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航天英模事迹格言汇聚3篇

日期:2023年07月11日 分类:警句格言

神舟十一号宇航员陈东实现飞天梦的故事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成功,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神舟十一号宇航员陈东实现飞天梦的故事,欢迎阅读。

神舟十一号宇航员陈东实现飞天梦的故事

今天,38岁的“新人”陈冬将和老大哥景海鹏一起飞向太空,中国进入太空航天员的名单上又多了一个河南人的名字。

从小到大,陈冬身上的标签有“学生头子”“班长”“爱徒”“学霸”“飞行员”,从立志献身军旅到最终成为一名飞天的航天员,陈冬的经历“称得上传奇”。

昨天下午,洛阳的姚志强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说,“等我从太空回来,回老家一定会来看你,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

51岁的姚志强鼻头一酸,来电人是陈冬,是他带了六年的学生。

从小是学霸和体育达人

中学阶段,陈冬成绩优异,也是体育达人,曾多次获奖。

陈冬于1978年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陈树林是中铝铜业洛阳公司(原洛阳铜加工厂)的退休职工,哥哥比他大4岁,目前在广东当医生。

在陈树林眼里,爱运动、爱学习是陈冬儿时最大的特点。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次子从小就是同学们中间的“学生头子”,厂里的同龄人都愿意找陈冬玩。

“我二儿子从小就让我放心,他上的是我们厂里的子弟学校,一直住在家里,但他的事情我很少操心。”陈树林说,小时候的陈冬最爱打篮球、游泳,做完功课就喜欢搞体育运动。虽然说爱学习、也爱玩,但陈树林从未干预过儿子,甚至鼓励儿子,要有好的身体才有好的未来。

1997年,陈冬从洛阳铜加工厂中学(现在是洛阳市第22中学)毕业,初高中连读。至今姚志强还记得当年选班长的情景,“那时候我不了解刚入学的这帮孩子,就让大家投票选班长,陈冬高票当选,班上有很多他的小学同学,大家都对他非常支持。”

陈冬这个班长,一当就是6年,“他就是我的左膀右臂,我不在班上时,他就代表我,他说的话、做的事,同学们都非常信服。”姚志强说,少年时代的陈冬十分稳重低调,话不多,但是说一不二;是班上的体育达人,学校开运动会时,长跑、短跑、铅球等项目,只要他上场,绝对能拿下名次;他还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后卫,高三时代表学校出战洛阳市高中足球联赛,拿下了第三名。不仅如此,陈冬学习成绩也很好,“在全市的数学竞赛上拿过二等奖,分数考上重点大学完全没有问题。”

高考620多分的军校生

曾因视力差了“0.1”,陈冬差点与军校失之交臂。

陈树林的“军人情结”影响陈家两代人,他告诉记者,在他上中学和参加工作后,他曾两次报名参军,但都因为体检问题,没有去成。“我从小跟儿子讲‘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起看三大战役的电影,看《上甘岭》《地道战》,这些经历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他。”陈树林说。

没有出乎父亲的意料,上高中的陈冬一次跟父亲说起自己的志愿,高考就要考军校,考不上军校就去当兵。

说起陈冬的高考,陈树林跟新京报记者说起了招生体检时的一个插曲,曾因视力差了“0.1”,陈冬差点与军校失之交臂。

1996年11月,军队院校招收飞行员的工作进行前期体检阶段。“孩子告诉我要体检,我知道招飞的体检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军队,我也是抱着让他试试的态度。”陈树林说。

当年的第一次体检过关后,第二年3月,陈冬又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第二次体检。两次体检都过关后,陈树林对陈冬当飞行员的事有了很大的期待。1997年6月,他陪儿子到济南参加了第三次体检。

“当时他出来就跟我说,视力可能有点下降。我安慰他,没事,7月就要高考了,高考考好了就行。”陈树林一边安慰儿子,一边自己心里紧张起来。

由于陈冬在学校学习好,又担任学生干部,校领导对陈冬的高考录取也十分关心。当年8月,陈冬以620多分的优异成绩远远超过了一本分数线。招生组来了后,校长和陈冬的父亲见到了长春飞行学院招生的同志。

