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

幽州马客吟歌辞诗句精选50条

日期:2023年07月04日 分类:励志名言

李白《猛虎行》原文翻译注释

《猛虎行》作品介绍

《猛虎行》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37首。《猛虎行》,乐府平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词六·猛虎行》郭茂倩题解:古辞曰:“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后以此题为诗者,或写客行,或写功业未建的苦闷,或以猛虎喻苛政。

《猛虎行》原文

猛虎行

作者:唐·李白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紵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猛虎行》注释

1、断肠句:《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见《古风》二十二注1.

2、雍门琴:春秋齐城门名。据汉刘向《说苑·善说》,战国时齐人子周居雍门,曾以琴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子周引琴而鼓,于是孟尝君涕泣増哀,下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3、旌旗句:言河南、河北两道均陷于安禄山叛军之手。旌旗缤纷,言叛军势盛。

4、秦人句:谓中原及关中军民为叛军所蹂躏。秦人代指中原和关中广大军民。燕地代指叛军。

5、胡马句:谓叛军占领唐东都洛阳。安禄山是胡人,故称其叛军为胡马。翻,反而,表示意想不到和心理上难以接受。

6、一输一失句:谓军事上失败,决策上失误,致使官军一败涂地。军事上失败指封常清、高仙芝先后失败退守。决策上失误指唐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斩封常清、高仙芝于军中,致使潼关无兵把守。

7、朝降句:指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于敌后,河北诸郡响应。时才八日,史思明、蔡希德引兵击诸郡,广平诸郡复为贼守。见《资治通鉴》。

8、巨鳌二句:谓安禄山叛军未平,天下纷扰,不得安宁。巨鳌喻安禄山;鱼龙喻朝野上下。

《猛虎行》赏析

《猛虎行》为乐府诗旧题。《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古辞云:“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

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晋人陆机、谢惠连都赋有《猛虎行》诗,都表现行役苦辛,志士不因艰险改节。李白以此题写自己安史之乱后的遭遇。公元756(至德元年)春天,李白因避安史之乱,离开宣城南赴剡中途中,遇大书法家张旭于溧阳(今江苏溧阳),作此诗以赠张。

全诗共分三段。从开始至“鱼龙奔走安得宁”为第一段,叙述安禄山攻占东都洛阳,劫掠中原的暴行及诗人眼见河山破碎,社稷危亡,生灵涂炭,忧心如焚的思想感情。《猛虎行》,一作《猛虎吟》,古乐府曲调名,诗中将安禄山叛军比做吃人的猛虎。对安史叛乱,大唐帝国危在旦夕的局势,诗人十分焦虑。他肠断泪下,不是因为古乐府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的忧伤曲调勾起了他的故乡之思;也并非因为听了像战国时的音乐家雍门子周那样的高手所弹的凄楚动人的琴声而触动了他个人的伤心之事。而是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灾难痛哭。以下八句写胡兵掳掠洛阳,时局混乱,国衰民亡的惨状,亦即诗人伤心的原因。“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两河道”,指唐代的河南道和河北道,即现在的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和辽宁省部分地区。

安禄山叛乱时,河北道、河南道相继陷落,被胡人所占领。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朝廷派大将高仙芝率兵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抵抗,被安史乱军所败,成了安禄山的俘虏,因为他的部下多是关中人(即秦人),禄山的军队多是燕人,因此说“秦人半为燕地囚”;东都陷落,胡骑遍于市郊,故而说“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是指高仙芝因兵败于安禄山(故云“一输”),明皇闻此大怒,命宦官边令诚斩高仙芝于军中。高仙芝不战而退,退守潼关,乃出于保卫长安的战略考虑,而唐明皇听信宦官谗言,草率杀掉干城大将,是极失策的(故云“一失”)。“关下兵”,指退守潼关的军队。公元756年(至德元年)旧历十二月,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贼,河北十七郡皆归朝廷,等到颜杲卿被安史乱军攻陷,河北诸郡又复归贼手,故云“朝降夕叛”。“幽蓟城”指唐河北道的幽州、蓟州(均在今河北、辽宁地区)等地的.城池。安史乱军如海中的巨鳌,搅得海水翻滚,以致海中的鱼龙(指唐朝的军民百姓)奔走不宁,此所谓:“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第一段将洛阳沦陷后敌焰猖狂,天下罹乱的情景及诗人忧心如焚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

