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好卖的款式依然好卖说说集锦70条

日期:2023年08月02日 分类:警句格言

卖一份好心情散文

路边有两个卖菜的老人,是几个月前来的。两位老人看起来像姐妹,也或许是邻居,每天都结伴来卖菜。他们早晨来得早,收摊回去也早。老人们的菜很新鲜,好像从地里刚采摘的一样,难道是附近的?在都市不远的地方的确还有些未开发的村庄,那里的农民还在种着菜。闲时我经常去那里逛逛,很是喜欢那里的幽静,看着路边的青菜自然生长,也没有用大棚,感觉像回到了故里,很是亲切。

我不知道老人们是怎样来的,旁边也没有车子之类的,难道是她们的后辈们送来的?我是个喜欢猜测的人,常常因为这样的个性,多了许多意外的思想,想来也觉得好笑。自从老人们来了,这个平时不起眼的小路边多了一份热闹,大家都喜欢停下车子,顺便带一份菜回去。老人们卖的菜很是单一,但每天都不相同,今天是灰包菜,明天是大白菜,后天是辣椒,再后天是长豆角,黄瓜……两位老人卖价便宜不说,还喜欢多送。我本来不喜欢凑热闹,看见是两个老人,多了份同情心,也常买他们的菜。我买东西有个德性,如果是同样的东西,一定选择年纪大的,特别是老人,因为年轻人有时间有岁月享受美好的生活,而老人们机会不多,给她们一份希望,给她们一份温馨,可能是许多人潜意识里的期望,只是因为太过匆匆,所以很多人都隐藏了这份美好的小心态。我是抱着同情心去的,如此年龄的老人家还来卖菜,真是后人们的罪过啊。每次去买菜,老人们必然都很实惠,这让我有些不好意思,才一块五毛钱的青菜,她竟然少收五毛钱。第二次买菜,他们给我装了四棵大大的灰包菜,天哪,一元钱四棵,我真有些不敢相信,她们一次比一次卖得便宜,先是一元钱一棵,再到一元钱两棵,昨日是三棵,今天又变成四棵了。他们的态度也好,那一副乐观的笑容总能感染我,心里无比的感慨,我说:“装这么多?一棵就行了!”

老人开心地笑着说:“自家种的,不值钱,这妞真是实诚!”

我微笑着拿走了,人家袋子事先装好的,并且也系好了袋口,真心实意的卖。她们是爽快人,一直是那样豁达的笑,似乎卖菜只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要得到施舍,我也不愿意把廉价的同情施舍给这样乐观实在的两位老人,以后多去买她们的菜吧,当是喜欢她们了。

再后来,每天从老人们身边走过,时常停下来买一些菜,不仅便宜,心情也好,因为老人们从来不在意你买多少,给多少,也不管你怎样挑,有时老人还帮着一起挑,剩下的当然是不好的.了,老人笑着说:先来的捡些实惠,后来的多称些,公平点。更感动的是,那些买菜的人一旦遇上老人多装,连忙热情地说:不用了不用了,够了够了,老人家,实在太多了,才多少钱的菜啊,你能赚钱吗?

两个老人呵呵一笑,一个很清瘦,一个牙齿掉了好几颗,头上都包裹着粉红的毛巾,一副乐观开朗的模样,两位老人看起来精神挺好,年龄大约六十多了吧,掉牙的老人说:妞,只要你们喜欢就好,我们老家伙在家闲着发慌,出来卖卖菜,不图挣钱,看见你们开心我们也开心,我们卖的就是一份好心情,让你们吃上便宜菜,又新鲜又不打农药,尽管菜样丑了点,但是放心菜啊!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卖菜就是卖一份心情的,特别是从两个年迈的老人口里说出,更有一种深厚的味道。只有经历过世事沧桑,经历过种种灾难,逐渐享受幸福生活的人才能有如此豁达的境界。只为了卖一份好心情,只为了得到一份实在的享受,两位老人每天早晨起个早赶来卖菜,想必卖菜成了她们的一份牵挂,老人总是笑着说:明儿我还来,还是这个时间,给你们带新鲜的菜。

