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关于涨粉的句子说说聚集90句

日期:2023年06月01日 分类:警句格言

读书就是为了看看热闹杂文随笔

01

读书就是为了去看看热闹。

这个回答还是前段时间翻知乎发现的,我觉得这个回答很朴实,比起那些张口闭口就是提升自己、了解世界的回答,让人听得舒服多了。

目的单纯且容易实现。看热闹谁不会啊?鲁迅先生不还说爱看热闹是中国人的天性嘛。

有人当街撕打、商贩被城管暴打、老人摔倒……这样的热闹,很快就能聚拢大家的目光。

但书里的热闹场面,却很少有这么多人去关注。

前几天看到许地山的一本书,这个老先生就是我们小学时候学的那篇《落花生》课文的作者。

他身处民国时期,提出了作为一个“书虫”的标准:

1.身体健康

2.家道丰裕

3.事业清闲

4.志趣淡薄

5.宿慧超越

当时觉得这五个标准立得很有趣,就随手抄下来了。

02

首先身体健康是必须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是铁理,毋庸置疑。

第二条说的是手头要有钱,因为你要用钱来买书。

其实现在网络资源丰富,买不买书其实不重要,只要你想看书,图书馆、kindle或者一些手机看书软件都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不过还是想说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搞出版的人抱怨自己的新书刚上市就必须要搞打折活动,自己赚不到钱,广大读者们去买实体书,掏完银子以后又觉得书又太贵。

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日子难过,那到底是谁占了便宜?

我现在一年也买不了几本实体书,去年买过几本书,大都是在图书馆看完,觉得确实写的不错,于是想收藏的心泛滥了,就买回来放在家里的书架上,准备有空再翻翻,回味回味。

但比较尴尬的是,我到现在都没去回味过,甚至连那些书的包装都没拆。不过,我做一个决定总是想了很久才决定的,不是心血来潮。

我想等自己有一些不同的人生经历之后,应该会重新翻开那些书。

像约定好了,到点了就准时赴老朋友的约。顺便跟它们说说这段时间里,自己的一些经历。

无论悲欢,就掏掏心窝子。

03

第三条讲的是事业清闲,放在现在,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现在很多人压力大,他们读读书也只是为了调节生活紧张的节奏。

但是如果真正读进去书,非得有一颗悠闲自在的心才行。

我想到了之前许嵩发过一条微博,大意是总有人会时不时发消息问他最近忙什么?

他后来回复:“一点也不忙。或者说我忙的都是些很闲的事。看书,思考,写歌,制作专辑。没闲心可弄不好这些事。”

我今年大三,大学生活也不清闲,有时一天忙的感觉给我一个支点,自己就能立马睡着,虽然这样,我还是尽量在读书的时候,让自己的心情悠闲起来。

我通常是把今天紧急的事情给抓点紧完成了,剩下的一堆事就等看书觉得看累了再去做。保证不会一边看着书,一边还担心毛概课件还没做。

那样心里悬着一件事,再做什么都不会安稳的。

有一颗闲心,做起事来才能专心。

04

关于读书要志趣淡薄,我觉得很符合“读书是为了看看热闹”这一点。

我曾经也问过不少人:为什么你平常会选择看看书?

有人回答想长长见识,让自己看起来更有文化一些。

有人回答想在和别人交流时候,自己有话可说,显得不那么文盲。如果连朱元璋是明朝还是清朝开国皇帝都傻傻分不清楚,那是要闹笑话的。

自媒体时代,“知识付费”这个词热了起来,各种公众号写手多了起来,付费文集、付费文章音频讲解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我不否认确实有精品的文章和音频,值得去花钱。

但我也关注到了一些打着读书分享的生意人,他们通常急功近利,向自己的读者分享自己还不成熟的读书想法,把读过的书大卸八块,拆开来和读者一点一点分析,然后就煽动大家都去读。

我想,他们的目的不单纯,不是为了让人们去热爱阅读,更多的是想怎么让自己快速涨粉,然后好赚钱。

同时,我也想说最近几年来,也没有多少作者肯去认认真真去写书了。像唐浩明写的“晚清三部曲”用了十五年,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用了六年。

现在又有多少作者会干这样的“傻事”呢?