“看了我儿子的高考成绩,招生的同志说,我们从没看到报考我们学校高考这么高分的学生。”陈树林说,招生的同志找到了最后一次体检的报告。由于体检由两位医生签字,视力检查表上一位医生的结论是1.0,另一位医生的结论是0.9,最终为了保险起见,给陈冬的体检报告的结论为:视力0.9,这与合格的体检视力标准差了0.1。

“招生的同志看了我儿子的高考成绩,说肯定是高考复习强度大影响了视力,这也是暂时的。最后没有因为这0.1的差距将陈冬拒之门外。”陈树林说。

军校期间只回家两次

陈冬师弟介绍,当年陈冬的各项成绩都非常优秀,而且为人谦逊真诚,十分为同学们着想。

陈冬的航天之路,是从蓝天开始的。坐落于长春东南湖大路的空军航空大学,也就是曾经的长春飞行学院,1997年,陈冬以优异成绩考入这里。

昨天,听说陈冬成为了神十一飞行乘组航天员,同样从空军航空大学走出来的飞行员们热血沸腾。陈冬的一位师弟告诉新京报记者,陈冬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如今又成为航天员,穿过蓝天,飞向更宽广的宇宙,他的经历称得上传奇,“母校的英模榜,又多了一位航天英雄。”

“成为飞行员已是万里挑一,而成为航天员,何止是万里挑一。”一名同样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的飞行员说,大学时代的他们,他们需要完成近百门课程,不仅要学习高数、物理、大学英语、军事理论等基础课程,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体能训练,“为了训练平衡能力,每个人都要学轮滑,完成3000米才算及格;为保证跳伞落地,还要练习蛙泳,要连续游400米才达到优秀。”

包括陈冬在内,飞行学员们在成为飞行员之前,都经历了超乎寻常的磨练,力量和体能训练是日常必备。“引体向上、臂屈伸,都要连做20个以上;跑步也是每天必须,1万米的奔跑都是家常便饭。”这位飞行员说,为了训练抗眩晕能力,飞行学员们还要经常练习旋梯和固定滚轮,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两次800米高空跳伞,以及心理对战、野外生存等多种训练。

“体能、航理、飞行,要成为飞行员,这三项缺一不可,飞行学员的淘汰率能达到七成以上。”陈冬的一名师弟说,他了解到,师兄陈冬当年的各项成绩都非常优秀,而且为人谦逊真诚,十分为同学们着想,“他不仅体能训练拔尖,而且理论知识也相当扎实,当年是一名‘学霸’。”他说,师兄陈冬以骄人的成绩毕业,顺利成为了飞行员。

上军校期间,陈冬只回过两次家。一次是大一的暑假,一次是二年级的春节。后来因为学院的规定,没有回家。陈树林告诉记者,他经常与儿子通信,问儿子钱够不够花,每次儿子的回信都是让父母放心,自己很好,没有什么别的需要。

隔绝训练老师登报寻人

大学毕业后经常封闭训练,与班主任失联,老师登报寻找爱徒。

陈冬考取飞行员,也和姚志强当年的鼓励密切相关。高二时,班上有一名往届复读生被选中成为飞行学员,这更加激励了原本就有飞行梦的一些同学,其中就包括陈冬。姚志强了解陈冬的心思与梦想,就鼓励他,想考上飞行员,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就要加强身体素质。

高考时,陈冬被长春飞行学院录取,进入大学后,虽然训练严格、学习紧张,而且当时通讯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但陈冬仍然不忘时常问候姚志强,放假回家时,还会和同学们一起去看望老师。

但是,陈冬在大学毕业成为飞行员之后,因为经常封闭训练,电话也换了,姚志强和他逐渐失去了联络。2022年时,思念爱徒的姚志强在洛阳晚报上登了一篇文章,寻找陈冬。“后来我得知,那正是他选拔航天员的时候,他用6年的时间与外界隔绝,投入训练。”

