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描写道佛儒的句子集合80条

日期:2023年05月26日 分类:警句格言

崆峒山佛道儒共存现象的文化和旅游价值论文

中国两千年的思想史,是一部佛、道、儒三教鼎立、互为融合的历史,"三教合一"这一现象自秦汉出现一直到清末,时间长达1800年左右,影响波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境内的崆峒山,也有佛教、道教与儒教文化现象共存于此。

一、崆峒山佛儒道三教共存共尊现象的历史沿革

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的前身广成子,曾在崆峒山修炼,于是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

崆峒山地区有术士隐居是在秦汉时代,到魏晋时道教宫观出现。到了嘉靖初年,朱元璋的后裔被封为驻守平凉的韩王,当时的韩王王妃特别崇尚道教,于是对崆峒山太和宫等道教宫观进行大规模修建。自此,道教便开始在崆峒山代代相传,到1949年前时已传至第三十代,当时全山道士不下百余人,道观教宫多达四十余处。佛教在崆峒山也已有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唐太宗李世民曾为山上明慧禅院御赐田地,仁智禅师于是在崆峒山中台至皇城修筑上天梯石台阶。元朝时安西王信奉佛教,在崆峒山东台主持修建了宝庆寺,封王相商挺为宝庆寺主持,他的责任范围是管理陕西、四川、西夏等省的佛教事务。再到明代万历年间,中台凌空塔建成,当时皇太后给崆峒山赐赠佛教经书达三万多册,明神宗还给崆峒山真乘寺藏经楼题写了匾额。至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发展到鼎盛,地址多达19处。另外在儒学方面,崆峒山培育了一批学者。比如皇甫谧,是医学针灸鼻祖,博学多才,着有《甲乙经》;汉代的著名学者王符着有《潜夫论》;"明八大才子"之一的赵时春、明代前七子李梦阳(号崆峒子)等,均为儒家名人。[1]

二、崆峒山佛道儒文化现象的具体内涵

崆峒山地区将佛、道、儒三教集于一山之上、祀于一洞之内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体现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文化特质。

1、崆峒山古建筑呈现佛道儒共存共尊特点

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廊阁相连,依地赋形,分布在林中、山涧、崖畔、水上,使人文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地融为一体。有明清以来的遇真宫、十二元帅殿、药王洞、磨针观、南崖宫、三教洞、灵官洞,真武殿、玉皇殿、三官殿、天师殿、太白楼、献殿、药王殿、老君楼(壁画)、雷祖殿、玉皇楼、三星殿、龙君殿、眼光殿等二十多处,这些古庙殿宇依山就势排列,层层相叠,共一千多间,规模宏大,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中台塔院有法轮寺大雄宝殿、方丈楼、藏经楼、重修灵龟台,文殊菩萨殿、莲花寺、茶庵寺,西台有菩萨殿,天台山有观音阁,这些以塔院、莲花寺为中心的佛教建筑群,以及塔院保存的宋代石经幢、缅甸玉佛、宋代凌空塔、唐代砖雕,都是十分珍贵的佛教类的历史文物。同时,崆峒山上既供奉了道教的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像,又供奉了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像,还供奉了佛教的释迦牟尼雕塑,更有彰显佛儒道三教融合的三教洞。这里汇聚了文曲星、观音菩萨、药师佛、接引佛、地藏王、韦驮、关圣帝君等三教中的几十位神仙,真正体现出佛儒道三教共存,和平相处的特质。

崆峒山现存的建筑大多重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在各类建筑的门匾楹柱上,我们搜集了130多幅白话楹联,而这正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由此看出,崆峒山在佛道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儒家文化思想,展示出三教合一、以儒为宗的特点。

2、以"善"为主的民众心理佛、道、儒三教的价值取向不同,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佛家推崇出世,道家向往无为,但是在崆峒山,三教竟然结合得如此的"紧密",由此也深刻展示出当地民众的集体心理特质。在三教思想比较方面,一般认为儒家重礼而不重人身、重群体而不重个体,儒家思想是有失偏颇的。但在《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 中却对此持不同观点:"儒家的重人伦、重群体是对个体、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也可以说,儒家的重群体、重人伦就是从重个体重人伦出发的,最终仍然回归到对这个个体人的关注。"[2]