问话的人高兴,回答的人也高兴,虽然我从来没有在意过老人来不来,但听到这样的对话还是挺感慨的。是的,老人的菜便宜,老人的态度好,老人们的思想乐观,看到她们静静地坐在那里等着人来买菜,两个老人不像在做事,而是带着一份悠然自得的神情,旁边经常坐着几个村庄里的老太太。她们一起聊天,一起卖菜,新来买菜的人都搞不清哪个是真正的菜主,让人感觉像一道亲切的拉家常风景,卖菜能卖到这份恬淡与悠闲的份上,的确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享受心情,享受大家在挑菜,享受被年轻人们尊重,享受自己的老年平静生活,的确是一件舒心的事情,因为这世上有太多的老人在苦度晚年,太多的老人在凄惶着等待后辈们的问候。而这两个老人,用她们自然亲切的风貌给予这来来往往的人最温暖的情义,即使是一元的菜,那也是一元钱的风景,同几十几百几千元的豪华大餐相比,这一元钱几元钱的青菜真不算什么,只能说是精心过日子的一种体现,正因为有了老人们这只是卖一份好心情的奉献里,给那么多想平实过日子的人一份美丽和安慰。一如我,当用两元钱能买老人们一袋子辣椒时,那种感觉真是太惊喜,在市场上精贵的菜,一到她们这里,就还原了普通的色彩,也让心没有那样苦涩的味道。也少了一份焦灼与迷惘。在故乡时,这些菜园里随意播种的菜真的是很便宜很寻常的,只是到了城里,让人看到了一种凄酸与绝望的味道,人有时连一根普通的蒜都无法相比,蒜还能走上辉煌,而人洒尽热血,淘尽灵魂也未必抵得上一根蒜的一夜之间的飞黄腾达,想来真是可笑。

每天看到老人,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而老人每天临走时的那句话更是让人温暖:明儿我还来,还是这个时间,给你们带新鲜的菜。这算是约定吗?两个老人和数个卖菜的人的约定,约定一份希望,约定一份美好,因为她们带来了世上最便宜也最普通也最温情的各色青菜,它们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菜肴,又是最平常的需要,没有人在乎我们的桌上菜,也没有人关心我们的菜贵和便宜,而这两个不知从哪个角落冒出来的平常老太太,却是那样的用心经营她们的心情菜,只要我们高兴,她们就开心一天的情愫,想必她们的幸福也是这样一个早晨,我常常觉得她们卖的不仅仅是菜,更是一份天使的爱心。

虽然我不怎么去买她们的菜,看见喜欢的才去买买,但已经习惯了看到她们,看见她们的那种慈祥和乐观和豁达,甚至更像拉家常似的场景,不由感动于心。

老人们常常说:妞,随意挑吧,我们卖的是一份好心情呢,不在乎价钱,只要你们满意开心就好了。

我不知道这两个老人是否信了什么宗教之类,感觉她们是来播洒爱心与快乐的,因为看见她们心情真的格外好,两个无欲无求的老人,带给这条小路一种美丽而清幽的风景。

两个老人,卖的只是一份好心情,让我时常震撼这普通人生的美好之处。

临走时依然会听到那句乐呵呵的话:明儿我还来,还是这个时间,给你们带新鲜的菜。是的,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头天说了这句话,第二天早晨必然会在路边看到两个笑微微的老人,她们头上包裹着粉红的毛巾,用热情的态度招呼着来来往往停下来买菜的人,有时想用手机拍下来,又怕唐突了老人们,只好眼瞅着,静静地看一刻,看到她们的菜快卖尽时,我才高兴地离去,真的,心情非常好,想到这陌生的温暖与感动,心不由湿润柔软起来。

老人们卖的是一份好心情,我们买的又何尝不是一份好心情呢?

心情散文:卖粮

寒假回乡下老家探亲,看见家家户户粮食满仓,乡亲们个个满面红光笑逐颜开甚是欣慰。这几年每次回来都会感受到家乡的变化。这不,不久前家乡新修了水泥路,重砌了边沟、围墙,还安上了路灯。又有几家盖了新房。就连我这土生土长的人,都辨不清东西南北了。

来到二弟家,正赶上二弟家卖粮。一辆大挂车停靠在路旁,院子里一群人正在脱粒机前忙活着,脱出的玉米粒通过卷扬机直接喷到了挂车上。

见到我们,二弟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跑过来说:“来时也不打个招呼,要知道你们来,今天就不打粮了。”我说:“你打你的粮,都是自家人,有啥说的。”

我把车停靠在了路旁不碍事的地方,进屋换了一套衣服,也加入了打粮行列。

二弟家四口人,有10亩地。因为小舅子全家在外地打工又承包了小舅子家20亩地,加起来30亩地。一共卖了5万5千斤粮,每斤1元1角钱,一共卖了6万多元钱。弟弟、弟媳乐得合不拢嘴。二弟家还有一把蚕场,今年净收入3万元,再加上平时打零工以及副业收入,日子过得很充实。前年还新翻修了房子,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

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30多年前卖粮时的情景像放电影似的`浮现在眼前。

那是1983年,我还在读高中,生产队刚刚解体,我们家分到10亩地,由于那时玉米品种单一,又不讲究科学种田,亩产量低,我们家打了6千斤粮。第一次见到家里有这么多粮食,父亲高兴得不得了,玉米多没地方放,父亲就请人打了玉米楼子。平时,父亲没事就叼着烟袋在玉米楼前转悠,望着玉米楼子笑。因为生产队时我们村还吃返销粮呢,是包产到户使农民看到了希望啊!

