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描写诸葛古镇的句子合集5篇

日期:2022年08月01日 分类:警句格言

诸葛古镇散文随笔

诸葛古镇并不大,但古朴典雅的建筑,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平整的石板路、整齐有序的青瓦房、木桥、庭院,形成了一种独特古风琴韵。

古镇与勉县武侯祠相连,即有武侯祠的古色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一入古镇,给人第一印象便是步入了三国时期的文化走廊。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冷兵器博物馆,这里陈列着各个时期的刀、叉、剑、戟……战争是残酷的,这些在岁月中打磨的武器,虽然没有了从前的刀光剑影,却用峥嵘的锈迹创造了历史。

古镇的中央是一个人工湖,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建造了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及火烧赤壁时用铁链连在一起的战船。三国的`硝烟早已平复,但眼前却让我们如同置身于群雄争霸的年代,那哭天喊地、杀声四起的场景连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依然清晰可见。此时不禁让人想起骆文的诗句:"赤壁矶头古战场,金甲沦隐地下荒。风风雨雨春秋叶,还看今朝万里红。

再往里走,就是诸葛先生的丞相府,这是现代修建的仿古建筑,青瓦褐木四方院,门前写着:安天下羽扇纶巾经略巴蜀,存汉祚素履布衣纵横曹吴。旁边是七擒孟获后,孟获跪拜投降时的雕像,这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运筹帷幄、经韬伟略而铸的吧。

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莫过于空城计,诸葛先生带着两个书童,焚香操琴,独坐城楼之上,一副悠闲之态竟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古镇自然少不了空城计中的城池,诸葛先生神情自若抚琴的雕塑,将他的睿智表现的淋漓尽致。而黑砖堆砌出来的城墙,仿佛还在嘲笑司马懿落荒而逃的狼狈之相,司马懿聪明一世,却因谨慎多疑的性格,错失了良机,正应了那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古语。

古色古香的小镇,将我们带回到三国的纷争,历史终极成为演绎,而我们也将成为岁月长河中的一粒砂石。那斑驳的城墙、檐角轻轻翘起的青瓦、褪色的红木和脚下的青石路,无论埋藏着多少秘密,它终将为后世诉说着古老而神奇的往事!

陈炉古镇散文随笔

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同学在一起小聚,无意间谈论起陈炉古镇的事,我只是默默的听,没有去回答他们的问题,让我显得很尴尬。久居铜川近五十年,竟然没有去过,真是遗憾。好在其中还有一个同窗也说没有去过陈炉,这样的尴尬局面才得以缓解。为此,我下决心一定去陈炉镇看看。

今年六月最后一天,星期日。早上起来的时候已经是烈日高照了,陈炉这个地方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游荡。和同学小聚回来,我就在网上把陈炉古镇粗略的查看了一下,原来是这样啊,很让人惊讶。今天就去认识一下陈炉古镇。

我从耀县出发,骑摩托车沿210国道北行。车行至铜川火车站南站后,便驶上了铜陈公路。陈炉古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东南15公里处,属于铜川市印台区管辖。地形为土石低山梁丘陵地貌,平均海拔1200米。当我停车伫立在陈炉古镇远处眺望的时候,我惊呆了,陈炉古镇就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大山坳里。东、南、北三面高,西面低,底部相对平坦,很像一个窑炉。除了西面没有人居住外,其它三面一层层、一排排都住满了人家。陈炉古镇

走进陈炉,人们都会诧异这里的墙,那是一道道用陶瓷罐罐垒砌的“罐罐”墙。依地而筑的窑洞,即是住所,又是制瓷作坊。通往陶户(这里的人种田的很少,大部分都是以制作陶瓷为业,所以称为陶户)家的小路,路面都是用不同颜色的陶瓷片铺成。虽说是小路,小车也可以过去,为得是让游客的车可以开进来。自打把陈炉列为国家名镇,现在的陶户,不是单一的制作瓷器,也开发了旅游服务,吃、住、游玩一条龙服务。他们的大门上方悬挂着“陶家乐”的字样。你可以到制陶作坊里,亲手去制作你喜欢的各种陶器,感受一下手工制作的乐趣。你的思想也可以通过陈炉古镇的时光隧道,把你带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感悟古代陶瓷艺人的心情。虽然两手泥巴,可是你的心是舒畅的,感情是快愉悦的。

“为什么叫陈炉,难道和姓陈的某个家族有关系吗?”我问“陶家乐”的主人。主人一听,很是惊讶,连忙说道:“不是,不是。看起来和姓陈的有关系,其实没有。”我不解地看着他。

