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关于锦衣卫的诗句集锦三篇

日期:2023年06月05日 分类:警句格言

关于锦衣卫的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①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辟②,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遂击登闻鼓③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埙阳诺之。达遂以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④。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

华亭张弼论曰: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特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于行义何如哉!然此公论,具人面目者皆能知之,而高冠长裾,号称科第人物者,乃低佪淟涊⑤,甘为之扫门捧溺,无所不至,而覸然⑥自得,夸噪于人,何利害之移人乃如是其烈耶!闻埙之风,亦可少愧矣!予来京师,国子祭酒乡先生陈汝同曰:“埙真义士也,吾欲为之作传。”先生没而传未作,弼故补之。不特为埙计也,庶亦励世之顽无耻者云。

(取材于明·张弼《东海文集》,有删改)

注:①门达:丰润(今属河北)人。 ②复辟:指明英宗恢复皇位,重新称帝。③登闻鼓:古代帝王为臣民提出谏议或申述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 ④升遐:指帝王之死。⑤淟涊:污浊。⑥覸(jiàn)然:偷偷地看着人的样子。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嗾觇卒潜致其罪               嗾:唆使

B.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     狱:案件

C.埙阳诺之                   阳:假装

D.先生没而传未作没:通“殁”,去世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                 蒙故业,因遗策

D.何利害之移人乃如是其烈耶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12.下列用“/”给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

A.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

B.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

C.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

D.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4分)

(2)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4分)

(3)不特为埙计也,庶亦励世之顽无耻者云。(4分)

参考答案:

10.B(应解释为“监狱”)

11.B(B两个“为”都是介词,“替”A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连词,因为。C第一个“因”是介词,“趁”;第二个“因”是动词,“沿袭”。D第一个“何”是代词,“为什么”;第二个“何”是语气词,“啊”)

12.C

13.(12分)(1)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认为袁彬冤屈,(但)没有人敢揭发这件事。(“冤”“莫”“发”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1分)

(2)杨埙于是直接陈述,他所说的都是自己一个人做的,和李贤没有相干。(“乃”“所言”“无预”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1分)

(3)不仅仅为杨埙考虑,也希望用来激励世上那些愚顽没有羞耻之心的人。(“特”“计”“庶”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1分)

附文言文译文:

天顺年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恃宠骄横,凡是与他意见不合的人,他就唆使密探暗中罗织罪名,逮捕、拷打他,即使没有证据,也不敢反抗。因此他权倾一时,说话的人都噤若寒蝉。他的同僚袁彬正直不屈,于是门达用重案陷害,严刑拷打,构成罪名。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认为袁彬冤屈,(但)没有人敢揭发这件事。

京城里有一个叫杨埙的人,本是一名戍边的战士。他平素并不认识袁彬,为他上书说:“正统十四年,皇上身陷沙漠,朝廷大臣都跑散逃生,只有袁彬一人,(虽然)只是一个校尉罢了,却能保护皇上的人身安全,饱受艰辛困苦。等到皇上驾还重新称帝,授予其官职作为报酬,大家都称赞。现在没有人奏报弹劾,不料却被投入监狱,饱受拷打,司法部门虽然知道他冤枉,(但)怎么敢辩驳澄明呢。陷害袁彬于死地,虽然只是一个人,然而有伤刑罚的公正,人人都没有自我安全感了。我乞求把袁彬等人交给皇上来审查,希望澄清事实真相,(让)死的人没有遗憾,活着的人也安然。我本是一个贫民,没有俸禄官品,(但)看见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仍要)冒死上书。”于是他打起登闻鼓来进言,仍被送交锦衣卫狱。

门达因此想全部铲除异己者,于是判杨埙死缓,让他诬告是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杨埙假装允诺他。门达于是把这件事上报、并召集三法司,在午门前审讯,杨埙于是直接陈述,他所说的都是自己一个人做的,和李贤没有相干。门达的诡计不能得逞,然而袁彬还被降职罢黜,他的宅第都被毁坏了。

