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感情不卑不亢的诗句集锦5篇

日期:2023年09月11日 分类:警句格言

元稹:多情薄情亦深情

引导语: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然而,元稹最为人所诟病的,怕就是他那数不尽的情史,一边痴情一边无情,却也说不清,他是痴情种还是负心汉了。

要论才情,元稹绝不输于好友白居易。他著作丰赡,有诗歌,有传奇,有乐府,传世诗作三百八十多首,最善状咏风态物色。一代文宗令狐楚赞他是“今代(中唐)鲍、谢。”他的才名远播朝野,流放荆蛮十年间所作诗篇,江南士人传读,一时纸贵。连宫中的嫔妃都以元稹诗谱曲,称他为“元才子”。而元稹最为知名的要数他为悼念亡妻韦丛而写的悼亡诗,其艺术成就极高,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赞曰:

“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感情,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

然而元稹在当时及后世的口碑却远不如白居易,原因之一是时人疑他为谋高位,变节投靠宦官,又以巧文媚上以博恩宠。此间实情错综复杂,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留待后考。原因之二就是元稹薄情。元稹虽有“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之感人之语,然而他一生中并非只韦丛一位夫人,韦丛死后,他亦续娶并纳妾。且观其诗文即言行,似乎对韦丛以外的女人亦用情颇深。这在那个时代本不是什么稀罕事,然而后人对照他曾写过的爱情宣言时,难免会有如咀沙砾之感。

本文就来细论一下元稹与他生命中几位女人的事迹,是非曲直,由君评判吧!

扑朔迷离的崔莺莺

元稹著有传奇《莺莺传》,亦称《会真记》,描写了张生与崔莺莺恋爱,然后又将她抛弃的故事。唐贞元年间,有位俊爽才子叫张生,游览蒲州时寓居普救寺,遇到崔家寡妇郑氏携家人回长安路过此处,也暂住普救寺。不巧发生兵乱,幸得张生周旋,郑氏才免遭劫难。事后郑氏设宴感恩。大胆席上张生认识了郑氏之女崔莺莺,当时就被迷得神魂跌倒。本来凭着救命之恩,张生若向郑氏求娶崔莺莺,郑氏未必不应允。可张生嫌迎亲嫁娶的程序太费时间,不愿久等,直接求助于崔莺莺的侍女红娘。红娘教以诗文传情。起初崔莺莺拘于礼教约束,不敢表露心迹,但在张生的不懈追求下,终于决定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与张生私会于西厢下,委身于他,从此“朝隐而入,暮隐而出”。

王叔晖绘

张生不愿自己求亲,反让崔莺莺向母亲请求。崔莺莺无法启齿,终致二人婚事不成。不久张生西去长安,崔莺莺亦不挽留。数月后张生再回蒲州,再以文章挑逗,但崔莺莺此时已明张生心迹,忧愁终日。二人临别时,崔莺莺痛言道:

“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

崔莺莺虽已明了自己被抛弃的遭遇,然后他话中仍渴望张生能够善始善终,给她一个名分。可张生毫无表示,第二天就走了。

张生应试不中,滞留京城,闲暇又写信给崔莺莺,并送去花粉和口红。崔莺莺回信不卑不亢,诉说当初对爱情的渴望,后悔不该早早委身。然而言辞中仍表露出对张生的情意,对于爱情,还抱有一丝希望。她还寄上玉环、乱丝等以示对爱情的忠贞。可张生不以为意,将崔莺莺的信拿给朋友看,使友人据此作诗赋,这之后,二人是“渐行渐远渐无书”,那份感情也被张生划上了无情的句号。

本来男子始乱终弃的故事在唐朝极其寻常,时人没有非议,后人亦没必要横加指责。可是张生事后不但毫无愧意,还极其不要脸地说道: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张生恬不知耻地将崔莺莺比作“尤物”,认为她是红颜祸水,谁娶谁倒霉。自己与她断绝关系,倒也算悬崖勒马、善于补过了。真乃无耻至极!对于此段,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曰:

