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说说集合五篇

日期:2023年07月23日 分类:经典语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散文

借用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和谐城市”,说说自己生活其中的这座小城——金昌。

别看金昌是个小城市,可是周身却罩满了光环,像一位佳丽,身上恰到好处地缀满了各种各样的挂饰,显得非常地美丽华贵:“祖国的镍都”、“祖国的金娃娃”、“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模范双拥城”、“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中国最大镍钴和铂族金属生产基地及提炼中心”、“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文明标兵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等,因此,有理由说,正是这座小城市所不断追求的和谐,让这里的人们生活更美好。

光环是美丽的,星河是璀璨的。

可是又有谁能想到,她的建设历史只有短短三十年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年确实很短很短,短得就像一眨眼似的,短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在一个人的生命里,三十年却又很长很长。三十年,从呱呱坠地算起,你得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一分一秒地漫漫走过。想想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你要经历多少风雨,见证多少彩虹;你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你的失败与成功,贫穷与富有,都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写就,直到三十而立。因此,三十年对你来说,记下来就是一部大书,就是一块成长的里程碑。想一想金昌这座小城的建设历史和成长过程,不就像你的前三十年一样吗?从孕育到出生,从零岁到而立,啼哭、欢笑,跌倒、爬起,蹦蹦跳跳,一路走来,终于走成了个铮铮汉子,在河西高地唱大风,声震神州。

你生活在这个小城是有福的。你见证了一座城市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糙到精致,从萧条到繁荣,也是有福的;你处在一个丰富多彩、扶摇直上、品位越来越高的城市成长的漩涡之中,更是有福了。

金昌的人文历史当然很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大约4000多年的历史。但对于这座城市,却没有什么人文历史,至少五十年前还只是一个贫穷的小村庄,背靠一座光秃秃的龙首山,在古老的潮水盆地沿岸,遥望千里戈壁,人们依着小小的一片绿洲生存;最少三十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简陋的矿区,归一个小镇管辖。大多数人住的是“干打垒、地窝子”和平房,能住到那几栋低矮楼房里的,也只是数万开拓者中的极少数。可是从三十年前开始,这种面貌由于一座城市的诞生而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就像一个人的出生,需要经过十个月的孕育才能呱呱坠地。金昌市的横空出世,也是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与开拓,背冰化雪,草籽当粮,才强力分娩。

改革开放,让这个适逢其时分娩的“婴儿”有了生长的广阔空间,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又为这块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活力。

然而,成长的过程依旧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1986年夏天,建市才刚刚五年。那时,自己当然还很年轻,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龄,再有一年就要高校毕业走上社会了,因为兄长在这里创业的缘故,暑期来到了这座城市做短暂的旅行。可是自己看到了什么呢?站在高高的龙首山上,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在这戈壁滩上,除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露天坑里,有许多大吨位矿车如蚂蚁一般缓缓蠕动外,眼前便是一片只有巴掌大的烟囱林立的所谓“城市”,还笼罩在滚滚的浓烟中。一指宽的绿洲在废矿山下,几乎可以视而不见。远处有一片湛蓝的海子,可是骑着破单车经过乱石遍地的戈壁滩到达的时候,却发现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尾矿坝!虽然东西北三面非常清澈,但南面入口处却是浊浪滚滚,刺鼻的气味弥漫在空气里,几乎让人窒息。细细的黑风沙,在坝顶盘旋……

这也叫城市?我有些疑惑,也有些失望,兄长原来的意思是先让我来看看,能不能毕业后来这里创业。但是看过之后,最初的印象让我不知道将来可不可以来这里安身立命!可是兄长却说,千万别小看了这个地方,自从建市以来,她的变化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就拿房子来说,他十多年前刚来这里的时候,那才叫个艰苦呢!因为风沙太大,住的`又是干打垒,晚上睡觉得蒙着头,不然夜来的风沙会堵住你的鼻孔。可是现在你看,这才十几年时间,小镇变城市,绿化也搞上去了,风沙少了,居民小区成片,大多数曾经住干打垒的人都住上了窗明几净的楼房。还有,他刚来时,旁边农村的人非常贫穷,他们的房子比干打垒还破烂,八、九岁的姑娘连条像样的裤子都没有,可是现在他们的日子过得和城里人差不多了。

