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宁化红军医院的标语锦集三篇

日期:2023年07月03日 分类:经典语录

纪念长征80手抄报

80多年前的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下面是纪念长征80手抄报,希望你能喜欢。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9月—10月,中宣部围绕“弘扬长征精神,决胜全面小康”这一主题,带队组织中央和地方媒体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此次采访活动,旨在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鼓与呼。

旗帜引领航向,精神穿越时空。长征路上不忘初心,脱贫征途奋勇前进。深受长征精神的鼓舞,参加此次采访活动的记者纷纷表示,要高擎长征的精神火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精神穿越时空,一路感动相随

“重走长征路,那段红军在险恶环境中冲破敌人围追堵截的历史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直到今天,长征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中国青年报记者王达由衷感叹,“在采访中,我遇到过退休后坚持采访红军长征故事、编写红色书籍的医务工作者,遇到过胡须花白但坚持23年为游客义务讲解红军故事的回族老人,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让长征精神穿越时空隧道,一代代延伸下来。”

身体力行传承红军精神的人在革命老区为数不少。在四渡赤水的主渡口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今年已有90岁高龄的车盛寅,依然精神矍铄。车盛寅曾亲眼目睹红军渡过赤水河、红军在街头发动群众、写红色标语等场景。1986年退休后,他致力于保护红色遗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向街坊四邻和过往游客义务宣传长征精神。

铭记,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经济日报记者王晋动情地说:“昔日炮声隆隆、流血牺牲的故事似乎已经远走,但翻阅一份份档案,查看一张张老照片,寻访一个个老区人,我发现,红色的记忆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是鲜活的生命,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个生动的人。”

瑞金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出发地,在这里无数英烈为共产党的创建作出巨大贡献。令中国网记者佟静记忆深刻的是,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杨俊贤用毛笔写下的那首瑞金人耳熟能详的诗句:“苏区瑞金,家家拥军;捐钱捐物,万众一心;壮年打仗,少年练兵;前仆后继,扩红参军”,再现了苏区时期瑞金儿女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决心。佟静说,“在这个曾经有5万多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地方,长征精神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那段历史将永远被铭记。”

脱贫大步向前,老区已换新颜

战争的硝烟散尽,党和国家未曾忘记,要让曾经支持过红军长征的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革命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34年12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在湖南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历史上称此为“通道转兵”。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过去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去年年底,乘着红色旅游的东风,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从此变了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苏铃说:“在皇都侗文化村,当地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吊脚楼和木质廊桥,再加上侗族大歌、腊肉米酒等特色民俗资源,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看到老区人民如今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蒸蒸日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周芳非常高兴。历时半个多月,她追随红军足迹,见证了老区人民的新生活。周芳说:“在当年红军血染湘江的广西兴安县,当地政府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带领老百姓脱去贫困的帽子,奔向小康生活。兴安县严关镇江西坪村村民郑建明去年纯收入有一万七,比到城里打工挣得多。”

老区人民发扬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长征精神,在通往脱贫致富的“新长征”中大步前行。新京报记者赵实重走长征路,是从湖南通道到湖北红安。他表示,印象最深的是通往湖北省郧西县坎子山村的那条水泥路,九曲回肠,最陡坡近乎45度,路边有村民正忙着修路。村书记魏登殿说,原本这里没有路,为了走出大山,全村人不怕辛苦、肩托背扛,硬是打通了这条“脱贫路”。

伴随着时代节拍,脚下这片热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用脚丈量长征,用心书写新闻

媒体记者“重走长征路”,用新闻的.笔和镜头,穿梭时空,挖掘红军长征路上背后的故事,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长征途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人民日报自“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启动时,就开辟“长征路·新故事”专栏,每天一篇报道,图文并茂,多种形态展示。10月19日,人民日报在四版头条刊登《四川巴中 红军精神烛照脱贫路》,文中重点介绍了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2万多名红军烈士。文章配发视频二维码和图片,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从细节入手,讲好故事,人民日报各路报道在写法上不断创新。9月17日刊发的《宁化:“红色粮仓”脱贫记》,文章由毛主席的诗词着笔,用一个个红色印记和小故事串起了当年中央红军兵源、财源、粮源保障基地福建宁化的历史和现在:一本号谱话今昔,小村庄的致富路,一碗小吃的能量。此外,人民日报在 10月21日浓墨重彩推出的纪念特刊,专门辟出整版报道《昔日长征地 今朝展新颜》,图文并茂,形成规模效应,梳理长征路沿线省份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故事,集中展现了沿线省份脱贫攻坚的建设成就。

