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描写地方父母官的句子汇聚200句

日期:2023年05月23日 分类:警句格言

词语探源:父母官的说法的来历

“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在这些先秦文献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甚至是国君。汉代曾出现了的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载杜诗为南阳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这便是将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处。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力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同时这样的父母官通常都是一些比较基层的官员,主要是州、县等地方长官,因为他们直接与地方百姓接触,同时又拥有生杀予夺的决定权。

除了上面的含义,在汉语的运用中“父母官”其实还有另一种用法,那就是指家乡的地方官。古人为官起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 “父母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家乡父母官”。当然,这样的父母官也是地方官员,但范围稍大,不仅限于地方行政首长。

“父母官”的两种含义其适用的对象虽然接近——都是地方官,但用法却是有讲究的。前者是百姓对长官的称谓,是对长官的一种敬畏和赞誉,而后者其实是朝中高官对比自己地位低得多的地方官的一种尊称,也是一种自谦的表示,说家乡的.小官为 “父母官”一来显示自己没有架子,尊重对方,二来县官不如现管,也是希望对方对自己的父母有所照应。

“父母官”的这两种含义决定了它使用上的特殊性,比如:前一种含义的“父母官”应该是他称,而不应该是自称。目前有些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常出现:“我作为家乡的父母官……”云云,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用法。而作为后一种含义使用时需更加小心,因为这是高官对比自己官阶小的地方官的称谓,普通人是不能随意使用的,比如在外地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见到家乡的领导来了,如果也称对方是自己的“家乡父母官”,那他的口气也太大了。

词语探源:女性为何称巾帼介绍

阅读书报,不时可见“巾帼”这一名词,尤其在每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后,这一词在公众场合的出现频率更高。记得年少时,一次,我参加灯谜会,有一字谜的谜面为“统一中国”,而谜底是“帼”(意思是“帼”字加上个“一”,便成为“中、国”)。其实,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帼”的深刻含意。待到年长之后,才知道“巾帼”一词常用于妇女的代称,尤其多用于形容女性中的强者和英雄,如“巾帼英雄”、“巾帼豪杰”等。

为何用“巾帼”作为女子的代称呢?原来,巾帼是我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假髻,它是用金属做成框架,外裱黑色缯帛以代头发。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因只用于妇女,故引申为妇女的代称。唐代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中写道:“椎髻抛巾帼”,即是说,南方女子头上光是梳个发髻,而不戴头巾和发饰。

正因为巾帼是女子佩戴的`东西,所以古代有人将“巾帼”一词送与男子以示羞辱。《三国志·魏志》中记载,诸葛亮出斜谷,屡向司马懿挑战,但司马懿却避而不出。诸葛亮无可奈何,便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一来以此发泄心中的愤懑;二来,借以嘲弄司马懿没有男子汉的英雄气概。《三国演义》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对这段历史有了扩充描写:“孔明自引一军屯于五丈原,累令人搦战,魏兵只不出。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懿拆视其书,略曰: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在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理学家黄道周的家乡福建东山岛,有一副当年黄道周撰写的、嘲讽司马懿祠的妙联,此联就借用《三国志·魏志》和《三国演义》的典故,联曰:“巾帼遗羞,当年尝怕诸葛计;幞头出字,今日方知司马灵。”说也奇怪,这副充满辛辣味的讽联贴出后,一时不胫而走,引人品评深思。不久,司马懿祠的香火便冷落了。后来,这一脍炙人口的讽联轶闻还被收进了《东山县志》。

今天,“巾帼”一词早已没有羞辱男子的意思了,它已成为新时代妇女的一种尊称。同时,“巾帼”作为女性的借代,也常常用于灯谜等文艺作品。如字谜“巾帼逞威”,其谜底是:戌(意思是“戌”字加上个“女”,便成为“威”);巾帼豪杰(离合字),其谜底:好女子;巾帼胜须眉(词牌名),其谜底:女冠子;巾帼英雄谱(体育词语),其谜底:女子花样;“巾帼榜样不一般”(称谓),其谜底:女模特;巾帼个个都有才(体育名词),其谜底:女子全能;巾帼果然多傲骨(古代民族二),其谜底:女真、鲜卑;巾帼英姿入眼来(运动项目),其谜底:女子相扑。至于赞扬巾帼的对联就更多了,如:“女流兴盛世;巾帼出奇才。”“中华儿女立奇志;当代巾帼谱新篇。”“巾帼英雄胆气壮;劳动模范心灵美。”“祖国腾飞,巾帼英雄创大业;神州巨变,中华儿女展宏图。”“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挑起时代重任;多才多艺多胆多识争当巾帼英雄。”