“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莺莺传》只是元稹写的传奇,负心汉是张生,又不是元稹!”诚然,艺术高于现实,但也脱离不了现实。严格意义上来将,一切文学作品都属作者的“自传”,能展现作者的思想、审美及情感倾向。《莺莺传》中的情节,虽不可能都是元稹亲身经历过的,但张生的身上定然或多或少地有着元稹的影子。

自宋以来,学者多认为《莺莺传》是元稹的自传体小说,陈寅恪《读莺莺传》说:

“《莺莺传》为微之(元稹的字)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亦云:

“《莺莺传》者,即叙崔、张故事,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然而亦有学者仔细考据元稹生平,找出“元稹自叙说”的诸多破绽,由此判定张生并非元稹,他只是元稹虚构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而已。

往日之事,已如云烟,今人再怎么追索恐怕也难以得见全豹,真情如何,还是留给博学者详考吧。

一生挚爱韦丛

元稹虽出身书香门第,但父亲在他八岁时就不幸去世,其母郑氏只好带着他去凤翔投靠娘家。这之后元稹的生活十分艰难,其《同州刺史谢上表》中自叙曰:

“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

由此可见元稹的母亲郑氏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不但努力供给元稹衣食,还亲自教授诗书。后来元稹的好友白居易对郑氏大加称赞曰:

“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谓冠古今矣。”

元稹天赋过人,学习很快,九岁便能作诗,令长辈惊叹,加之他迫切渴望通过科举改变生活,故而他很早就走上了应举之路。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十五岁的元稹明经及第。贞元十九年(803)春,二十四岁的元稹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与他一同考中的还有他一生的挚友白居易。也是在这一年,元稹娶京兆尹韦夏卿之幼女韦丛为妻。时年韦丛二十岁。

关于这桩婚姻,后人多指元稹攀附权贵,其中陈寅恪的评价最为苛刻:

“微之所以弃双文(即莺莺)而娶成之(韦丛字),及乐天(白居易字)、公垂(李绅字)诸人之所以不以其事为非,正当时社会舆论道德之所容许。但微之因当时社会一部分尚沿袭北朝以来重门第婚姻之旧风,故亦利用之,而乐于去旧就新,名实兼得。然则微之乘此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及习俗并存杂用之时,自私自利。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

“巧婚”的评价是否确实呢?先看韦夏卿的官职,时任京兆尹,即京城的长官,这样的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不久又改任太子宾客、检校工部尚书。太子宾客是东宫属官,官职不算高,而检校工部尚书则是个虚职。可见当时韦夏卿的仕途并不顺利,又据其诗文,可见他当时已有隐退之意。

元稹、韦丛结婚不久,韦夏卿改任东都留守,赴洛阳上任。韦夏卿疼爱幼女,遂带上女儿女婿一起到洛阳。时元稹尚未发迹,在洛阳没有宅邸,就住到了岳父家。三年后,韦夏卿就去世了。

这样看来,元稹与韦丛结婚似乎也未给他的生活带来多大改善,终韦夏卿在世,元稹也只是个校书郎。韦夏卿除了在经济上能给他帮助外,仕途上似乎也帮不了他多少。

个人的观点是,要说元稹娶韦丛全是政治考量那是不客观的,但若说完全出于爱情,也不大现实。

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并序》中称当时“天下有五甲姓”,即崔、卢、李、郑、王。而仅次于“五姓七家”的就是京兆韦氏,其为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俗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这些大族相互通婚,势力盘根错节,甚至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元稹做了韦氏的女婿,无形中就成了那些权力高层的.“自己人”。要说这桩婚姻一点政治利益没有,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唐文宗为太子求娶郑氏之女,郑氏断然拒绝,将女儿嫁给了崔氏,而那崔氏的家长不过是个九品芝麻官。元稹父亲已亡,无权无势,能迎娶韦氏之女实属罕见,想来韦夏卿对元稹是很欣赏的。又根据元稹诗中对韦丛的描写,可见韦丛也是极为倾慕元稹的才华的,且心甘情愿与其过苦日子。韦丛对元稹,真爱无疑!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二十八岁的元稹又与好友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为第一名。他上疏言事,受到唐宪宗的赏识,但因锋芒太露,随即被贬河南县尉。不久母亲病故,元稹守孝三年。元和四年(809),元稹任监察御史。御史负责监察百官,观政得失,可见宪宗对他还是非常器重的。