作者不认真写书。导致图书内容粗俗,害苦了那些认真阅读的读者朋友们,他们不仅花了钱去买书,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一本不值得读的书上。

所以说想出书的人得有点良心啊。

05

最后一条是宿慧超越。

说实话,我一开始就没看懂这一条。后来百度才知道“宿慧”就是从前世来的智慧,简单点说就是——悟性。

读书也讲究悟性,可能别人读一本书就明白的道理,你需要读五六本书才能理解。

我经常看见身边有的`朋友,小说一本接着一本的读,小说情节读完也能说个大概,至于读完之后问他有没有个人体会,他有些茫然。

最近我看完了余华的小说《兄弟》,四十多万字,里面描写宋凡平和李兰夫妇的章节,莫名戳中我的泪点:无论自己心里受了多么大的委屈,从来不让自己的两个孩子知道,更没有在外人面前轻易表露出来。

我开始对看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为读完,只为有收获。哪怕就一点,也是好的。

所以,现在我很少去关注作者那些优美又富有哲理的句子,更多的去找泪点,找痛点,这样读下来,我觉得自己收获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段话:

有悟性的人通天彻地,进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没悟性的人即使读再多的书充其量也只是为世间多贡献几个“堂吉诃德”、“孔乙己”。

会读书的人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把活书读死。读书,说到底是智慧二字。

好了,一起去书中看看热闹吧。


热闹的杂文随笔

不知道这篇文章发布的时候,目前市面上炒的沸沸扬扬的“娱乐圈大新闻”还算不算是新闻——其实自己并不是一个喜欢关注“娱乐圈”的人,但是这几天也被迫看了这个“跨年连续剧”。

因为不太关心这些人与事,但是觉得又得踩踩热点(虽然这篇文章是当下写的,但是发布的时候早已经没有了热点),所以还是有必要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而让我觉得诧异的(或者说已经习以为常的诧异)的是公关公司为了洗白这件事情不断的寻找各种“流量主”进行资源投放的手段,几千万的交易额,就是为了让这件事件被不同的'流量主的热点所分担,避免整个网络的视野都盯着这件“已经够丢人”的事情上面。虽然有人花钱消灾,但是也有“不懂事”的人把花钱消灾的事情暴露了出来,又让这件事情回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中国人向来喜欢热闹,更何况是这种别人家长里短丢脸丢面的热闹,更是人们茶余饭后喜欢津津乐道的长舌之言。我倒觉得有趣的在于这个事情背后的“天价公关”的费用,虽然说一个分流已经报道了1000多万,但是上游或许拿出来的可不止1000多万这么数据,每一级的分流都会抽点一部分的成,然后一步一步的最后变成一个又一个的代理公司进行公关活动,询价、投放、资源位选择一套已经相当完备的营销系统。

每一层级的代理,每一个层级收受一定的费用,然后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一个有一个的谎言得以被掩盖或是被圆谎下去,而这种交易真的值得同情,多半人们都会怀着嘲笑的视角去解读这些事情吧——毕竟仇富也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情感。仿佛故事在一波一波的被推展到高潮,又是多少钱的公关费打了水漂、又是多少个“流量主”谈判失败、又有多少各所谓的真相被一点一点的挖掘出来,人们的关注点似乎也有了“落井下石”的感情在其中,我也不想做出过多的评价,是活该还是人们确实太过分,其实大家都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罢。

所以针对这个热点事件,我也有以下的总结,望大家斧正:

① 中国普遍的断奶年纪有望突破20大关,例如故事中的主角23岁了也没有断奶,值得人们同情和爱护,甚至还不懂得男女之间的“那些事情”。

② 可以预见未来5年是公关公司蓬勃发展和逐渐饱和的行业,随即一些说了等于没说的屁标准就会开始陆续出台。

③ 公关公司确有买卖流量行为洗地行为之前,请一定要做好“要约”准备,以要约的形式让对方先于自己成立相关合同行为,这个时候,当事人如果再曝光自己约定禁止爆出的内容时,当事人也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的,中国不是有句古话:毕竟买卖不在仁义在嘛!

当你觉得读书苦逼时,看看我们杂文随笔

U头上多印两点,三十多万个包装好的产品需重新贴商标。

一大早,QC同事拿了一个异常处理单过来,原来是我们所订购的商标产品名称U字母头上多了两个点。我们被吓得双脚直抖,赶紧找回合同从头到尾查原因。仔细查回资料,原来之前合同上显示是要两个点的,后来有修正,合同上的两个点不见了。因为之前已经将申购单给了供应商,后来收到修正合同之后,我们已经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给供应商,可是供应商忘了改。这个事情,我们总算逃过一劫,可是,却一波人摊上事了……

我们的邮件,在U头上去掉两点,供应商看了,掉以轻心,觉得两个点是小问题,没有引起重视,所以没有改到。商标回到厂后,质检员核对商标时也没看到商标上多了两个点,因为商标只有3CMX2CM大, 字体非常小,而且印了好多资料,所以很难看出。

可是问题来了,多了两个点,前来验货的客户不接受,我的天呀,30000打共360000个产品全都已经包装好入盒与箱,解决办法就是让商标厂重印商标,所有包装好的箱盒全部拆开,将所有原来挂好的商标剪掉,再挂上U字母头上没有两个点的商标,再出货。这一举动,要二十人一个星期才能完成。这两个点 ,商标厂重做商标损失将近一万元,而我们公司老板倒贴约一万五千的人工费去返工。好在出错方不是我们,如果是我们,只有被巨额罚款后再被炒鱿鱼了。