当陈冬的名字出现在神十一飞行乘组之中时,姚志强眼眶温热,他因荣耀而激动,“中学时代,我当了他6年的班主任,他当了我6年的班长,今天他成为飞向太空的航天英雄,我真的很为他自豪。”

陈树林告诉记者,在儿子准备出征的阶段,他一直在北京照顾孙子,10月13日刚刚从北京回到老家洛阳。多年来,陈冬的学习、训练让他对儿子非常放心,希望儿子能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神舟十一号宇航员陈东实现飞天梦的名人故事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成功,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神舟十一号宇航员陈东实现飞天梦的故事,欢迎阅读。

神舟十一号宇航员陈东实现飞天梦的故事

今天,38岁的“新人”陈冬将和老大哥景海鹏一起飞向太空,中国进入太空航天员的名单上又多了一个河南人的名字。

从小到大,陈冬身上的标签有“学生头子”“班长”“爱徒”“学霸”“飞行员”,从立志献身军旅到最终成为一名飞天的航天员,陈冬的经历“称得上传奇”。

昨天下午,洛阳的姚志强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说,“等我从太空回来,回老家一定会来看你,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

51岁的姚志强鼻头一酸,来电人是陈冬,是他带了六年的学生。

从小是学霸和体育达人

中学阶段,陈冬成绩优异,也是体育达人,曾多次获奖。

陈冬于1978年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陈树林是中铝铜业洛阳公司(原洛阳铜加工厂)的退休职工,哥哥比他大4岁,目前在广东当医生。

在陈树林眼里,爱运动、爱学习是陈冬儿时最大的特点。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次子从小就是同学们中间的“学生头子”,厂里的同龄人都愿意找陈冬玩。

“我二儿子从小就让我放心,他上的是我们厂里的子弟学校,一直住在家里,但他的事情我很少操心。”陈树林说,小时候的陈冬最爱打篮球、游泳,做完功课就喜欢搞体育运动。虽然说爱学习、也爱玩,但陈树林从未干预过儿子,甚至鼓励儿子,要有好的身体才有好的未来。

1997年,陈冬从洛阳铜加工厂中学(现在是洛阳市第22中学)毕业,初高中连读。至今姚志强还记得当年选班长的情景,“那时候我不了解刚入学的这帮孩子,就让大家投票选班长,陈冬高票当选,班上有很多他的小学同学,大家都对他非常支持。”

陈冬这个班长,一当就是6年,“他就是我的左膀右臂,我不在班上时,他就代表我,他说的话、做的事,同学们都非常信服。”姚志强说,少年时代的陈冬十分稳重低调,话不多,但是说一不二;是班上的体育达人,学校开运动会时,长跑、短跑、铅球等项目,只要他上场,绝对能拿下名次;他还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后卫,高三时代表学校出战洛阳市高中足球联赛,拿下了第三名。不仅如此,陈冬学习成绩也很好,“在全市的数学竞赛上拿过二等奖,分数考上重点大学完全没有问题。”

高考620多分的军校生

曾因视力差了“0.1”,陈冬差点与军校失之交臂。

陈树林的“军人情结”影响陈家两代人,他告诉记者,在他上中学和参加工作后,他曾两次报名参军,但都因为体检问题,没有去成。“我从小跟儿子讲‘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起看三大战役的电影,看《上甘岭》《地道战》,这些经历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他。”陈树林说。

没有出乎父亲的意料,上高中的陈冬一次跟父亲说起自己的志愿,高考就要考军校,考不上军校就去当兵。

说起陈冬的高考,陈树林跟新京报记者说起了招生体检时的一个插曲,曾因视力差了“0.1”,陈冬差点与军校失之交臂。

1996年11月,军队院校招收飞行员的工作进行前期体检阶段。“孩子告诉我要体检,我知道招飞的体检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军队,我也是抱着让他试试的态度。”陈树林说。

当年的第一次体检过关后,第二年3月,陈冬又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第二次体检。两次体检都过关后,陈树林对陈冬当飞行员的事有了很大的期待。1997年6月,他陪儿子到济南参加了第三次体检。