是年春,奉命出使剑南东川。他在蜀地平反冤案,举报贪官,触犯了朝中官僚和藩镇集团。不久即遭外遣——分务东台,被赶到了洛阳的御史台任职。正值仕途受挫之际,元稹再遭晴天霹雳。这年七月九日,他的爱妻韦丛不幸去世了。

元稹之伤悼之情,可从其诗文窥视无余。其《亡祭妻韦氏文》曰:

“夫人之生也,选甘而味,借光而衣,顺耳而声,便心而使。亲戚骄其意,父兄可其求,将二十年矣,非女子之幸耶?逮归于我,始知贱贫,食亦不饱,衣亦不温然而不悔于色,不戚于言。

“他人以我为拙,夫人以我为尊;置生涯于濩落,夫人以我为适道;捐昼夜于朋宴,夫人以我为狎贤,隐于幸中之言。呜呼!成我者朋友,恕我者夫人。

“始予为吏,得禄甚微,以日前之戚戚,每相缓以前期。纵斯言之可践,奈夫人之已而。况携手于千里,忽分形而独飞。昔惨凄于少别,今永逝与终离。将何以解余怀之万恨?”

文中可知,韦丛嫁元稹前,过的是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但嫁元稹后,过的却是贫苦的日子,但韦丛丝毫不抱怨,还对元稹多加勉励。元稹之悲,一是忆妻之贤,二是恨与妻同苦之后不能同甘。

两年后,元稹又作《遣悲怀三首》以抒对亡妻的思念: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此诗仍是回忆往事,诉说无限思念之情。末句“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尤为感人,也可见元稹深以未能让妻子幸福快乐为遗憾。蘅塘退士对此诗评价颇高:

“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

而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的评价似乎更加深入、客观:

“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

元稹又作《离思五首》,借物抒情,抒发了对韦丛刻骨的思念:

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其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其三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其中第四首传诵最广,“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一句爱情宣言,表明自己从今以后对其他女人再无兴趣,然而元稹却没有真正做到。故清代王闿运《手批唐诗选》在末句批道:“所谓盗亦有道!”通俗地说,就是一本正经的厚颜无耻!

客观地评价,元稹对韦丛还是爱得很深的,但这种爱中夹杂着太多感激的成分,不够纯粹,也不够专一。然而韦丛作为元稹的原配正妻,她在元稹心中的地位是其他所有女人都无法相比的。在元稹心中,韦丛是他的家人,而其他女子,不过是替代品或玩物罢了。

与薛涛的姐弟恋

元和四年(809)年春,就在韦丛去世前不久,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剑南东川时,他却与蜀地才女薛涛产生一段姐弟恋。

薛涛出身仕宦家庭,自幼读书写字,才识过人。父亲薛郧本在朝为官,因直言敢谏得罪权贵,被贬西川,不久病亡。薛涛孤苦无依,不得不凭借容色和音韵之才加入乐籍,成为了一名营妓。由于诗才出众,又通音律,薛涛深受蜀中官员喜爱,又与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多有唱和。

贞元元年(785),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薛涛以《谒巫山庙》博得韦皋赏识。韦皋爱慕其才,不仅常命其侍宴,还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协助处理公文。从此薛涛成为蜀中名人。有求于韦皋的官员多攀附薛涛,薛涛也并不回避,大肆收贿赂赂。此举引起韦皋不满。加上薛涛与诸多文人交往甚密,韦皋一怒之下,将其贬到荒无人烟的蜀地边陲松州。薛涛内心后悔、失望、恐惧,于贬途中写下《十离诗》。诗中薛涛把自己比作是犬、笔、马、鹦鹉、燕、珠、鱼、鹰、竹、镜,而把韦皋比作是自己所依靠着的主、手、厩、笼、巢、掌、池、臂、亭、台,其卑微讨好之情令人唏嘘。韦皋见诗后心软,又将薛涛召回成都。

这之后,薛涛心如死灰,她脱去乐籍,独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终日赏花作诗以自娱,时与文坛才子倡和。

