王爷的嘴粘住了,为的是不让他报告本宅所做的恶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香烧尽后,就将灶神和钱粮草料一块儿焚化,凉水则泼在地上,这祭灶之礼便算完了。迎接灶神回家则是除夕后半夜的事了。

父母都不迷信,故而在我家没有祭灶神的事。可是在我小的时候父亲总是会给我们讲祭灶的事,让我们了解这个风俗。父亲为了让我们知道祭灶时是如何用关东糖来封灶王的口时,便拿起关东糖来在灶口抹了起来,这时屋子里充满了糖香。灶虽不祭,可是糖却要吃。每当腊月二十三的时候,父母总会给我们买来关东糖、糖瓜和南糖等给我们吃。看起来还得念灶王爷的好处,要不然我们便没有了这份好口福了。

二十四是扫房日,北京的家家户户在过年之前都要把自家的房子扫上一扫,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年。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会把头发包起来,用一把长把掸子打扫屋顶上的尘土。门窗、桌椅板凳也要一一过水或用湿布擦干净。在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一段时间,我家住的房子只有下边的窗子是玻璃的,上边都是纸窗户。从秋天糊上纸窗到春节时窗纸都已变得有些发黄发旧了。为了在春节时显得家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时母亲会把那些发旧的窗户纸换掉。母亲先要用白面打一些糨糊,这时我便会找母亲要糨糊吃。母亲逗我说吃糨糊会变糊涂,我说糊涂就糊涂吧,我就要吃。母亲便会给我一点糨糊,有时还会为我放上一点红糖,这在当时也属于一道美食了。不久窗户便被糊上了新窗纸,屋里一下变得明亮了。在有窗花的时候,母亲还会往窗户上贴上窗花,使屋里增加许多节日气氛。

二十五,磨豆腐。在城里的人们都不会自己做豆腐,但是却会到豆腐房里买豆腐。那时在离我家几十米的宣武门外达智桥便有一家豆腐房,我家都是在这里买豆腐。母亲买了豆腐后便要把豆腐过油,做成豆腐泡等半成品,以便在春节期间做菜或配菜用。

二十六至二十九的日子里,买肉、杀鸡、蒸馒头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总之,凡是费时、费火的食品都要在这几天事先做出来。因为过年的时候家里会来客人,没那么多的.时间去做饭。另外,春节时也要到亲朋家去拜年,这样也没时间来做饭了。

春节前还有一件必做的大事便是为过年准备衣服。母亲总会按自己手中掌握的钱的多少为一家人置办上几件新衣服、新鞋。当经济困难的时候,也要把旧衣服用染料把衣服染好,再上浆,然后用熨斗把衣服熨得平平整整,供一家人在新年时穿。俗话说“笑破不笑补”,即使穿上干干净净,补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过年,别人也不会笑话。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家里都没有洗澡设备,故而到浴池去洗澡便成了人们过年前的一项卫生工作。那时浴池分外忙,往往因没有床位而要“脱筐(先把衣服脱下放到筐里,人先到浴池中去洗澡。待使用着床的人走后再把筐中的衣服放到床头的衣柜中,当洗澡人洗完后便可在这张床上休息、喝茶了)。”理发也是一项费时间的事,那时每一家理发馆都是“人满为患”,要想理就得排长队,等上一两个小时是常事。这时母亲便会让我到理发馆去为父亲排上一个号。

除夕终于来临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坐在饭桌前,高兴地品尝着母亲烧制的各种佳肴,在这时一年的艰辛似乎一散而光,只留下了欢乐与幸福。我们家不举行祭祖的仪式,只记得在我三四岁时曾向父母磕过头、鞠过躬。

除夕,我们没有了睡眠的钟点,由着我们的性子去玩。整挂的鞭我们舍不得放,因为在一瞬间那几百头鞭便会消失得干干净净。我们把它们从鞭上一头一头地拆下来,使鞭变成一个一个的单炮仗,然后手里拿着一根香一个一个地放,这样可以一放几个小时,过瘾!

