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饮食文化的诗句汇编60条

日期:2023年07月16日 分类:警句格言

诗经中的饮食文化

诗经中的饮食文化是怎样的呢?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诗经》中的饮食礼仪活动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自先秦起,我国就形成了以粮食为主食,各种食品和蔬菜为辅食的饮食方式。我国古代有五谷之说,即是稻、黍、稷、麦、菽。最常为中国古代人民所食用的是稻、稷、麻、麦、菽。稷是主要食粮,被视为五谷之首。《豳风·七月》中说:“黍稷重穋,禾麻菽麦。”除了谷物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来源外,蔬菜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食物,《豳风·七月》中也有不少关于蔬菜的记载:“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壶、苴、荼和樗就是先民们所经常食用的蔬菜,除了这些以外,《诗经》中还有许多关于其他蔬菜的记载,如荇菜、卷耳、芣苡、葛、蕨等等,这些大多数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野菜,可以为人们采摘进而食用。

从先民饮食中所食用的谷物和蔬菜我们可以了解到饮食种类繁多,此外由于渔猎的进步也会有鱼、虾等在食材中看到,面对这些丰富的食材,人们也会相应的采取加工的烹调方式,在烹调过程中,为了使食物更加美味,则需在食物中加入调味品,而盐就是最早被使用的调味品,它的出现是人类饮食史上的一大飞跃,还有醋、酒也可以作为调味品用在食物中,再通过烹、燔等烹饪方式来使食物更美味。在《诗经》中出现的烹饪方式主要有:烹,《小雅·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炰、脍,《小雅·六月》:“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燔、炙,《小雅·楚茨》:“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小雅·瓠叶》:“

有兔斯首,

燔之炙之。”有了丰富的食材、调味品并辅之多样的烹饪方法,饮食文化已不再停留于满足人们饥饿和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角度上,进入《诗经》时代后,人们开始追求“美”的饮食,对美食有了新的审美追求。

在上层社会中,饮食礼仪活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食必举乐。在宴会上,如果在进食的同时能有美妙的音乐助兴,也可称得上是一大乐事,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诗经》中的《关雎》《卷耳》《南山有台》等都曾作为乐曲演奏过,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还伴有音乐舞蹈助兴,可谓是一种享受。自此,有关饮食的礼仪和文化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悄然形成。

二、饮食文化的作用

《诗经》是我国文学发展的源头,其中有许多对我国古代人民饮食文化的详细记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饮食礼仪文化。而这些饮食文化的形成也使古代人民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在饮食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伦理道德的形成,合理的饮食让人们有了健康的身体,渐渐地,饮食文化不再局限于原始先民时期的“饱腹”,它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

(一)饮食文化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

饮食之礼是源于先民对饮食行为的规范。在中国古代,饮食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周礼·春官·宗伯》中提到:“以饮食思礼,规范人的行为,密切人际关系,使人与人相互之间和谐融洽,从而达到亲亲、尊尊的目的。”可见饮食之礼的重要性,它是其他礼仪的基础。在《诗经》时代,饮食主要是家族成员内部的聚餐和宴请宾客到家中做客。我国古代比较重视血缘之间的亲族关系,通过家族成员内部的聚餐可以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小雅·棠棣》中:“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这是体现了宗族兄弟之间齐聚在一起,共叙手足之情的情景。在《诗经》中也有许多关于宴请宾客的诗歌,《小雅·鹿鸣》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关于宴会的诗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主人宴请宾客,配以鼓瑟吹笙为其助兴,以更好的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融洽了人际关系。可见,在《诗经》时代,宴饮可以交流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

(二)饮食文化有助于伦理道德的形成

礼乐文化盛行时代可称之为《诗经》时代,《诗经》反映了礼的内容,体现了礼乐文化精神。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就有敬老的传统,在《礼记·王制》中说:“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脩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养老的体系,也表达了对老人的尊敬。在《大雅·行苇》中说:“曾孙维主,酒醴维醹,酌以大斗,以祈黄耇。”黄耇,是九十岁老人的代词,实际上说的就是行敬老之礼,在杯酒之间还要对老人行礼,说明了在饮食文化中也是带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的,可见周代人民对养老、敬老的重视,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尊老、敬老思想还依然在每一代中华儿女身上得到传承。