看到了吗?当你觉得读书很苦逼时,当你觉得考试写错单词是理所当然时,当你认为读书很大压力时,看看工作中的我们,一个点都不能错,工作任务一天也不能超。一个点代表上万的钱。工作中,不管你会不会,懂不懂,都必须一百分;工作,就必须零错误。每天出单,必须是看了又看,想了又想。对客人的要求,一份合同有一本书那么厚,而一个月要处理上好几百份合同。对合同内容必须理解得透透切切。错了,哭鼻子抹眼泪,换来的是更多谩骂和罚款。没有人会同情你的,没有人会原谅你的错。做错了,没有人像老师那样循循善诱开导你。没有人像家长那样来安慰你。更没有人会保护你的'自尊心。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为了赚钱,不和你婆婆妈妈。

做为学生的你,题做错了,老师打了个叉,看都懒得看。做作业 ,只是为了交差,也不管自己掌握了知识没有。考试,马马虎虎做完就是,也不管对错,也不回头检查。不会的知识,也懒得去查资料。考差了,家长说两句还离家出走。工作中的我们,为了生存,哪个不是在巨大压力下工作?无论什么困难的工作,我们都要硬着头皮去做,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你要生存,不会的也得会。在工作中,老板们都是将小学生当初中生用,初中生当高中生或大学生用。因为文凭低的人,对工资要求没那么高,所以老板们都采用了逼一逼的办法。也许你会说,那么大压力工资一定很高吧,可是你错了,低工资的人工作更苦更累。出来工作的人都知道,如果上学时有现在这么用功和认真,可以考名牌大学了。可是,没有如果。

学生时代的你,有人呵护。成年后工作的你,有人逼迫。比起谋生,读书的苦根本不算苦。从现在起就努力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吧,成年以后,才不会用大把时间去应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凑热闹杂文随笔

本来我并不想说这个话题,对于热点什么的我总是不太爱凑热闹。从苏格拉底被以绝对票数判决以来,我就知道,多数不一定是正确的,少数不一定是错误的,正确与错误并不是那么分明的。以我的脑容量,并不足以判断是非对错,因为我能得到的信息不一定全面。以管窥豹,连智者都很难得出全貌,何况普通如我。

所以,我一般不参与热点讨论。我能做的,只是管住自己不被汹汹人流带着走。

但总感觉,自从传播的介质从纸转移到电子设备以后,人的情绪特别容易激动,各种文章大约是为了在这个快餐时代迅速抓住眼球吧?总是以抓住某个方面进行激化,夸大其辞,片面夸大作用或者害处,简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比如游戏比如泡面比如辣条比如奶茶。感觉其实我们真的挺厉害的,已经被灭亡了好多趟了。

但对于开学第一课上来那么多小鲜肉,我没有想到会发酵到群情汹汹的程度。

开学第一课我没有看。只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贴出一组图片,个个唇红齿白,面目难辨。真的,现在的网红与明星,我基本脸盲。一是看的少,一是看起来确实挺相像的。对于哈士奇雅雯这个是她老公,那个是她正宫的说法,我只笑着说声女生要矜持点,二次元的东西别在日常生活里带出来。此外并没有多少在意。蚯蚓程宇有时候会笑话她尽喜欢一点不够阳刚的男孩,会拿吴京的话来调侃一下她喜欢的明星。也就这样了。我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严重的。也许是我俩的敏感性不够,思想高度不够。想想自己当年也很是喜欢小虎队,喜欢林志颖,如今也喜欢阿苏。喜欢美人应该是人之常情,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分得清偶像与现实的不同的。现在的'各位痛心疾首的大人估计小时候也偷偷在笔记本上贴过喜欢的明星的贴纸。也没看谁怎么走火入魔去整成偶像的模样。

送孩子去学校也好,到中学去找蚯蚓程宇也好,我看到的大多数学生也都正常,穿着男女不辨的校服,背着书包和同学朋友说说笑笑。

我觉得,怎么都没有到什么少年娘则国娘的程度吧?

如今的那些荧屏上所谓娘的,真的是他们的本性吗?还是资本包装出来的商品?其实大多数人心里都是有数的吧?

那么,如今铺天盖地的讨伐,我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不同利益集团的倾轧?

不以貌取人,是从小就被灌输的。人心隔肚皮是一直被承认的。

那么,现在大家从正面反面来定义阳刚化或女性化的外表下究竟是什么内心有什么意义呢?并为此吵成一大锅又是为何呢?

嗯,好像都在说是为了孩子好。

我估计孩子们在看热闹的时候,会评论一句:“你们看,这些大人又在莫名其妙发疯了。”彼此神秘会心一笑,更加坚定了代沟的存在,将自己的小世界向我们藏得更隐秘一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