“陈,就是铺开,摆放,陈列的意思。在宋朝的时候,这里到处都是烧制陶瓷的炉子,一个挨着一个,很是壮观,与陈姓是没有联系的。咱陈炉镇为什么这么有名气?就是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因陶瓷而留名。它是咱陕西乃至西北最大的制陶窑场,它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

我静心地听着。

“陈炉镇的诞生,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最早的耀州瓷产于现在的黄堡镇。目前考古发掘证明黄堡镇陶瓷烧造历史最早在唐代,北宋耀州窑是最红火的时候。为什么后来逐渐迁移到陈炉镇呢?众说纷纭。可能是当时的规模很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罢。瓷器不是什么土都可以烧制的',它是一种专用土,化学上把这种土称作高岭土,我们当地人把它叫做坩子土。黄堡是没有坩子土,当时交通不便,只能靠骡马的驮运来完成这项任务。随着黄堡镇陶瓷业的发展,似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在唐朝中叶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制陶艺人开始在盛产坩土的地方烧制瓷器,大大减少了运输的成本,这就是立地坡和上店两个地方。在这两个地方,现在依然可以看到古井、古寺古窑址,尤其是金元明清的瓷窑窑址。陈炉镇就在这两个地方的中间,这里的坩子土比立地坡和上店的都好,所以陈炉镇的窑炉日渐增多。

“黄堡镇的制瓷业在宋朝的时候达到鼎盛,后来很快衰败。陈炉镇的炉火燃烧了一千多年,直到今日还在燃烧。一会你们可以去看看。我们陈炉镇烧制的瓷器,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其制品有碗、盘、盆、罐、瓶、坛、灯、盒、炉、缸、瓮……太多了。我自己都不能说清楚陈炉镇到底烧制了多少种瓷器。陈炉最有名就是烧制的大老碗,个头大的惊人,比我们家的小盆还大,白底兰花甚是漂亮。假如你把它摆在家中的几案或书架上,会给你的居室增添几分文雅的情趣。很多文化人、喜欢瓷器的人临走的时候都会买上几个,正是因为老碗的硕大无比,送朋友是最好的礼物,高雅而不俗气。青花大老碗只有咱陕西陈炉镇的窑炉烧制,全国仅此一家……”

“陶家乐”的主人如数家珍地给我们几个吃饭的客人讲着,眉宇间露出一种自豪的喜悦。他说的这些,大都是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我见过不少。只有陕西人的大脑里有“大老碗”的概念,我们平时吃饭用的大老碗和这种青花大老碗是两种形式,因为硕大,所以不能用手端着,它现在已经成为了工艺品。你会舍得把它拿来盛饭吗?不会的,因为它太漂亮了……陈炉的陶瓷以图案古朴浑厚,民间气息浓郁而著称。陈炉烧的老碗、蒸碗、搅盘,人们都要用它;陈炉烧的黑釉敦子,人们用它灌油、灌醋、灌酱油;陈炉烧的大缸大瓮,人们用它装粮食、盛水。可以说,陕西关中人的生活离不开陈炉烧的瓷器。

今天的陈炉,已经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它对于每一个有文化人的吸引力那就是陶瓷。作为继黄堡以后的东方陶瓷古镇,陈炉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了立地坡、上店等周边的所有古窑场。

到陈炉旅游,首先要看当地人家的庭院。陈炉人家的庭院最大的特色是窑洞和院墙。陈炉人生在窑洞,长在窑洞,生活在窑洞,劳作在窑洞;窑洞里有陈炉人的爱,也有恨;窑洞里有陈炉人的快乐,也有苦闷;窑洞是陈炉古镇人心灵的世界,也是陈炉人陶瓷世界的心灵。每一排有三孔窑洞,窑洞前面有厦子房,厦子房一般不住人,然后把窑洞前三面围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一个家庭世界就成立了。走进窑洞,家家的陈列和摆设大致都差不多。一个可以睡下七、八个人的大火炕,占据了窑洞里面很大的地方。炕的对面是一张桌子,桌子的两边分别各摆放着一把椅子;桌子上只有一套茶具,桌面上显得很整洁;茶具是专为自己烧制的。火炕的那一头,就是面向窑洞后墙的地方,灶台和火炕紧紧的连在一起。冬天在这做饭,炕也就自然的热起来。窑洞的最里面,摆放着衣柜和面柜。陈炉人喜欢吃面,所以家家都有一张硕大的案板,平平的摆放在窑洞里。还有一个就是陈炉人引以自豪的大缸,里面装满了水。好多年前的火炕都是土炕,夏天易生跳蚤。现在的炕完全变样了,四周都是用瓷砖拼对而成,令人清新整洁。为什么现在陈炉人还喜欢居住窑洞呢?有些人只知道冬暖夏凉,这只能算说对了一部分,主要是和陶瓷有着密切的关系。