当然,可能连兄长都没有预料到,又过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的认识会赶不上小城变化的速度。他曾经引以为自豪的楼房,已经成了小城面积最小的“经济适用房”;他所说的绿化,那时不过是街道上、公园里有了树,可是现在随着北部绿色长廊的进一步完善,金水湖景观带的完成,以及龙泉景观带的建成,整个一座城市都包围在绿色之中,是全省有名的“园林城市”。虽然河西风沙频繁的大环境没有什么大改变,但金昌这个小城市的小环境却真是改变了,风依旧大,但沙尘确是少多了。而郊区农村现在已纳入城市管理,成了社区,他们住进了政府专门规划建造的宽敞明亮的花园小区楼房,既腾出了土地,又改善了生活环境。城市,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时,兄长还问我知道他们楼房后面那个金川公园过去是个什么地方吗,我说不知道。他认真地告诉我,那过去可是个沙丘遍地的乱坟滩,人走过那里头皮直发麻呢。可现在你看,有山有树,有水有鸟,有花有草,许多人都把那里当成了休息游玩的好地方。兄长有没有预见能力,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对这座城市是充满希望的。因为他经历了这座城市最初的变化。当然他或许没想到,二十年后的今天,金川公园已是初具规模,集休闲、娱乐、健身、餐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园,被誉为“戈壁江南”和“塞上明珠”。他可能更没有想到,除了金川公园,在往日的戈壁荒漠上还会出现另一个更让人留恋忘返的地方:金水湖。

金水湖,被金昌人亲切地称为自己的“五大连池”。是小城人处理城市污水为中水之后的巨型蓄水池,并集休闲、观光、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工程。它由5个不同面积的水面组成,总水面积约57公顷。不仅可以将冬季污水处理后的中水留蓄待用,用水高峰时段,还能为农业灌溉、城市绿化提供水源。同时利用地形落差,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水景,营造出了许多很有品位的人文景观,为老百姓创造了一个环境优美、富有现代气息、开放的郊野生态型公共绿地。有朋自远方来,总是要带他们来这里,看看金昌人在艰苦创业的同时,是怎么享受城市生活的。朋友们看到戈壁滩上如梦一般的碧水兰亭、鸟语花香和如织人流,几乎无一例外的一句话就是“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金昌是全国最为缺水的城市之一,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近90%。金昌人惜水,这是现实,也是共识!我给朋友说,这里也有我的一份劳动呢,挖沟换土种树。他们很惊奇。我便告诉他们,为建造这块绿地,全市机关干部、学生、军人都多次义务参与进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这个植一棵树比生一个孩子还难的地方,在这个严重缺水的资源型城市里,要建造起属于自己的“五大连池”谈何容易。如果没有全民的参与,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就是金昌人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和谐进取的具体表现。

当然,1986年的自己,也没有什么预见力。尽管听兄长把小城的前景说得天花乱坠,但还是带着疑虑与失望回到了银川平原继续自己的学业。毕业之后也没有如兄长所愿来这座小城创业,而是返回了故乡,当了一名乡村教书匠。可是时间到了1990年,经不住兄长的一再劝说,也是因为自己又来了一次这座小城,印象大变,于是从故乡千里奔袭,最终把安身立命的地方选择到了这座戈壁小城。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千古不变,我也自然不能免俗。我想,我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1990年的小城与1986年相比,变化当然很大,不管是城市规模、基础建设、人文教育、市民素质等等,都是上了一个台阶。但若是和2022年的今天相比,简直会让你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如当初一个童蒙未开的小丫头,转眼之间已是玉树临风的大姑娘了。就连自己,虽然经过了20年时光的休戚与共,对这个小城的巨大变化也有眼花缭乱之感。

