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军营练兵小品台词锦集50条

日期:2023年08月26日 分类:警句格言

《文小品序 》阅读训练及译文

文小品序

廖燕

大块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呜呼!尽之矣。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顾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也。若言犹远而不及,与理己至而思加,皆非文之至也。故言及者无繁词,理至者多短调。巍巍泰岱,碎而为嶙砺沙砾,则瘦漏透皱见矣。滔滔黄河,促而为川渎溪涧,则清涟潋滟生矣。盖物之散者多漫,而聚者常敛。照乘粒珠耳,而烛物更远,予取其远而已;匕首寸铁耳,而刺人尤透,予取其透而已。大狮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粤西有修蛇,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轻也。

注释

①古文小品,是指盛行于明末清初的小品文。②大块:自然,大自然。 ③瘦漏透皱:古代相石四字诀,包括造型、窍孔、纹路等外形方面所具备的审美特征。④照乘粒珠:古代四车一马为一乘,“照乘珠”:照亮车辆的明珠。

2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顾小者大之枢( ) (2)烛物更远( )

24.对“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一句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项。 ( ) (2分)

A.引出短小文章的真正价值所在。 B.说明文章优劣不能一概以篇幅长短而论。

C.使文章论述更全面,更辩证。 D.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25.划线句意在说明:。 (2分)

26.文章最后两旬(从“照乘粒珠耳’,到结尾),分别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两个方面来说明小品文的为文之道。 (两处答案均在四个字以内)(2分)

27.本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分条简要阐述。 (4分)

(1) (2)

参考答案:

23.(1)只,只是 (2)照 24.D

25.文章的大小长短各有其美(“小”之可贵在其寓“大”、“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

26.价值取向(艺术特点、表达效果) 创作态度。

27.(1)多用比喻,使说理更形象;(2)多用对偶(整句、对偶也可),两两对照,使行文更整齐和谐。(答本文语言简练、文字简短也可)

译文:

大自然创造人,将人的精神浓缩在小小的眸子之中,啊,十分完美了。文章并不是以小为最佳,以短为最好;但是,小为大的关键点,短是长的凝聚处。如果所表达的意思高远而文辞表现却达不到这种境界,与道理已经讲完还想添加些话,这些都不是文章的最好表达。因此,意思表达完整的文章不会有繁冗之词,说理恰到好处的文章篇幅大多短小。高高的泰山,使它破碎而成为细石沙砾,它瘦漏透皱的特点便显露出来了。滔滔黄河,缩小成沟渠溪流,清澈的流水波纹就会兴起来。分散的事物大多散漫,集中的事物大多凝聚。照车明珠不过一颗珍珠大小,但照物的距离更远,我只选取它照得远这个特点罢了;匕首不过是一寸之长的铁器,但刺人穿透力更强,我就选取它这种穿透力罢了。大狮子搏击大象使出全力,搏击兔子也使用全力,对于小的东西不能忽视。广西有长蛇,蜈蚣能制服它,短的东西不能轻视。

《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秦伯使辞焉

A.言辞 B.辞赋C.推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 B.深厚C.丰厚 D.醇厚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逮吴之未定 逮奉圣朝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D.而赏始于包胥临溪而渔

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3分)

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3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1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 。(2分)。

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分)

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6分)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平”?(《论语》)

参考答案

8.①【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考点在于联系上下文。“秦伯使辞焉”,秦伯派遣使者推辞。

②【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难点在于补出主语。“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七天七夜哭声不断,(感情)深厚。

9.【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选项:介词,趁着;副词,等到。B选项:均为介词,为(之)。C选项:介词,凭借;动词,认为。D选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10.【参考答案】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思路点拨】“//”为可断可不断处。

11.【参考答案】然而赏赐是用来劝勉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恒常的法则。

【思路点拨】翻译重点:“所以”,用来……的;“劝”,劝勉、勉励;“非常”,古今异义,不是恒常的。

12.

