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金刚经的四句偈语6篇

日期:2021年06月22日 分类:经典语录

金刚经的四句偈语6篇

金刚经的四句偈语(1)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纪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读诵这部经的人很多,可是我们往往念过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心里存著阿弥陀佛普度众生不可思议的无边功德?我想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普渡众生的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如此,念经也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念《金刚经》时,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刚经》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刚经》里讲的道理相应,更能得到好处。


    [《金刚经》的功德]这个题目,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曰常生活上。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曰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即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里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里统统讲出来哩!


    那么,佛在《金刚经》里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里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拿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


    再看经文,佛用恒河的沙做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再把这许多恒河的沙加起来,这么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里,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里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然灯佛给他授记之前,他曾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的佛,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么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么多(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里,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良机,所以在《金刚经》里,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么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功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断地布施了无量百千万亿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还不及另外一个人,他一听到《金刚经》,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刚经》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况他相信了后又能书写,能念,能受持,能为他人解释。所以佛做了一结论,他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著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下面讲一个「罗汉托空钵」的故事,来结束这段「《金刚经》的功德」。


    从前印度有一个罗汉,这个罗汉依印度的规矩,每天都要出去托钵,就是拿个大碗,沿街去讨东西吃。这天,他走了很多的路还未讨到东西,钵里还是空空的,他走到王宫的门口,看见一只大象,满身挂满了珍珠璎珞,显然已吃得饱饱地,站在王宫的门口。罗汉看了这只象,不禁心生感叹,他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他说我往世只注重修智慧,研究经典,但没有去修福德,所以虽然成了阿罗汉,却因没福报,所以今天没人供养我,我的钵里还是空空的。这只大象,他往世只晓得修福,没修智慧,所以今世是只象。可是他福报大,养在王宫里,吃得饱饱的,满身都挂满了璎珞珍宝,可是终究是只呆象。由此看来「福慧双修」实在十分重要,而受持《金刚经》,不但可以开智慧,还有不可思议的福德。

 

金刚经的四句偈语(2)

金刚经的四句偈语(3)

金刚经的四句偈语(4)

《金刚经》解

这是我的真实闻知:

到了吃饭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同1255位随行弟子一样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依次七家乞食毕。回孤独园、洗足而坐。

这时,须菩提长老从大众中出来,面对释迦牟尼,右膝跪地,合掌恭敬说:“世尊如来,您善于教导修菩萨道的善男信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请问世尊,修菩萨道,如何降伏人的万千凡心?应把人心放在什么地方呢?”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你问得好。我现在告诉你,修菩萨道,怎么降伏诸心。菩萨亦叫菩萨心,是渡有情这个哲学概念的简称。菩萨无相,有相不是菩萨。你们应该知道,无论卵、胎、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十二类众生,代表十二类心理境界。简称众生。菩萨普渡众生,即是灭渡这十二类心。这人心数量是无量无边的,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我常形象地比喻为无量微尘众。菩萨普渡众生,即是灭渡这无量无边的心,灭渡无量无边的思维。菩萨普渡众生,实无众生可渡。这里的众生不是指人、指牛、指虫蟾蚂蚁。如果普渡众生指人、指牛、指虫蟾蚂蚁,就着众生相了。修行家应无众生相,着了相就不是修菩萨道了。

“修菩萨道用什么方法来灭渡无量无边的心呢?只有用‘无所住’三个字,才能灭渡无量无边不断发生的凡心。无所住就是不让自己的思维停留在某一个问题上。倘若停留在某一个问题上就叫有所住了。修菩萨道的人不是讲布施,讲施舍吗?修菩萨道者的思维就不能停止在声、色、香、味、触、法上。凡是五官能感知的名色都舍去,叫菩萨布施。给人一点小钱去买米,发点功治个小病。这也叫布施。但不是菩萨布施。如果修菩萨道者的心不停止在声、色、香、味、触、法上,就不会出现贪嗔痴爱。杀盗淫妄。无取心、亦无舍心,才是最大的施舍。这叫‘不住相布施’。世人如果这样做,其福德是不可思议的。”说到这时佛问:“须菩提,你说说看,可否以自己的肉体身相见如来呢?”

