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形容吃苜蓿的搞笑说说集锦60条

日期:2023年05月30日 分类:警句格言

苜蓿菜经典散文

我的老家在空闲地里常有种苜蓿的习惯。每每万物复苏的时候,苜蓿也破土而出,不久,就一片碧绿。茂密的小圆叶重重叠叠,犹如铺在地上的一床床绿毯。开花季节,朵朵紫色的小花,一朵挨一朵的连结起来,厚厚实实,毛毛茸茸,看上去,就像绿毯上面又盖了一床床紫色的锦被。路过地畔,微风拂面,送来阵阵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据记载,苜蓿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国带回的种子,我国便从那时开始种植苜蓿了。

种苜蓿好处多。它既是很好的绿肥,又是上等的牧草。《史记。大宛列传》就有“马嗜苜蓿”之说。汉天子为养马也种植苜蓿。用它喂马,喂牛,膘肥体壮,牛耕起地来,眼睛一瞪,尾巴一撅,真可谓“不待扬鞭自奋蹄”。另外,种苜蓿还有一大用处,就是为了防备“歉年”。遇到年景不好,地里歉收,苜蓿便成了充饥的主食。抓上一把高梁面,掺上些苜蓿菜,拌一拌,上笼一蒸,吃起来还真香喷喷,甜丝丝儿的,在那饥荒的年代,苜蓿便成了陪同人们度过难关的“贫困伴侣”了。难怪旧时苜蓿已不单纯指苜蓿本身了,其含意包括旁指或形容教官、学馆者清苦、贫困之比喻了。宋人唐庚《除凤州教授》诗云:“绛纱谅无有,苜蓿聊可嚼”之句。

陕西关中一带农民也喜爱种植苜蓿。塬边,地角,沟旁,山坡,一片片苜蓿,叶儿绿茸茸的,花儿紫盈盈的。放蜂人则把蜂箱放在地边,让勤劳的蜜蜂采集苜蓿花粉,为人们的美好生活酿出甜甜的蜜呢!还有的人,掐一些嫩绿的`苜蓿叶,回到家中用开水焯一下,放上咸盐、辣子、醋,再滴上几滴香油,就是一盘上好的凉菜。更多的则是用它做为青菜下面条,名曰“苜蓿面”。面条盛在碗里,白是白,绿是绿,犹如“小葱拌豆腐”,好看又好吃。不过,这些吃法多为农家。自然这些年也很少吃它了。就我而言,吃惯了白面馍馍大米饭,鸡鸭鱼肉加海鲜,渐渐地对苜蓿倒有些淡忘了。见到农村的人们割它回来时,或许还有点不屑一顾,总觉得苜蓿只不过是上好的饲料罢了。不过,近些年,随着人们膳食思维跳跃性的改变,苜蓿的身价似乎也有了改变,常见农贸市场上有人把苜蓿当作菜品来出售了。

然而,我在接待一位朋友时,却也吃的是苜蓿菜!

我的朋友是一位作家。他接受了人民给予他的崇高荣誉和奖励后,返故里的途中顺路来看望我。老朋友相见,令我惊喜万分。我决定以最丰盛的饭菜款待他,只有这样才觉够诚意。可是,当我满怀喜悦的心情忙于准备时,朋友以风趣的语调发话了:“今儿,我一不吃肉,二不吃蛋,一心想吃‘苜蓿面’!我来时,发现山坡下一小路旁的地里,有一大片苜蓿,长势喜人。我已问过正在割苜蓿的一位老者,可不可以让采摘一些,他同意了。我们何不采摘一些来以饱口福呢!”他的话令我有些茫然。我笑了笑说:“是瞧不起我还是咋的?我这儿虽然做不出山珍海味,可要做几个像样的菜还是可以的!怎么,你想吃苜蓿,当‘牛’?”朋友收住了笑容,一本正经地说:“当牛有什么不好?说真的,我是吃苜蓿长大的。小时候,家里贫穷,我在山坡上放牛,牛吃苜蓿,我也吃苜蓿,我采上些嫩嫩的苜蓿带回家,交给母亲,给全家做着吃。说起来,我对苜蓿还真有点感情呢!”这时,他在房间踱了几步,又意味深长地说:“要说到吃,这些年,好饭好菜没少吃,可是,我一直忘不了苜蓿菜。因为它是支撑穷苦老百姓度过艰难困苦的好菜啊!”听到这些话,我有点发急了,忙说:“那是过去,而今是什么时代了?是改革开放时代,是全国人民生活大提高的时代,是全国人民奔向小康的时代!我们还能回头吃野菜?再说,您是著名的作家,我能……”没等我说完,他又接着说:“作家也没什么不得了,老作家柳青还和‘梁生宝’睡在一个炕头上呢!”我赶紧说:“他那是体验生活嘛!”这时,他又语重心长地说:“是啊!当今的生活确是今非昔比,可生活也正严峻地考验着每一个人啊……”