(三)饮食文化有助于健康和养生

《礼记》有云:“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这说明《礼记》告诉我们饮食必须与阳气和阴气相协调,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民才能够健康。在《诗经》时代,人们已经开始讲究饮食的平衡和健康,总体来讲主要是“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从中可以看出,主食是五谷并辅之以五果、五畜和五菜,这样就达到了饮食的平衡,有助于健康和养生。在《诗经》时代我国先民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因此五谷的产量比较多,自然地便成了饮食的主体,但是我们的祖先们并没有停留在只是用五谷充饥的阶段,他们通过自己的饮食搭配来让食物更美味、更健康。我国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五谷等食物的.营养和养生的功能,体会到了在饮食上进行搭配进而滋补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因此他们将五谷、五果、五畜和五菜进行有效的搭配,来达到养生和健康的目的。如《诗经·陈风·衡门》中所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疗饥。”可见在《诗经》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意识到饮食文化可以有助于健康和养生。

(四)饮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

作为周礼的核心内容之一,饮食文化几乎存在于所有礼仪之中,古代先民们在举行各种礼乐活动的时候,都离不开各种宴饮活动,无论是婚嫁还是出征或者是其他大型活动,宴饮都是必要的一个环节。古代有所谓“礼终而宴”这一说法,正是说明了宴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宴会中最重要的便是饮食,而饮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便充当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作用。主人通过宴会想要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和目的,通过礼成后的宴饮便可以得到很好的表达。如《小雅·桑扈》中说:“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之屏之翰,百辟为宪。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这场宴会是天子为诸侯而摆设的,天子与诸侯在觥筹交错间更好的交流感情,达到其乐融融的效果。其实在这个时候的饮食文化早已失去了饮食的本初意义,而是变成了在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贵族彰显地位的一种手段,也就逐渐地变成了他们身份的象征。这时候的饮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时候的饮食之礼也早已远远超越了礼仪规范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反映周代礼教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诗歌总集,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关于饮食方面的资料,使我们看到了祖先的饮食习惯和方式,在饮食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逐渐形成了饮食文化,这一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礼”进入饮食,由“礼”来规范饮食活动,而被“礼”规范了的饮食文化可以融洽人际关系,可以有助于伦理道德的形成,可以使人们更健康并且在长久的饮食文化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有了新的意义。通过对《诗经》中的饮食文化的研究,会使我们更多地去了解先民的生活状况,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

导语: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它包罗万象,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的饮食文化描写为人称道,不仅为读者展现了精美、典雅、和谐的中华美食,也在文本叙事、人物塑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影响至今。

红楼梦的文章多了去,自然也少不了写吃的,里面大宴小菜不胜枚举,样样听着都令人悠然神往。某虽不才,也愿详细一一道来,让爱看红楼梦的和爱吃的都过一回瘾。

宝玉探宝钗,通灵初露面,薛姨妈留宝玉黛玉吃晚饭。宝玉夸珍大嫂子家的好鹅掌鸭信,薛姨妈忙拿了自己糟的来给他尝。鸭信是鸭舌头,鹅掌鸭信,韧中带脆,口感复杂,容易吸收调料的味道,且不会吃得太饱。这两味端的是下酒的好小菜。宝玉借着在薛姨妈家没人管束,开怀痛饮。姨妈怕他喝醉,做上酸笋鸡皮汤。后文还有虾丸鸡皮汤。看来鸡皮做汤富贵人家常吃。红楼梦那个年代,鸡皮应该鲜而脆吧。只是鸡皮做汤似乎不耐久煮,应该是一氽便起。酸笋虾丸也宜一熟便吃。如东北人吃酸菜,广东广西人吃酸笋,广东人说笋“毒”,乃是大发之物。发酵以后就不要紧了。酸笋颇酸,不是所有人都吃得消。吃惯以后,只觉又酸脆,下饭送酒,无往不利。炒酸笋宜油重,因为酸味解腻。和富含脂肪的鸡皮一起煮,很有道理。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一回,因为袭人领了太太的赏,打点给湘云送点心鲜果。果子是红菱和鸡头,清芬扑面。点心是桂花糖蒸新栗粉糕。新栗剥出来,应该是晶莹剔透,玲珑可人的吧。磨成粉再加桂花糖蒸作糕,真是要多好吃有多好吃。

