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

与南朝有关的诗句合集100条

日期:2023年05月07日 分类:励志名言

石榴裙出于南朝梁元帝诗词

“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形容男人拜倒在女人脚下不能自拔。那么,石榴裙是什么裙?男人何以“拜倒在石榴裙下”呢。

“石榴裙”本是古代女子所穿的绣石榴花的大红裙子,一说是红艳颜色的长裙。“石榴裙”一词,最早出于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所着《乌栖曲》,其中“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句,用来形容美丽女子亭亭玉立的迷人风韵。后来,“石榴裙”便成美女的代名词。

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石榴裙更成为年轻女子极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上至天平公主、杨贵妃,下至普通民间女子都喜色如石榴红,不染其他杂颜色的飘逸长裙,也留下许多称赞女性美的“石榴裙”诗。唐朝的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诗人韦应物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韦庄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大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曾描写一位色艺双绝的弹琵琶女子:“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诗中的“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

有关石榴裙的传说,最有名的.莫过于有关杨贵妃的了。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唐明皇在华清宫附近种了不少石榴供她观赏。唐明皇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到杨贵妃口中。朝中大臣对此很是看不过去,对杨贵妃怨言日生,杨贵妃为此很不高兴。一天,唐明皇邀群臣宴会,请杨贵妃弹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把一根弦弄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唐明皇忙问是什么原因,杨贵妃乘机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故把弦弄断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话,于是降下旨意: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贵妃均须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

还有另一说,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贵妃献舞助兴。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要求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众臣无奈,凡见到杨贵妃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下跪使礼。因为杨贵妃平日总喜欢穿绣有石榴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话来开玩笑。于是,便有“跪拜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至今。

李商隐《南朝》原文赏析

【作品简介】

《南朝》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26首。本篇将宋、齐、梁、陈四朝作为整体加以歌咏。张采田认为系于大中十一年商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时作。

【原文】

南朝

作者:唐·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注释】

①本篇将宋、齐、梁、陈四朝作为整体加以歌咏。张采田认为系于大中十一年商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时作。

②玄武湖:在今江苏南京市。原为北湖,宋元嘉中,湖中有黑龙见,改名。见宋·徐爰《释问》。《宋书·文帝纪》:元嘉二十三年筑北堤,立玄武湖。

③埭(dài):水堰。据《南史·武穆裴皇后传》,齐武帝常游琅琊城,宫人随从,很早出发,到玄武湖北埭时鸡始鸣,故称鸡鸣埭。绣襦:指宫女。回:犹“重来”。

④《南史·张贵妃传》:“(陈)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江乐》等,其略云:‘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大抵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缤之容色。”

⑤《南.史·齐本纪》:“(齐后主)又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

⑥《南史·陈后主本纪》:隋文帝令大造战船,人请密之。文帝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柹于江,若彼能改,吾又何求?”,柹(fèi):削下的小木片。敌国:指隋。

⑦前朝神庙:指陈朝三祖的`宗庙。烟煤:屋顶上的烟尘。陈后主即位五年,惑于酒色,不祠宗庙,见《资治通鉴》卷一七六。

⑧《南史·张贵妃传》:“以宫人有文学者袁大舍等为女学士,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颜:全诗校:“一作莲。”

⑨江令:指江总,陈时为尚书令。《南史》本传说他“既当权任宰,不亲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与陈孔暄、孔范等余人,当时谓之押客”。

【赏析】

本篇将宋、齐、梁、陈四朝作为整体加以歌咏。张采田认为系于大中十一年商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时作。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陋室铭》到底出于谁人之手?

导语:《陋室铭》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但其到底出于谁人之手却是有争议。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陋室铭》作者的'文章,欢迎阅读!

传统名篇《陋室铭》的作者,诸家选集如《刘梦得文集》《历代散文选》《古文选译》均认定是唐代的刘禹锡,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编者随声附和,教师便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流讹至今。

查《中国人名大辞典》刘禹锡小传:“登贞元进士弘词二科。官监察御史。以附王叔文,坐贬朗州司马,作《竹枝辞》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久之召还。又以作《玄都观》诗,语涉讥忿。出为播州刺史,易连州,又徙夔州。后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集贤直学士,复刺苏州。再迁太子宾客。禹锡恃才而废,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尤精,白居易推为诗豪。会昌中加检校礼部尚书卒。有《刘宾客文集》及《外集》。”传中只言刘禹锡作《竹枝辞》及《玄都观》诗,未提及《陋室铭》。作《竹枝辞》的心境与当时遭贬斥的处境相吻合。据《新唐书》卷一六八本传记载:“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辞》……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刘禹锡被谪贬到朗州,其遭遇处境与屈原相似,故仿《九歌》作《竹枝辞》以屈原自况,完全切合客观实际。倘若作有《陋室铭》,应收入《刘宾客文集》或《外集》,但此二集中未见此文。

《陋室铭》到底出于谁人之手呢?

查《中国人名大辞典》905页崔沔小传:“崔沔,唐长安人,字善冲。擢进士,举贤良方正第。岑羲(侍中)深器之,曰:‘今郗诜也。’沔深明《礼经》,详定宗庙笾豆之数及六亲服法,多所建议。性俭约,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卒谥‘孝’。”原来《陋室铭》的真正作者是崔沔。仅此不足为据,再查《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性情敦厚,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玄宗时官左散骑常侍,秘书监,太子宾客。沔深明《礼经》,……性俭约自恃,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中国人名大辞典》崔沔传源于史料《新唐书》,确凿无疑。以崔沔的才华、生世、秉性“俭约”“不治居宅”,作《陋室铭》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切合实情的。

准上,《陋室铭》的真正作者并非刘禹锡,而是崔沔,应该匡谬除讹,还史料的本来面目。

出于桃花源记的成语

桃花源记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世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那么,出于桃花源记的成语有哪些呢?下面跟小编来看一下!

出于桃花源记的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乃不知有汉 、不足为外人道也 、鸡犬相闻、 无人问津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旳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旳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旳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旳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旳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旳尽头。

桃林旳尽头就是溪水旳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旳是)一片平坦宽广旳土地,一排排整齐旳房舍。还有肥沃旳田地、美丽旳池沼,桑树竹林之类旳。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旳穿戴跟桃花源以外旳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旳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旳。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旳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旳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旳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旳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旳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旳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旳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旳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旳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旳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旳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旳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旳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旳人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