陈炉人做碗都在窑洞里,泥汰尽洗润,就拿到窑洞里和泥,拉坯、成型、晾干、刻花,一道道工序都是在窑洞里完成后送往窑炉,给泥土以火,给泥土以生命,一件件陶瓷作品就完成了。窑洞里的温度变化不大,对成型的泥坯不能暴晒,需要阴干,窑洞是最好的地方,这可能就是陈炉人喜欢住窑洞的缘故吧。

陈炉人庭院的围墙,都是用罐罐围砌起来的,这些罐罐都是烧制报废的。从一个个窑院前走过,从一条条小路蜿蜒而上,在一层层参差的窑洞前徜徉,在一处处苍崖碧树前驻足,那一堵堵、一圈圈造型各异的罐罐墙,就像一幅幅油画展现在你面前。罐罐墙是裸体的,不需要装饰,没有人为涂抹的色彩,但在人们的视觉里,是那样的完美和谐,没有一丝的羞涩感,更加体现了秦人的粗犷和豁达。罐罐垒墙是陈炉人的发明,于是罐罐墙就成为东方陶瓷古镇陈炉的一个特色。走遍华夏大地,只有在这里可以看见这奇妙神奇的景观。陈炉人的确很聪明,他们不但用罐罐垒砌墙院,还用废弃的瓷片铺设小路,曲径通幽,很是优雅;铺就的大道,车马皆宜,既美观又方便了阴雨天行人的出行。家家的窑顶上都有罐罐的风景。在陈炉陶瓷厂的护坡上用费瓷片拼对的四个大字“美在陈炉”,看罢,让人思绪万千……只有亲自到陈炉古镇,你才会看到这样的风景,如果凭你的大脑去想象,你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想象地到的。古镇以外的人是不会知道古镇的奥妙,你最好还是亲临陈炉古镇。

当夕阳西下,我仍站在远处眺望古镇的时候,古镇变了。在夕阳的照射下整座山镇由于陶瓷色彩的相互映衬,笼罩在一片五彩斑斓的光芒中;到了夜晚,烧制陶瓷的炉火格外艳丽,将整个古镇映衬的神秘妖娆。

近二十年来,在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下,陈炉镇的制瓷业一度萧条,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年纪大的“匠人”相继去世,使得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统陶瓷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急需抢救。希望“炉山不夜”的美景能继续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可以看见古镇陈炉的神韵。

陈炉古镇在地图上虽说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是,其内涵、知名度和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它自身。它是古陶瓷的活化石;它是我们北方陶瓷历史的发展和见证;它是留给后人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它让我们也看到了秦人的聪明和智慧。

祝愿古镇陈炉的炉火越烧越旺。

雨雪下的古镇的散文随笔

悄悄地,悄悄地雨夹着雪就来到了,无声又无响,静静地从窗外走过,宛如溪水很轻轻地流过了沙地和草滩。撑一把伞走出了家门,一条小小的巷子,南向也不过百来米的长度,缓缓地吹来了初春的风。

风是柔顺的,捎带着一丝丝寒意,拽走了枝上一两片残叶,在空中悠悠地飞起,又落下,落下了,又被稍大的风托着,向更远的地方飘去。灰暗的天空下,雨和雪一起飘荡,很透明,如母亲手中的绣花针,一根根的线都织成了地面去。

雨水很细小,倘若不去细看,都辨认不出来;雪则是绽放的梨花一样,很洁白,也小巧,随着风一起飘落在地面,又很快地被雨水消融了。古镇的路道修了破,破了又再修,还是不太平整,很多的路面都有坑,积了一些雨雪水。有车族不知是显摆还是故意地炫耀,都从有水的坑坑洼洼处驶过,污脏的水被溅起,就向两侧飞去。躲不及的行人,就会弄脏了衣裤,想要去责备,或者咒骂时,车子早开远了。

到了最繁华的街道上,平常很热闹,如今雨雪一落,很多的人都不想出门,即使在街上行走的人,也极不情愿地在屋檐下行走,或者和我一样撑一把伞,独自地慢腾腾地走路。街上的汽车越来越少了,回家来过年的人如侯鸟一样,都飞向了各自工作或者打工的地方去。

很少看古镇的风貌,或者看了也不往记忆里去添加片段,所以,对古镇的印象是肤浅的,也是支离破碎的。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家,以及家的周围的景观,很少去欣赏古镇的风景,或者到处走一走看一下古镇的变化。

今天倒有闲情逸致了,就站在单位三楼的办公室里,向北面望去。眼前所见到的便是古镇的景况了,除了一些旧式的矮房,远处的一片就是新开发的商品房,而且还有高层的楼群,据说有电梯,这给古镇带来了新的生机,只是一直未见那里亮过灯光。