贾元春选了凤藻宫,是书中第一大喜事。全家上下,能沾点光儿的都不愿闲着。贾琏的乳母赵嬷嬷也来求凤姐儿照顾她两个儿子点差事。赵嬷嬷是老一代的家仆,甚有体面。照有教养的大家规矩,贾链凤姐也要请酒请饭。贾琏心粗,随意拣两盘菜请赵嬷嬷吃,凤姐儿心细,体贴老太太咬不动,命把早起的那碗火腿炖肘子取来。火腿的异香与肘子的肥厚一拍即合,炖烂后比清蒸火腿或红烧肘子都要好吃得多。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写黄蓉与郭靖初次在张家口相会,黄蓉存心戏弄郭靖,大点酒菜,其中有“姜醋金银蹄子”一味。这“金银蹄子”应该就是火腿蹄膀和新鲜蹄膀。南海十三郎的侄女江献珠写菜谱,有一道菜叫金银肘子,颇费手脚,火腿和肘子都要煮过,冲冷,又煮过,然后分别去骨,把火腿酿入猪肘子中成双层上碟。煮过又冲冷是为了使肉皮爽而不硬,香而不腻。这道菜听上去就让人神往,奈何火腿价格不菲,只好望梅止渴。

夏日天长,没有冻镇可乐喝,袭人给调玫瑰卤子,宝玉又嫌吃絮了,不香甜。王夫人忙找出“木樨清露”,“玫瑰清露”百般调养这不成器的孽障。书上说的吃法是一碗水里挑一匙就够了。但那瓶子高止三寸,又能装多少匙?

重阳时分,宝钗出主意出钱,湘云请贾家上上下下一大家子吃螃蟹。螃蟹是薛家当铺里的.伙计送的,田上出的,难道是稻田里捞上来的螃蟹?或者这个“田上”是泛指,他家的庄园田产也包括河湖。极肥的大螃蟹,满满的黄,不知是不是大闸蟹。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碰上老太太高兴,摆酒招待。贾府的早饭当然不是馄饨面条,四大金刚,要正正经经一堆人侍候。李纨一大早就要指挥着人抬桌子搬椅子。刘姥姥认不的鸽子蛋,众人大笑一场。宝玉建议的自助餐其实是午饭。书中写的最详细的菜茄鲞,也是各家红楼宴上断不可少之物,就在这场席面上出现。按凤姐详细解释的制法,这根本不是一道热炒,而是送粥送饭的小菜,不过制作极精细,花的工本极大而已。茄子用鸡油炸过,混上香菇,新笋,豆腐干,鸡脯,鸡汁熬干,加香油糟油封存。上席的时候是凉拌的吃过午饭没多久又用点心,其中两样是前面说过的松穰鹅油卷和藕粉桂糖糕,另外还有一寸来大的螃蟹馅的小饺儿,和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从小读红楼梦,我就纳闷饺子还能有螃蟹馅的,而且贾母还抱怨油腻。现在想来,估计是蟹黄蟹肉加鲜肉做馅,油炸到酥脆的小饺子,象广东过年时吃的油角,干的咸点心。贾府的小面果更精致多了,刘姥姥挑了个牡丹花样的。能把重楼叠嶂的牡丹做成面果子,这白案子师傅的手艺可是非凡。

