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养孙未尽孝诗句集合五篇

日期:2023年09月01日 分类:警句格言

人生自古谁无老,善孝做给子孙瞧古诗文

千般苦,万般累,为了儿女能受罪,不舍吃,不舍穿,风风雨雨多艰难,

苦和累,说不完,一生坎坷多心酸,儿和女,心间放,奔波劳苦伤病缠,

孩子成人事事好,父母年老白发掉,腰弓背驼行走难,眼泪鼻涕擦不完,

都说养儿为防老,百善应该是行孝,儿女围前又围后,看似孝顺忙床前,

老来伴,老来伴,老了有伴多笑颜,若有一人先离去,剩下那人多孤单,

久病床前无孝子,伺候久了都嫌烦,父母付出多少爱,儿女回报几年来,

抓屎抓尿你嫌脏,怎不想想你当年,一生为你苦和累,如今无力延残喘,

只叹命运多坎坷,老了难活在几年,都把家庭事业顾,父母病痛谁人管,

不用现在装为难,只把老人撇一边,不孝到头终有报,早晚轮到你眼前,

不能动摇的情感,是那深深的母爱,心底最深的.牵挂,那生你养你的家,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孝子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儿照样还,

自古贤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

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可惜人多不知孝,怎知孝能感动天,

福禄皆因孝字得,天将孝子另眼观,孝子贫穷终能好,不孝虽富难平安,

诸事不顺因不孝,回心复孝天理还,孝贵心诚无它妙,孝字不分女共男,

男儿尽孝须和悦,妇女尽孝多耐烦,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男儿,

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和睦兄弟就为孝,这孝叫做顺气丸,

和睦娌妯就是孝,这孝家中大小欢,男有百行首重孝,孝字本是百行原,

女的淑名先学孝,三从四德孝为先,孝字传家孝是宝,孝字门高孝路宽,

能孝何在贫和富,量力尽心孝不难,富孝鼎烹能致孝,贫孝菽水可承欢,

孝从难处见真孝,孝心不容一时宽,赶紧孝来孝孝孝,亲由我孝寿由天,

亲在当孝不知孝,孝殁知孝孝难全,生前尽孝亲心悦,死后尽孝子心酸,

孝经孝文把孝劝,孝父孝母孝祖先,为人能把祖先孝,这孝能使子孙贤,

贤孝子孙钱难买,要孝不是钱能买,人生自古谁无老,善孝做给子孙瞧。

"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早并非文天祥所说

引导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大家一定就想到文天祥了,但是这句诗最早真的是文天祥所做的?

提起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相信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想起文天祥,想起他面对蒙古人的威逼利诱,在生死面前作出的震撼千古的回答——“留取丹心照汗青”。但鲜为人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早并非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起码,稍早一些的《峄山书怀》诗中,就有该句。

峄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东南12公里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中的“东山”,说的就是它,素有“岱南奇观”之誉。历代文人多有吟咏。田振铎、刘玉平等人所编的《峄山新志》(济宁新闻出版局,1993年)中,收录耶律楚材《峄山书怀》诗二首,其一云:“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恼苦乐由他人!望极天涯路漫漫,才如江湖命如丝。贤愚千载知谁是?唯有流水自来去。忽闻邹峄仙境妙,踏破铁鞋走天奇。”

耶律楚材,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生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在其逝世30多年后,文天祥始作《过零丁洋》,因而,耶律楚材的创作毫无疑问要早于文天祥。

耶律楚材,家世复杂,其八世祖为辽丹东王,父亲耶律履官至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任右丞时,曾于承安五年,偕部下登峄山,并题壁留念),而自己又投靠了灭掉金国的蒙古国,追随成吉思汗平定四方,太宗时官至中书令。尽管他深受蒙古两代君主的信任,政绩卓着,且精通佛理,似乎并不畏惧死亡,但面对蒙古贵族的歧视和非议,仍深感“才如江湖命如丝”。登上父亲曾经游历过的峄山,他触景生情,于是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恼苦乐由他人”的.感慨。1241年,太宗驾崩,第二年,乃马真后称制,耶律楚材不再被信任,两年后抑郁而终,享年五十四岁。