“当时他出来就跟我说,视力可能有点下降。我安慰他,没事,7月就要高考了,高考考好了就行。”陈树林一边安慰儿子,一边自己心里紧张起来。

由于陈冬在学校学习好,又担任学生干部,校领导对陈冬的高考录取也十分关心。当年8月,陈冬以620多分的优异成绩远远超过了一本分数线。招生组来了后,校长和陈冬的父亲见到了长春飞行学院招生的同志。

“看了我儿子的高考成绩,招生的同志说,我们从没看到报考我们学校高考这么高分的学生。”陈树林说,招生的同志找到了最后一次体检的报告。由于体检由两位医生签字,视力检查表上一位医生的结论是1.0,另一位医生的结论是0.9,最终为了保险起见,给陈冬的体检报告的结论为:视力0.9,这与合格的.体检视力标准差了0.1。

“招生的同志看了我儿子的高考成绩,说肯定是高考复习强度大影响了视力,这也是暂时的。最后没有因为这0.1的差距将陈冬拒之门外。”陈树林说。

军校期间只回家两次

陈冬师弟介绍,当年陈冬的各项成绩都非常优秀,而且为人谦逊真诚,十分为同学们着想。

陈冬的航天之路,是从蓝天开始的。坐落于长春东南湖大路的空军航空大学,也就是曾经的长春飞行学院,1997年,陈冬以优异成绩考入这里。

昨天,听说陈冬成为了神十一飞行乘组航天员,同样从空军航空大学走出来的飞行员们热血沸腾。陈冬的一位师弟告诉新京报记者,陈冬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如今又成为航天员,穿过蓝天,飞向更宽广的宇宙,他的经历称得上传奇,“母校的英模榜,又多了一位航天英雄。”

“成为飞行员已是万里挑一,而成为航天员,何止是万里挑一。”一名同样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的飞行员说,大学时代的他们,他们需要完成近百门课程,不仅要学习高数、物理、大学英语、军事理论等基础课程,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体能训练,“为了训练平衡能力,每个人都要学轮滑,完成3000米才算及格;为保证跳伞落地,还要练习蛙泳,要连续游400米才达到优秀。”

包括陈冬在内,飞行学员们在成为飞行员之前,都经历了超乎寻常的磨练,力量和体能训练是日常必备。“引体向上、臂屈伸,都要连做20个以上;跑步也是每天必须,1万米的奔跑都是家常便饭。”这位飞行员说,为了训练抗眩晕能力,飞行学员们还要经常练习旋梯和固定滚轮,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两次800米高空跳伞,以及心理对战、野外生存等多种训练。

“体能、航理、飞行,要成为飞行员,这三项缺一不可,飞行学员的淘汰率能达到七成以上。”陈冬的一名师弟说,他了解到,师兄陈冬当年的各项成绩都非常优秀,而且为人谦逊真诚,十分为同学们着想,“他不仅体能训练拔尖,而且理论知识也相当扎实,当年是一名‘学霸’。”他说,师兄陈冬以骄人的成绩毕业,顺利成为了飞行员。

上军校期间,陈冬只回过两次家。一次是大一的暑假,一次是二年级的春节。后来因为学院的规定,没有回家。陈树林告诉记者,他经常与儿子通信,问儿子钱够不够花,每次儿子的回信都是让父母放心,自己很好,没有什么别的需要。

隔绝训练老师登报寻人

大学毕业后经常封闭训练,与班主任失联,老师登报寻找爱徒。

陈冬考取飞行员,也和姚志强当年的鼓励密切相关。高二时,班上有一名往届复读生被选中成为飞行学员,这更加激励了原本就有飞行梦的一些同学,其中就包括陈冬。姚志强了解陈冬的心思与梦想,就鼓励他,想考上飞行员,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就要加强身体素质。

高考时,陈冬被长春飞行学院录取,进入大学后,虽然训练严格、学习紧张,而且当时通讯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但陈冬仍然不忘时常问候姚志强,放假回家时,还会和同学们一起去看望老师。

但是,陈冬在大学毕业成为飞行员之后,因为经常封闭训练,电话也换了,姚志强和他逐渐失去了联络。2022年时,思念爱徒的姚志强在洛阳晚报上登了一篇文章,寻找陈冬。“后来我得知,那正是他选拔航天员的时候,他用6年的时间与外界隔绝,投入训练。”

