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描写新闻特点的句子汇集5篇

日期:2023年05月23日 分类:警句格言

2022关于新闻的特点及写作方法

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新闻的特点及写作方法,仅供参考!

一、消息的特点

1、短小精练:消息要短小精练,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就小记者采写新闻来说,写好短消息,便于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事实,同时也锻炼小记者的采写能力;就读者阅读新闻来说,它便于阅读。

2、语言生动简洁:消息的语言只有生动、简洁,才能吸引读者。

3、“倒金字塔”结构:消息的写作是将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新闻的最前面,按事实重要性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的安排,内容越是重要的,读者越是感兴趣的,越要往前安排,然后依次递减。这在新闻写作中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二、消息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

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三、学会恰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在不少新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是新闻稿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交代背景应根据需要因稿而异,更要紧扣主题,还有交代背景时不宜太多,材料要写的生动活泼。

四:新闻通讯的写作方法

1、通讯的特点: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方法的新闻媒体,通讯报道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2、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下面重点介绍其中两类:

(1)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就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2)事件通讯:它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名了,线索要清晰;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生动形象。

3、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通讯作为一种新闻媒体,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要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五、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初学写作可以“描红模子”,从实践出发,边学习边实践,模仿着别的去学。

2、写新闻要有由头,最主要特点就是新,发生的事件离发表的时间越近越好。

3、多写短新闻,可以扩大版面的信息量,是各家报纸都特别提倡的。

2022年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

评论写作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但是种种差异中,我们仍然可以捕捉和梳理出稳定的规则和大致的认识框架。根据个人的体会,我从内容、品质、力量、语言、心态、风格、语境、思维和感染力等九个方面做一点粗浅的业务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评论写作应注意到以下方面:

一是评论和其他文章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说理的文章,那么文章要呈现说理的部分。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必须有说理的内容,必须有超越叙事的东西,必须要有思考和论述,“述而不作”是评论的大忌,也是直到今天还在某些评论中出现的低级现象。

二是评论的品质主要在于立意。“命意之高下”决定了评论的品质的高下。评论作品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观点立意高,能够关注重大社会现象,或者关注表面上看似微小事件背后涉及的重大命题,然后就重大现象或命题发言,有高超的见解和不凡的境界。作为评论,如果观点本身失去了魅力,那么言语的艺术是不足道的。

三是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之美。评论的真正力量在于事实和逻辑。只有事实和逻辑构成的有机整体才能真正说服可以被说服的人。而事实是客观的,逻辑却需要写作者真正调动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强大的逻辑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给人一种理性之美。

四是语言的漂亮在于分寸、准确。当然其他因素在语言上的投射,都是语言的独特魅力。我所论述的一般意义上,评论语言与其他语言最大的不同,就是分寸和准确。当然,语言很好的分寸感,会为评论提供恰如其分的表达载体。好的想法或观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好的表达上来。

五是有论辩心态,心中要有“假想敌”。评论写作当然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和叙述和抒情的文体不同,评论文章是要应敌的,应对不同的反诘和质疑的,所以应该有“假想敌”的存在,有“敌情”概念,也就是说评论是战斗的文体,所以就是要有战斗的姿态。

六是要有好的风格。当然风格各异,似乎谈不上什么是好的风格,但是风格有个适应的问题。比如色彩,本来说不上什么色彩更好看,但是一具体到特殊的场合,一种颜色的适应性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比如象征悲哀的黑色,象征高贵的紫色,象征纯洁的白色等等。具体到评论上说,评论文章的风格也应该以文章发表时机、场合、媒体、受众特点的不同为根据,从而形成什么是好的评论风格的稳定看法。比如,马克思曾经谈过无产阶级的风格,应该战斗的,是鲜明生动的,绝不吞吞吐吐的。从中国近代评论发展历程来看,梁启超、章太炎、邹韬奋都是非常著名的评论大家,但却各个不同。如梁启超的文章“汪洋恣肆,笔锋常带感情”,章太炎则国学深厚,文章大气但却好用生僻典故,邹韬奋文字简易晓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三种皆为大家手笔,评论文章应该有风格,更应该有适应特定情况的风格,当然大家马上想到鲁迅的杂文风格,简直就是时代的传声筒,是为时代度身量做的。