在我们玩的时候,母亲又忙了起来,她为我们包“更岁饺子”。吃完“更岁饺子”春节——也就是新年便降临人间了,这时我们盼的便是“压岁钱”和到亲戚家拜年的红包了。

春节序曲散文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一直生长在这一块红土地上,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却是一个不恋家的人,我想远走高飞,离开这巷舍横屋纵横交错的败落屋舍。却与她有着不解的缘分,是无情有思吧。当年论文落在了《论客家山歌的特点》上,翻山越岭,采风听曲。接近了这片土地,了解我所生长的地方。客家山歌有着《诗经》的影子,那些装饰音修饰着客家人的生活。而如今,我又阴差阳错的一直经营着一家客家特产淘宝店,在网络向人们传递客家的风情,也和许许多多恋家的外地家乡人回忆童年,诉说着乡情。

临近春节,年味也浓了。最浓的年味我想还是在童年。小孩子是最惦记过年的。过去的好多个冬天和春天我都在这里,在家里过年。百节年为首,当然勤劳热情的客家人也不例外。进入腊月,就已经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杀猪宰鸡,声声惨烈,人们欢欣鼓舞地晒腊肉,冬天的太阳依旧火热,腊肉已经有了年的味道;洗红薯晒番薯干,蒸糯米酿米酒,每家每户的番薯香酒香,浸润了整个村庄;案板上的米果豆腐,入了油锅蹦跶着跳着“恰恰”,炉灶里的柴火噼里啪啦和油锅里的吃食一起演奏着二重奏。好一幅生活蒸蒸日上的景象。人们将一年来的欢喜悲苦,全融入这些吃食上,人们把下一年的祈盼祝福也寄托在了这些吃食上。这些好吃的,除了自己享用待客外,还给左邻右舍,朋友亲戚们捎带。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改造,这些情景已经装入了我记忆的谎言里。如今过年这些吃食,到我们当地的超市就能一应够买全了,只有很少的人家还会自己动手做。也是啊,快捷方便已成为现如今生活的主题了,虽然外表一如既往,却总也找不回原来的味道了。

一般腊月二十五、二十六,家里就要开始大扫除,给全家各处统统洗个遍,寓意来年干干净净,健健康康。临近过年,家里的大人都教育小孩子们不要说不吉利的话了。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年前,亲戚家送来一条鱼,养在水盆里,过了一天以后,鱼就奄奄一息了,我着急了叫嚷着,“鱼要死了,鱼要死了……”还没等我说完,妈妈就生起气责怪我:“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会说话?都快过年了……”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过年的时候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过年前的几天,家家户户都在炸米果、豆腐,蒸薯干,酿米酒。天边刚翻起了白肚皮,嗅觉就拉起了警报,如浩然之气,如春色长空直入,让在暖烘烘的被窝里的我无可奈何,只得乖乖的爬起来,帮奶奶妈妈,往灶台口加柴,以换得刚从油锅里,刚从蒸笼里出来的米果、豆腐、糯米蒸番薯,一饱这“春色”。通常人们都是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做米果,炸年豆腐的。这几天家里大人孩子都忙得不亦乐乎。当然孩子们只能在灶台旁添柴加薪,以及添一张大嘴了。地里收回来的黄豆要在头天晚上浸泡好,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要担着浸泡好的黄豆到豆腐磨坊去磨豆腐了。糯米也要在头一天磨成粉,预先通知左邻右舍或者近的亲戚,让他们过来家里帮忙做米果。大伙儿在一起拉着家常说着话,手里也从不停歇,好不热闹。

在这些美食里,我最喜欢年豆腐了,向来就喜欢吃素。豆腐可是素菜中的佳品。因豆腐的“腐”和“福、富”相谐音,所以这金黄色的炸豆腐就成为了客家年里极受欢迎的美食了。寓意来年福气多多,富贵多多。年豆腐就是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的炸豆腐。一般都是自家栽种的黄豆磨成豆腐,切成不薄不厚的方块,入油锅捞起来就成年豆腐了。不过这火候可不好掌握,所以加柴的人也要有技术。我们家年豆腐好吃全靠了妈妈的厨艺还有我加柴的技术。也许正因为有我的劳动在里面,所以才会觉得这年豆腐尤其的好吃。一块块方方正正,大小一致,金黄色的,看上去香酥无比,让人垂涎欲滴。咬一口下去微妙可口,轻清香腻。炸豆腐表皮呈金黄色,你却不会知道它的内里,咬开里面却是如丝网,和刚磨好的白豆腐一样嫩滑。如客家人,外表坚韧而内心却是柔软热情的。要把豆腐炸成外酥内嫩,全靠了油温和火候,油温过低,时间太长,就会把豆腐炸得老硬难以入口。年豆腐炸好了以后,都要先祭神的,我们才可以动筷子吃,淋了酱汁吃,蘸酱汁吃,也是酿豆腐,赣南小炒鱼的最佳食材。入口微酥,吃到嘴里却是跟雪花一样绵软滑嫩。炸豆腐做好了,除了自己享用外,还会分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因为我们住的地方都是在一条巷子里,同一个屋堂有好几户人家呢,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是同一个族姓的,有什么大事都会到族里的祠堂商量帮忙。这是很久很久以前客家先民一代代传下来的,我们是群居生活的客家人。现如今这里的人们都陆续搬出去了,只剩下几户留守的老人家。所幸的.是我还没有离开,身体好时,我会穿过纵横交错的巷子,看那杂草丛生的墙头,想象经久的年月。世界变化的真快,仿佛所有的情谊都被商品信息所取代,找不到原来的味道。我想无论走到哪里,客家人都有着一颗念祖的心。他们在高楼格子里定是会给儿孙们讲起那过去的故事。