文天祥九死一生:

斥责降将

皇帝投降后,降将吕师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经上书请斩叛逆遗孽吕师孟,为什么不杀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将,没有杀死你们,是本朝失刑。你无耻苟活,有什么面目见人?你们投靠敌人,要杀我很容易,但却成全我当了南宋的忠臣,我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听了这话,吕师孟佩服文天祥的气概,并说:〝骂得痛快!〞

镇江逃脱

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肯归顺。伯颜没有办法,决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镇江(今江苏镇江) 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户居民家中。他命随从暗中打探敌情,联络船只,计划逃走,还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备必要时自刎。逃走当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巡船发现,但因巡船追捕时搁浅,没法走动,而只能看着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市,即扬州市西南) (江苏省地图)后,受到真州军民的热情欢迎。守将苗再成认为,以文天祥的丞相、枢密使身份作号召,江淮合力,不难挽回大局。不料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来攻城,要苗再成杀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到城外放走,文天祥不禁仰天长叹,大势已去。

扬州过客

从真州出来,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过蒙古帝国控制的地界,到达扬州城下。名都扬州经过两次大寇灾,繁华的十里珠帘,秀丽的二十四桥,已无复旧观。城上守军盘查严密,形势紧张。进入李庭芝据守的扬州城,会是什么结局呢?文天祥无法预料。这时,一个卖柴人愿意带他们到江苏高邮(今江苏高邮)去,文天祥决定离开扬州,寻找二王行在,即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再为南宋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扬州约十五里的小村庄)时,天已大亮。为躲避追杀,他们藏身于几道断墙后面。正要找点食物,忽然听见很多蒙古骑兵巡视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赶紧贴墙根龟缩起来,一动也不敢动。这时,只要有一名士兵探头往里瞧一瞧,他们就会被发现,重做俘虏。而天上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士兵们急着躲雨,匆匆而过。事后才知道,这队骑兵就是押送他们到大都的那队人,因为在镇江走脱了文天祥,加强了戒备,沿途防范甚严。

从扬州到高邮,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十二人只剩下六个。疲惫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动了,他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跌倒了又爬起来,咬着牙前进。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见他们是遇难的,就热情相助,拿来一个箩筐,让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个人轮流抬着走。他们历尽艰险,才到达高邮。但高邮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书,严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进城,又向泰州(今江苏泰州)前进。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苏南通),但沿路有蒙元大军出没,非常危险。文天祥以孤舟一叶,昼伏夜出,虽多次与对手遭遇,但还是有惊无险地到达通州。他在一首诗中风趣地说:「行客不知身世险,一窗春梦送轻舠。」经过九死一生的磨炼,文天祥已经把艰难险阻视作等闲了。

宦海南归

文天祥在通州听说益王、广王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建立了元帅府,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蒙,就马上决定投奔二王。德佑二年(1276)闰三月,他扬帆入海,回到南宋统治的地方。他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统一部署,复兴南宋。

"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早并非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提起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相信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想起文天祥,想起他面对蒙古人的威逼利诱,在生死面前作出的震撼千古的回答——“留取丹心照汗青”。但鲜为人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早并非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起码,稍早一些的《峄山书怀》诗中,就有该句。

峄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东南12公里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中的“东山”,说的就是它,素有“岱南奇观”之誉。历代文人多有吟咏。田振铎、刘玉平等人所编的《峄山新志》(济宁新闻出版局,1993年)中,收录耶律楚材《峄山书怀》诗二首,其一云:“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恼苦乐由他人!望极天涯路漫漫,才如江湖命如丝。贤愚千载知谁是?唯有流水自来去。忽闻邹峄仙境妙,踏破铁鞋走天奇。”