一席话,令我愕然。真没想到,我的朋友是全国著名的作家,却仍然和从前一样,不忘初心,保持本色。蓦地令我悟到了:难怪他的作品里总透着一股清新爽口的“苜蓿”味。我的脸上有些发烧了,顿时感到,站在我面前的不仅是一位大作家,还是一位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老农”,他正驾驭着用“苜蓿”喂壮的老牛,不辞辛劳的耕耘在文学田地里……

我沉思良久……

无须多说,提上网兜,我们二人迎着宜人的清风,边走边谈,向着野外那块绿得诱人的苜蓿地走去……

菜的口味经典散文

最近一段时间,对茄子变得情有独钟,下班回来,就让媳妇切些茄丝,然后放几个斜切的青椒,上锅炒,再削两个西红柿放进去,味道就特别的鲜,本来是喝一碗汤一个馒头,可由于味道好,又用一个馒头蘸了菜汁吃……

想想二十年前,我可是一听妈妈或者爱人炒茄子就要皱眉头的。

人的口味就是这样的奇怪,有时候变得莫名其妙。

有时候想想也释然,连海誓山盟一转眼在现实面前都变味了,何况口味呢?

可也有不变的,比如到现在还百吃不厌的白菜。

也许他就是那些看起来其貌不扬的感情,反而比那些华丽的经过装饰的.感情更受用。

错误

前年去北京,领几十个职工和家属游长城,导游反复叮咛,11点半必须赶到停车的位置,否则下一个行程就会受到影响,我也一再强调,一定要遵守纪律,不要擅自行动。

11点半,人都来了,独独缺我同村的老兄,我一再联系,12点多才联系上,是跑的太远了,下来的时候又迷了路,跑到长城的外面去了。没人的时候我批评他,他却一指身边一起去的10多岁的姑娘,说都怨她,都是她导致的。

我没有再说。一个已经四十岁的成年人,如果把错误诿过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那我还有什么可说的,职工理解到这个份上,我想首先就是我的失败。

那一天和几个相好的朋友发短信,内容大致这样:世间的错误,大抵有两种,一种是别人的错误,一种是自己的错误。对于别人的错我们敏感而且苛刻,总想纠正而不得,不免抱怨和愤怒。

而对于自己的错迟钝而不以为然,能纠正却懒于行动。

不免要时时为别人的错误而痛苦。殊不知别人也在为你的错在抱怨在痛苦。

人总是更多的看到自己亮的一面而不知道自己暗的一面,人总是在思维的定势中把自己定位的更接近正义和具有道德的高度上。

其实人生谁没有错误的时间,无论对人还是对事。

先解决自己再说道别人,每想批评别人的时候,我就在心里先划落自己这一句。

买菜经典散文

一把伞,一个女人,一个男孩,穿梭在艳阳下。地面如山谷的回音,复现着一朵圆圆的蘑菇,勾勒着一个稍有些曲线的轮廓,承载着一个比女人矮半截的暗影。

神色匆匆,步履散乱。也许是惧怕太阳的骄奢高调,也估计是还有更多的事排队要做,更有可能的是心中有着焦虑和不安。按部就班,做着如机械般的动作。

鸟儿盘旋在头顶,叽喳半天,她无动于衷;沙尘羁绊在脚下,缱绻不断,她义无反顾;热气徜徉在指缝,肆无忌惮,她置身事外。心无旁骛,外界一切是那么苍白无趣。

女人和男孩跨过无边热浪,穿过车水马龙,跻身人声嘈杂。一户户敞开的店面如同一张张乞讨的嘴,等待路人的施舍;一排排张开的地摊如同一位位秀女,期待户部的垂青;一曲曲狂动劲爆的歌曲如同一股股涌动的磁流,牵吸路人的眼波。

拐角一小巷,货物,车子,挤满眼眸。行至五十米,就是农贸市场了。颇有一番风景:衣服鞋子,有大人的,有小孩的;有时尚的,有传统的;有素雅的,有花哨的';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就连不起眼的耳屎耙、绣花针也占一席之地;食品,有包装品,有零散品;有成品,有待成品,如油炸,棉花糖,鲜香四溢,挑动着味觉与舌尖。