探源春节作文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欢乐的春节。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探源春节作文,欢迎阅读。

探源春节作文【1】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临了。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22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探源春节作文【2】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每到这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外来打工者都急急忙忙的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拿着一年的工资,心中暖洋洋的;我们小孩子,取得好成绩,心中美滋滋的,等待着家长们的夸奖。大街上、小区里、超市里,到处都洋溢着喜气,一派热闹的场面。今天是大年三十。早晨,金色的阳光撒满了大地。我和妈妈兴高采烈的去街上买东西,街道上一夜之间仿佛变了个样,大街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贴着“倒福”、对联,还挂着红灯笼。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脸带微笑地走向各个市场,有的购物,有的观赏,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到了晚上8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幽默风趣的小品,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丰富多彩,看的我眼花缭乱。“当当当……”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烟花和爆竹便齐鸣起来。我和爸爸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点燃了烟花筒,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弹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展开了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这时,一颗颗烟花又从烟花筒中喷发,像无数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闪而过。天空中还闪烁着其他的烟火,它们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颗颗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条条瀑布。让我目不暇接。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此时的场面,被笑声、鞭炮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极了。

探源春节作文【3】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这么多节日当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最热闹的节日。在这一天,那些心灵手巧的姑娘们都用她们那双巧手剪裁出许多的窗花、福字,还有写字写得好的人,会亲手写出几副对联,有的贴在家门口;有的写了送自家的亲朋好友。通常人们会在过年前几天去买许多东西,像水果、鱼、鸡等等。而且在过年的那天晚上,全家会团圆在一起,一起吃“年夜饭”,饭后小孩去放烟花,大人在家里看春晚。

记得我八岁那年,和家人们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在过年的前三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到处跑,说是为了买年货。回来后,爸爸就忙起了写对联这项工作,妈妈则在打扫家里的东西。“呤呤”门铃响了,因为只我“游手好闲”,所以我跑到门前去开门,打开门几只窗花一套新衣服便映入我的眼帘。来的是姑姑,说是专门为我家送祝福来的,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过年红红火火。

到了晚上是我们小孩最开心的了,因为大人要我给我们压岁钱了。“吃饭了”妈妈的一声喊叫打断了我的沉思,我疾步如飞地来到客厅,“哇”我这音量,我自己都被吓着,因为饭菜真的太丰富了,有炸鱼、炖鸡、红烧肉等等,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碗筷,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吃完饭后,我约了几个女同学一起去放烟花,差一点伤到人了。春节是一个隆重、热闹的节日,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可是我也要提醒各位小朋友们,放烟花的时候要小心一些,千万不要伤到自己或别人哦。

捉刀词语的来历

“捉刀”一词的来历

文章摘要:“捉刀代笔”一词是有来历的,它与历史人物曹操有关。捉刀是“握刀”“提刀”的意思。后来,人们便称代替别人做事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

【编者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类词,对它们的意思我们比较清楚,然而,理顺每个字的意思就比较困难了。“捉刀代笔”就是一例。“捉刀”一词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什么样的来历呢?我们不妨看看此文,了解这个词语背后丰富、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我们时常会遇到“捉刀代笔”这个词。“代笔”是“代人作文”之意,我们很好理解。至于“捉刀”是何意、怎么由来的,也许我们就不甚清楚了。其实,这与历史人物曹操有关。听过易中天《品三国》的同学,也许还记得易老师提及的曹操容貌之矮小对他的思想与政治命运的影响。在古代,人们是很看重人的“形貌”的,做大官、为王称帝也是如此。由此一来,矮小的.形貌成了曹操的一大心病。关于曹操的身高、形貌之描写,讲究避讳的正史自然难觅踪迹。然而,其他的文字记载里还是“露出了马脚”。《魏氏春秋》就温婉地指出:“武王(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原来,曹操虽“姿貌短小”,却英姿勃发,颇有英雄之气。

我们今天提到的“捉刀代笔”一词也与曹操的身高、形貌扯上了关系。

据《世说新语》的记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而曹操却“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便召来崔瑛,让他来做替身,代替自己接见使者。崔瑛当然一表人才,史书上说他“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接见时,崔瑛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捉刀立床头”)。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道:“魏王俊美,而丰采高雅,但榻侧捉(握、提的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曹操听了汇报,派人赶去将使者杀了。

后来,人们便称代替别人做事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