比如当初的“巴掌”印象,早已不复存在,小城在戈壁滩上四面出击,国家级的环保型工业化产业基地、花园式居民社区、巨大的防风林带、郊野生态型公共绿地、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街道两旁随处可见的休闲公园、高等级机场和高速公路等等,让小城不再给人留下“小”的印象;比如那个黑风弥漫、污水横流的尾矿坝,关闭之后,经过数年改造,已经成了一个高地公园,碧草青青,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游人不断;比如那个巨型露天坑,正在被改造成矿山公园;比如那块位居小城中心,当时垃圾遍地的戈壁荒原,已经成为小城大型的集聚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她周边陆续建起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群艺馆、文化宫、文化中心,以及正建的传媒大厦和金昌大剧院,使其更有文化品位……等等,还有许多比如存在。而正是这些和谐的存在,让金昌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和谐城市,真的能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公园,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散文

一个周末的傍晚,在东湖公园散步,虽刚迈进秋季的门槛,下午六点多钟了天光还很早,但湖边的小广场上已有妇女随着音乐蹁蹁起舞,爱人感叹:这还有点像城市的味道!我有些惊讶,我们现住的房子离这虽有点路程,可那是真正的市中心啊,出了巷子就是大街,怎么到这里才觉得像城市呢?抬起头,一眼看到身边波光粼粼的湖面和湖另侧郁郁葱葱的登高山,湖光山色之中,蹁蹁起舞的人群,还有四周新起的小区楼盘——我也不由得感叹:公园,真的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有这个公园之前,我们散步都在大街上,西门街挺繁华,都是服装店,人也总是最多,我喜欢那里温暖的人群,也学会和习惯了逛街,但次数一多就感觉没劲了,爱人更是受不了,开始拖着还会去,后来就怎么都不肯去了。西门街走到尽头有个广场,那也是原来市区唯一的一个广场,面积很小,全是水泥面,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早就成了一潭死水,跳舞的人们小心地挤在旁边,还有“钓鱼”和“骑马”等的孩子们,热闹可也单调和拥挤得慌,看一眼就想走了。现在虽然家离这儿有点路程,没有特殊情况每个周末我们都会来这儿散步,有时还拉上得点空闲的女儿,而且开始几乎都是爱人拉着我来,后来他有时因沉湎在网络、电视里或者工作繁忙忘记我提起来,只要能抽出时间他都会马上答应。

我一直喜欢山水,亲近自然,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虽是小县城也有此感)常常怀念山野的树木花草、油菜花以及那青青的禾苗,但觉得爱人虽更是地道乡村人,却一直是向往城市,至少对这些怀念是并不在意的',所以早就隐隐地有些奇怪,他怎么会对这公园如此感兴趣,且乐此不疲?就在这一刻我忽然有些明白了,人类毕竟是自然之子,钢筋水泥森林完全是人类建造起的人工世界,它创造了奇迹,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但却离人类的家园——大自然越来越远,而有山有水有绿色的公园正好可弥补这个缺撼,它让人们在城市里也能看到大自然,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城市居民对此能不感到欣喜和激动吗?

也许正是看到了这点,市委市政府才在近几年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过程中,把公园建设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程来抓,先后在城北建成天湖公园,在城东建成眼前这个东湖公园,大连新区还将新建一个公园。

这里的登高山是市区一座天然的山林,不高也不大,但在市区内已经弥足珍贵,自然成了小城居民踏青、锻炼、休闲乃至青年恋爱的好去处,也是原来小城唯一的去处。脚下这个公园原是山脚下一片低洼地,雨季里总是一片汪洋,政府邀请专家进行规划设计,顺应此自然地势,蓄水成湖,旁边建绿地、甬道、休闲广场、小木屋、栏杆、路灯——这个公园几乎是突然就出现在了我们眼前,在建设的过程中,每次过段时间去散步,就能看到有新变化。每到周末节假日及每个夏日的夜晚,在这里散步休闲的行人都络绎不绝。