七是语境的营造,与追求艺术审美的其他文章不同,评论文章走向清晰。语境的清晰与模糊,大约可以成为评论文章与非评论文章的分野。评论以清晰为特点,这是因为每一个准确的判断都适合一个非常具体的客体,而不能随意模糊客体的条件。准确的.判断同时是建立在清晰的概念和清晰的逻辑思路上的。没有一系列清晰构成的特殊语境,那么最终的判断只能是胡言乱语。任何不应该出现的模糊都会伤害文章的说服能力,伤害评论的品质。

八是思维的特点。评论的思维是一个走向聚合的思维,当然要从发散走向聚合。我们论述的对象总是千差万别,我们要从种种不同中看到他们的共同点来,加以思维的聚合,分析共同的东西,我们的评论就应运而生了。从发散走向聚合,让我们的评论具有理论上强大的解释能力,因为文章是建立上广泛的观察和大量的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最终的聚合又为我们提供了真理的内核,为迷失在生活森林中的人们走出来指明一个方向。

九是评论的感染力。这是一个当然的想象,就是诉诸情感。在评论中如果可以看到人的命运体验、情感历程和喜乐悲伤等等,都会很好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立足于理性说服的评论以更好的情感支撑。中国俗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确实是说服宝典啊。

综上所述,我提出的就是写作评论的一个整体思考框架,从这个框架来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或现象,能够为评论提供一个丰满的、多角度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写作者理解评论文体的本质特点,把握从主题、语言到分析框架等一系列的要素,为提高评论写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新闻的写作方法

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新闻导语的写作必须改革创新。目前,一些个性化的导语的创新实践,正在影响民生新闻的写作。下面是小编收集了新闻的写作方法,欢迎阅读。
 

(1)、散文式导语

导语写作散文化,要求现实事件在记者笔下不直接进入导语,而是通过记者调动全部感官进行思维过滤和创造,将新闻信息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散文化导语写法体现新闻的特定立场或情趣,使受众在语言美和结构美中寻思新闻信息的价值,并通过受众喜欢的文字,巧妙的形式悄悄流进或者撞击受众的心田。

新华社一则新闻《开发中国的风》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当清风吹起你的黑发,你可曾想到风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能源呢?”

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国际能源专家聚集北京研发中国风能的情况,导语用散文笔触,清新而有动感,颇具吸引力。

(2)、导语镜头化

镜头式导语就是向受众展示一幅准确的、完整的有关新闻主题的画面,让受众知道后面将要说哪些事情。要求记者以事实为基础,也就是用真实事实说话,用客观冷静的白描和叙述向受众刻画事实现状,就像用镜头去捕捉一个画面一样。

《中国青年报》一则学校门口开网吧的新闻导语是这样的:

“简简单单的砖砌围墙,屋顶靠几根木头支撑,塑料片、石棉瓦一盖,简陋的工棚摇身一变就成了网吧。4月17日中午,记者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北门的马路边,找到了三家这样的网吧,几乎每个网吧都爆满。”

这则新闻的开头就是镜头式的,对现场进行了白描展现,通过可观可感的.现场情景,主动唤起受众注意和思考。

(3)、导语故事化

这类导语的写法,通常由引子引出一个个例子,浅显而能轻而易举的抓住受众的阅读胃口,然后转入正文的深度解读。

2022年4月16日《参考消息》题为《中国村民奋战在抗击沙漠化最前线》的导语:

(据香港《南华早报》)村民张振库站在河北省一座毫无生命气息的山上一棵齐腰高的松树旁,说,他的种树工作每天的报酬差不多是40元。

现年52岁的万泉县农民张先生早晨7点钟开始干活,在日落前常常能够种下十多棵树。他说,与玉米地里干活相比,挖坑、护苗和浇水没有多大不同,薪水也够高,以致吸引了仍然住在村里的大多数人参加。他说,他挣的钱比在北京一家餐馆做女服务员的现年20岁的女儿要多。

