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描写南瓜糊口感得句子汇总70句

日期:2023年06月10日 分类:经典语录

母亲的南瓜宴随笔

时值深秋,正是南瓜收获的季节,市场上堆满了一个个黄澄澄的南瓜,甚是惹人喜爱。在上个世纪70年代,物质贫乏,南瓜可当半年粮呢。

记得那时父亲和母亲把一个个大南瓜当宝贝一样的,经常查看,生怕哪个南瓜坏了。天天吃南瓜,大人安之若素,小孩子嘴馋可受不了。但是在那个年代,挑食就意味着吃不饱,营养也跟不上。好在秋收过后,地里农活不多,母亲便经常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南瓜馒头,南瓜饼。每次母亲用南瓜做了新样式出来,都满怀期待地看着我们吃。我们吃得越多,她就越开心。

现在生活好了,因南瓜自身含有的特殊营养成分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血管动脉硬化等,吃南瓜成为了养生的一种方法,一向就对南瓜情有独钟的母亲更是开始变着戏法给我们做各式各样的南瓜美食。

南瓜汤是母亲最常做的。浓浓烫烫的南瓜汤或甜或咸,满口糯软真是令人食指大动。而且母亲做南瓜汤还有小妙方。就是南瓜去皮,切小块之后,先加些水用水果打碎机打碎成糊再煮。母亲说,这样煮南瓜汤,比起直接煮,省时省力。因为打出的南瓜糊已经非常细碎,只要煮开即可,过程不超过10分钟。因为时间短,它的味道更加香浓,因为南瓜在煮的过程本身会流失一部分香味。

母亲做的'咸蛋黄焗南瓜也很美味。南瓜洗净去皮去籽瓤,然后切成小长段,上蒸锅蒸熟,取出晾凉。将煮熟的咸蛋黄碾成粉状,锅内放少许油,微热后倒入蛋黄末,添入少许清水炒匀,炒出泡沫时倒入南瓜条翻炒,使蛋黄均匀包裹住南瓜条。然后关火,调味,撒少许香葱就可出锅。这道菜咸蛋黄的咸香和南瓜的软糯糅合在一起,大人小孩都很喜欢吃。

母亲还会做南瓜窝窝头、南瓜馒头、南瓜糯米汤圆、南瓜饼、炸南瓜丸子等。母亲说,让她用南瓜做几十道菜出来都没有问题。每每吃着母亲花样翻新的南瓜菜,母亲都不忘感叹南瓜真是个好东西。在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南瓜可以当主食,日子好过了,又因为它的营养丰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它是地地道道的平民菜,是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不仅健康而且美味,在这个南瓜季,让我们都来喝一碗南瓜汤,吃一块南瓜饼吧。

说觚论南瓜随笔

我们在看电视里的鉴宝节目时,经常会看到一种古代酒器——觚。除非您是一边喝着南瓜粥一边看电视,不然,可能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觚与南瓜联系在一起。要说此二位的关系,一是都和食物有关;二是它们的名字里都含有“瓜”字。

觚是我国古代的用具名称,分铜觚和木觚两种。

酒器·礼器

铜觚是一种长身、细腰、阔底、大口的酒器。一般多为圆形,身饰饕餮纹、夔纹等,非常精致。方形觚比较少见。不论圆觚或者方觚,其共同特点是器身有棱,以四棱居多,方觚还有八棱者。

觚字的本义即为棱角。《汉书·志·郊祀志下》:“甘泉泰畤紫坛,八觚宣通象八方。”酒器器身有四面八棱者,是以其形命名为觚的。

铜觚是由陶器发展而来,我国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陶觚,至商代大量出现了青铜觚。这种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饮酒器,常与铜爵成组随葬。日常使用时,如需温酒而饮,要用爵,不需温时,则用觚。觚和爵,都属于极为崇高的礼器,不能随便使用。段玉裁注《说文》称,只有在燕礼和祭祀时,才用觚和爵。

有棱的书写材料

觚的另一项用途是书写材料,多以竹、木削成。

按照古代的简牍制度,削成较薄较窄的竹片或木片,叫做简;削成四棱(四面)、六棱(六面)或八棱(八面)的木条,则称为觚。觚的每面都能书写,容纳字数较多,因此,每被用于习字、草拟文稿以及抄录经书充作读物等等。到了宋代,纸张流行,简牍便已弃用,但在文人笔下,每见指为“执纸思索撰写文稿”,仍沿用“操觚”一词。请不要弄错,那不是在把酒论觞。

“瓜瓞绵绵”意在多子

话说回来,本文将觚与南瓜联系到一起,确有依据。《汉书》云:“莲藕觚卢。(注:觚卢,葫芦也。)”说的是葫芦的古称即是“觚卢”,而南瓜正是葫芦的亲族。

南瓜,又称番瓜、饭瓜、倭瓜、窝瓜、麦瓜、金冬瓜、中国南瓜等,属于葫芦科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的一种。南瓜原产亚洲南部,另一说为中南美洲。因很早就传入我国,因而也有“中国南瓜”之说。南瓜按果形分为圆南瓜和长南瓜两个变种,圆南瓜是瓜类中有圆棱者,又叫柿饼南瓜、磨盘南瓜、盆瓜;长形南瓜就像一具觚,但比觚大得多,其大个子单重可达百斤。