小男孩按耐不住,锁定那一大朵棉花糖,急速奔至,咽着口水,执意要买。女人欣然答应。男孩紧紧攥住这捧白云,和着鼻涕,轻舔着,狠啃着,陶醉着。只听“砰”的一声,小男孩撞着了一电动车后备箱。女人急掉头,蹲腰询问,手掌轻柔。周遭人一阵揪心,一片欢笑。男孩忙擦眼角欲落还垂的泪珠,顺便揩了把鼻涕并倒吸一下,又舔起了棉花糖。女人害怕男孩又生事,便紧紧拽住他的胳膊。可是偌大的棉花糖,一时半会儿也吃不了好多,它所占据的空间还是那么大,人来人往,难免磕碰,有时棉花凑到了一靓女衣服,回遭一白眼和一阵抱怨。女人理亏,只能道歉赔笑。

行至菜场,女人手心满是汗,酸中带滑。当她放下手时,五指不能合拳。只见小男孩右手臂上一个泛红的手印。女人长吁口气,朝着小男孩,厉声呵斥一通,方解怒气。男孩如雨中逃出的小鸡,战战兢兢。女人安嘱小男孩一翻,便悉心买菜了。

菜场有四排水泥浇铸的摊台。次第摆满了菜。有新鲜青葱的蔬菜,有平瘪变形的干菜,有香气浓酽的卤制品,有欢游池底的鱼儿,有平摆砧面的猪肉,还有一一垂挂的牛肉。女人照例首当其冲来到了猪肉摊面。没有问价,只报了斤两,卖主很默契,微笑着切割好,装入塑料袋中,女人付款。卖主一声“好走”,女人一声“谢谢”。之后,女人来到了她经常光顾的蔬菜摊面。

女人和卖主寒暄了几句。卖主随手抽出几个塑料袋,女人便毫无思索地拾掇起了平日里她跟儿子最喜欢吃的菜。小男孩喜欢吃玉米、毛豆、青豆角;女人爱吃粉南瓜、苦瓜、土豆和青椒。超乎神速,女人把装好的一袋袋菜放置在了电子秤旁。等别人称毕,她便把菜依依挪至到了电子秤面。得知那个总金额,女人拿出了钱包。亦是一阵告别。

方要离开,忽闻旁边的亭子摊面在说:“谁家的小孩,这咬了一口叫我怎么卖给别人啊?”女人脑海一个闪念,又是儿子在捣蛋。她没有顾得上提菜,大步流星至水果摊。小男孩手捧一个快挡半边脸的红苹果在啃。女人忙拖儿子到那卖主跟前,道歉赔不是,并再拿来些苹果放置称重处。卖主脸色舒展了些,忙给自己打圆场。女人一直点头微笑。

女人回头取了菜,强行死扯着儿子的手,不敢松懈。兴许她是怕了儿子招来的不堪。

一把伞,一个女人,一个男孩,又穿行在烈日下。暗影中多了几份沉甸,添了几丝疲惫!

口味与和谐的散文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同的地域,人的口味不尽相同。然而随着社会人财物大流动,这种差别也在慢慢缩小,直至相互融合。中国餐馆不是也有开到外国去的吗?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更何况营造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人的衣食住行也都要协调,人的`口味当然也就在和谐之内。

从小到大,印象中元霄、粽子、糍糕总是甜的。元霄要包了糖或豆沙,粽子里要放入蜜枣,糍糕也要用糖水做后放在油锅里炸成焦黄才好吃。这是多年的习惯形成的我固定的思维模式。于是有一天突然吃到包了肉馅的元霄和粽子,用盐水做的糍糕时,心里总是怪怪的,情感上也一时难以接收,边吃心里还边骂着那做食物的人,怎敢如此去做,真是糟蹋了东西。尤其是在上警校时,每周有三个早晨是这咸糍糕,不吃就得饿着。学校处在大山深处,全封闭军事化管理,早餐仅此一家,而且还非常单一,所以只得硬着头皮去吃,尽管开始很不习惯。可吃着吃着情感就有了变化,当有一天发现这咸味的糍糕也不错时,自己的口味也被协调了。

其实,我们在接受任何新鲜事物时都是如此,都有一个被协调的过程,只要你不太刚愎自用、不太棱角分明、不太睚眦必报,你就不会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社会的主宰是人,只要人和谐了,那其他的还有什么难事?什么是和谐?在我的理解就是你能不断地调整自己,始终保持着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融洽,这就是和谐。比如那口味,那咸的或甜的元霄粽子糍糕,你试着去适应了,才又增加了对多彩多姿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当然,墨守成规也行,除非你不想多一份新的体验。

年青时我们多精力充沛,情感厚重,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口味也是喜欢大咸大甜、大酸大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趋于平静、降低欲望,蓦然发现恬淡的人生也很美。总是在经历过了才知道什么是磨砺,什么是变换多端的大千世界。

人的能力的大小终不是在一种环境中练就,多一份体验也就多了一份历练,否则怎么知道你是否能与社会和谐。经历、适应、协调、融洽就是和谐,世间万物皆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