导语用了一个个例子,比较吸引人。

我们还发现,这种新闻报道的导语已经不是“新闻报道最前面的”第一段,而是前一部分,所以,它对导语概念在新的环境下的拓展给予了实践观照。

(4)、导语动态化

要使读者产生非看下去的阅读欲望,导语就要自觉带给读者一种轻松和动感。而动词是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语言。导语动态化,更多的是通过受众乐意并且欣赏的时尚动词把导语包装得充满魅力,充分调动起受众的眼球注意。

《光明日报》的一则新闻《北京民工“泡”书店》,导语如下:

“(本报讯北京电)在北京,民工在书店只看不买也受欢迎,北京的书店敞开大门任民工前来‘泡’个够。”

短短三十余字的导语中用了“敞开”、“泡”两个动词,形象而生动,表明北京书店对民工只看不买的宽容和热情,意蕴十足,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5)、导语标题化(无导语式)

这种导语写法或许是未来导语写作中最为经典的写法。

手机新闻是一句话新闻或者是超短新闻的电子化。

很多消闲性新闻都将会沿着受众的诉求进行策划,将会向着标题和导语“二合一”的方向发展,消息的核心信息全部由导语承担,正文只是相关新闻信息的链接。

这样可以节约版面,避免导语与标题在意义和内容上的重复,这也是当前网络新闻报道最常用的形式。

主体——满足受众的需求

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情节细节化是民生新闻在写作上的要求之一,这使民生新闻在结构、情节、讲述与描写方面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新闻事件和人物因素,分别被真实记录、现场模拟、人物串接式讲述,主持人现场采访评说等形式加以综合运用,突破了以往新闻对时间长短固定的框框,甚至跨越了历史、资料运用上的一些界定。

1、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相对于传统新闻报道,故事化新闻具有以下叙事特色:

(1)、传统新闻以事件为关注点,故事化新闻关注焦点是人;

(2)、传统新闻较为关注事件结果,故事化新闻写作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

(3)、擅长展示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牢牢地吸引观众;

(4)、故事化新闻注重对现场的写作,对话在新闻中成为主体,成为结构新闻、推进故事发展的支撑点:

(5)、传统新闻注重按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来决定叙述的先后次序。故事化新闻则讲究叙事结构,要求结构紧凑,以起伏跌宕的节奏变化和故事情节吸引观众。

有3种技巧故事化新闻:

(1)、现场描写:依靠大量的细节和人物言行的描写。

(2)、逸事回顾:在新闻的导语或文中使用逸事,利用过去发生的某件逸事,来讲述现在的事件,往往是选择那些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悬念的故事。

(3)、事件叙述:如果是一件能激发读者极大兴趣的新闻事件,干脆就直截了当地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讲述故事。

2、人物化

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

现在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

在选题理念上要关注悲欢沉浮,并注重“故事人物”的选题是否具有充满悬念和冲突的事件,是否具有调查的空间,是否与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否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在采访写作上要完整塑造人物,“故事人物”作为事件的当事人,一切言行、举止都在出现记者面前展开,也同时在读者面前展开,因而必须全面,是其在自然生活中的真实再现;

在悬念结构要突出个性特征,巧妙地运用悬念,在悬念中叙事,在悬念中对“故事人物”进行个性描绘,以抓住受众眼球、展示“故事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事实真相的又一重要手段;

在细节捕捉要体现人文关怀,善于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努力捕捉与“故事人物”相关的生动细节,并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即便是非常宏观的选题,也能够做到和“故事人物”、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出最根本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得“故事人物”愈加丰满、新闻事件更为生动,对主题的诠释也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价值取向上要追求理性思考,正是因为有了对选题中“故事人物”的精心把握、全面叙述和个性描绘,使新闻在探寻事实真相过程中,处处透视着人伦精神和理性思考。

3、情节化

《现代汉语词典》对情节的解释是:“事情的变化或经过。”只有对结构的精细安排和布局才能讲好一个故事。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实际上也就是新闻故事情节的安排。