湖水在微风吹拂下波光粼粼,周边是好几个住宅小区,高楼林立,商铺兴起,六车道的迎宾大道。想当年这里可是一片荒凉,原为本市唯一休闲场所的登高山,我曾在这附近的一中念书,除了体育课却几乎没来过这里,因为那时听到这里不时发生一些可怕的事,甚至还有几起凶杀案件,感觉很恐怖。如今美丽的东湖公园建成,东湖新区一派欣欣向荣、和谐温暖的景象,登高山也完成了一期改造工程,增添了单杠双杠等健身设施,还有台阶和廊桥与东湖相连,让山水更好地相通相融,山上亮起了一盏盏古色古香的灯,弥补了山上夜间不宜休闲娱乐和不安全的缺撼,让它的夜晚变得和白天一样美丽诱人,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在触手可及的将来,这里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令人留连往返。

城市的便捷舒适和自然山水的清新自然融为一体,公园,已经和将会使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散文

几日前,因友人相邀,我有幸亲睹了世博园风采。这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一届非专业世博会。此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3.28平方公里的园区里围绕主题集中进行展示。整个世博园就是一个浓缩的当今世界,透过这里,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经济、科技,看到了城市的发展足迹,也看到了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

从七号门进入向左走,巍峨庄严的澳大利亚馆顿时吸引了我。澳大利亚是大洋洲最大的国家,拥有2022多万人口,可谓国强民富。展馆流畅的雕塑式外形酷似澳大利亚旷野上绵延起伏的弧形岩石。外墙釆用特殊的耐风化钢覆层材料,幕墙的颜色随时间的推移日渐加深,最终形成浓重的红赭石色,宛如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土。走进展馆,更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国家深厚的人文底蕴与人性化的管理,“旅行”、“发现”和“畅享”三个活动区分别展现这片神奇大陆上各种奇异的物种以及丰富的文化。“发现”展区里有一个可容纳1000人的环形剧场,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内上演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饕餮盛宴:跳跃的袋鼠,繁茂的植物;澳大利亚的城市,以及居住其中的人们的生活……通过高科技手法与人性化的文字向人们娓娓讲述了澳大利亚城市的发展变更以及这里人们的幸福生活。真正让我感受到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是多么地幸运,又是多么地快乐。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其展馆无疑对人们充满了魅惑。遗憾的是,美国馆尚未开馆,只能在外面饱下眼福。美国馆外形犹似一只展翅飞翔雄鹰,占地6000平方米,约3层楼高,通体白色,被称为“鹰巢”,据说取名灵感来自于北京的“鸟巢”。这是否象征着其姿态有如雄鹰击空不可一世?不过现在听那些观看过美国馆的朋友说,颇为失望,馆内商业味太浓,文化味则太淡。

虽与美国馆失之交臂,却由此有缘与英国馆一会。自从198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一炮打响之后,其建筑风格便引领了历届世博会建筑潮流,成为经典。英国馆名为“创意之馆”,外部由大量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组成。每根触须顶端都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这些光源可被组合成多种图案、颜色和信息。所有的触须都在风中轻微摇动,形成展馆表面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看上去“就像一个会发光的盒子”。展馆的外表面还可以通过信息和图像的形式向外界显示展馆内部的活动。英国馆的独特外观使其拥有一种神秘的召唤力,人气超好。绿色环保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馆内特置了一方“绿色城市”展示空间,部分由英国的四大首府――贝尔法斯特、卡迪夫、伦敦和爱丁堡这四个城市的“绿色地图”组成。这不仅是对现实城市的创意重组,也是对未来城市的畅想构建。当走进传说中那朵美丽的“蒲公英”时,我感受到其魅力原来不仅仅来自外观的独特,更是因了种子圣殿的神力。从近距离看,这些从昆明运来的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植物种子镶在亚克力杆内,看起来晶莹剔透。而一进入“蒲公英”内部就能闻到一股湿湿的味道。六万粒种子组成了这个“种子圣殿”,真是超级震撼!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英国人送给中国的“礼物”呵。这是中国收到的此次世博会最好的礼物。