①【参考答案】《诗经》

②【参考答案】与战友同仇敌忾;表明秦楚为盟友、共同击吴的立场,及出兵救楚的决心。

【思路点拨】“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偕行”表明战友之谊与同仇敌忾的'决心。

13.【参考答案】

相同点:均独自面见秦伯,陈述利害;均从秦的利益出发,讲述道理。不同点:烛之武主要是晓之以理,讲出兵对秦的好处,不出兵对秦的坏处;申包胥先晓之以理,再动之以情,立墙庭哭,绝食七日,最终打动秦伯出兵救楚。

14.【参考答案】

材料①中,郑伯请烛之武说秦伯时,烛之武虽最终以国事为重,答应请求。但是在过程仍因曾不被重用,而有所不满,产生推脱之辞。相比之下,申包胥主动赴秦乞师,则是完全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忠心之举。

材料②中,曾子的“忠”指为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地为对方考虑。申包胥在国家存亡之际,尽心竭力为国家考虑,不待楚王命令到达,而独自赴秦乞师,是一种“尽己”的表现。

综上所述,本句“忠”的含义是: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心竭力为国家做事。

【参考译文】

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边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发兵援救楚国。

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子满说:“我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吴军。

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已经得到安定,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一辈子也不露面。

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冰雪文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和译文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 ) 异( ) 遂( ) 固( )

【答案】(4分)藉:借,凭借;异:不同 遂:于是,就; 固:本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拉需要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答案】(3分)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时除了要结构原则,还要注意句子的原则即可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2分)

【答案】(2分)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翻译错一个扣0.5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注意关键词“特”“恨”“解”“说”四个关键词的意思

4.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

【答案】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答对一词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分析好处即可

5.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 )的“冰雪之气”,过渡到( )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 )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3分)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梳理即可

6.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答案】(2分)“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课文的描写来概括“冰雪”的特点即可

7.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答案】(2分)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

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这句话来理解心情即可

8.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

雾凇沆砀, ,【答案】(2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错一字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根据平时的背诵来默写,在默写时注意到一些关键字即可

译文:

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

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间的山川、云物(注:浮云静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注:嗅觉芳香、味觉五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干什么呢?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春秋时代干将铸剑在于千锤百炼,和晋代张华从斗牛分野之间的天象辨别宝剑,雷焕在监狱中挖出宝剑相比,能识别的人的精通神奇实在高于铸剑的人之上。由此看来,剑有光芒和山有空阔翠绿、夜气有水雾、月亮有烟霜一般白亮、竹叶有苍翠深红、食物的味道有天然新鲜、古铜器有青绿色、玉器有古旧的光泽、诗文有冰雪一样的气质,这都是天然的物相。苏长公(苏轼)说:“子由(苏辙)最近所作的《栖贤僧堂记》,读来悲惨凄凉,有悬崖飞瀑、逼人寒栗的感觉。”哎!这怎么能和平常人说呢!诗文之中,悬崖飞瀑的感觉从何而来呀!

《赠黎安二生序》阅读训练及译文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辱以顾予 顾:探望

B、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称:称呼

C、且重得罪 重:加重

D、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示:给……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予之知生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以其无礼与晋,且贰于楚也

C、既得之于心矣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而其材力之放纵 悚然而听之

18、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黎生在快要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作者劝告二生不要“合乎世”、“同乎俗”,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表达作者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 的矢志不渝。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谓 予 之 迂 为 善 则 其 患 若 此 谓 为 不 善则 有 以 合 乎 世 必 违 乎 古 有 以 同 乎 俗 必 离 乎道 矣。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3分)

(2)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4分)

参考答案:

16、B解析:称,称赞。

17、C解析:A前一个“之”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代词;B前一个“其” 表希望语气副词, 后一个“其”为代词;C两个“于”均为介词,可译为“从”; D前一个“而”表顺承关系连词,后一个“而”为修饰性连词。

18、D解析: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是一唱三叹、抑扬吞吐,比较含蓄委婉,而不是咄咄逼人、一泻无遗。

19、(3分) 谓予 之 迂 为 善/ 则 其 患 若 此/ 谓 为 不 善 /则 有 以 合 乎 世 /必 违 乎 古 /有以同 乎 俗 /必 离 乎 道 矣。

20、⑴(3分)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而苏君也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⑵(4分)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

【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不能看到它的尽头。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授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这种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后患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经过选择获得正确的东西。于是我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打算拿给苏君看,不晓得苏君认为我的话怎么样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