“不。不能,世尊,不可以肉体身相见如来。”

“为什么呢?”

“如来过去所说的身相,即非身相,是指人的无为心。无所住心。无一切心,真心是也。”

佛告诉须菩提:“你说得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无论是声、色、香、味、触、法,还是自己的肉体都是要毁坏的。有去有来的东西,都是虚妄。唯有无为心,无所住心才是人的真如实性。只有见相非相,才能见到自己的真如实性。用自己的肉体色身去见如来,那是不实在的妄想。”

须菩提问:“世尊,你这种说法,世人能实实在在地相信吗?”

佛不作正面回答,而说:“不能这样说。将来如来灭后五百年,有人实信我‘无所住’的道理,认真修行,能一念生净性者,即可立刻见到自身的如来本体。知道如来是什么含义。这个人就有无量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即会产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修炼效果。如果人心取相,无论取有法之相,还是取非法之相都 会着相,唯有以‘无所住’的道理,不取有法,不取非法,是为真法。我过去说的法,用筏﹙船﹚比喻诸法,是权法,过了河就应该舍去,何况非法呢。法与非法均是相,唯有无法是真法。这么好的法谁又不愿意实信呢?只是个早晚缘份的问题。

佛问:“须菩提,你说说看,如来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答:“我理解佛所说的无所住法。不把思维定在某一点上,叫‘无有定法’,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无有定法是个名称,将这无有定法非去。舍去后,叫真如实法。真如实法是无法说出来的。所以说如来无所说法。过去如来所说的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无上正等正觉是说不出来的。道本无言吗!非法非非法是也。为什么呢?一切圣贤都在讲无为法,但无为法中也是有差别的,佛讲的法是最彻底的无为法,佛法非佛法。世上诸种外道总是千方百计肯定自己,唯有佛法敢于彻底否定自己。这才是直正的解脱啊!”

“须菩提,你再说说看,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阿罗汉这四种果位的人,能说自己得了其中一个果位吗”?

“不能。”

“为什么呢”?

须菩提答:“实无入处为入流,无往无来不停留,不生不灭乐自在,无法罗汉离诸欲。依据‘无所住’的道理,须陀洹即是入流的意思。不入声、色、香、味、触、法称入流,称须陀洹,为实无入处为入流。说自己得了初果,成了须陀洹,为实无入处为入流。说自己得了初果,成了须陀洹,说明他有了我相、人相、入于声相,六相皆住。因而说明这个修行家还未入流,是门外汉。斯陀含是二果,是一往一来的意思。修炼家总住于无所住中、无往无来无停留的精神状态之中叫斯陀含。阿那含是三果,即不来的意思,修炼家‘无所住’的念头,不来了,不发生了,即然不发生,也不会消灭,为不生不灭,这种很自在解脱的精神境界叫阿那含。阿罗汉是四果,即是实无有法的意思。没有无所住法、无为法、无心法、无一切法,叫阿罗汉。如果人们说自己得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成了佛,说明他什么果也没得到。自我肯定是着我相,对人胡吹是着人相,念头发生,说明有众生相,有了时间观念,说明着了寿者相。世尊说我得无净三味,在人道中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没这念头。我这须菩提的名号是实无所行的意思。行无行行叫乐阿兰行。

佛问须菩提:“你说说看,如来昔日在燃灯佛那里得到了什么功法吗?”

须菩提:“如来在燃灯佛处,什么法也没有得到。”哪里没有烧香、念佛,没有敲木鱼。吹喇叭,也没有开光盛典、做佛事等‘庄严佛土’的事。”

“须菩提,你说修菩萨道的人,作这些所谓的‘庄严佛土’的事吗?

“不。不做”

世尊:“为什么?”

须菩提:“庄严佛土,即非庄严。名为庄严,并不是烧香,敲木鱼,做法事。”

佛言:“是啊!须菩提,大修行家不住于色生其心。不住于色香味触法生其心。应该无所住处其心。无所住处生真心,真心本来是大身,真心即是佛国土,无需庄严燃油灯。”又问:“譬如,有人身、色身如须弥山那么高大,可谓高大不?”

