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描写花魁服饰的句子汇集80条

日期:2022年06月14日 分类:优美句子

李清照《一剪梅》标准教案

引导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么细腻优美的诗句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它是李清照的作品,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因战乱失散,故而有此作,这首词可谓真挚感人,历来是考试中的重点。作为语文老师,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意思呢?
 

《一剪梅》标准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大家听一首歌(《月满西楼》),请注意倾听里面的歌词。

2、这首歌大家熟悉吗?歌名是什么?里面的歌词来自宋代一位著名女词人的词《一剪梅》。

二、作者简介

同学们对于李清照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

明确: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初中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当年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三、吟诵诗文,品味音韵

吟诵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到底李清照在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先一起来齐读。

1、师生齐读词文。 正字音:簟、裳

2、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相思之愁。

3、应该用怎样的一种语气语调来朗读呢?缓慢、悠长。我们来试读。

4、教师范读,希望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读。

5、同学们已经慢慢进入情感了,下面请大家声情并茂地自由读一遍。体味词中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6、指名朗读:

四、细读品味,重点赏析

经过多次地朗读, 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位清丽端庄、多愁善感女词人的形象。

1、背景介绍:

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从何而来?她在思谁?

明确:写于她新婚不久,属于是少妇时代。新婚不久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女性,她自然不免抒写她思念丈夫的愁情。

2、她的词和人一样,也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让我们一起体味这位千年美丽女子的.愁情。本词一定有打动你的地方。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谈你欣赏的词句。

明确: “红藕香残,通过景物的描写,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写法,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 “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 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第一句描绘了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确:古 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所以在诗中,大雁往往承担着传递音讯的作用,表示盼望、惦今外出在外之人的音讯,传达思人之情。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 传书信。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 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五、带情入词,深情朗读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再一次深情地朗读。

六、披文入情,以情写文

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声仍然余音绕梁,久久还在耳边回响吧?请大家把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融进你的笔端,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可适当添加词语)

示例: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六、总结:

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我们再来齐背。师生齐背《一剪梅》)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知识扩展】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

一剪梅的故事

其实以前每次看见‘一剪梅’这三个字的时候,总让人想起费玉清演唱的那首抒情歌曲《一剪梅》的。可是后来听了安雯的《月满西楼》后,我更喜欢这样的曲调了,因为歌词正是李清照的词,而且曲子很伤感,所以就特别喜欢。

既然说到这个关于梅的词牌,那么我不得不说一说梅花了。因为我们学习的是不仅是诗词的有关知识,也要懂得更多的其它的知识。

梅花又称春梅,红梅,多在早春开花。有粉红,白,红等颜色,品种可达300多种。(值得注意的是,梅花和腊梅是两种完全没有关系的植物的。腊梅最高仅三 米,且花为黄色)梅花原产我国,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果,文字记载的是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而考古发现得出的是在7000年以上。湖北黄梅还有株一千 六百多年的晋梅,至今还在岁岁开花,真是令人吃惊!梅花又是“岁寒三友”之一,被誉为“花魁”,可见梅花独特的魅力.

《诗经。周南》写有“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说的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梅子都落地纷纷了,树上还留有七成,有心追求我的小伙子啊,请不要耽误良辰。这是一首多么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啊。以梅来抒情,这恐怕是关于梅最早的抒情句子了。

梅花因为代表的是坚强和高贵,它给人的感染力极强。正是因为这一种民族的精神,所以被历代文人用来吟诗填词,真是举不胜举的,我也就不多说了。观赏梅花 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到了宋代,艺梅技艺已是兴盛时期。怎么词和梅花到了宋代都是繁荣一片的啊?可见宋代真是个文人汇集,万紫千红的时代。可惜的是,同 样是个风雨飘摇,家破国亡的时期。

一剪梅

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韵则有上、下片各三平韵、四平韵、五平韵、六平韵数种,声情低抑。亦有句句叶韵者,如《一剪 梅·温州》:“人说繁华比帝乡,馆厦皇皇,道路皇皇。山川瑰丽胜苏杭,楼外花香,楼里人香。 攘往熙来富贵商,天上机航,水上舟航。王孙到此也牵肠,欲把他乡,落作家乡。”(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来源

此调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课件

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小编整理了《一剪梅》教案课件,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难点 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反馈(3分钟)

二、导语设计(2分钟):

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40分钟)

1. 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

(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四).诵读并背诵全词。对比赏析《一剪梅》与《声声慢》,小结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五).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附录:《一剪梅》赏析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前十分钟左右,讲了一下作文情况。

一、导入:

1、请大家听一首歌(《月满西楼》),请注意倾听里面的歌词。

2、这首歌大家熟悉吗?歌名是什么?里面的歌词来自宋代一位著名女词人的词《一剪梅》。

二、作者简介

同学们对于李清照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

明确: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初中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当年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三、吟诵诗文,品味音韵

吟诵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到底李清照在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先一起来齐读。

1、师生齐读词文。 正字音:簟、裳

2、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相思之愁。

3、应该用怎样的一种语气语调来朗读呢?缓慢、悠长。我们来试读。

4、教师范读,希望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读。

5、同学们已经慢慢进入情感了,下面请大家声情并茂地自由读一遍。体味词中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6、指名朗读:

四、细读品味,重点赏析

经过多次地朗读, 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位清丽端庄、多愁善感女词人的形象。

1、背景介绍:

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从何而来?她在思谁?

明确:写于她新婚不久,属于是少妇时代。新婚不久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女性,她自然不免抒写她思念丈夫的愁情。

2、她的词和人一样,也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让我们一起体味这位千年美丽女子的愁情。本词一定有打动你的地方。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谈你欣赏的词句。

明确: “红藕香残,通过景物的描写,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写法,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第一句描绘了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确: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所以在诗中,大雁往往承担着传递音讯的作用,表示盼望、惦今外出在外之人的音讯,传达思人之情。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五、带情入词,深情朗读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再一次深情地朗读。

六、披文入情,以情写文

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声仍然余音绕梁,久久还在耳边回响吧?请大家把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融进你的笔端,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可适当添加词语)

示例: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六、总结:

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我们再来齐背。师生齐背《一剪梅》)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声声慢》,体会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异同。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 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音乐欣赏: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引言:《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教学设计,希望本文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写法。

2、背诵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板书课题)。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到,“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从其词做的成就中来看还是令人置信的。而张15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有人已呼叫可与郭沫若论长短,不可不令人扼腕。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具体研习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景、情;主观、客观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无可奈何花落去

水流无限似侬愁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深化: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三、课文小结

本词的写作特点:

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四、作业

背诵全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2.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

3.李清照《一剪梅》全文

4.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

5.李清照《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6.赏析:李清照《一剪梅》

7.赏析解读李清照《一剪梅》

8.李清照《一剪梅》教材设计和教材反思

9.李清照《一剪梅》读后感

10.李清照《一剪梅》中心赏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