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咏鹤雀楼的诗句合集70条

日期:2023年07月12日 分类:经典语录

诗《登鹳雀楼》赏析

【背景】

唐诗篇名。五绝。王之涣作。见《全唐诗》卷二五三。“雀”一作“鹊”。诗题又作《鹳鹊楼》。唐芮挺章编《国秀集》作朱斌诗。鹳雀楼,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此诗即为“唐人留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登临所见,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可谓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在前写景的基础上,说明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警策精妙,豪健有力。全诗情、景、理三者兼胜,对仗工整,气盛骨高。清沈德潜评曰:“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唐诗别裁》卷一九)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寓深刻的哲理于鲜明的形象之中,为千古传诵之名句。

【全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常有鹳雀栖息楼上,故名。楼三层,为当时游览胜地,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②尽:完,落下。③千里目:指眺望极远的地方

【诗大意】 将要落山的太阳,放射着明亮的光芒;黄河咆哮着直奔大海,汹涌翻腾,势不可挡。要想放开千里眼界,须把层楼更上。

【鉴赏导示】

鹳雀是一种水鸟,鹳雀楼在蒲州 (今山西永济县)城西南,因常有鹳雀在此栖息,便有此楼名。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启迪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必须做更大的努力。

鉴赏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景象。一轮落日慢慢地向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沉落,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经过楼下向东奔流入海。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又高度形象地展现出了广袤雄浑的河山奇观:群山起伏,落日辉映,大河滔滔,一泻千里,霞影波光,耀金泛彩。诗人所勾勒的这幅雄阔妖娆的画面,显示了宁静与生动的和谐之美。

后两句写诗人登楼观景后的感受。这两句与前两句有前后相承、气脉贯通、浑然一体之妙。这里,作者没有“观叹止矣”的赞赏,只有穷尽景物的愿望,没有停滞不前的心意,只有继续攀登的打算。这两句来自诗境的哲理感悟,启迪人们懂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这首短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把景、情、理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赏析】

黄河流域的三晋大地,曾经是古老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位居黄河中游、三晋腹地的晋南,更是名胜琳琅、俊才辈出。王之涣其人,其《登鹳鹊楼》诗,以及其所登之楼,都堪称华夏文化的精萃。

鹳鹊楼,又作鹳雀楼,为北周将军宇文护在蒲州时所建。蒲州治所即今山西省永济县,唐朝时属河中府。鹳鹊楼原址有说在旧城西南城上者;也有说在黄河中流的高阜处者。或谓因有鹳鹊栖其上,故名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现代人的眼光中,三层楼其实是算不了什么的,可是在唐代来说,这恐怕就是相当雄伟的高大建筑了,并且由于楼建筑在高基上,前能够瞻望中条山,下可以俯瞰浩浩黄河,视野极为开阔,因此便成了当时著名的登临胜地,吸引了许多诗人来此凭眺。大自然的雄博壮美,唤起了诗人们咏山歌水的兴致,寄慨感怀的情思,名篇佳什不断产生,至唐中叶,就已经有人把关于鹳鹊楼的题咏汇编成《河中鹳鹊楼集》 了。而在众多的题咏之中,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鹊楼》却是独出高秀,胜人一筹,独步千古的最著名的优秀诗篇,至今仍万口流传,光彩常新。

这首诗为五言绝句,只有四句20个字,却涵纳着万千的气象和颠扑不破的哲理。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写诗人登楼望中所见到的景象。一般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都会以为“白日依山尽”写的是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然有的析者,以为诗中的“山”即“中条山”,中条山在蒲州城的东南方向,而“白日”亦非落日,所以此句当意为: 日当中天,摩擦着中条山峰的顶颠向前运转,随着深邃的崇陵巨壑伸展,一直到诗人目力的尽头。其实这一句的理解应该是: 一轮白日西沉,向山峦依尽,已经挨着了山尖,而并没有沉没。如果依照第二种理解,则此句当为“白日依山走”了,所以关键是一个“尽”字。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望中所见的白日和山峦,而且表明了时间,这是写实。下一句的“黄河入海流”,却是实中有虚,“黄河”自然是诗人眼中所见,而大海却很遥远,所以“入海”当是想见,这是“缩万里于咫尺,而使咫尺有万里之势”的表现方法。这一句的关键在“流”字,一字之妙,突出了滔滔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的万里激流之势。这两句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登楼所望中的诸多景象之中,单单撷取了白日、高山、黄河、大海四种景象,这也是天地之间最为博大壮观的景象。这样写不仅视野极为开阔,气势非常雄浑壮丽,而且也表现出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和豪放磅礴的情怀。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然而作者正是在极平凡之处见高标,极普通之中见深刻。这两句是即景生情的诗句,也许作者一边往更高一层的楼上攀登,一边油然地自语着:“要想看得更远些,就再往上爬一层楼吧!”语言就是这样普通,而这也是诗人当时真实思想感情和精神欲望的客观写照,但这里却蕴涵着一种极为普遍而又非常深刻的哲理,所以,千百年来,它不仅成了人们口头上的成语,而且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至理名言。这两句又是妙笔生花的诗句,不仅语意翻新,出人意表,而且把诗篇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辽阔的视野,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它不仅是诗人向上进取精神的抒发,高瞻远瞩胸襟的坦露,更能启迪人们的思想灵魂。