元和四年三月,意气风发的元稹来到蜀地。他大胆弹劾不法官吏,平反诸多冤假错案,在民间赢得了很高赞誉,薛涛自然不会不知。元稹也早闻薛涛的才名,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一见面,薛涛心中顿生涟漪,才子的俊朗外貌和出色才情彻底把她迷住了,已逾不惑之年的她再生出对爱情的渴望。而元稹见了薛涛,也在心中赞叹流言非虚。

没有太多的矜持和推就,元稹和薛涛很自然地就走到了一起,过起了同居生活。他们共游蜀地山水,一起吟诗谱曲,携手参见诗酒盛会,真乃神仙眷侣一般。迟来的爱情让中年薛涛感到无比幸福,在元稹的怀里,她时刻都如一个少女一般娇羞、甜蜜。她的《池上双鸟》就是她内心喜悦之情的真实写照: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然而快乐的时光永远都是短暂的,仅仅三个月后,元稹就因得罪权贵而被调往洛阳御史台,离开了蜀地。薛涛自知元稹不可能给自己名分,只能默送元稹离开。这之后元稹与薛涛保持着书信往来,元稹有一首《寄赠薛涛》:

“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此诗夸赞薛涛之才,并诉说离别之苦。其中将薛涛比作卓文君,无形中元稹也将自己比作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最终抛弃卓文君也恰与元稹相合。

薛涛人到中年,心中虽无奈,但她似乎也颇能理解元稹,对于离别之苦,她倒也没有哭哭啼啼,只是不断地以书信诉说衷肠。薛涛以木芙蓉皮为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了一种便于写诗、长宽适度的彩笺,后人称“薛涛笺”。这足见她的心境还是相当闲适的。

可是元稹因原配夫人韦丛的去世而长期陷于悲伤之中,与薛涛的书信往来也越来越少,直至断绝。薛涛顿生厌世之情,离开浣花溪,移居碧鸡坊,从此一袭道袍,熬度残生。大和五年(831)元稹暴病而亡,次年薛涛也闭上了双眼。

元稹之于薛涛,是生命中的希望,而薛涛之于元稹,只不过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元稹:多情薄情寡情亦深情

引导语: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在家排行第九,世称元九。他是著名的风流诗人,却也是痴情人。

纵情一生伤春怨,多情薄情寡情亦深情

——达州凤凰山谒元稹纪念馆感其人

猴年7月,有幸来达州采访,更有幸微雨中登凤凰山。

“镜水波犹冷,稽峰雪尚残,不可辜物色,乍可怯春寒”,冒雨从山脚下徒步上几百石梯际,不由口诵一诗。这诗是1200年前,一位大才子在登临达州凤凰山时所作诗词《春游》。斯人已逝,但是这诗仍然千古传诵。

“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语诗情替别愁。忽到沣西总回去,一身骑马向通州”。很少有人知道,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这位大才子被贬到通州任司马(现四川达州)。为官四年,留下传世名篇与卓著政绩,深受人民拥戴。为纪念他,现重修纪念馆,在山顶新修了一个文化广场。纪念馆位于凤凰山半山腰,面对达城,背靠大山。纪念馆主体建筑为二层仿唐风格,配以2023平方米的广场和青石石梯、浮雕护栏,整个纪念馆简洁而大气,令人耳目一新。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位大才子的千古爱情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及入内则是他身着官服的塑像和他贬谪达州之时创作的震古烁今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我见之倍感亲切,特意在此合影留念。纪念馆的共分这位大才子的传略、文学成就、他与通州和影响与传承情四个展区。

这位大才子,是文学界牛人,也绝对是泡妞“情圣”,撩妹达人!

“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他有可能是属创中国色情文学的开山之祖,成为后来中国文学中所出现的专以描写色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和诗歌的始作俑者。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他对17岁的表妹一见钟情,使上死缠烂打,为其绝食一周的泡妞手段,终将其追到手,并据此故事为女主角,写成著名爱情小说《莺莺传》,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小说创作提升到空前高度。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为亡妻写的这诗惨惨戚戚,情真意切,一如杜鹃泣血,蘸血泪写就,感动千千万万痴男怨女,流传至今。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他对一代才女的爱情宣言,使得俩人展开了一段缠绵悱恻的.姐弟恋,双宿双飞,如胶似漆,难舍难离三个月。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他凭一首诗文,撩得当年“歌后”,一个罗敷有夫,一个使君有妇,却公然以情人身份来往,时间长达七年之久。