当陈冬的名字出现在神十一飞行乘组之中时,姚志强眼眶温热,他因荣耀而激动,“中学时代,我当了他6年的班主任,他当了我6年的班长,今天他成为飞向太空的航天英雄,我真的很为他自豪。”

陈树林告诉记者,在儿子准备出征的阶段,他一直在北京照顾孙子,10月13日刚刚从北京回到老家洛阳。多年来,陈冬的学习、训练让他对儿子非常放心,希望儿子能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更多热门文章:

神舟十一号宇航员景海鹏的故事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 神舟十一号宇航员景海鹏的故事,欢迎阅读。

神舟十一号宇航员景海鹏的故事

10月17日,50岁的景海鹏将第三次开始自己的太空之旅。

前无古人。这一次,他将打破中国载人航天的多项纪录,成为中国飞得次数最多、时间最久、高度最高的航天员——

继完美执行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后,他创纪录地成为中国三度飞天的第一人。

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再到这次即将进行的33天的中长期驻留,他会把个人的太空累计飞行时间原纪录提高到超过48天。

按照计划,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将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高度交会对接,比之前的交会对接轨道高了50公里。这也意味着,他和搭档陈冬一起,都将成为中国飞得最高的航天员。

老骥有志

为什么还要飞?这是景海鹏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他微笑着给出了答案:“原因很简单,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如果我干别的,那叫不务正业。”

景海鹏属马。虽为老骥,志却不止千里。

“一个人每个阶段都有梦想。人的一辈子是由各个时期大小不同的梦想串起来的。一个目标实现了之后,一定会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如果一个人实现目标后就无所事事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他说。

上高中时,偶然间看到一张飞行员照片的'景海鹏,萌生了“我要当飞行员”的志向。得知航天员选拔的消息后,已经当了13年飞行员的他,又开始憧憬“力争成为一名航天员”。

1998年1月,景海鹏如愿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从那时起,飞天便成为他的梦想。

十年等待,一朝梦圆。“2022年我的飞天梦想实现后,我就把新目标瞄上了神舟九号飞行任务。梦想又一次实现后,很多人问,你还训练吗?我就笑说,不训练我干啥。”景海鹏说,“因为我的下一个梦想又萌生了,那就是备战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

“只有这样,人才有追求,才活得充实。”他说,虽然航天员这个职业有风险有挑战,但“我热爱这个职业”。

事实上,这个生在农村、黄土地上长大的山西运城人,还有着更大的动力——回报祖国的栽培。

“我一个农村娃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都是国家培养的结果。”景海鹏说,“我要回报国家。可怎么才是回报国家呢?就是多执行任务,把所有在地面实现不了的,通过航天员在太空实现,从而造福全人类。”

重游璀璨星空,俯瞰美丽家园,对景海鹏而言已不再像当初那般新奇。他说:“这次,就一门心思准备好任务,争取不留遗憾。”

老马识途

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中,景海鹏担任指令长。用他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个牵头人,多操点心。”

景海鹏这样描述指令长的职责:“每天工作结束了,把完成情况写到日志上,并与地面指挥沟通等等。遇到紧急情况,我将代表乘组与地面进行沟通。这是指令长必须承担的责任。”

神舟九号飞行任务中,担任指令长的景海鹏不仅要确保成百上千个指令准确无误地发送,还要组织各类实验有序开展;不仅要严格执行飞行计划,还要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家高效愉快地在天宫一号中工作生活。

这次飞行的时间更长,在轨操作更多,人也少了一个,对乘组的身心素质、工作能力、任务规划等方面要求也更高。

老马识途。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景海鹏,常在训练中对陈冬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及实用的小建议,比如在失重环境下东西不能随意放、移动身体前必须先找好固定等等。

而“突击小测”更是包括陈冬、刘洋等搭档都领教过的“景式”训练手段:平时训练时,景海鹏会在对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问题,考考对方是否所有知识技能都扎实掌握。