认为儒家是很重视人本身的。道家的取向是道或自然,但它的终极目标仍然是人生,希望人们能够按照道家的自然论去实现人的价值。把道法自然的哲学变成养生修行的人生实践,则是对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平衡与补充。佛教虽以出离现实为目的,但又对人的自由加以肯定,进而显现出追求实现人的永恒价值的思想诉求,这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道思想的不足,而且对佛教和道教的现代化及大众化具有深远意义与影响。[3]

佛、道、儒三教虽然在教义上有诸多不同,有些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内涵却是相同的。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

教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重视"养生、遁世、穷万物".佛家讲的是"性",是"心性",也就是修养,讲究"见性、救世、通万有".总括一下,儒家的德"正心"、佛家讲究的"明心"以及道家追求的"炼心",无一不是从维护社会秩序、尊崇社会道德,以及劝人为善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因此,崆峒山的三教合一现象,可谓"三教虽殊,同归于善"[4];而这也恰恰引导了当地民众的从善心理,有助于当地的人际关系平衡与社会风气和谐的形成。

三、崆峒山出现三教合一现象的原因

1、佛、道、儒三教内部结构的互补性

就佛、道、儒三教之间的互动来说,道家文化崇尚"自然",将其视为第一要义的观点恰好补救了儒家文化很少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方面的缺失;儒学从不回答人的何来何去问题,它讲究今生现世,当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理想不能实现时,儒家就很难给他们帮助与抚慰;当然,儒家也从道教那里得到了人际和谐方面的理论启示。这两种对立的观念又在佛教文化的融合中,成为了中国中世纪宗法融合的理论支撑,为当时现实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教义。

2、三教文化的基本核心均具

有教化与资治的共同内涵儒、道、佛的理论均属上层建筑哲学范畴,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三者的理论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斗争的'形式长期共存。虽然三教文化差异很大,但其根本的方法、目的、哲理都是一致的,这便是三教文化能融合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具体而言,那就是均具有教化与资治的社会内涵。因此,崆峒山三教文化相融相合自然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必然结果,也顺应了千百年来思想观念发展融合的潮流。

3、自然地理位置的影响

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的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兵家必争之古地,宗教文化自古以来就在此地汇集。无论是儒家名人,还是道家高人、佛教僧侣,均看重这块风水宝地,以此为自己身心的归属地,在此开创自己的事业,并薪火相传,集腋成裘,终建成一处自然美景与人文内涵相得益彰的名胜圣地。

四、崆峒山三教共存共尊现象的存在价值

1、具有多宗教融合的文化价值

崆峒山的思想文化是通过佛、道、儒三教思想家而得以创造、传承和延续的。在三教洞内佛、道、儒被不同信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三教的神与仙不但相处和谐,灭欲悟禅,慈悲为怀,修心向善,普救众生;修性炼丹,阴阳五行,虚无宁静,而且处一堂共享人间烟火。交互融合是崆峒山多宗教文化得以共存的基础也是多宗教文化共存的基本特征,而这一特点对当今多元文化的发展是有借鉴和启示意义的。

2、具有旅游价值

崆峒山道教作为名山一直吸引着众多人士。据《庄子·在宥》和《史记》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向智者广成子请教养生之术和治国之道;秦始皇、汉武帝效法轩辕黄帝登崆峒山寻医访道;崆峒山武术和大家所熟知的少林、峨嵋、昆仑、武当武术以其独特风格等都为一派,享誉海内外。加之崆峒山背靠笄头,面临泾水,北倚关山,南望太统,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地理与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旅游价值。

怪诞的文化现象作文

认真写作半年多来,虽有时稍有乏味,但鄙人还是气运丹田、笔耕不辍,至今写下了百余篇拙作,目的简单,首先是打发百无聊赖的时间,其次是想探寻一二知音,以弥补生活之憾。完作之余,时间允许的话,鄙人常常会把拙作发于几个站,诸如草根、火种、红袖添香和中国诗赋等等,半年多来,略有小感,今日就一些小感触谈谈,别无他意,旨在与和各位共享之,看看各位之意,是否和释之有相同之感。