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他在贬谪不顺之际,据其才名,仍有名门望族女相嫁相伴,人生有如此之幸,他亦该知足。

他,才名一生,风流一生、纵情一生。14岁应明经科考试及第,28岁应制策第一,高中状元。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他在文体、文风、文学语言方面有开创性贡献,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重要一翼,才名远播朝野,士人传读,一时纸贵,连宫中嫔妃都以其诗谱曲。一生著作丰赡,传世诗作三百八十多首。

然而,他在当时及后世的口碑远不及白居易,其因一是时人疑他为谋高位,变节投靠宦官,又以巧文媚上以博恩宠。其因二是他滥情。虽有“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之感人之语,可他一生亦续娶亦纳妾,他的女人不但可以凑一桌麻将,也可外加两个买马之人——后人对照他曾写过爱情诗文,难免会有如咀沙砾之感。

他,是元稹。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千年一问,是一声叹息?还是令人敬仰?还是别有一番感慨于心间?走近中唐,走近元稹,听听先人的介绍,看看历史的真实记载,也许,就有了自己的见解。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散文

几场缠绵细雨,几卷肆意秋风,南方已是烟水迷离。此时,风已停,雨已住,院子里却还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带来丝丝凉意。这漫长的秋日,总是撩人心绪。

是呵,这秋天就像一把经霜的刀,许多人都逃不过它无情的宰割,所以,注定将要流离失所。就像流水留不住落花,阳光留不住白雪。

突然想起看过一本书里的一句话:我就算丢掉自己,也不会丢掉你。虽然不是对我所说,但这句来自心里的深情话语,增添了这个凉秋的色彩,温暖了我菲薄的心灵。

此刻,已是慵懒的午后。趁着安暖,泡一壶闲茶,不饮。静静的感受杯中氤氲的雾气。一个人,一杯茶,一帘梦,寂寞是这样叫人心动,世事也是如此的波澜不惊。

瞬间,一阵秋风的徐徐吹来,又掀来一阵蒙蒙细雨。也好,不期而遇的邂逅,温柔善待深情收藏,说不定会跌入一个暖心故事呢!此时,最美不过有秋风细雨的相伴了。听,一声声雨水从屋檐滴下,仿佛与世隔绝,却又天涯咫尺。雨声是那么地优雅,又是那么地从容…

听雨水把石子打磨得没有菱角。都说水滴石穿,可是,这一漫长的过程谁能经得起等待呢?随着光阴的流逝,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当情淡爱薄之时,依然要坚持有颗真诚的心,谈过眼云烟的'情感,看渐行渐远的繁华…

很久没有回家了。不知道我曾经精心装饰的房间,是否还保持着我喜欢的模样?时间很短,天涯很远。是时候将远志封存起来,养点睿智闲情。看一只蝴蝶,从蚕踊到破茧,看一株盛开的花朵,从绽放到凋零…不为风情,只为深情。从此以后,把日子过成一杯白开水的味道:纯洁,透明,暖心…

走过太多的山山水水,能收藏一处风景装进记忆,也可以将满满的记忆,全部清除,当作从来不曾发生过,拥有过。因为人在尘世,只有懂得放下,才可以找回归途与本真。

我们总是在闲暇之时,去翻阅别人的故事。喜欢用自己不同的情感,掩盖那些平凡的日子,装点黯然失色的人生。然后沉浸在故事的梦境,去悲伤着别人的悲伤,去感动着别人的感动。

所以,我们经常会对某部电视剧念念不忘,为书中某个主角茶饭不思。这些都是源自于故事背后,那些深情感人的世事。镌刻心上,是因为这份深情:可以给老去的年华增添新的绿意,给薄凉的人生升起温暖的白烟,给枯萎的灵魂带来鲜活的色彩…

生命,就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累的时候,就把日子从容应对。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成全。删繁就简,必然会少一份失意,多一份如意…不要去伪装与欺骗,因为我们没有资格践踏自己,伤害岁月,辜负生命…