一直未停歇的雨和雪在空中飞扬,纷纷地在眼前飞过,又落到了各个角落。天空依然是灰蒙蒙的,看不到一只鸟儿在空中飞翔。原先的一些绿树都找不到了,估计被砍光了,或者为了多砌一些商品房,就忍痛割爱地让绿色退出古镇值钱的地段。

古镇能够开发的地段很多,但最有价值本来是在南面这一块,如今中心转移了,或者是为了给开发商带去商机,出了面,把个繁华和昌盛的.一条街道隔成了几段路道,造成了很多的不便,而且经常地堵车。

站在窗边看雨雪中的古镇,心里有失落,也有一些安慰,毕竟这些年古镇有了变化。也不管是为了什么而改变,或者给某些人带去了什么,反正路道多了,桥也有了几座,这便是古镇的另一道亮丽的风景了。

去年开了一家大型的超市,南面这三家超市受到了影响,都受损严重的。古镇的工业并不发达,要不是商业好一些,估计古镇早被别的乡镇吞并了。远远地可以看得到超市,到了傍晚五点左右,灯光就会亮堂堂的,如天空中的星星一样,闪出很迷人的光泽。

雨和雪还在落着,飘着,到了下班的点,我一一地关了电脑,再去关了办公室的门,就走出了单位,来到了大街上。此时天空还未曾变暗,还有一些亮色,借助着亮光,可以看到空中飞落的雪粒。虽然稀疏和少量,但要走到了家,身上也会沾满了许多的,会弄湿了衣服,所以,我又撑起了伞,向家走去。

古镇情怀记多少散文随笔

自从十几年前去过了苏州,游过了园林,徜徉过山塘,集会于神仙街,就深深的迷恋了江南古镇,恋小桥流水,恋老树昏鸦,恋那种亦古亦今的迷失。

于是,几乎走遍了江南的古镇街间。从招嫁楼,到七宝,到南翔,到泗泾,到枫泾,金泽、练塘,朱家角,到千灯,锦溪,同里,周庄,西塘,乌镇,惠山。穿行于这些大致相似又各有情致的古镇,常常忘记今夕何夕,久了,总觉得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

古镇,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历史。岁月的脚步轻轻,历史的印迹重重。

喜欢古镇,是为了体味那种不同时空的物貌人情,而每每看到古旧的房屋里陈列着冰箱,液晶电视,空调,桌上有电脑,电饭煲等电器设备,窗前摆放着舒蕾,飘柔,门外有电信的宽带箱,就倍感失落,情感上难以接受这种融合。仔细想想,我想体味古镇那种昔日的繁华,所以我喜欢热闹的古镇,人来人往,商业发达,而这些势必融合了现代人的理念,生活方式,繁华中迷失了什么;而那些安静的古镇,或依然有人生活着,或已经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却也让我于安静中有了丝丝的落寞。我不是文人或艺术家,安静给不了我灵感。于是,我觉得自己是在叶公好龙。

记得在惠山古镇,深宅大院,岁月沧桑,唯有墙上的字牌注解,让游客了解,仅是如是说,独坐在静谧的大院中,倚栏,仰视高檐残塬,心静如水,倏忽间依稀看到有古时装扮的人从昏暗的深堂里踱出,近了、近了,仿佛要握手、却似灵魂被惊醒、似南柯一梦,后背有凉意,头顶却是暖暖的`阳光,其实,谁都回不去谁的世界!现在,不敢独自走进旧时的院落,不敢触碰那墙,那门,不敢踏上咯吱咯吱的木梯,只为不想惊扰这些古老的岁月的魂。彼时的古镇彼时的情怀,已是流年似水,今时的古镇今时的人们,也只是活在自己的故事中,古,是一种美好的奢侈的愿望!

国庆长假,女儿说,她想要去看看古镇,因为她也喜欢那种旧宅子的感觉。我挺感动,说明女儿长大了,可以看懂江南,或者想要看懂江南。于我而言,江南不是简单的一水一桥,一石一瓦,江南是一碗粥,融进了浓浓的千古文人情怀的粥,粥里有甜美,更多的是沉淀!带着女儿,走过布满青苔的石板桥,穿过幽深斑驳的长廊,走进旧宅深院,透过天井望向那片天,用心体味那种“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浮华,留在心底的,或许有很多细腻的,无以言表的情愫。

不过,真的很美!

于是,总是情难自禁,在阴雨霏霏时,在春暖花开时,一定要去古镇走一走,静静的,不需要更多的言语,只是要从青石板的路上踏过,从斑驳青苔的拱桥上走过,在扶风垂柳边驻足,在古稀老者的目光中微笑。

情怀,就这样,一次次的,沉淀!长亭外,古道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