新华社记者林宁采取直播的形式,回顾红色历史,展示老区旧貌换新颜。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直播采访将帅碑林发起人张崇鱼老先生,听他讲述30多年来搜集红军烈士名字刻碑的心路历程;在巴中市平昌县驷马水乡,走进当地老百姓新居,展示百姓生活新变化。林宁说,这次“重走长征路”的重要职责是通过采访还原历史,弘扬长征精神,当好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的记录者。

史薇薇是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在“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中,她用无人机航拍庄严肃穆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记录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路上,我们采访了战斗在脱贫工作第一线的人们,感受良多。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长征精神的指引。”

有人用文字书写故事,有人用无人机航拍全景,有人用镜头记录变化。澎湃新闻的摄影记者谢匡时,在此次“重走长征路”中用脚丈量,用心感受,用相机记录。“作为摄影记者,我拍下了红军在各个革命老区留下的标志,拍下了红军的后代,拍下了老区的老人和年轻人。一幅幅景象,是对新时代长征的重新记录,更是我对长征精神的重新认识和学习。”

“我们是新长征的宣传队。”中央和地方媒体记者们表示,宣传新长征,我们一直在路上!

纪念长征80手抄报图片

纪念长征80手抄报的图片设计是怎样的呢?长征精神是我们的基石,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座右铭,激励我们为祖国的未来发展不断的前进。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纪念长征80手抄报的图片,欢迎阅读!

2022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演讲稿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反动派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素、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

现在,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行着新的长征。我们仍然需要在21世纪里,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腾飞这一现代历史主题。为此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

纪念长征胜利80年手抄报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泻处,哪里没有一曲动人的壮歌?下面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下面是纪念长征胜利80年手抄报,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红军战士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辛万苦。他们面临的是冰雪覆盖的高山,波涛汹涌的河流,饥饿等等。还要与横行霸道的国名党军进行殊死拼搏。恶劣的环境,艰难的处境,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并没有屈服,他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出了革命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奏出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乐章,用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爬雪山时,吃的是草,树根,穿的是破旧的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凭借机智勇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我们和红军战士相比,是多么幸福啊!想想自己有一道题做不出时,并没有继续钻研,而是选择了放弃;感到羞愧脸红得很。“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它就弱。”从红军战士身上,我们学到了困难并不可怕,人生路途中,要勇敢乐观面对一切。

如今,幸福快乐的我们,衣食住行样样不缺,很少品尝到寒冷饥饿的滋味,我们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辛酸,但是我们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光环下,不能只享受于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安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遇到困难时也不要轻易说放弃。.当你沉溺在网络游戏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可能有人会说,现在也不需要长征了,这其实是错误的!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一定要自强、自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学习红军的顽强拼搏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用长征精神激励鼓舞自己,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和伟大复兴奋斗不息!努力向上!长大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让人铭记一生。

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回眸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一个先进的,崭新的正当的姿态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带领中国人民胜利的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95年的光辉历程,95年来,党始终以先进性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使自己一直保持着勃勃生机,奋发向上的朝气。历史的一再证明,一个不断追求真理,善于与时俱进,用于理论创新的党,必定是一个先进的党,一个大有作为的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全国人民谱写出更加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在共和国的年轮上,我们渡过了漫漫的95年历史长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凝聚了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这是实践探索的95年,是阔步前进的95年,是辉煌胜利的95年,我们送走了一个95年,并将迎来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今天,是历史的交叉点,也是历史的大看台,在这个历史交叉点上,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既回头看看我们是如何创造光辉的过去,又向前看看我们该如何开辟美好的未来,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子走的更快更坚实。

95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历史,是一个绵延不断的过程,是不能割断的。历史承载着我们的过去,蕴含这对于未来的启迪,中国人民正在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就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个历史过程既有阶段性,又有继承性。过去的95年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误,有顺利也有曲折,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一切都必须认真加以总结,总结,要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即冷静的看待过去,客观的评估的是,辩证的判断是非。总结,又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既往的时间进行认真的审视,思考,分析,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真功夫,努力探索一切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吸取历史的养分,提高认识能力和时间能力,在今后工作中增强自觉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要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总的来说,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是经受住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的,我们党经历了长期的曲折探索,通过科学总结正反俩方面经验,终于确认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简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上,还有许多风险,挑战和考验,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都要在坚定不移的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发展中,在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的发展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牢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把党的前进性建设推向前进。

在这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觉得是时候说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5年的磨练,95年的奋斗,95年的操劳,您辛苦啦!您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也将永远印在我的心中。生日到了,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祝您永葆青春,繁荣昌盛!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差不多一个世纪。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xx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素、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

现在,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行着新的长征。我们仍然需要在21世纪里,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腾飞这一现代历史主题。为此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

纪念长征80周年手抄报图片

长征胜利实现了军事战略转移,促进了战术方针的转变,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纪念长征80周年手抄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纪念长征80周年手抄报篇一

红军开始长征后,蒋先后调集了上百万重兵进行围追堵截。除国民*中央军外,还有粤军、桂军、湘军、黔军、滇军、川军、川康军、西北军、东北军及马家军骑兵等地方军阀部队,天上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大军一路追堵,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剿灭”红军。然而,英勇的红军将士克服重重艰险,走过万水千山,历经九死一生,最终会师陕甘,取得了伟大胜利,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红军的对手——参与围堵的国民*将领又是如何看待红军及其长征的呢?