耶律楚材,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生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在其逝世30多年后,文天祥始作《过零丁洋》,因而,耶律楚材的创作毫无疑问要早于文天祥。

耶律楚材,家世复杂,其八世祖为辽丹东王,父亲耶律履官至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任右丞时,曾于承安五年,偕部下登峄山,并题壁留念),而自己又投靠了灭掉金国的蒙古国,追随成吉思汗平定四方,太宗时官至中书令。尽管他深受蒙古两代君主的信任,政绩卓著,且精通佛理,似乎并不畏惧死亡,但面对蒙古贵族的歧视和非议,仍深感“才如江湖命如丝”。登上父亲曾经游历过的峄山,他触景生情,于是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恼苦乐由他人”的感慨。1241年,太宗驾崩,第二年,乃马真后称制,耶律楚材不再被信任,两年后抑郁而终,享年五十四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和背后的悲伤

引导语:《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爱国诗,预习班一起来学习《过零丁洋》背后悲伤的故事。

《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是“状元中的状元”——文天祥,在1279年被元军押解经过零丁洋时的叹息。在敌人的船上,目睹了自己效命的王朝覆亡,那种椎心泣血的伤痛,恐怕是外人很难了解的?

纵使他们许以高官厚禄,甚至给出一人之下的许诺,都不能让文天祥的内心动摇分毫。是啊,自古以来谁不会死呢,那么不妨,追随自己的内心,把生死置之度外,把评价交给历史和后人。

800年后的一天,我辗转来到了伶仃洋。站在群山之上,看着那万顷波涛,你很难想象数十万人和一个王朝,曾经在此埋葬。那么多的朝代更迭,如今也都了无痕迹,只有先生的诗,煜煜生辉。

若干年前,伶仃洋上风浪激荡,一位孤零零走向死亡的宰相,站在自己不能主宰命运的船头……这样一幅画面,想来都令人神伤。

我去的时候恰逢正午,下了山,上船,正午的阳光热烈地洒在水面。滚滚波浪,瞬间划过这一片沉寂。我知道,每个人看似绚烂多彩的人生,最终也大多和那些无名的战士一样,无声无息。可是,如此深远的沉寂,会不会令人绝望?

一代状元才,半世飘零命。20岁即高中状元的文天祥,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也曾诗酒唱酬,也曾歌舞满庭,然而,一切都随着元兵南下化为了梦幻泡影。此后,文天祥临危受命,官居丞相,都督多路军马抗击元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直至1278年12月,文天祥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作为回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斩钉截铁,果敢决绝,有从容赴死之心,无半点恋栈富贵功名之意。

山河破碎之际,文天祥用丹心碧血,为一个穷途末路的王朝添上了慷慨悲壮的一笔。文天祥死后,妻子欧阳氏收尸,发现在其衣带中有几行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是非得失,青史自会冰鉴。

有人说文天祥是愚忠,连他所效忠的王朝都不存在了,连本朝的小皇帝也来劝降了,固守己见还有何意义?

其实不然,文天祥是读书人,他忠于的是对传统儒家道统的信仰,这“道”是支持他毕生奋斗的元气,是充盈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是他笔下的太史简、董狐笔、张良椎、苏武节,是严将军头、嵇侍中血、张睢阳齿、颜常山舌,是三纲系命,道义为根。

投降的皇帝可以卑躬屈膝,但他不可以,他不会苟全性命于乱世,更不会向敌人俯首称臣。宁可玉碎,也绝不折节事新君。有死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他去世后的赫赫声名足以让他无愧立于天地之间,后人称文天祥为“状元中的状元”,足见热爱与推崇。

当然,还有他的正气歌。“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即将临刑的文天祥,一如既往地捧书展读,窗外,大风掠过屋檐、席卷天地,世界都风起云涌,只有他的心,依旧波平如镜……

[知识拓展]

【今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注释】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⑥“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⑦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