从“颇似楚汉时”至“绕床三匝呼一掷”为第二段。此段借张良、韩信未遇的故事,抒发诗人身遭乱世,不为昏庸的统治者任用,虽胸怀“王霸大略”、匡世济民之术,也无处施展,无奈随逃难的人群“窜身南国”的感慨。安史乱军来势凶猛,东都洛阳很快沦陷,战争的局势颇似楚汉相争时,呈拉锯状态。这使李白联想起历史上决定汉朝命运的杰出的谋臣和大将——张良和韩信来。他们在未遭君臣际遇之时,境况也与自己目前的状况差不多。张良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误中副车,被秦追捕,他只能更名改姓,亡命下邳(今江苏邳县),在下邳圮上遇黄石公,授他《太公兵法》。韩信最初在淮阴(今江苏淮阴)市曾受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无以为生,钓于城下。受漂絮的老妇的饭食充饥。后来韩信投汉,汉高祖一开始也未重用他,他月夜逃亡,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

像张良和韩信这样的贤才智士,尚且有困顿不遇之时,像汉高祖那样的明君,还有不明之时,“今时亦弃青云士”就不足为怪了。李白在安史之乱未发前,就曾单身匹马闯幽州,探安禄山虚实。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曾三入长安,欲向朝廷报告安禄山欲反叛的情状,无奈唐玄宗十分昏聩,凡是告安禄山欲反的人,都被送给安禄山发落。李白因此“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了。传说龙的颈下有逆鳞径尺,若触动他的逆鳞,则必怒而伤人,这里以此喻皇帝喜怒无常,不喜听批评意见,暗示唐玄宗、肃宗决非是汉高祖那样的贤君明主。愤慨之馀,诗人只好“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很旷达,其实所表达的是对朝廷不用贤才的深切愤懑。诗人无事可做,只好在诸侯门里做客。刚刚在宣城太守家里做筵上客,此时又在溧阳府上当座上宾。自己的满腔豪情和壮志无处抒发,唯有在赌博场中吆五喝六,搏髀大呼,以快壮心,一吐愤懑。

从“楚人每道张旭奇”至诗末为第三段。前六句盛赞大书法家张旭的才能和为人,后六句写在溧阳酒楼和众宾客及张旭饮宴的情景,最后两句写自己欲钓鳌东海的胸襟和抱负,表达自己壮志未已,仍旧伺机报国立功的思想。张旭是李白的好友,在长安时,他们曾与贺知章、崔宗之等人有过“饮中八仙”之游。

张旭不但因善书被尊为“草圣”,而且胸怀大志,“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是写他不但深得吴郡的地方长官的赏识,而且甚为海内雄侠所钦佩。因张旭做过常熟县尉,因此诗中将他与曾做过沛中吏的汉初大臣萧何、曹参相比,称他将来也会有风云际会“攀龙附凤”之时,干出一番事业来。这几句话虽是祝愿张旭的,其中也有诗人自期的意味。后几句点明和张旭等人宴别的时间和地点,及席上轻歌曼舞、挝鼓欢饮的热闹场面。最后向张旭等人赠别,表示自己要像《庄子》中的神人任公子一样去钓鳌东海,施展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

《庄子·外物篇》中所说的任公子所钓的“大鱼”“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就是指此诗开始所说的使得海水震动的“巨鳌”,或诗中屡提起的“长鲸”。“巨鳌”和“长鲸”在李白诗中很多地方都是指安史叛军的。因此,东海钓鳌,当喻指寻找平叛报国机会。

这首长篇歌行,虽然是信笔写来,其实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精品。其结构是颇具匠心。王琦曾评此诗说:“首尾一贯,脉络分明,浩气神行,浑然无迹。”

《猛虎行》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猛虎行》繁体对照

卷165_37猛虎行(此詩蕭士赟雲是僞作)李白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腸斷非關隴頭水,

淚下不爲雍門琴。旌旗缤紛兩河道,戰鼓驚山欲顛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馬翻銜洛陽草。壹輸壹失關下兵,

朝降夕叛幽薊城。巨鳌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甯。

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

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

來投漂母作主人。賢哲棲棲古如此,今時亦棄青雲士。

有策不敢犯龍鱗,竄身南國避胡塵。寶書玉劍挂高閣,

金鞍駿馬散故人。昨日方爲宣城客,掣鈴交通二千石。

有時六博快壯心,繞床三匝呼壹擲。楚人每道張旭奇,

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

蕭曹曾作沛中吏,攀龍附鳳當有時。溧陽酒樓三月春,

楊花茫茫愁殺人。胡雛綠眼吹玉笛,吳歌白纻飛梁塵。

丈夫相見且爲樂,槌牛撾鼓會匈e。我從此去釣東海,

得魚笑寄情相親。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翻译注释

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噫吁嚱!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跹也豢膳省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解