(1)、起。“起”,指文章的开头,主要有原因起和结果起两种。原因“起”一般先介绍引子、提出疑问,这样就能够使观众产生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结果“起”就是故事首先就交代结果,然后在探索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从而揭示出事件的社会意义。

(2)、承。“承”,即承上启下或过度,在新闻中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

(3)、转。“转”指转折,这时候新闻开始进入高潮。

(4)、合。“合”,指新闻的结局。结尾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

4、细节化

情节细节化是指情节要落到实处和细节上去。精致细微的细节描写,可以成为一篇新闻报道的亮点,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形象化的细节也能画龙点睛地传达人物的本质特征和呈现出事物的真实面貌。

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

在形式类分上,新闻细节与文学细节一样,分为外貌细节、行动细节、心理细节、语言细节和环境细节等。

细节犹如珍珠,镶嵌到新闻里能产生光泽、动感、形象,有利于克服新闻写作一般化、概念化的毛病,使新闻更有说服力、感染力。那么,在新闻中该怎么样写好细节呢?

其一,根据新闻体裁的特点和写作规律来处理。

消息写作要求简洁,写细节也必须精当。因此,在消息中写细节不能像通讯、特写那样展开,要惜墨,不要泼墨,从行文到选材都须下一番锤炼的功夫。美国新闻学者肯?梅茨勒说过的话:“写细节很容易收不住笔,细节叙述过多,会把整个报道写得使人望文生厌。”

其二,从形象出发,化虚为实,是新闻中写好细节的又一招。所谓从形象出发,化虚为实,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细节演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

其三,用白描语言写细节,最适合消息写作的要求。白描系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鲁迅先生谓之“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新闻消息的写作方法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小编收集了关于新闻消息的写作方法,欢迎阅读。

 

(一)采访是消息写作的基础采访不仅是消息写作的基础、也是所有新闻体(尤指新闻报道体裁)写作的前题和基础。要写消息,要写出好的、有新闻价值的消息,首先要求记者深入细致地采访,占有丰富、典型而真实的材料。这就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善于获取新闻线索,掌握基本的采访方式、方法,有熟练的采访技巧。要求记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天”有路,“入地”有门,巧问详听,勤记细想,在有限的时间地进行成功的采访,为消息写作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采访和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看起来是先有采访、后有写作,前者是认识实际的过程,后者是反映实际的过程,而实际上,采访能力强自然有助于写作效率的提高,而写作能力强,则可做到在采访中心中有数、心里有底、针对性强,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

(二)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通常指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消息的构成,即一篇消息稿内容上的结构成分,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几部分组成。二是指消息的结构形式,即作者对已过滤的新闻材料进行总体性安排或布局的方式。

消息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倒金字塔式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式的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它的主要特点是:

(1)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在材料的时间特征上,往往呈现以下公式:

首先是“总体性倒叙”。即将最后结果或后发生的却富有吸引力的材料,置于篇首。

其次是“局部性倒叙”(即“倒叙中的顺叙”)。即在局部性倒叙中又用顺叙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开始如何,后来又如何”。

最后是“总体性顺叙”。即“现在正在如何,进一步又如何”。

(2)它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常呈现为“重要”、“次重要”、“次要”、“更次要”、“补充”、“进一步交待性材料”的顺序。

(3)它的导语常是直叙型的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

(4)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

倒金字塔式结构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便于记者迅速报道新闻,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发出去;便于编辑选稿、分稿、组版、删节,如在版面不够时,可从后往前删,无须重新调整段落。但它也易于造成程式化、单一化的毛病,而且,它比较适宜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而用它来写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故事情强的新闻,就不太适合。

例如:

中新社北京九月五日电 中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从今年开始进行评奖,以后每两年评选一次。

记者从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凡在评选年度不超过55岁的中青年专业新闻工作者均可参加评选。评选范围包括正式批准登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新闻时事类刊物和新闻电影等单位的新闻编辑、记者、播音员(包括节目主持人)以及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专业人员。