到了除夕日,也是最忙的一天了。从凌晨3、4点开始,人们就起来了,到祠堂杀鸡祭祖,爆竹也在此刻陆陆续续的响起,待到天明,爆竹噼啪,村庄的上空到处弥漫着灰白的硝烟,闻着爆竹的味道,我觉得这就是年了。天一亮家里人开始贴对联弄年夜饭,我们也只有当下手的分。捆春筒、锤锤鱼、筛金珠、酿豆腐,忙得不可开交。叮叮咚咚,噼噼啪啪,好一曲打击乐的合奏。在我们这的宴席上必定少不了,客家锤鱼,客家凤眼珍珠,客家酿豆腐,客家春筒,所以在除夕夜就更不能没有他们出场了。备好了酒席,放爆竹开始开动了,吃饭的时候要多摆双碗筷,是请祖宗一起享用年夜饭,要筛酒洒地请祖先。之后我们才可以动筷子。米酒映红了每个人的脸,说着笑着辞旧迎新。

春天了,来年定会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妹仔,你屋夸在耐搭?”(姑娘,你家在哪里?)乡音袅袅,流走的是时光,带不走的是这客家情。

春天的序曲散文

采撷一片晶莹剔透的雪花儿,捎去我的祝福,白衣仙子舞出春天的旋律;折一枝柳枝,拧成响笛,吹响春天的序曲.

——序

晶莹剔透的雪花儿漫天飞扬,沈阳的春天以特有的方式登场。

阳春三月,祖国的南方早已经是草长吧莺飞,春光明媚。踏青的人们,在芳草凄凄中寻找春天,与春天相拥,像久别重逢的恋人般激情四溢。

然而,沈阳的春天姗姗来迟,现在虽然到了三月下旬,春天的影子还寻觅不见。

春天在人们熟睡中,悄悄苏醒,冰雪融化,小树蒙上了一层绿纱,像千娇百媚的新娘迎接人生隆重的盛典……

沈阳的春天来了,别开生面出场,她一袭白纱敲开春天的大门。

沈阳展开怀抱迎接春天的使者雪花儿的光临,她煽动薄如蝉翼的翅膀,用晶莹剔透的六瓣花儿装点古老的城市,扮靓我可爱的故乡!

春天来了,雪花儿裹挟着温润如玉的柔风漫卷黑土地,以独特的形式闪亮登场。

今天温度宜人,春风柔柔的软软的滑滑的,像丝绸般抚摸人们的脸颊,竟有了情人幽会般的羞涩。太阳躲在云层里睡懒觉,闭上眼睛不看风云变幻。云层覆盖沈阳上空,大有摧城之事。

云层中聚集无数个小水滴,来自江河来自湖泊,听出风云的召唤并被豢养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今天终于修成正果,在瞬间幻化成晶莹剔透的六瓣花儿向大地洒落。

雪花儿,细细密密地在天地间拉开白色的帷幕。雪花儿,扯着斜斜的线,编织着明媚的春天。雪花儿像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儿,手拉手在空中东瞧西望,相互碰撞溅起白色的迷雾。雪花儿,嘻嘻哈哈地落在小树身上,她们推推搡搡地挤在一起,冲击视觉,疑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天地被雪花染白,房子白了,小树白了,街道白了,城市白了……

望着满眼的白,欣喜若狂,像孩子般脸上飞满红晕。沏上一杯香茗,端在手中,伫立窗口望着雪花儿飞舞,竟有些痴了。

窗前伫立一棵小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在春风中枝条变得柔软,依稀可以看见柔软的枝头上已经有了含苞的蓓蕾。

小树迎接雪花儿的到来,欢迎她们的方式很特别。她让错落有致的枝枝桠桠热情起来,噼噼啪啪的拔节声,是她们最热烈的掌声。

轻啜一口茶,茶香在口中绕梁,赏雪!令心变得年轻。

伫立窗口,看雪花儿飞舞,思绪随着雪花儿纷飞在苍茫的天空。从小生在东北,父母也是东北人,不知道多少年多少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对这块土地情有独钟,并深深地迷恋她……