1、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2、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旧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

3、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4、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5、六龙回日: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此指高标阻住了六龙,只得回车。

6、高标:立木为表记,其最高处叫标,也即这一带高山的标志。

7、扪参句:意谓山高入天,竟至可以伸手摸到一路所见星辰。古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并以天象所示来占卜地上属邑之吉凶。秦属井宿分野,蜀属参宿分里。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8、子规:杜鹃鸟,蜀地最多。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啼声悲凄。

9、锦城:即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

10、咨嗟:叹息。

译文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跹疑降朗翟谀岩缘桥剩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

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

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只要一人把守,

千军万马也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

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

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赏析 李白的诗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李白《襄阳曲四首》原文翻译注释

《襄阳曲四首》作品介绍

《襄阳曲四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32首。这四首《襄阳曲》作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三十四岁,游襄阳,结识韩朝宗。李白在襄阳所写的这几首诗,既可见其性情,又可见其诗风。在襄岘汉水的背景之下,一个怀着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栩栩如生。最后一首中“莫看”,“且醉”二句,是痛苦的潇洒。

《襄阳曲四首》原文

襄阳曲四首①

作者:唐·李白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②。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山公醉酒时③,酩酊襄阳下。头上白接篱④,倒着还骑马。

岘山临汉江,水渌沙如雪。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⑤。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襄阳曲四首》注释

①襄阳曲:乐府杂歌谣辞。

②白铜鞮:歌名。相传为梁武帝所制。一说为南朝童谣名,流行于襄阳一带。

③山公:即山简。晋代人,字季伦。“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但他不理政务,只知饮酒游乐,故时人编了首《山公歌》。后成为流行在襄阳一带的一首儿歌。这首歌诙谐有趣,广为流传,常被游历襄阳的文人墨客所引用。

④白接篱:白色的头巾。山简每喝醉了酒,总是倒戴着头巾,倒骑着马回家。

⑤堕泪碑:在襄阳岘首山。《晋书·羊祜传》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羊祜死后,为纪念他的政绩,“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食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襄阳曲四首》赏析

这四首《襄阳曲》作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三十四岁,游襄阳,结识韩朝宗。李白在襄阳所写的这几首诗,既可见其性情,又可见其诗风。在襄岘汉水的背景之下,一个怀着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栩栩如生。最后一首中“莫看”,“且醉”二句,是痛苦的潇洒。

《襄阳曲四首》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繁体对照

襄陽曲四首

作者:唐·李白

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鞮。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山公醉酒時,酩酊高陽下。頭上白接籬,倒著還騎馬。

岘山臨漢江,水綠沙如雪。上有墮淚碑,青苔久磨滅。

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山公欲上馬,笑殺襄陽兒。

李白猛虎行唐诗原文及赏析

猛虎行

李白

朝作猛虎行,

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

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

战鼓惊山欲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

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

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

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

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

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

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

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

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

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玉剑挂高阁,

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

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

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

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皆顾盼,

四海雄侠两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

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

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

吴歌白紵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

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

得鱼笑寄情相亲。

李白诗鉴赏

《猛虎行》为乐府诗旧题。《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古辞云:“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

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晋人陆机、谢惠连都赋有《猛虎行》诗,都表现行役苦辛,志士不因艰险改节。李白以此题写自己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至德元年(756)春天,李白因避安史之乱,离开宣城南赴剡中途中,遇大书法家张旭于慄阳(今江苏慄阳),作此诗以赠张。

全诗共分三段。从开始至“鱼龙奔走安得宁”为第一段,叙述安禄山攻占东都洛阳,劫掠中原的暴行及诗人眼见河山破碎,社稷危亡,生灵涂炭,忧心如焚的思想感情。《猛虎行》,一作《猛虎吟》,古乐府曲调名,诗中将安禄山叛军比做吃人的猛虎。对安史叛乱,大唐帝国危在旦夕的局势,诗人十分焦虑。他肠断泪下,不是因为古乐府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的忧伤曲调勾起了他的故乡之思;也并非因为听了象战国时的音乐家雍门子周那样的高手所弹的凄楚动人的琴声而触动了他个人的伤心之事。而是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灾难痛哭。以下八句写胡兵掳掠洛阳,时局混乱,国衰民亡的惨状,亦即诗人伤心的原因。“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两河道”,指唐代的河南道和河北道,即现在的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和辽宁省部分地区。