作为中国人,当然得看看本国的展馆。此次中国作为东道主,着实展现了一个强国的风采。尤其是中国馆,无论从气派造型都决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只是外观采用传统的中国红显得略为俗气一些,但也由此体现出中国的文化。中国馆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整体呈斗拱状,高度60多米,远远看去,果有几分王者风范,气势磅礴。但走入中国馆之后,我却感觉里面缺少内容,与外观相比,显得单薄乏味了一些。展馆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在展馆当中也有一个类似澳大利亚馆的放映厅,同样在十来分钟的短片中展示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不过该短片重在歌颂党和国家,彰显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与澳大利亚馆短片相比,少了人性化与人文味,而且没有任何文字和声音,带有明显的政治教育意味。看过以后,除了科技的概念外,没有一种震憾心灵与灵魂共鸣之感。想起澳大利亚,不由得有些羞愧。

中国馆虽然也呈现了不少东西,有最新研制的水稻,有各种珍稀的历史文物,有高科技制作的动画屏幕,的确也很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但整体给人感觉除了科技还是科技,试想中国是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一个大国,为何就拍不出澳大利亚馆这样的短片?为何就无法建出像英国馆、意大利馆这样的文化之馆?中国馆唯一让我略为震撼的是挂在墙上长达100多米的巨幅动态《清明上河图》,但惊叹之余却没有留下更多的思考。

我试图去中国主题馆寻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梦,因为时间关系只能选一而观,我挑选了城市生命馆。

生命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最重要的主题,城市建设得多繁荣,文化建造得多完美,最终还是为了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为了生命更好延续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价值。生命馆由“序厅”、“活力车站”、“循环管道”、“城市广场”和“生活街市”五个展区组合而成,其设计理念来源于一个健康的生命肌体。“我们将城市视作一种生命体,有呼吸,有血肉,有悲喜性情,有兴衰起伏。”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曾这样描述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之城市生命馆。走过“序厅”,火车鸣声入耳而来,这便是城市生命馆的第一站——“活力车站”了。工作人员说,选用火车作为主题,是因为火车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活力车站”借用了巴黎里昂火车站的设计,停靠着5列火车。驻足站台,你会看到售货亭和列车信息牌等装置,感受车站的繁忙。接下来是“循环管道”,在这里你会看到城市各种地下管道,包括水、电、气、热、垃圾管道,它们就像血管一样,维系着城市的生命运行。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未来管道将成为城市真正的枢纽。再过去便来到城市生命馆的核心——城市广场。它由7块曲折的屏幕和1块1000平方米的超大天幕组成,可以容纳800人同时观看。遗憾的是这里的短片与中国馆一样,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在“生活街市”里,我却读到了几分城市生活的趣味。

走过上海世博会,总有些问题在缠绕着我:什么时候,中国文化才能够完全摆脱“政治说教”的外衣返璞归真?这些年来,中国物质文明无疑取得了一个质的飞跃,但中国是否就可以以此自诩为世界超级大国?中国申请世博会的成功,的确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实力的强大,但透过世博会,我们在看到这些光环同时,是否更应该看到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国人们是否更该思考一下:中国下一步路究竟该如何走,才能真正实现让国人“生活更美好”的梦想?