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最多评选采编人员10名,是否设提名奖待定。评选结果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公布。

据悉,海外新闻工作者参加评选的办法另行拟定。

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主席、新华社社长穆青任评选委员会主任。评选委员会由新闻界专家和知名人士组成。

2、时间顺序式结构

此结构形式又叫编年体结构。也有的称其为金字塔式结构,其实并不准确。时间顺序式结构通常不一定有单独的导语,往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叙事条理清晰,现场感强,且很适合写那些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尤适合写现场目击记。其缺点是开头平淡,难以一下子吸引受众;消息的精华也可能淹没在长篇的叙述之中。

例如:冻死的孩子重新复活

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名叫麦肯罗的孩子,今年只有二岁半。一月十九日,在家里人没有注意的情况下,他穿着一身睡衣,只身来到零下二十九度严寒的室外。家里人发觉后把他抱回屋里时,麦肯罗的一部分血液已经‘冻结’,手脚也都僵硬了。当他被送往医院时,体温已下降到十五点五度。但是,在经过了包括使用心肺泵等先进设备抢救以后,麦肯罗竟然奇迹般地复活了。像这样处于低温状态下的人能够死而复生,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就是参加抢救麦肯罗的医生也对此感到惊叹不已。

现在,除了他的左手可能会留下由于冻伤后遗症引起的轻度肌肉障碍以外,其它恢复都很正常,估计三、四周内,即可恢复健康。

3、对比式结构

此种结构重在通过对比,揭示差异,从而突出新闻主题。如《人民日报》1982年7月18日关于顺义啤酒厂和青岛啤酒厂的报道就用的这种结构。此则消息首先用的是对比性的标题。

两个厂为什么建设一快一慢?

权力下放争主动�d�d顺义啤酒厂一年建成投产

婆婆太多难办事�d�d青岛啤酒厂扩建扯皮两年

然后是对比性的导语,在对比性的导语下,又用了两个对比性的小标题:

“顺义厂:地方有主动权,领导重视,各方配合”。

“青岛厂:婆婆太多,公文旅行,相互掣肘”。

最后,又有一个对比性的结尾:

“两个厂情况如此悬殊,发人深省。”

4、提要式结构

此结构通常把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概括到导语中,然后将多项需并列出示的内容以提要形式,用数字程序一一分列出来。有时也可不用数字标示,而用“�d�d”引出各个要点。

5、问答式结构

此结构多用于记者招待会的报道。记者应善于组织问题,报道内容应忠于原意,行文时,也应注意内容的连贯和层次的明晰。

6、积累兴趣式结构

此结构通常在开始设置悬念,使受众逐渐增加对事件的兴趣,最后形成高潮。因其材料的趣味性从导语至结尾递增,故名积累兴趣式。又因其要求设置悬念,故又有人称之为悬念式结构。它尤其强调将最精彩的、出人意料的材料置于消息结尾。如:

婚礼唁电 新娘寻死觅活

春节前夕,解放军某部三连战士肖建军,收到“父病故速归”加急电报,匆匆赶回山西省临汾老家。

跨进门,却见室内张灯结彩,墙上贴着大红“喜”字,小肖一下愣住了。母亲将他拉在一边说:为能使你参加大哥的婚礼,我瞒着家里人发了封假电报,你可要保密。母亲的一片“苦心”,使小肖只好撒谎骗父亲和家里人说自己出差顺路回家。

2月8日哥哥结婚。婚礼程序完毕。亲朋好友正在推杯换盏,频频敬酒时,邮递员送来一封电报,小肖父亲接过连忙展开,只见上写:“闻建军父不幸病故,三连全体官兵致电表示沉痛哀悼。”其父气得浑身颤抖,遂质问儿子。在坐的新娘弄清原委,“哇”的一声大哭冲出门去,头撞墙寻死,多亏众人相劝事态才未扩大。其母悔恨地说:“都怪我荒唐行事,闯下大祸”。

2、散文式结构

就是吸收散文在结构和表达等方面的特点,材料和层次安排自由、灵活,语言表达不拘一格。如郭玲春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即是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