一进腊月,粮站就开始收粮了。我们家留够人、畜吃的,还能卖4千斤粮。那时,已经有了手摇式玉米脱粒机,我们就用它白天晚上脱粒,脱完粒还要放到火炕上烙,再重新装袋,这样足足忙了五六天才完工。

粮站离我们家有15里山路,途中还要过一道又长又陡的山岭。刚落过雪,路很滑。为了有个照应,我们6户人家决定一起去 。听人说卖粮的人多,要排很长的队伍,为了第二天早点把粮卖了,我们决定头一天晚上10点出发,天亮前早点赶到排个好号。那时,每家都有牛车,我家又和亲属借了一辆牛车,这样套两辆车运粮。

天很黑,我们都拿了手电筒照亮,10点车准时出发了,一路上还算顺利,可到了上岭时,麻烦来了。先是老刘家的牛车在前面误住了,牛掉过头往回跑翻进沟里了,我们几个人只好过去帮忙,把粮抬出来,重新装车,又从老黄家车上借来一头犍牛,连推再拉总算把车送上了山岭。接着老张家的牛车又误住了,辕牛趴在地上怎么打就是不起来,我们只好把辕牛卸了,重新套车又拉又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车送上了岭。就这样我们一个车一个车地送,等把8辆牛车全送上岭,一看时间已经在岭上折腾2个半小时了。

下岭还算顺利,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离粮站三里地时,车停住了。原来前面已经排满了卖粮车,我们还是晚了。一看表,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两点了。我们只好从车上取下稻草,把牛喂上,几个人凑在一起闲聊起来。

天出奇地冷,脚冻得猫咬一样疼,我们只好不住地跺脚,不知是谁从野地里弄来了一点干柴,生着了火。于是大家便围在火堆旁取暖。

一直到中午12点,我们的车才捱到粮站门口。

验质员是个年轻人,他来到我家牛车前,用探子在麻袋上扎来扎去,取走了样品,我的心揪在了一起,生怕检验不合格。不一会验质员出来了,三等粮。我说:“我家的粮那么好怎就卖三等呢?”,验质员说:“你家粮霉粒多水分大,又不够饱满,三等已经不错了。如果不想卖,拉回去算了。”

我还想跟他理论,父亲一把拉住我说:“算了,三等就三等吧,谁叫咱没有门呢。”

最后,我家的粮每斤一毛五分钱,总算卖了。一共卖了615元钱。要知道,那时已经是不小的数字呢。

我家虽然没有卖上等,总归是卖了。可一起来的刘家遇上了麻烦,粮食验了个等外,也就是不合格,粮站拒收。刘家好说歹说人家就是不要,弄的刘家人不知所措。找人说也不行,买烟往人家兜里塞也不行。刘家人不死心,只好把车赶到一旁,无奈地说:“今天只好这样了,你们走吧,我家明天再碰碰运气吧。”

这时已经是下午2点了,我们又冷又饿,到旁边的饭店要了一个炖菜,要几个包子,会喝酒的又各自喝了一杯酒。吃过饭就往回赶路了。

最近几年来,三农政策的落实,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卖粮难,种粮难的日子早已成为了历史。我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一定会变成现实。

卖蛋者言散文

有时候在不知不觉中一个念头就会不经意的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今早的情形大概就是这样,晨跑前煮鸡蛋的事一下子从脑海中跳出来。我从冰箱里拿出昨晚买的鸡蛋,洗好了蛋放到锅里,打着天然气,定好时间。蛋沉在锅底煮着,我只管在屋子里跑自己的步。

跑步的时候突然间想起来昨晚丽水晚市上买蛋时卖蛋小贩说的一席话:“你挑的这盘鸡蛋是养殖场养的土鸡下的蛋,里面那两盘是散养的土鸡下的蛋,散养的鸡蛋黄比养殖场的鸡蛋黄红,吃起来也更香!”后来她又补充了一句‘平时没人问我都不跟人说的。’

小时候家里也养过鸡,每次母鸡在鸡窝里下完蛋‘咯咯哒’叫个不停的时候,家里人怕母鸡把刚下出来的蛋叨烂吃掉,又担心鸡窝太低出来进去的不得劲儿,都使着我这个家里年龄最小的个头也是最矮的去鸡窝里捡蛋。我把捡出来的鸡蛋放到一个塑料编织带编织的筐里就再也不管,到时只管张着嘴吃现成的熟蛋。