人有贵贱之分,诗歌、文章更有优劣之别,作为业余写手,当然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些网站也应作者之需,往往都会,在作者的作品被审核过后打上标签,诸如精品、推荐和原创,有些网站还用上了A、B和C,顾名思义,在网站编辑的手下,作品一下子就出现了等级。前些日子,在某网站,发了好长时间的作品,一直没有受到编辑的亲睐,除了原创之外,没能得到一个推荐或者精品,本来此事没什么好说的,得了一个推荐或精品,既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当衣穿,但是,写下来的作品,就如同自己产下的孩子,做父母的,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了,此点私心,大抵之人都会有之。后来,鄙人观看了网站好些被推优作品,打开一看,得了一感,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辞藻华丽之类,后来心里郁闷,鄙人殚精竭虑,用上心里平时积累的一些粗墨,也写了一些看似华丽之章发于网站,结果果真奏效,一个个‘推荐’亮瞎了我的双眼,这是让鄙人万万没有想到的。再说说先前,于一些网站发表文章、诗歌,很多都是自己一时之感,写出来的东西,有时候自己都未必读得懂,越是此类文章、诗歌,貌似对网站编辑的感染力越大,理所当然的受到了推介,或是打上一个大大的A,更可气的是,活跃于网站的‘文学分子’,还各种顶、各种赞,这让鄙人十分纳闷。还记得曾经,在网站上放上一些精心雕琢之作,自我感觉良好,可是,结果却是,无人问津。

纵观现在出世的散文、诗歌,不管是书面上的,还是网站的,很大很大一部分,都是空有辞藻华丽而无厚实内涵之作。读这些作品,感觉像是喝水,喝的时候感觉很爽,喝完了往往不会发人深思。可越是此类作品,却越是,能够受到很多人的亲睐,也难怪当今之社会,大师级作家凤毛麟角。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之快,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茶余饭后,人们用来消遣的'文字,如果非要花上大把时间仔细研读才会收获的,估计会被,三下五除二弃之于垃圾箱,人们追求,饱眼福的文字,追求能够迅速勾起神经激动的东西,这或许就是,当代很多人不喜欢外国电影的原因,慢热型,等急了,电影票两爪撕了走人。

不知各位有无此种感觉,读前人大师们的作品,有时候硬是读不进去,因为往往要贴近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让作品在自己的眼前焕发生命力,如我之漏见,如果将大师们的一些作品去掉署名搁置于网站之上的话,怕是很多时候会被打入下三流作品之类,当然,也不排除,很多大师的作品其质量未必能与其名气相乘,但是大师人家毕竟是大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三脚猫的功夫,它骗不了人,经过时代检验的大作,就算稍有不足,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会是上乘之作,也不至于差到一个推荐都得不到。

鄙人认为,这种只重视其形式而未关注作品内涵的文化现象是很可怕的,它往往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扭曲人们的价值观,说得严重一点,它会,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甚至一个民族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因此,依鄙人拙见,这种风气,应该被制止,每一个读者,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略有时间阅读,不要望编辑之意而非推荐作品而不读,如果这样,我得说声遗憾了,因为有时候你往往会得其糟糠,而丢弃精华。

介于上述观点,这也是鄙人为什么很少去访问一些文友之作的原因,鄙人上网只为学东西,什么访问量了、支持率了都是浮云,所以,我不会因为想得到回访而去赞至少我认为还不到赞的地步的作品,连自己觉得可以令我学到东西的友人文章、诗歌,我时常也是悄悄而来,学习之后默默而去,像极了一标准铁公鸡,一毛不拔!

区区漏笔,一家之言,别无他意。希望不会引起某些人的攻击,也不会受到一些网站的拉黑!陌生的你,是不是也和我有相同的看法呢?