须菩提说:“很大。”

佛再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须菩提:“佛说过,身大并不是肉身、色身大,而是法身大。无所住处生的真心。这真心亦称佛国,大得不可思议。无需庄严燃油灯,是名庄严。”

佛:“须菩提,我仿实告诉你。若有人以七种宝物装满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空间,有来布施于人,所得来的福德,可谓很多了。如果他们只接受并修持此经,乃至四句偈,并为他人解说,所得的福德远胜于以上用无量实物所得的福德。因为福德不是用财宝买来的,只有用‘无所住’而生的‘真心’得到。随便讲一下,这《金刚经》,乃至四句偈,世人就象供养佛塔、寺庙一样供养他,何况有人竟能读诵、深信、理解、修持此经,行无行行,成就最上第一稀有这法呢?若有人真是如此修行,引经所到之处,即为有佛,必受到弟子们尊重。”

须菩提问佛:“世尊,此经应当称作什么名字,我们如何奉持呢?”

佛答:“此经强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须菩提,我这里立了经名,是不是如来又说法了呢?”

须:“不,如来无所说法。般若波罗密只是形象比喻,如来说的三千大千世界,说的无量微尘、说的三十二相见如来,都是以后天说先天,以实说虚,以有相说无相。佛法无法。”

这时,须菩提闻说此经,已深明其中义趣,感动得涕泪悲泣。他对佛赞叹说:“稀有呀?世尊。佛说如此深奥的经义。我昔日,所得慧眼也未曾闻得,将来若有人,得闻此经义,信心清净,便知这个人必会成就第一稀有功德。我今闻此经,深信不疑,一定依此经义修持。这不是难事。如果将来五百年后有人闻此经义,深信不疑,按此经义修持,必然成就第一稀有功德。因为此人很快修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离弃诸相,是名诸佛,对吗?”

佛说:“是的。若有人闻得此经,不吃惊,不恐怖,不畏惧,不怀疑,这个人已经甚为稀有了。因为我过去说过檀波罗密、尸罗波罗密、羼提波罗蜜、毗离耶波罗密、禅波波罗密、方便波罗密。一般人以为我今天说的金刚波罗密,似乎与过去所说有矛盾,而产生了惊恐。畏惧、怀疑心。他们不知道我说的都是一个经义。如我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修的忍辱波罗密。当歌利王因故将我的肉身截截割去时,如果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必然感到痛苦而生嗔怒。正是我用‘无所住心’产生了‘无我相’的效果,才能刀割我的肉体,我不感到痛苦,也不生嗔怒心。所以我在这里劝说修菩萨道的人应有菩萨心,不应住于色,不应住于相。应生无所住心才对。如来说的话是实话,是真话,不是骗人的话,也不是稀奇古怪的话。如来讲的法是无实无虚的法,有法又无法。菩萨心如果住于法而行布施,用第六识,即用意识去布施,去为人做好事,如盲人入于暗室,一无所见。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将来的人按此经义修持,我以佛的智慧知道这些人,看到这些人,皆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皆可为无上正等正觉。此经是为修最上乘者说的。世人乐小术,不信自成佛。他们着色相,太可怜了。如果他们不乐小法,读诵、深信、理解此经,并按此经义修行,他们应该得到人们的恭敬。如果他们受人轻贱嘲笑,是先世罪孽所致。只要他们不退缩,罪孽自消,当得无上正等正觉。此经的经义是不可思议的。倘若闻知此经其心狂乱,狐疑者,其恶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这时,释迦牟尼对如何降伏其心,心应如何住,作了精炼的总结:

“凡是修无上正等正觉的大修炼家,应当发菩萨心,发灭渡一切众生心才对。因为一切凡心灭渡尽了,便无众生可渡了。菩萨无相,有相不是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人世间没有什么功法,能够得到无上道的。唯有无法﹙无心﹚可得。名为得道,实无所得。往昔我在燃灯佛处,若我有什么功法在身,燃灯佛就不会为我授记,而说我来世当为释迦牟尼佛。道无所得,有所得者非道也。我说的如来,是无从来、无从去、寂然不动之义。世人认为,如来是若来若去、若坐若卧、随心所欲。这是曲解了如来一词的本义。我过去所讲三十二相见如来,讲的亦是非相。把诸相都非去,舍去,才是如来本相。你们都知我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能了解无量众生的心。了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的心。这个心即是无所住心。无心人人都有,为圣者不增,为凡者不减。