蒋:朱、毛匪部窜于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

1935年1月底,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主力由猿猴场迅速通过川南边区的古蔺官山老林,经叙永东面的大寨,直逼叙永县城。

“四川王”刘湘急电潘文华令入黔各部火速回援叙永、古蔺,并电令入黔增援的刘兆藜旅、周成虎警卫大队立即回撤至叙永、古蔺边区的桂花场、登子场一线防堵;同时调尚未进入黔北的陈万仞师袁筱如旅和魏楷部配备在江岸设防的部队,亦分别集结驰赴叙永共同防御。

一时间,叙永地区的国民*军竟达十万之众,军用粮秣供应浩繁,民仓告匮,耗及种籽,加之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时有发生,百姓叫苦不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

蒋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特意给刘湘、潘文华发去密电:“据报,前朱、毛匪部窜于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又到叙永时,捉获团总四人,仅就内中贪腐者一人杀,余均释放,借此煽惑民众,等情。希严饬所属军队、团队,……爱护民众,勿为匪所利用。”

从蒋的电文中,不难看出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纪律如铁赢得民心的事实。

胡宗南:老头子要我们剿匪,等于判我们无期徒刑

胡宗南是蒋最宠爱的门生,也是升官速度最快的。他从黄埔军校毕业,短短8年间便爬至“王牌第一师”的中将师长,在黄埔一期生中当属首位。

1935年春,中央红军由四川北上,红四方面军亦有西渡嘉陵江的迹象,蒋电令胡宗南率第1师就近择要拦阻。

4月上旬,胡宗南派第1团从甘肃徽县赶往四川广元,占据乌龙堡,企图凭借嘉陵江之险,阻击红四方面军渡江部队。但第1团没有阻止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反被包围在乌龙堡里痛击了两天,死伤500余人。胡宗南急令驻守阳平关、杨木坝一带的2个独立营驰援解围,不料又被红军打得七零八落。

这一仗对胡宗南的自信心是一个严重打击。此役后,他再也不敢派遣1个团以下的部队单独行动了。

7月,蒋将第49师、第60师、第61师、第2师补充旅、第1补充旅等部先后调至松潘上下包座地区,连同第1师,共4个师又2个旅,合编为“西北追剿纵队”,以胡宗南为总指挥,部署在松潘、漳腊方向,阻击红军北上。

兵强马壮的胡宗南顿感底气陡增,积极布防,准备立下“安邦定国之丰功”。

谁知,第1师加强营先是在毛儿盖遭到红军痛击。几天后,第4团又在松潘西南30余里处遭红军突袭,死伤300余人。8月底,第49师在包座一役中几乎全军覆没。

连吃败仗的胡宗南信心丧失殆尽,私下对部属发牢骚:“老头子要我们剿匪,等于判我们无期徒刑。”

张学良: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途疲惫,还能击败东北军,是值得深思的

1934年11月,红25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蒋电令张学良率东北军主力一路“追剿”,进入陕甘苏区。

自参加“剿共”以来,东北军屡遭红军重创,损兵折将。尤其是奉调陕北后,两个月里便连遭重创。

先是1935年10月1日,东北军第110师师部和2个团在甘泉劳山被红15军团全歼,师长何立中以下1000余人丧命,3700余人被俘。随后,第107师1个团又1个营在甘泉以南榆林桥被歼,伤亡300余人,团长高福源以下1800余人做了红军的俘虏。

还没容张学良从失利的阴影中缓过神来,11月21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发起直罗镇战役。激战至24日,全歼东北军第109师和第106师1个团,击毙师长牛元峰以下1000余人,俘虏5300余人。

张学良闻讯,唏嘘不已:“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途疲惫,还能击败东北军,是值得深思的。我常对我的部下说,我们都是带兵的`,这万里长征,你们谁能带?谁能把军队带成这个样子,带得都跟你走?还不是早就带没了!”

红军和长征给张学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半个多世纪后,仍念念不忘。

1991年,张学良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访谈,谈到毛泽东和红军长征时感慨地说:“毛泽东这个人啊,天生能领导。都是带兵的,万里长征……我要领,会领没了,他(士兵)不跟你走,他跑了。他(毛泽东)能统御,他有这个力量。”

纪念长征80周年手抄报篇二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纪念长征80周年手抄报篇三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