陈冬也属马,比景海鹏小一轮。在他眼里,景海鹏是他的榜样,“能与之搭档非常幸运”。

景海鹏的细心周到,也让陈冬印象深刻——

一次演练,景海鹏早早戴好了压力服手套,戴得慢了些的陈冬“压力山大”。这个小细节被景海鹏看在眼里,记到心上。演练结束后,景海鹏悄悄告诉陈冬,以后一定会注意两人步调一致,防止给对方带来无形的压力。

景海鹏坦言,三度飞天的心情“一样,也不一样”。

“高兴激动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但是毕竟经历过两次飞天的考验,经历过18年航天员生涯的磨砺,这次的心态更增加了一份平和、从容、淡定和坚定。”景海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请大家放心!”

不留遗憾

景海鹏喜欢上打篮球,从小学五年级开始。

个子矮,他就苦练精准的投篮绝技,从而成为队里的主力。他也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谁也不比谁差。

从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后到首次飞天前的十年间,景海鹏从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也没有耽误过一天训练。

那十年,他就是这么过来的——每天6点半起床,吹一会儿长号,8点开始训练,一直到中午12点,午饭后又从下午1点训练到6点。晚上用来写当天的总结和安排第二天的训练。躺在床上,还会闭上眼睛把当天的训练过程在脑海里过一遍。

“坚持,坚持,再坚持。”他说,“没有捷径,坚持是唯一的选择。”

景海鹏把这份刻苦,坚持到今天。

在这次任务中,需要航天员参与操作的在轨试(实)验非常多,因此即使是在所有考核都已通过的情况下,他和陈冬仍会拿出时间对一些在轨试(实)验专门进行强化训练。

“我们要把地面专家希望达到的目标理念带到太空去实现。一些在轨试(实)验之前我也没做过,所以怕在天上做不好,害怕到时会留下遗憾,所以要反复练习。”他说,“航天员可不能当‘差不多先生’。能想到的,肯定要掌握;想不到的,火箭一刻不点火,我们的查漏补缺一刻也不会停止。”

训练之余,景海鹏也参加了不少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特别是与青少年进行交流互动。“让孩子们从小萌生科学的梦想,这也是航天员任务的一部分。”他说,“在青少年心中种下那一颗种子很重要。”

这位“英雄航天员”却自称是个不称职的儿子、父亲和丈夫。航天员职业的特殊性,让他很难像平常人一样侍奉父母、陪伴妻儿。

“从嫁给我那一天开始,她就做好了准备。”但景海鹏依然记得第一次飞天时,妻子紧张得三天三夜没睡着,“希望这一次她也和我一样,不会有压力。”

至于带了什么上天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景海鹏神秘一笑:“到了天上再展示,给大家一个惊喜。”

神舟十一号宇航员景海鹏飞天背后的故事

2022年10月17日,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而在飞船里面的一个航天员正是景海鹏,景海鹏是中国首位第三次飞天的航天员。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神舟十一号宇航员景海鹏飞天背后的故事,快来看看吧!

神舟十一号宇航员景海鹏飞天背后的故事

相隔八年,三度飞天。幸运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三年前,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景海鹏说:“鲜花和掌声过后,我们一如既往投入战斗。”三年后的今天,已是将军的他,向着太空再次出征。

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再到这次即将进行的33天的`中长期驻留,他会把个人的太空累计飞行时间原纪录提高到超过48天。

按照计划,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将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高度交会对接,比之前的交会对接轨道高了50公里。这也意味着,他和搭档陈冬一起,都将成为中国飞得最高的航天员。

为什么还要飞?