总之,你们不要认为我有所说法,若说我有所说法,是在诽谤我,是不理解我说的真实道理。一切法都是佛法。其义是把诸法非法非去,称谓佛法无法。当你在修行中觉得无法可得了,什么功法也没有了,无高无上,无实无虚,无无亦无,叫诸法平等。或名为真法无法,亦称善法。言语道断,道不可言。你们的修为真能达到这种境界即会得到无一切相的效果。”

须菩提问:“世尊,你这么说,无法可学,无相可得,将来人们会不会说,无上道是诸法断灭了呢?”

佛言:“世人的想法、世上的功法太多了。被想法功法束缚住了,叫法缚,或叫着了法相。舍去一切法叫无法。不可作断灭相解。”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法真有法,无法是大法,大法本无上相。有色、有声、有相、有法均是权法,是不能见到自身的如来本体的。菩萨﹙大修行家﹚通达此法,福德无边,功德无量。福德不是指无穷无尽的金银财宝。菩萨无贪心,贪心非菩萨。我过去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微尘,都是形象说法,是打的比喻,比喻人的心理世界很大很大,如同三千大千世界。在这个心理世界中,有无量的凡心,叫无量微尘众。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确实有的话,即是一个合相,一个宇宙空间。所以说世界非世界是形容无 限大。无量微尘众是形容多。若在文字、语言上颠来倒去,是着了文字、语言相。世人应该如此了知、如此信解、如此修持、如此演说此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是正道。为什么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经毕,须菩提及大众皆大欢喜,深信不疑,接受了佛的教义,按经修行。

金刚经的四句偈语(5)

做人的四句偈

俗云:“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一点也不假。不过,如果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如是奉行,似乎也并不难。以下我提出做人的四句偈提供参考: 一、信心进步道业增:我们平常要长养自己的信心,要对自己有信心,对社会有信心,对国家有信心,对宗教有信心。无论做人、处事,或对事业都要有信心,有信心才有力量,才能进步,我们的道业、事业、学业才能持续增长。 二、贪嗔净化学业成:做人最大的缺点是,人有贪欲、有嗔恨,这个贪嗔烦恼在我们的心里鼓动,使我们常常无法将人做好。因此,最要紧的是净化心里的贪嗔烦恼。就如衣服脏了要洗一洗,身体脏了要洗一洗,甚至于家庭中的家具、环境脏了都要洗一洗,等一切干净、净化了,才会觉得舒服。所以贪嗔净化学业成,心里净化了,所学、所做、所修也都能有所成就。 三、做人圆融怨尤少:做人要圆融,不要偏激。所谓偏激就是偏于中道的两边,所以要圆融一些、中道一些。有的人不喜欢吃亏,有的人喜欢找苦吃,这两者都不对。圆融一点,怨尤就少一点,待人少怨尤,为人不怨天恨地,做人就会圆满一些。 四、口常赞叹福德全:说话要说赞叹的话,有时候,一件好事由于自己发言不慎重,对方误会了,使好事变成坏事。有时看似艰难的事,由于懂得赞美,对方一高兴,事情反而容易成功,所以口里赞叹出妙香,就会福德全。 做人的四句偈是: 一、信心进步道业增。 二、贪嗔净化学业成。 三、做人圆融怨尤少。 四、口常赞叹福德全。

金刚经的四句偈语(6)

《金刚经》之“四句偈”释义

作者:吴章燕

作者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ISSN:1673-7059

年:2012

卷:030

期:003

页码:98-103

页数:6

中图分类:B948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金刚经》;四句偈;四句偈等

摘要: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中"四句偈"一词千年来引起大量文人高僧的阐释,目前均无定论,通过对照《金刚经》其他五种译本,发现"四句偈"一词有不同的翻译,如"四句偈等"、"四句等偈"、"四句伽陀"、"四句伽他"等。综合历代各家关于"四句偈"之解说,并参照五种译本的不同翻译,挖掘该词的多义性,从文字和般若思想两个层面对"四句偈"一词作出全面客观的释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