对春天的理解,东北人有她独特的思维方式:就是风转变了方向,由凛冽的西北风变成了善解人意的东南风。温度开始回升,冰封了一个冬天的冰雪开始融化,黑土地在漫长的融化中裸露出来。

东北的春天,没有江南的花红柳绿,亦没有烟雨小巷那俏丽的身姿。塞北的春天,没有一丝的绿意,只有一阵阵暖风抚恤。东北人很容易满足,阳光妩媚,雪花儿纷飞,撑着一把油纸伞徜徉在大街小巷,与雪花儿亲密接触,尽管厚重的冬衣袭身,也感觉温馨惬意!

这时的天气,偶尔出现了阳光明媚,阳光像金线编织着五彩梦!春天在人们的期盼中悄悄来临,她在夜晚潜入,润物细无声;她在白天光临,晶莹剔透。儿时喜欢春天,更喜欢穿着漂亮的鞋子,踩在雪花儿飘落的大地,那时的雪花儿如成熟的果子,饱含着浓浓的蜜汁。踩在脚下,瞬间变成透明的足迹。春天的雪花儿,比冬天的雪花儿丰盈饱满,轻轻触碰,就流出汁液来。

更喜欢与雪花儿亲密接触,让雪花儿落在手上,那种凉凉的软软的柔柔的感觉令人酣畅淋漓,雪花儿偶尔落在眉毛上,将自己打扮成白毛女,小伙伴们相互嬉戏,那种感觉真好成为永恒的记忆。

这时窗外两个小女孩儿,踏雪玩耍,她们嘻嘻哈哈地打起雪仗,打断我的思绪。看见她们在雪中快乐的眼神,令我羡慕起童真的快乐才是真快乐!她们心中没有杂念,穿的像花蝴蝶似的,纷飞在早春的飞雪中,更像牡丹花儿盛开在沈阳的早春!

孩子们的动作如我当年,她们打够了雪仗,不知道她们说什么那么可乐竟然在雪地上笑弯了腰,然后在雪地上留下一串串脚印,那脚印像一朵朵迎春花,绽放在窗前,盛开在黑土地上,穿越时空和我当年的影子重合,在那里寻找春天,寻找亘古不变的主题!

孩子们被大人们喊回去,好像她们的鞋子湿了,裤腿也湿了。春天的雪花儿,像灌满浆的甘蔗,没有咬上一口已经蜜汁四溢了……

手里的茶杯暖暖的,十个指尖被捂热。轻啜一口茶,胃里暖暖的,暖气已经不热了,室内显得阴冷,特别没有阳光的周六,异常的冷。

雪花儿飞舞温暖了心房,雪花儿的芬芳沁人心脾,打开窗口,一股股清新的.空气随风潜入,深深地呼吸一口,顿感心里亮堂。

哦,有雪花儿飞舞的早春,原来是这样的美!有雪花儿携手与春天同行,沈阳的春光才能明媚。

香茶在手中升起袅袅的氤氲气体,茶香在小屋萦绕与雪花儿的芬芳在窗口汇集,思绪随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在心灵的荒原上驰骋、脱缰……

喜欢雪花儿,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都说身边无风景,东北人经历漫长的冬季,对雪花儿的感觉应该是麻木的,就像江南人对梅雨季节多少有点厌恶,讨厌她有时来的不合时宜,打乱人们的作息。

喜欢雪花儿,好像和遗传没有关系。母亲不喜欢下雪,特别是春天来了,没有绵绵雨丝,雪花儿还不肯离去。她的童年环境没有被破坏,东北的雪儿很大,经常大雪封门,有的时候甚至五月份还飞雪。

她的童年充满乐趣,虽然她口口声声不喜欢雪,但讲起坐在雪爬犁上,在松花江上滑行。看父兄们在江面上砸冰窟窿,逮鱼。那种快乐我没有品尝过,母亲每当说起儿时的快乐眼睛闪烁着光芒。虽然那时我还很年轻,不懂母亲的心思。今天站在窗前,欣赏雪花儿飞舞,好像明白母亲的心思。回忆如一杯醇酒,越久越香醇。

母亲的时代东北的雪儿有多大,只是传说。望着窗前的雪花儿飞舞,我记忆的闸门被开启。童年生活在山城,那一年五一前后,树木已经绽放朵朵新绿,鹅黄色的叶儿飞在柳梢头。桃花白,梨花浓,杏花茂密,春意已经盎然。雪花却不愿离去,一夜的纷纷扬扬,将我们居住的房子深深地埋上。