自古以来,叙写登高览胜,寄慨感怀情思的山水诗篇,可谓瑰宝奇葩、琳琅满目,而王之涣的这首小诗能以极朴素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概括的艺术魅力,天衣无缝、出人意表的表现手法和熟练技巧,使诗篇情、景、理三者兼胜,情景相激、理趣横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就是这首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的精妙之处。

【鉴赏要点】

[1]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气象宏阔,情景交融,哲理深邃。

[3]动静结合,虚实相济。

唐诗《登鹳雀楼》诗文赏析

引言:《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登鹳雀楼》诗文赏析及拓展阅读,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诗文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拓展阅读:

《登鹳雀楼》改写

金秋时节,我们走进山西永济。普救寺,万固寺,元顺帝,黄河大铁牛景观设置在山西一颗耀眼的明珠,连续在我的眼前闪过的土地像一块。不过,我最渴望的无疑是流动的唐韵风格的鹳雀楼。 ..在鹳雀楼位于东部沿海,黄河永济市蒲州古城以西武昌黄鹤楼,岳阳楼,洞庭湖,南昌滕王阁齐名,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军事建筑鹳雀楼北周王朝的军事建设,因为它的气势磅礴,高大宏伟,云登上地板感,故名“云栖楼。高上升接近黄河,当地人称之为”鹤“吃鱼的鸟类,常栖息地,因此云栖楼”又称“鹳雀楼”。鹳雀楼创建北周元初几百年的破坏战士的战斗,一直是古代文人雅高仕登长焦,黄河的视觉冲击力,来表达豪情逸致的地方并留下无数著名的鹰章娄句子和流行。要数最有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好的一天,山,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高的水平。” 诗地板的诞生,F,诗歌和名利。在2022年10月,鹳雀楼重新修建完成。鹳雀楼重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唐代风格的绘画艺术在唐代,“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层高73.9米,江南黄鹤楼也最多16.9米,是最高国家馆景观,其规模相当于2倍的滕王阁,黄鹤楼五倍。沈括“,孟喜碧谭”,并写着:“鹳雀楼三,前瞻性巴(山名)鸟瞰河。”可见古鹳雀楼高仅30米,超过7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之后,新诞生的鹳雀楼头长成参天。成千上万的高层建筑的.世界,引起人们对登鹳雀楼利益,当然,不高度,但音频首歌千古绝唱。。近中午,太阳出来了,雄伟的山,河的势头,变得更加清晰。我登上山顶,极目远望,身体似乎DE-英的宏伟气概和有远见自己的才华。现在怀孕的过去,吊古僻静的地方,他的思绪飘向奔腾,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体验了一天的山,黄河入海的魅力宏伟感视觉中条山变样,西华山,似乎已经成为了水墨画组黛绿,深的若虚隐藏在云层像一个叛逆的小马驹跌宕起伏,山腰或在较暗的云层,一块一块,慢慢地浮动。奔腾黄河像一条巨龙的身体伸展到的距离,搅拌波娓娓道来,仿佛在诉说古老的故事,如果他们告诉未来的美好未来......

鹳雀楼详细介绍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 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鹳雀楼楼在古代作为一种名胜,诗人多有登临赋诗的雅兴。鹳雀楼在唐代别具风格,诗人多来访胜,留下不少名作。除王之涣外,畅当、耿湋、马戴、司马札、李益、张乔、吴融等七位唐朝诗人也曾登楼赋诗。

登鹳雀楼古诗全诗赏析

登鹳雀楼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全诗主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一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登鹳雀楼赏析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 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古诗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 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 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