南瓜是位传承文化的使者。无论在中国或者外国文化中,它都是位有故事的角色。

在欧洲,童话故事中的金马车就是用南瓜变的。在非洲,居民们用老熟了的南瓜做成板鼓,打击奏乐;在南瓜里插上两根木棒,拉上弦线,又成了一把竖琴;旅行者将挖空的南瓜一串串地穿起,代替筏子渡河,渡过河后还可用来装水;在北美洲,人们常将南瓜挖空,雕刻成鸟笼养鸟;在澳洲,当地农民干脆把老南瓜锯开当作“钢盔”顶在头上,防晒挡雨。

古时,在我国云南一带,南瓜的用途最为奇葩,被用来捕捉糟蹋庄稼的猴子。方法是在大南瓜上挖一小洞,撒进一把米粒,放在猴子经常出没的地方。猴子出来寻食,看到瓜里有米,就伸爪进去满满地抓上一把,等到发现有人,扭头就跑,但又舍不得放弃,情急之中,攥米的'拳头从小洞中越发抽不出来。猴子只好一瘸一拐地跑,这样,便被农民捉住了。

南瓜在中国还是一种傩食,在民间被视为吉祥之物。由于茎蔓繁生,常用来比喻子孙繁盛,世代绵长。在民间图案中则以瓜与蝴蝶(或瓜籽)的纹图,表示“瓜瓞绵绵”。在瓜熟季节,以瓜祭祖,以瓜敬师,意在不忘本。《论语·乡党》有云:“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在中国社会,自明初朱元璋时期,就风行着一种“瓜皮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了三厘米左右的小檐,有的则无檐,只用一片织锦缎包边。帽顶缀一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此南瓜形帽,象征“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即使满清入关也未能去除此种汉文化印记,一直沿袭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仍然盛行。

亦菜亦粮甜香糯

南瓜的社会影响虽大,但其主要的用途还是供人食用。

南瓜的生命力很强,既耐贫瘠又不怕干旱,农家随便在房前屋后、田边地头都可种植生长,当然也有成片种植的。它的产量很高,亩产可达五六千斤,个别大瓜可达百斤,甚至有数百斤的。

南瓜含有丰富的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族和钙、磷等矿物质,尤以胡萝卜素的含量居瓜类之冠。南瓜浑身都是宝,刚结出的嫩瓜切成细条炒食,不失为一盘时鲜菜品,且连瓜叶、瓜花都可炒制成美味可口的家常菜。

但最让人馋嘴的,还是那甘甜软糯的老南瓜粥。从瓜藤上摘下一个老掉瓤的脸盆南瓜,洗净后切成骨牌块状,再将斤把大米煮至七成熟捞起沥尽米汤,然后放入南瓜块慢慢焖烤,再用锅铲把熟透了的瓜肉与米饭搅和成粥状,就成热乎乎的南瓜粥了。吃了南瓜粥,那种清香、甘甜的滋味会沁人心脾,弥久难忘。

南瓜之贵还在于亦菜亦粮。远在中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井冈山和延安根据地的人民就曾以南瓜代替大部分大米和小米为粮,节约了粮食,支援了前线,为革命做了贡献。

全国各地以南瓜为料的美食很多。陕北有一种“南瓜烩面”,是将熟南瓜与宽面片烩在一起,南瓜清甜,面片柔韧,乡土味浓。安徽有素馔“粉蒸南瓜盅”,做法是在瓜皮雕上美丽图案,挖去瓜瓤,放在温油锅内汆十分钟去水上彩。另将烤麸一切两片,加调料以鲜汤拌匀,放入南瓜内,上笼蒸十五分钟。此菜外形似宜兴陶器,而味道鲜甜清香,不失为素馔大菜。

嗟夫!从古觚盛着的南瓜酒浆,到如今大街上头上戴着的瓜皮运动帽、口里吃着南瓜披萨的“小鲜肉”,一脉相传下来,足现中华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

您问怎见得?有词为赞:莫道瓜蔬平庸,唯吾南瓜德馨。

南瓜花开随笔作文

清晨散步,经过一片绿油油的菜园,顿生一份亲切之感,竟不自主地顺着菜地间的小路走了进去。倏地发现前面一小块菜地正开着嫩黄色的花朵,煞是好看,大大的翠绿叶子簇拥着,我一眼就认出了是南瓜藤蔓,几个翠绿的小南瓜正害羞似的躲在藤里。细看迅猛生长的南瓜藤蔓,轻轻嗅着微微淡淡的香气,思绪不觉回到了童年。