都说在时光面前,点点滴滴要用到有意义之处,不可以虚度。而此刻,我看一场缠缠绵绵的秋雨,欣赏一盅绿意盎然的清茶,装饰一帘繁华似锦的美梦,光阴亦会悠然而过,但我觉得一点都不可惜。或许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插曲,但它才是生活的真实面目。因为深情与感动,是来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

生活一直在奔波中前行,每天花上半个小时来静坐,让每天所经历的,都能经得起岁月的翻阅。想天地宇宙,日月星辰,世间众生…因为我相信:一个喜欢静坐的人,必是一个深情慈悲之人…人说:用年轻的眼睛去看春天的风,用中年的心态去看秋天的雨,而我说:用自己拥有的一份深情,去看天下万物,世间所有…

人生走到最后,最终要回归简单。如果你只能看到一片飘零的落叶,就欣赏它此刻的完美姿态,如果你只能採摘到路边一朵凋谢的野花,就收藏它最后的一缕幽香…所有经历过的复杂,只是为了简单的结局,而埋下深情的一笔…

看看窗外,已经夜色朦胧,雨滴还在声声,杯盅的茶水也已冰凉,索性一饮而尽…

或许,秋是薄凉的,茶是冰凉的,世态是炎凉的,但我们都有一份来自心底炙热的深情。这份深情是:简单,真实,从容,放下…这份深情定能感动天地,融化万物,人物宽容,草木慈悲,山水自然流动韵意……

就让自己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吧!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深情地活在薄情的世界里情感散文

纵使这个世界待我薄情,我也深情以待。我并非故作伟大,只是想给自己一些希望,不要对这个世界绝望。我愿深情地活在薄情的世界里,安然地过完这一生。

父亲去世的时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这是一个薄情的世界。父亲的葬礼刚刚结束,那些在父亲墓前一脸哀伤的亲戚就像变脸一样,突然微笑着走过来告诉母亲他们之前借给我们家的钱不用还了,就和父亲以前借给他们的钱相互抵销了。可是我知道他们借给我们家的钱还不到他们欠父亲的一半,那一刻我讶异于他们的厚脸皮和冷漠,他们脸上的微笑又是多么的虚假恶心。母亲没有办法,只能同意。

从那一天开始,我就知道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薄情,温暖大概是世界上最稀缺的东西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深情地活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面对那些亲戚,我还是会礼貌地问候,耐心地回答他们表面关心实则嘲讽的问题。面对他们的炫耀和不屑,我还是会微笑以对,让他们无话可说。

亲戚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呢?相识多年的朋友为了和我争夺奖学金,说我资料造假。当她拿着装着奖学金的信封,一脸骄傲地走到我面前时,我淡淡地对她说了一句“恭喜”就离开了。我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平静,但是我也没有怨恨,只是感叹人性的自私可以瞬间把多年的'友情毁灭得一干二净。再见到她时,我对她微笑致意便和她擦肩而过。还有一些表面对我友好,实际上想方设法要我帮助他们做这做那的人,我能拒绝就拒绝,拒绝不了就当做日行一善,淡然地笑对他们那种把我当成傻瓜的神情。

遇见过这么多冷漠自私的人之后,我之所以还能深情地活在薄情的世界里,全因我的身边有一些人愿意给予我同样的深情,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温暖存在,没有对其他人彻底失望。母亲即使工作忙碌也会记得我的生日,就算生活再艰难也从未想过要抛弃我另组家庭;外公外婆无视其他亲戚对我们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地对我们好,每年到寺庙祈福都会给我一个平安符,在我犯太岁的年份还会给我一个吊坠保平安;朋友不会计较我窘迫的家境,体贴地帮助我减轻经济上负担;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会在我孤立无援的时候向我伸出援手,不求回报。这些人对我的真诚,我铭记在心。我能够回报他们的并不多,但我会尽力去做,更会把他们带给我的温暖分享给其他人,让这个世界拥有更多的暖意。

即使世界薄情,我也会深情地活在薄情的世界里,用最真诚的心面对所有人,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哪怕我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是傻事,我也不会违背自己的想法。我没有改变世界的宏愿,只希望能够给自己,给身边的人一份不会消失的温暖,和大家一起走过人生的繁华和荒凉,过好这一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