现在的鸡有吃蛆的、有吃虫子的,还有吃饲料的。那时凡是带院子的人家,大多数家里都会养鸡。有的鸡舍是用8号铁丝挝出来的,有的鸡舍是砖头砌起来的。鸡食是饲料和剩饭掺杂在一起的混合物,有时家里的`大人也会使着小孩儿去山里抓蚱蜢和扁担沟回来喂鸡,那时对于鸡蛋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区分。我只知道鸡蛋是要新鲜的才好吃,唯一了解的挑蛋的方法是把鸡蛋放在手上摇晃,晃不动的鸡蛋新鲜,摇起来乱晃的鸡蛋是放了一段时间水分蒸发了的陈蛋。

“没问题,你尽管拿去吃,我的蛋都是新鲜的!”买蛋的摊主是个中年妇女,不知道她姓什么,可她推销蛋的口气典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那个王婆。

挑蛋的事已经好多年没干过了,家里没冰箱的年代,买回家的东西都是要放在外面的,新鲜无疑是最好的保鲜方法,所以鸡蛋要尽量挑新鲜的买。现在鸡蛋一买回家就放到冰箱里,很少有人买蛋时一个一个的摇着挑。

昨天买蛋时听摊主那么一说,我有些半信半疑的,当时拿起来一个蛋摇了摇,一摇,蛋壳里的液体晃晃荡荡的不停摇摆。可见不是太新鲜的蛋。有心想买自己挑的蛋,可又想吃那种黄中泛红的蛋,稍微犹豫了一下,我傻傻的分不清好坏,最后还是决定听听摊主的意见,花18块钱买了一盘所谓散养的土鸡蛋提回家里。

煮好的蛋捞出来在冷水里过了下凉,然出在剥着吃,一如往昔的操作手法。剥好的蛋黄没有辜负我的热望,黄中透红,可蛋清的容量却充分肯定了我挑蛋时的判断,两个蛋其中的一个一半是空的。起初看到这个蛋我还担心是假的,掰开了看,蛋白蛋黄自然分离,蛋是真的蛋,虽说不新鲜但吃着没问题。家人也在一旁说吃吧不是假的,没坏。不能说卖蛋的完全不讲诚信,至少她说了一半的真话:蛋黄的的确确是她说的黄中透红,另一半假话由实践证明我中了商家习以为常使用的套路——不新鲜。

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在买柑橘时碰到了一个坏的柑橘,由此在买柑和卖柑者之间的争议中写了《卖柑者言》。延续了百年甚至千年的经商理念被从古用到了今,有层出不穷的商家屡试不爽的演绎着同样的套路,这个卖鸡蛋的推销方法不是独家秘笈,却也让如我这样容易轻信的顾客不停地体验着被套路的感觉。商家乐此不疲的用,顾客也甘之如饴的受,说利益的多讲诚信的少,这是不是应了那句“自古深情留不住,只有套路得人心呢”!

卖红薯的老人 散文

         卖红薯的老人 散文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影响我的人。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父母,他们教会我做人;对手,他们教会我要强大。可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并不是他们,而是一个卖红薯的老人。他教会我一个值得一生遵循的道理。

那是一年国庆,妈妈去医院做了一个手术,然后要住院。第一天,妈妈吃不下饭,说想吃红薯。这医院附近别说是那种卖红薯的小摊,就连小店也没几个。没办法,我只好绕着医院四处去寻找。

平时随处可见的.摊,一下子无影无踪了。突然,我闻到了一股香喷喷的红薯味,顺着香味一直找,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一个小摊。一个老人站在炉子后收拾工具,一身朴素的衣服上点缀着几个补丁,瘦弱的身子在秋风中发抖,满是皱纹的脸被吹得发白,他不停地搓着手正准备收摊,。

我走上前,问他:“老爷爷,您的红薯怎么卖?”“对不起啊,小朋友,红薯卖完了。”我有点失落。老爷爷不忍心看到我这个样子,安慰我说:“这样好了,我给你留一个大的,你明天再来买,好吗?”我听了,原来失落的心情一下子多云转晴了,道别了这位慈祥的老爷爷,我回到了医院。

第二天,我把和老爷爷的约定忘到了九霄云外。过了三天,妈妈终于出院了,我十分高兴,可一出医院看见那位老爷爷,这才想起与他的约定。走上前去,老爷爷看到我,一脸高兴,赶紧拿出一个还热乎乎的大红薯,说:“小朋友,这是我给你留的红薯。”原来老人这几天都在等着我,我十分惭愧也很感动,付过钱说了一句“谢谢”,就跑开了……

多年以后,我还记得那位慈祥纯朴的老人,他教会我一个重要的道理:遵守诺言。可惜,后来却再也没有见到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