小时候经常在河坡上割青草喂牛,有次割草时发现密密的草丛里竟有一棵蔓延的南瓜秧,伸手轻轻一拽,竟觉得南瓜秧的一头有些沉,顺秧过去一看,竟有一个粗大弯曲的长南瓜藏在高高密密的草丛中。看样子就知道这南瓜不是人家专门种的,感觉自己有了意外收获。我不禁加快了割草的速度,想早点回家报个大大的功劳。割完草,打好捆,一手背着沉甸甸的草捆,一手提着弯曲翠绿的大南瓜,心中说不尽的兴奋。一路飞奔,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告诉了母亲,母亲却沉着脸仔细地询问了一番,确定不是人家地里种的,才放下心思,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记得那时母亲曾说过,再便宜再不值钱的东西,不是自家的也不要动歪了心思。

记得大哥处的第一个对象,很是挑剔,挑出的“毛病”总让人摸不着头脑,经常把父亲和母亲捉弄的愁眉不展。那时候时兴中秋节前要让定了亲的姑娘到家里做客,叫做“叫媳妇”,姑娘临走时还要为其置办几件时髦的衣物和上等的礼品,关键是还要送一个很讲究的红包。在“叫媳妇”的前一天下午,母亲正在院子里忙着切洗南瓜准备做晚饭,那姑娘的母亲不知因何事奔到了我们家,慌得母亲手忙脚乱地抓紧侍候,生怕出现差错。刚过晚饭,媒人就找上门来,说是我们家太没有诚意,竟然要拿大南瓜招待未来的亲戚,弄得母亲一个劲地赔不是。当天晚上就买上礼品,让媒人前去说和赔礼。自打那次“南瓜事件”发生后,我们家对南瓜似乎失去了好感,一段时间母亲也很少再做南瓜菜了。几次折腾以后,亲事最终也没成,我们家也赔上好多的彩礼,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一季的收入全都成了泡影。现在想来,感觉有些可笑,有些冤枉了南瓜,其实,母亲做的南瓜粥、南瓜饼、蒸南瓜和炒南瓜都是非常好吃的,那种味道着实令人难忘。

前段时间回老家,在大门口的下坡地我也点种了几棵南瓜。下坡除了几棵树就是一片杂草,清除杂草、翻地、平地、点种和浇水,我在母亲的指导下干得有条有理,母亲看得更是津津有味,母亲的心中也有了期盼。我想前段时间下过的几场雨,家里的南瓜也应该是像这块菜地里这样茂盛了吧,母亲肯定天天在大门口的石墩上期盼着南瓜早点开花结果,那将要结出的大南瓜肯定是母亲心里的宝贝。抽点时间,我回老家去在母亲的“指点”下给南瓜秧浇水除草了,我似乎已经看到母亲正拄着拐杖,在树荫下看我侍弄着南瓜秧,那淡淡的花香随风飘散,母亲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母亲和我的心里满是氤氲的香气。

夜宴随笔

毕业那年的一次小聚,也是黄昏。

窗外下着雨。

那时马九发一声喊,纠集一室同门,大家直奔玄武湖东祝家庄。

三年了,这里的生啤烧烤,是我等寒窗揣了奖学金之后的最好去处。

整打的酒杯空了又满,满了又空,最后总有人穿云裂石,引吭狼嚎。也总有人乜眼如丝,双目泛红,兜肚连肠诉衷曲。

那时正经的`政经们仰观天象,舌绽莲花,吞吐天下于怀中;愤怒的愤青们粪土权贵,敲碟敲碗,叹佛不渡有缘人。

那时窗外下着雨,夜空透明得没有距离。

于岁月深处渐行渐远。

曾经感慨过的“烟花易冷” ,果然也有了另一层深刻的寒意。

漂洋过海的眼镜有一次在电话里说,其实,那些在一起烧烤的时光,就叫青春。

青春其实就是冷雨敲打着冷窗,醉也是梦,醒,也是梦。

他的话玄奥得让我在倏然一惊之后又肃然起敬。想尔等成功人士,该是享不尽的富贵温柔,却也恁地多愁善感。

他说夜深人静的时候,满床都氤氲着故乡明月的清香。

今夜,窗外有沉沉的雷声滚过,天空依然飘着雨。

大家在辉煌的灯光下煮酒重聚,祝贺祝贺,恭喜恭喜。

那些将奔不惑的政经们,似乎没有了往日的豪情。他们讨论时局,关心蔬菜,调笑着少年情怀,抚今追昔,终究是一叹清梦付流水。

粪土权贵的愤青中,倒确切有人权倾一方,车马喧腾。

时事变幻,总能幽默得令人不胜唏嘘。

整打的酒杯空了又满,满了又空,所用器皿及一应物什,已不可与当年祝家庄同日而语。

但却再也寻不回那夜纯绵的味道了。

虽然窗外也下着雨,夜空,透明得没有距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