大观园游完,贾母就病了。凤姐儿孝顺,知道老太太爱吃什么,送了野鸡崽子汤,老太太大为欣赏,更吩咐炸两块送粥。红楼梦里,野鸡总是老人的食物,可能古人认为野鸡性温补,好克化,如同今天的乌鸡。大年下贾母一时高兴去看姐妹们联诗,凤姐儿随后找了去,戏说“老太太是躲债来了”。正房那边预备下了稀烂的野鸡,迟一刻就老了。这个“稀烂的野鸡”恐怕还是指肉很嫩的“野鸡崽子”。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节,是全书的高潮,齐集十二钗,大观园的欢乐达到顶峰。严冬行乐,一群大红斗篷映着渺渺茫茫的大雪,轰轰烈烈的新年,正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这一节的菜单除小菜之外,皆是热性进补之物。早饭摆出来,头一道菜是牛乳蒸羊羔,贾母说这是老年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小孩子吃不得。看来是很滋补的了。羊羔应该是落了草的小羊,贾母说“没见天日的东西”应指羊胎。以前人家食鹿,有鹿胎鹿羔之分,鹿胎是还没出世的。用牛奶来蒸羊肉,不知会不会腥膻腻人。更年期妇女因为激素不调,好犯胸闷恶心,所以老吃斋,比如王夫人;到得老来,反而喜欢熟烂甜腻,肥甘可口的烂肠之食,比如贾母。人世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渐渐日薄西山,更明白及时行乐的必要性。全书里从头到尾,贾母都是肉食爱好者,从没见提起“老太太今天吃斋“。虽说宝钗观察贾母爱吃“甜烂之食”,却并未见老太太吃甜食的详细描写。宝玉等不得吃别的菜,泡饭咸菜的就闹完了。咸菜是野鸡瓜齑,咸菜也讲究成这样,不仅让人又妒又恨。

宝玉湘云几个人一合计,跟凤姐要了新鲜鹿肉到园里烧烤。仆妇们侍候了铁炉,铁叉,铁丝蒙,没看见说拿油盐酱醋的调料,难道是白嘴吃的?林妹妹连螃蟹都不敢多吃,何况烧烤这难消化的东西,只好站在一边笑。后文一大群人到芦雪庵联句,老太太也去去凑热闹,吃了一点糟鹌鹑腿子下酒,跟大家热闹一回,凤姐就来请吃稀嫩的野鸡搪寒了。

到了夏天,梨香院的十二个女孩子散入大观园,登时莺啼燕咤,一片热闹,是冬闺集艳后又一次小小的高潮,芳官从头接受培训,学着怎么把火腿鲜笋汤吹凉。宝玉当时刚病好,厨房还只给做清粥小菜,好不容易见了荤,差点烫了舌头。宝玉一干人生日,芳官鼓着劲要吃酒,让柳家的先送点汤饭来。这是红楼梦中写的最完整的一顿饭,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腌的胭脂鹅脯,一碟四个奶油松穰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的绿畦香稻粳米饭。胭脂鹅脯肯定不是胭脂腌的,当是红曲或红糟上的色。鹅肉肥厚,腌之使油走入肉中,类似“鹅火腿”,肯定是下饭的好菜。奶油松瓤卷酥是松脆的酥皮筒里面满满的奶油,再嵌上松子。绿畦香稻粳米饭,应该是主子吃的饭,也蒸了来给芳官吃。这一餐饭美至美矣,只是没有蔬菜。中国人大家小户都最爱谈养生,大观园厨房端出来的饭却没有青菜,奇哉。

搜检大观园,宝钗搬走,驱逐晴雯司棋入画,甄家抄家派人来私藏家产,丧气事一件接一件。老太太毕竟经过见过,宠辱不惊。在关键时刻带着脸如土色的众人及时行乐。 中秋前的晚餐,各人照例送菜过来。王夫人那日吃斋,知道老太太不爱吃面筋豆腐,只拣了椒油莼齑酱。老太太爱吃味浓送粥下饭的菜。杭州名产莼菜,一向以新鲜为美,“千里莼羹,末下盐豉”,丰腴厚味可比塞上羊羹。据说胡雪岩给远在新疆的左宗棠送莼菜,是用绵纸和纺绸层层包裹,六百里加急快马传递。红楼梦里切碎了做咸菜,也是个高明的保存方法。当晚陪老太太吃饭的姑娘们只有探春宝琴,宝玉黛玉都不在,凤姐病着,尤氏侍候饭桌。老太太吩咐送红稻米粥给凤姐儿,鸡髓笋和风腌果子狸给宝玉黛玉,肉给重孙贾兰。