分享,可以让生活更美好散文

一、呵护美好。

当我们面对时时触摸的社会生活时,每个人都难免会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常会因此心怀一腔愤懑。假如我们不能理性面对,任凭这些情绪流泻,无疑会使眼光黯淡,世界失色,让生活失去信心。置身当今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非尽若人意,因此,更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爱与呵护。

星期天的莲花山公园,仍是满眼春色。当我快走近一簇簇三角梅时,一个花仙子般的小女孩拦住了我,她用手指压住小嘴,轻轻地说:“阿姨,请你别走过去。”“为什么?”我问。“前边有花蝶。”她轻轻地答道。“花蝶?”我不解。“不是花蝶,妈妈说是话蝶。”啊,她妈妈说的是“化蝶”,她认为是“话蝶”。在她眼里,两只花蝶停在三角梅上是在说话——我终于明白了,“花仙子”呵护的不仅仅是两只美丽的小生灵,而是自己眼前的瞬间风景。

这眼前的瞬间,让我想到,在我们周围,每天总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我们是否能像小女孩那样:善意地呵护,脉脉地关爱?我们是否会因为无意的一声斥责,疏忽的一时冲撞,含糊的一句搪塞,或者失态的一片怒容,就这么不经意地伤害了一个无辜的心灵,或者不在意就大煞了风景,破坏了眼前的景致?

我忽然想起一个片段:曾经有一位绅士路过一家商铺的橱窗,叫服务生把里面的花拿出来一部分。服务生照做了,问他买哪一支?他却说:“我不是要买花,是看见里面的花太挤了,想让它们轻松一下。”我一时记不起是谁了,最近在网上一查,原来是英国十纪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大文学家王尔德。我想,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否都有着这样善意的呵护与关爱,既为他人,也为自己由衷地保护一片美好的记忆?

在面对美好又脆弱,美丽又短暂,珍贵又易碎,精美而又不能拥有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以童贞的心灵,雅士的胸怀,博大的胸襟,付之于童心般的爱,那我们不妨也将这份善心带到我们的每一个生活空间,小心呵护,真诚善待我们生存着的这个美好的世界吧!

二、交换美好。

有一种“心疾”叫忧郁,有一种“不药而愈”的处方叫交流。

近年来,心理学家在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了大量的研究之后作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即一个人与外交流的频率越高,其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与外界的交流越深入,心胸就越开阔;与他人的交流越畅快,心地就越广阔,性格就越开朗,心理的压力释放就越彻底,心情就越轻松,许多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忧郁、烦恼、苦闷、痛苦、自闭等“心病”都会因此而不药而愈。

生物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郁闷、孤独、寡欢等状态不仅仅是人类的心理特征。某些动植物也有类似人类的某些精神问题。生活在深海的蓝鲸,大家并不陌生,但它们为什么喜欢群居?它们的这种生活习性却鲜为人知。曾有研究证明,如果将它们从群体中分离出,不出3个月之,它们便会患上5种以上的疾病,半年之内生命会严重衰弱,一年之内会郁郁寡欢而死。最新研究的`结果证明,鲸群居是为了相互依存并通过声音向同伴进行信息交流,通过互动交流证明自己的存在,进而感知生存的空间没有威胁,从而心安理得,高枕而卧。

生物学家的研究还发现,除动物外,某些植物也有群居的习性。有一种植物叫黄金花,它们却是从来不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如果人为地将其中的一株移植到离群10米以外,它最多活不过10天!如果要想让它成活,至少要10株以上一起移植。因为它们只有在相互依存的条件下才能生存繁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黄金花是要借助风力和空气的作用,相互传递气味来实现交流,而这种交流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和营养的成分,只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一旦这种交流减少或者终止,它们就会发生变异,或者疾病缠身,直至死亡。

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博士说,人是万物之灵长,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灵交流,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同其他动植物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因此,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交融。反之,这种需求尚使被阻断,人们就会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医治百病的灵丹的话,那就是人与人之间至真至诚,推心置腹的交流与融通。

因而,我们有理由说,人人都离不开交流,人人都有理解的需求和交流的渴望。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少有交流,不善交流,不愿交流,懒于交流,难于交流,被动交流,甚至于没有交流的人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与隔阂,产生意见与矛盾,引起误会与纷争,形成冲突与对立,酿成械斗与杀戮等人间悲剧——

因此,我们提倡互动交流,共创和谐,人人参与,全民行动。把交流培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让交流成为人们生存的本能,使交流上升为一种社会责任。做到生命不息,交流不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