不久,英宗逝世。进言的人弹劾门达的.罪行,列举杨埙的案件为例证。门达被贬死于南丹,袁彬恢复了旧职,代替门达总管锦衣卫事务。

华亭张弼议论说:义,就是不是自己的事而去做,做的事合乎天下公论啊。去做虽然符合公论,但带有私情去做,那么这又是不义了。像杨埙,和袁彬没有恩情,和门达没有嫌隙,他又不是谏官,要完成职责。只是因为被众人的议论所激励,挺身而出而陷身虎口,他没有死是很侥幸啊,怎么这样勇于做仁义之事呢?然而这种众人的议论,凡是具有人的面目的人都能知道,但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号称科举及第的人,却不敢出头,行为污浊,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扫门捧尿,无所不至,悄悄地看着他人,心得意满,大声地向他人夸耀,为什么利害改变人们的节操竟然像这样严重呢!听到杨埙的节操,也应该稍稍心中有愧啊!我来京师,国子祭酒乡先生陈汝同说:“杨埙,是个真正的义士啊,我想为他写传记。”先生去世了而传记没有写,所以张弼就补写了这篇序。不仅仅为杨埙考虑,也希望用来激励世上那些愚顽没有羞耻之心的人。

文言文阅读提升题

余①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②。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耑③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潨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孤④负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情以送远,诗宁阙乎!

【注】①作者当时年已五十有余,正在江南一带漫游。 ②十年:指作者25岁出蜀,至安陆,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 ③耑:作者的堂侄。 ④孤:同辜。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 ) (2) 耑乃稚子( )

(3) 恨丹液未就( ) (4) 孤负夙愿( )

18.下列文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大人 B.私心 C.蹉跎 D.后来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2) 情以送远,诗宁阙乎!

20.由作者对庐山大江的.描写,可知他的写作风格是什么?请说明理由。(3分)

2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作者深蕴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㈤(17分)17.(4分)(1)贬官,降职 (2)是,本来是 (3)完成,准备好 (4)过去的,早有的 18.(2分)C 19.(6分)(1)我见到你感到安慰,诉说着别后之悲慨和当时之旧事,最后停止哭泣,蹈出 笑容。(3分)(慰1分,破涕1分,意思连贯1分) (2)表达上述感情来送你远行,怎么能缺少诗歌呢!(3分) (远1分,阙1分,意思连贯1分)

20.(3分)豪放飘逸(1分) 由作者以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想象写庐山大江,尤其是瀑布,加上注释的提示,可推知作者就是李白(2分) 21.(2分)在追昔抚今、话旧送别之际,作者有不胜孤负夙愿之悲,向往山水之情

石普文言文阅读题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将略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尝荐其材,会丞相脱脱讨徐州,以普从行。徐平录功,迁兵部主事,寻升枢密院都事,从枢密院官守淮安。

时张士诚据高邮,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且曰:“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丞相壮之,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民义万人以行。而汝中柏者方用事,阴沮之,减其军半。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军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抵县,即登城,树帜城上,贼大惊溃,因抚安其民。由是诸将疾普功。水陆进兵,乘胜拔十余寨,斩贼数百。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一趋城东,备水战;一为夺兵,虞后;一普自将,攻北门。遇贼与战,贼不能支,遁入城。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而援军望之,按不进。且忌普成功,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欲收先入之功。而贼以死捍,蒙古军恇怯,即驰回,普止之不可,遂为贼所蹂践,率坠水中。

普军乱,贼乘之。普勒余兵,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大丈夫当为国死;有不进前者,斩!”奋击,直入贼阵中,从者仅三十人。至日西,援绝,被创堕马,复步战数合。贼益至,贼指曰:“此必头目,不可使逸,须生致之。”普叱曰:“死贼奴,我即石都事,何云头目!”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贼众攒枪以刺普,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选自《元史?石普》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普勒余兵,血战良久 勒:招集

B.至日夕,援绝,被创堕马 被:蒙受

C.由是诸将疾普功 疾:嫉妒

D.此必头目,不可使逸,须生致之 致:表达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普有“将略”的一组是(3分) ( )