清晨妈妈起来,望着窗口纯色的白,她感觉不好,大雪封门。山城的春天。五月飞雪并不新奇,但大雪封门属于罕见。

大雪封门在大东北司空见惯,妈妈从小经历过,她并不惊慌,敲着邻居的墙,邻居有回音了。

几个大小伙子在我家的小院里开出一条路,妈妈和他们里应外合将房门推开。妈妈拿着铁锹走出家门,自己的门开了,不能忘记那些被堵在里面的人。于是一家一家的门被打开,一条雪道像蚯蚓似的弯弯曲曲,从各家各户蜿蜒到大街上。

跟随妈妈的脚步,穿梭在像地道战的雪道里,心里别提多高兴。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出行困难。

直到被妈妈发现,强行领回家,还耿耿于怀。吃完早饭,趴在妈妈的背上,跟着她去幼儿园,回望自己的家,房顶厚厚的一层雪,像柔软的蚕丝被,温柔地盖在上面。烟囱露出红红的尖儿,像秋后醉酒的高粱头。邻居的烟囱冒着袅袅炊烟,升腾的白雾与天上的云彩相汇合,和大地遥相呼应。

那一刻成为永恒,成为不泯的记忆……

哦,原来我曾有过这么美好的记忆。

手里的茶杯有些凉了,我不知道站在窗前多久?雪花儿依然飞舞,眼睛竟然有了泪滴,是怀念母亲,还是被雪花儿的美所感动?

沈阳的早春,因雪花儿飞舞而俏丽多姿;迟来的春天,因为雪花儿的晶莹而令人翘首以盼;塞北的春天,为何姗姗来迟?因为来迟者乃贵人乎!

采撷一朵晶莹剔透的雪花儿,送去我的祝福!白衣仙子舞出春天的旋律,奏响春天的篇章!

仅以此,献给春天,献给亲爱的母亲!

春节序曲诗歌

长江的碧波黄河的浪花

一路欢歌

携手拥抱东海第一抹春天的朝霞

泰山梦中醒来黄山撩开雾纱

相约见证那最美的盛世礼花

高原上有多少雪莲

雪山下就有多少位卓玛

布达拉宫怎能入眠

热情的锅庄

正催开洁白的哈达

每一声琴弦都那么悦耳动听

每一位姑娘都如此迷人多情

都达尔与热瓦甫怎能辨得出

玛丽亚与玛依拉谁能分得清

马兰花正在赶往春天的路上

马头琴已被春风拨响

百灵鸟将第一缕晨曦驮到牧场

悠扬的长调浮起在额尔古纳河上

阿妈的奶酒仍然那样醇香

吊脚楼上走下来阿幼朵

比彝琴还欢快的是深情的阿哥

场坝上正燃烧着熊熊篝火

马铃声声马帮蠕动

茶马古道上归来的人儿露出笑容

他似乎看见大红鞭炮已高挂在朱漆门庭

倚门而立的白发母亲泪水盈盈

长鼓敲起来了长裙旋起来了

长白山下松花江畔

今夜延边斟满所有的金杯银盏

火红的时代如墙上那串串秦椒一样艳

红火的日子似簸箩里颗颗红枣一样甜

小楼见证着历史

窑洞诉说着昨天

瞧!

黄土坡上《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拥军花鼓》

扭得多欢!

这是淮河边一个四代同堂的农家小院

花甲之年的儿子儿媳正与白发的.爹娘斟酒祝寿

三十出头的小两口准备给四位老人磕头拜年

诙谐欢快的黄梅调儿《夫妻观灯》穿过飘雪往外弥漫

雪地里堆雪人儿的小儿女狗娃儿似的在撒欢儿

红萝卜似的小手儿

红苹果似的脸蛋儿

小小子儿小丫头儿完全忘记了腊月的地冻天寒

西四胡同帽儿胡同千竿胡同八大胡同……

每一片窗花都印证了一句吉祥的话

每一副春联都佑护着一个温馨的家

此刻那盏盏红烛仿佛也把喜悦的泪珠悄悄抛洒

大红灯笼挂成河流在金鸡版图上蜿蜒闪现

在长城脚下在长安街上在天安门前

在铜锣湾在日月潭在维多利亚港湾

沸沸扬扬飘飘洒洒片片如字串串成话

漫天的雪花正把无边的祝福

送到方圆九州送到海角天涯送到中华的万户千家!

2013.9.27.郑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