红稻米粥,不知是否“御田胭脂米“煮成。凤姐是小产引起的病,只能吃些清淡滋补的食物。全书里最疼的其实还是宝黛,精致菜肴都想着他们,从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贾府幼苗贾兰,虽然平时老太太也颇疼爱,不过是送一碗平平常常的肉。鸡髓笋只有名字,不知做法如何。北方民间一向有风鸡风肉,鸡杀后不拔毛,用花椒盐遍涂鸡身,挂在檐下风干。蒸吃肉韧而香,有火腿滋味。凤腌果子狸比风鸡的高级程度,简直是封疆大吏比之七品官。只是林妹妹的肠胃和神经,是否能受得了生猛野味。

一部红楼梦吃到这里,其实已经曲终筵散。再往下各寻因果,各奔前程,远嫁的远嫁,凋零的凋零。荣华富贵轰然倒塌,纵有寥落歌舞,也尽是强颜欢笑。痴缠的抱恨而终,看破的青灯古佛,锦衣玉食抵不过大江东去。 兴已尽,债已完,也就聋子放炮仗——散了吧。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浅析《红楼梦》中的干亲文化叙事

2.《红楼梦》与酒文化

3.普世价值的启蒙:原形文化与诗性新民

4.古代文化的窗口-《红楼梦》

5.读《红楼梦》后感

6.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简介

7.红楼梦贾蔷人物分析

8.红楼梦读后感150

9.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

10.《红楼梦》简介30字

《诗经》中的量词

《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诗经》量词的分类

量词是表示计量单位的词。根据语法功能和计量单位不同,可以把量词分为动量词和物量词。动量词主要是计算动作的次数。如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次、回、趟”等。这一类词在《诗经》中用的不多,如“握”、“匊”。物量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是计算事物的数量的。”《诗经》中的量词多属物量词,如“葛屦五两,冠緌双止。”(《南山》),“显父饯之,清酒百壶。”(《韩奕》)中的“两”、“壶”,这些都是物量词。如果从计量用法是否固定、专门来看,量词又可分为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专用量词指专门或主要作为计量单位使用的词,如表示长度单位的“寻”、“尺”,“徂来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閟宫》)。借用量词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组合中,由其他词类转用过来作计量单位使用的临时量词,如名词“卣”“爵”本是酒器,“簋”是食器。《诗经》中把这些器具用作计量,“厘尔圭瓒,秬鬯一卣。”(《江汉》);“三爵不识,矧敢多又。”(《宾之初筵》);“于粲洒扫,陈馈八簋。”(《伐木》)。

从表示的数目上可以分为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个体量词是表示单个概念的量词,如“生刍一束”(《白驹》)中的“束”,“不盈一匊”(《采绿》)中的“匊”;而集体量词是“称量成组或成群的事物”。在《诗经》中,“乘”字共出现30 次,其中作为量词使用的一般用来称量马,“古代一车四马,因以乘为四的代称。”“乘”作为集体量词所表示的数量是“四”,如“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六月》)。“朋”也有集体量词的用法,“上古以贝壳为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所以“朋”作为集体量词所表示的量是“二”。《诗经》中还有一个集体量词“群”。“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无羊》)宋代朱熹《诗集传》中的注释为“羊以三百为群,其群不可数也”,说明“群”是一个表示数目较大的集体量词。由此可见,在上古汉语中,量词虽不如后世那样丰富,但量词已初步位于各类词之中了。

2《诗经》量词的借用

量词的借用,扩增了量词使用的范围、数量和频率,也表现了量词与其他词类的密切关系。大体上说,汉语量词基本上是由名词与动词引申转化而来的。《诗经》中量词由动词演变而来的现象比较少见,但也有少数例子,如“视尔如荍,贻我握椒。”(《东门之枌》)中的“握”,其本义是“搤持也。”,用手把持的意思。由这个意义引申,就有了量词的用法,称量可以用手握住的东西。又如“不盈一匊”(《采绿》)中的“匊”,其本义是用手捧东西,动词,后转化为量词。