全产业价值链的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探究论文

一、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外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也渐入软要素驱动的“再结构”阶段,创意的价值日益突出。

“创意能将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使旅游产业发展能够更多地依靠文化资本等软性要素的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以文化为灵魂的旅游业开启了“创意转向”的大门,文化创意旅游就此萌生。

文化创意旅游有时也称创意旅游,是文化创意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延伸、集成和重组,具有较高的体验性、参与性、高附加值和高连带效应,代表着高端旅游业态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文化创意旅游的全产业价值链

我们认为,文化创意旅游首先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思维在旅游产业的运用与深化,发展模式的转型从根本上来源于发展思维的转变。基于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思维模式,我们认为文化创意旅游的特征有:一是以创意性策划为抓手,强调文化创意对各类旅游资源的非线性整合,因此,文化创意旅游一定是跨界融合的“组合秀”产品;二是以体验性互动为重心,强调以“故事力”激活游客潜在“感受力”,因此,文化创意旅游一定是富于娱乐精神的“本我秀”产品;三是以科技与文化高端融合为追求,强调以“科技力”驱动人类对真善美追求的“想象力”,因此,文化创意旅游一定是引领人类生活方式的“梦想秀”产品。

综上,文化创意旅游建设中,应该高度重视全产业的大旅游概念,凡是富于创意、对境内外消费者构成旅游吸引力的创意产业皆可视为文化创意旅游的资源,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小旅游产业概念。在文化创意旅游全产业中,文化创意与文化体验的互动使创意成为产业链的价值符号,串联起一个创意集成、价值集成、产业集成的“全景式”产业链,由此,创意旅游从业务边界、技术边界、运作边界、市场边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跨界突破,成为具有产品多属、内容创新、价值多元的“大旅游”并根植于当地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形成独特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

三、基于全产业价值链的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经典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审视当今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经典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线性组合创意模式、非线性组合创意模式和集成性创意模式。所谓线性组合主要是基于线性思维的创意组合方式,而线性思维的特点是按照确定的、可还原的、单因单果的程序和方法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遵循的是已有的经验性知识和科学性知识;非线性组合主要是基于非线性思维的创意组合方式,非线性思维的特点是变化性、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不可还原性,由于非线性相干性,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溢出”效应和多维整合效应。

(一)线性组合创意模式

即在一条产业链或多条相关线性产业链上进行文化创意组合,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旅游地是在娱乐或游乐产业链上进行创意,采取的大多数是“游乐”项目的艺术化创意提升或“观光+演艺欣赏”的线性组合创意旅游产品模式,典型的就是依托于当地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意。

(二)非线性组合创意模式

即在多条产业链上进行非线性的跳跃式创意组合和异态混搭,创意的触媒往往是某一特定信息刺激下的灵感,而且这种灵感并不像线性组合创意那样依托于既有的文化资源,完全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独创和奇思妙想,甚至被认为是疯狂的想法。

(三)集成性创意模式

即通过全面的创意集成、价值集成和产业集成,完全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各条产业链,使得各条产业链都尽可能产生最大产业附加值的文化创意旅游模式。从创意集成的难度来看,一般又可以分为创意的'线性集成模式、创意的非线性集成模式和创意的“线性+非线性”立体集成模式3种。

1.创意的线性集成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以某一个主题性创意串联各个旅游产业链,让各个产业链和价值链交互推动,从而产生利润最大化。

2.创意的非线性集成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以多个奇思妙想构成深层次的旅游产业链,表面看起来各个创意之间并没有整体上的关联性,似乎每个创意之间是孤立的,但实际上每个惊人的创意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溢出”效应,作为“创意吸引物”吸引源源不断的旅游者,从而产生持续不断的“眼球经济”效益。

3.创意的“线性+非线性”立体集成模式

这种模式往往开始以某一核心主题带动、多个主题联动发展的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或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的形式呈现,然后通过一系列“资源开发与文化演绎”凝练城市核心主题并带动其他相关主题联动发展,辅之以部分人无我有的奇妙创意,使得原来的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或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地域上得以打辐射半径得以扩大、创意旅游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最终促使整座城市或城市新城成为文化创意旅游的主题城市和世界性的创意城市。这种模式属于文化创意旅游建设的成熟模式。