①徐平录功,迁兵部主事

②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

③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

④树帜城上,贼大惊溃

⑤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

⑥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军队大乱之际,石普没有退缩,仍旧血战到底,在只有三十个士兵跟随和援兵断绝的情形下,英勇战死。

B.在淮东、淮西盗贼兴起时,有大将谋略的石普得到董钥的推荐,并且凭借平定徐州的战功升任兵部主事。

C.张士诚占据高邮的时候,石普愿作讨伐张士诚的先锋,并向丞相请求给予步兵三万用以破敌,丞相同意了他的破敌策略,并拨给他精兵三万。

D.石普以突袭的方式很快攻下宝应,可是在攻打高邮的时候,却因为援兵不作为,致使石普功亏一篑。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5分)

(2) 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5分)

4 .D 项“致”:得到。

5. C ①写的是石普因功受赏;④写的是取得胜利的结果,并不是将略;⑥写的是总兵所为。

6 .C 丞相只是同意了石普请战的要求,并没有给予步兵三万。

7. (1)一开始命令石普遇事斟酌情况(或:依据方便合适的情况)自行决定,等到出发了,又命令他听从淮南行省节制。

(采分点:大意,便宜,行,听)

(2)石普身先士卒追赶他们,放火焚烧城关大门,贼兵恐惧,想要弃城逃跑。

(采分点:大意,先,蹑,走)

《妪与虎》文言文阅读题

妪与虎

曾有老妪①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②而不进,若伤其足者(A)。妪因即③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B)。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C)④,别妪而去,似媿⑤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⑥焉。妪登垣⑦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⑧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⑨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选自《唐语林校证》)

①老妪:老妇人。 ②羸(lěi)然:瘦弱的样子。跬步:半步,相当于今天的一步。 ③即:靠近,走近。 ④奋迅阚(hǎn)吼:大吼一声。 ⑤媿(kuì):同“愧”,愧感。 ⑥阙:空。 ⑦垣(yuán):矮墙。 ⑧呵:大声呵斥。 ⑨伺:等待。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有老妪山行 山行 (2)若伤其足者 若

(3)乃前伤虎也 乃 (4)妪具说其由 由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虎因为老妇人替自己拔出脚掌上的芒刺,对老妇人心存感激,每天将捉到的`麋鹿、

狐狸、野兔等丢到老妇人家中报恩。

B.村里的凶徒杀了人,官府怀疑老妇人是凶手,欲将其抓捕,老虎来救老妇人,老妇人担心老虎被抓,就登上矮墙对老虎说:“我很感激你,请你不要来救我了,赶快走吧。”

C.文中的老虎通人性,懂得感恩,但它好心却办成了坏事。所以,我们感谢别人也要讲究方法,注重效果,避免适得其反。

D.《黔之驴》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面对貌似强大的对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老妪与虎》中的虎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即使怀着美好的愿望做事,也要权衡利弊,考虑后果。

6.请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

(2)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7.根据情境,在文中A、B、C三处各写一个句子,将虎此时要对老妇人说的话表达出来。(6分)

(A)

(B)

(C)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4.(4分)(1)沿着山路行走 (2)好像 (3)竟然是 (4)缘由、原因

5.(3分)B(“凶者”不是指“村里的凶徒”,而是指老妇人被村里人当成凶犯。“老虎来救老妇人”以及老妇人对老虎说的话都不正确,应是老妇人登上矮墙等着老虎来,对老虎说“我对你的回报已是感激不尽,我现在要向你叩头,请以后千万不要再把咬死的人扔进来了。”)

6.(5分)(1)老妇人看虎的前爪,脚掌上面扎了芒刺,就替它拔掉了芒刺。 (2)老妇人就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了家族里的人,大家都感到非常奇怪。

7.(6分)(A)示例:唉!自从脚上扎了刺,我连捕食都困难了。要是能遇上好人,我一定要请他帮我看看。 (B)示例:您能帮帮我把脚掌上面的刺拔掉吗? (C)您是我的恩人,我一定会报答您的。(符合情理即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