现在人们普遍认同,量词主要是从名词借来和演变而来的。有说古代汉语中的量词基本上就是名词,黎锦熙先生就认为:“量词就是表数量的名词。”早期语法研究,也大多把量词看成名词小类、附类或特殊类型,没有单独立类。量词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被称为单位词,王力先生认为:“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可见量词与名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名词借用为量词,原来的名词与所计量的中心语,一般有某种相关性,如我们上文所讲的名词“卣”、“爵”、“簋”,便是由盛物的器具借代而引申用作计量该物的单位,应该说,用器皿的名称来称量食物、饮料等正是汉语量词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汉语的许多称量性量词如“碗”“杯”等就是这样形成的。在《诗经》中正是用这些器皿充当量词来称量酒或食物的。但是我们今天已经很少见到这些词了,并不是这种用法消失了,而是器物的名称变了,如装酒的叫“瓶”,装食物的叫“碗”。

在《诗经》中,名词往往借用为量词,但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既可作量词又可作名词的词,在同一个语言组合形式中,名、量两种解释和用法似乎都可以成立。如表示时间的“日”、“月”、“年”,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采葛》)和“自我不见,于今三年”(《东山》)中便既可作为时间单位,也可表示一定的时间。量词和名词出现这种情况,反映了上古汉语名量同词,以及没有严格区分使用的情况。谈到区分,个别词的词性判定应该跟全体词的词类划分一样,以语法标准为主,意义为辅。就语法特征来说,量词一般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名词则可以单纯回答问题,可以单纯充当主语、宾语。另外,“量词只限于前面能加数词的。前面能加数量词组的不算量词,算名词。”这都可用来帮助判别词性。不过,语法特征只是就一般性来说的,并非必然规律。例如,“数量词组成的偏正结构处于宾语的位置上时,如果数词是‘一’,可以略去不说。”“扬之水,不流束薪。”正是在“束薪”前面省略了数词“一”。

3《诗经》量词的特点

3.1 应用范围

《诗经》中的量词,大体上说,约有30 个。在应用范围方面,即量词所计量和修饰的对象,离不开当时君臣百姓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物,如车马、衣物、田土等,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色彩,如“以开百室,百室盈止。”(《良耜》)“十亩之间兮……”(《十亩之间》)等。

3.2 使用结构

从量词的结构上说,《诗经》中使用的全是单纯量词,没有后来才兴起使用的把两种计量单位合并为一的'复合量词,也没有重叠的用法,“斤斤其明”(《执竞》)中的“斤斤”,通“昕昕”,指明察的样子,并不是量词的叠用。

3.3 虚指功能

《诗经》常借数词做出虚指,以示多少,如“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召旻》)中的“百里”意在突出其范围,距离的远大,并不是确指一百里。《诗经》中的量词也可以虚用,如“徂来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表示把松柏切成长短不同的木材,“寻”“尺”在这里就是一种虚用,并非实指。

3.4 借用效果

《诗经》中的借用量词,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修辞效果更为明显,如“陈馈八簋”的“八簋”,借指食物的丰富,宴席的隆重;又如“生刍一束”的“一束”,“贻我握椒”的“握”,“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的“一匊”,表示的量虽然比不上度量衡单位表示得那么明确,不过这类借用量词却起到了凸显形象效果的作用。

3.5 表达能力

《诗经》往往选用不同的量词表示相似的意思,避免了用词的重复、呆板,如《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中的“廛、亿、囷”;《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羔羊之革,素丝五緎……羔羊之缝,素丝五总”中的“紽、緎、总”,用不同的量词修饰了同一事物,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诗经》作为先秦时期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已经使用了一定的量词,并体现出了一些特点,对量词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概而言之,考察《诗经》中量词的运用,对我们进一步认识量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