四、结论和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创意旅游的发展从根本上还是创意旅游思维的开发,而且是以“乐”为目标的旅游全产业链创意思维的开发,基于非线性思维的创意集成始终是不可多得、最有价值的“旅游吸引物”,真正成熟的创意旅游发展模式一定是创意集成、价值集成、产业集成的“全景式”产业链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创意旅游与创意城市同步建设是一个主流趋势,文化创意旅游发达的城市往往也是世界创意城市,创意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典范。

查干湖诗歌群落的文化现象

中国是一个泱泱的诗歌大国,翻开中国诗歌波澜壮阔的长卷,就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古代关于湖的诗写得最多的是南方西湖,而当代关于湖的诗写得最多的则是北方查干湖。西湖诗源于唐朝,1200多年来,历朝历代的诗人们写西湖的诗不过几千首。然而,查干湖诗发迹于本世纪初,在短短十年的光景里,查干湖畔的诗人们饱蘸圣水,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查干湖诗歌,目前已有1000多首描写歌颂查干湖的诗歌散见于《诗刊》《星星》《作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各大报刊。《草原》《诗歌在线》先后推出了“查干湖诗歌群落”诗歌专号,《松原日报》《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也相继发表了“查干湖诗歌群落”诗歌专版。特别是《查干湖》文学季刊每期以第一版块集中刊发“查干湖诗歌群落”的诗歌作品。

“查干湖诗歌群落”领军人物、诗人焦洪学的文字如金色的稻穗籽粒饱满结实,诗风如月光下的查干湖自然浑朴荡气回肠。焦洪学开发查干湖的美,查干湖开发焦洪学的诗。他工作之余,把自己完全沉浸在查干湖及其诗中,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几乎是一口气激情创作了4本关于“查干湖”的诗歌,同时,他还编辑出版了“查干湖诗歌群落”的作品集《我们美丽的湖》《诗意查干湖》等。“查干湖诗歌群落”骨干诗人赵云江、卢景维出版了二人诗集《查干湖恋歌》。 “查干湖诗歌群落”阵容强大,成员有行政官员也有湖畔渔民,下连地气上通灵气,诗人的`情思和才华在查干湖畔碰撞、集结、凝聚、升华,情不自禁,大美天成,查干湖在诗人的眼里“活了”,查干湖在诗人的笔下“活了”。于是,查干湖诗像早晨露珠一样自然,像雨后彩虹一样瑰丽,像春日查干湖一样丰沛。“查干湖诗歌群落”诗人们的名字像夏天查干湖一样饱满而亲切,温暖着热爱诗歌的心灵,他们是:刘鸿鸣、贾立民、李晓艳、李旭光、夏恩民、江湖、刘华明、毛罗、姜国忠、王福龙、杨兆礼、乌银、白蕾、刘兴哲、包莲子、陆颖、杨丽娟、包建梅、王通林、宋志刚……

“查干湖诗歌群落”的创作引起了中国诗歌界的关注。诗歌评论家谢冕对查干湖情有独钟,曾三次到查干湖,他充满哲思地说:“查干湖是我梦中落脚的地方,蒙古族民风会永远让我回味。查干湖水非常美,鱼非常美,诗非常美,人情更美。我每次来这里,这里都有变化。诗歌、大自然、人类和鸟和谐共处,但愿查干湖能永远将平静的湖面、美丽的夕阳留给来人,保持她天然本色。”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诗歌理论家刘福春高度评价说:“查干湖畔汇聚着一群优秀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已经形成了气候,创作诗歌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查干湖诗歌群落’的创作应该引起注意……”

查干湖,诗歌的湖。查干湖的美不仅激发了本土诗人的创作热情,还吸引了牛汉、商震、邵燕祥、叶延滨、林莽、李琦、李小雨、张洪波等国内著名诗人的生花妙笔。国内大诗人们的诗心和诗笔为查干湖注入了艺术之水,同时也为“查干湖诗歌群落”带来了诗的神韵。

“查干湖诗歌群落”以其豪迈的激情和诗歌的光芒正悄然崛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