为什么还要飞?这是景海鹏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他微笑着给出了答案:“原因很简单,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如果我干别的,那叫不务正业。”

景海鹏属马。虽为老骥,志却不止千里。

“一个人每个阶段都有梦想。人的一辈子是由各个时期大小不同的梦想串起来的。一个目标实现了之后,一定会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如果一个人实现目标后就无所事事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他说。

上高中时,偶然间看到一张飞行员照片的景海鹏,萌生了“我要当飞行员”的志向。得知航天员选拔的消息后,已经当了13年飞行员的他,又开始憧憬“力争成为一名航天员”。

1998年1月,景海鹏如愿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从那时起,飞天便成为他的梦想。

十年等待,一朝梦圆。“2022年我的飞天梦想实现后,我就把新目标瞄上了神舟九号飞行任务。梦想又一次实现后,很多人问,你还训练吗?我就笑说,不训练我干啥。”景海鹏说,“因为我的下一个梦想又萌生了,那就是备战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

事实上,这个生在农村、黄土地上长大的山西运城人,还有着更大的动力——回报祖国的栽培。

“我一个农村娃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都是国家培养的结果。”景海鹏说,“我要回报国家。可怎么才是回报国家呢?就是多执行任务,把所有在地面实现不了的,通过航天员在太空实现,从而造福全人类。”

指令长的飞行日记

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中,景海鹏担任指令长。用他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个牵头人,多操点心。”

景海鹏这样描述指令长的职责:“每天工作结束了,把完成情况写到日志上,并与地面指挥沟通等等。遇到紧急情况,我将代表乘组与地面进行沟通。这是指令长必须承担的责任。”

神舟九号飞行任务中,担任指令长的景海鹏不仅要确保成百上千个指令准确无误地发送,还要组织各类实验有序开展;不仅要严格执行飞行计划,还要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家高效愉快地在天宫一号中工作生活。

而这次飞行的时间更长,在轨操作更多,人也少了一个,对乘组的身心素质、工作能力、任务规划等方面要求也更高。老马识途。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景海鹏,常在训练中对陈冬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及实用的小建议,比如在失重环境下东西不能随意放、移动身体前必须先找好固定等等。

而“突击小测”更是包括陈冬、刘洋等搭档都领教过的“景式”训练手段:平时训练时,景海鹏会在对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问题,考考对方是否所有知识技能都扎实掌握。

景海鹏坦言,三度飞天的心情“一样,也不一样”。

“高兴激动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但是毕竟经历过两次飞天的考验,经历过18年航天员生涯的磨砺,这次的心态更增加了一份平和、从容、淡定和坚定。”景海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请大家放心!”

努力努力再努力

景海鹏喜欢上打篮球,从小学五年级开始。

个子矮,他就苦练精准的投篮绝技,从而成为队里的主力。他也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谁也不比谁差。

从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后到首次飞天前的十年间,景海鹏从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也没有耽误过一天训练。

那十年,他就是这么过来的——每天6点半起床,吹一会儿长号,8点开始训练,一直到中午12点,午饭后又从下午1点训练到6点。晚上用来写当天的总结和安排第二天的训练。躺在床上,还会闭上眼睛把当天的训练过程在脑海里过一遍。

“坚持,坚持,再坚持。”他说,“没有捷径,坚持是唯一的选择。”

景海鹏把这份刻苦,坚持到今天。

在这次任务中,需要航天员参与操作的在轨试(实)验非常多,因此即使是在所有考核都已通过的情况下,他和陈冬仍会拿出时间对一些在轨试(实)验专门进行强化训练。

“我们要把地面专家希望达到的目标理念带到太空去实现。一些在轨试(实)验之前我也没做过,所以怕在天上做不好,害怕到时会留下遗憾,所以要反复练习。”他说,“航天员可不能当‘差不多先生’。能想到的,肯定要掌握;想不到的,火箭一刻不点火,我们的查漏补缺一刻也不会停止。”

训练之余,景海鹏也参加了不少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特别是与青少年进行交流互动。“让孩子们从小萌生科学的梦想,这也是航天员任务的一部分。”他说,“在青少年心中种下那一颗种子很重要。”

这位“英雄航天员”却自称是个不称职的儿子、父亲和丈夫。航天员职业的特殊性,让他很难像平常人一样侍奉父母、陪伴妻儿。

“从嫁给我那一天开始,她就做好了准备。”但景海鹏依然记得第一次飞天时,妻子紧张得三天三夜没睡着,“希望这一次她也和我一样,不会有压力。”

至于带了什么上天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景海鹏神秘一笑:“到了天上再展示,给大家一个惊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