安禄山叛乱时,河北道、河南道相继陷落,被胡人所占领。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朝廷派大将高仙芝率兵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抵抗,被安史乱军所败,成了安禄山的俘虏,因为他的部下多是关中人(即秦人),禄山的军队多是燕人,因此说“ 秦人半为燕地囚”; 东都陷落,胡骑遍于市郊,故而说“胡马翻衔洛阳草” 。

“ 一输一失关下兵” ,是指高仙芝因兵败于安禄山(故云“一输”),明皇闻此大怒,命宦官边令诚斩高仙芝于军中。高仙芝不战而退,退守潼关,乃出于保卫长安的战略考虑,而唐明皇听信宦官谗言,草率杀掉干城大将,是极失策的(故云“一失”)。“关下兵”,指退守潼关的军队。至德元年(756)十二月,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贼,河北十七郡皆归朝廷,等到颜杲卿被安史乱军攻陷,河北诸郡又复归贼手,故云“朝降夕叛”。“幽蓟城”指唐河北道的幽州、蓟州(均在今河北、辽宁地区)等地的城池。安史乱军如海中的巨鳌,搅得海水翻滚,以致海中的鱼龙(指唐朝的军民百姓)奔走不宁,此所谓:“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第一段将洛阳沦陷后敌焰猖狂,天下罹乱的情景及诗人忧心如焚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

从“颇似楚汉时”至“绕床三匝呼一掷”为第二段。此段借张良、韩信未遇的故事,抒发诗人身遭乱世,不为昏庸的统治者任用,虽胸怀“王霸大略”、匡世济民之术,也无处施展,无奈随逃难的人群“窜身南国”的感慨。安史乱军来势凶猛,东都洛阳很快沦陷,战争的局势颇似楚汉相争时,呈拉锯状态。这使李白联想起历史上决定汉朝命运的杰出的谋臣和大将—— 张良和韩信来。他们在未遭君臣际遇之时,境况也与自己目前的状况差不多。张良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误中副车,被秦追捕,他只能更名改姓,亡命下邳(今江苏邳县),在下邳圮上遇黄石公,授他《太公兵法》。韩信最初在淮阴(今江苏淮阴)市曾受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无以为生,钓于城下。受漂絮的老妇的饭食充饥。后来韩信投汉,汉高祖一开始也未重用他,他月夜逃亡,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

象张良和韩信这样的贤才智士,尚且有困顿不遇之时,象汉高祖那样的明君,还有不明之时,“今时亦弃青云士”就不足为怪了。李白在安史之乱未发前,就曾单身匹马闯幽州,探安禄山虚实。天宝十三年曾三入长安,欲向朝廷报告安禄山欲反叛的情状,无奈唐玄宗十分昏聩,凡是告安禄山欲反的人,都被送给安禄山本人发落。李白因此“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了。传说龙的颈下有逆鳞径尺,若触动他的逆鳞,则必怒而伤人,这里以此喻皇帝喜怒无常,不喜听批评意见,暗示唐玄宗、肃宗决非是汉高祖那样的贤君明主。愤慨之馀,诗人只好“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很旷达,其实所表达的是对朝廷不用贤才的深切愤懑。诗人无事可做,只好在诸侯门里做客。昨天在宣城太守家里做筵上客,今天又在溧阳府上当座上宾。自己的满腔豪情和壮志无处抒发,唯有在场中吆五喝六,搏髀大呼,以快壮心,一吐愤懑。

从“楚人每道张旭奇”至诗末为第三段。前六句盛赞大书法家张旭的才能和为人,后六句写在溧阳酒楼和众宾客及张旭饮宴的情景,最后两句写自己欲钓鳌东海的胸襟和抱负,表达自己壮志未已,仍旧伺机报国立功的思想。张旭是李白的好友,在长安时,他们曾与贺知章、崔宗之等人有过“饮中八仙”之游。

张旭不但因善书被尊为“草圣”,而且胸怀大志,“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是写他不但深得吴郡的地方长官的赏识,而且甚为海内雄侠所钦佩。因张旭做过常熟县尉,因此诗中将他与曾做过沛中吏的汉初大臣萧何、曹参相比,称他将来也会有风云际会“攀龙附凤”之时,干出一番事业来。这几句话虽是祝愿张旭的,其中也有诗人自期的意味。后几句点明和张旭等人宴别的时间和地点,及席上轻歌曼舞、挝鼓欢饮的热闹场面。最后向张旭等人赠别,表示自己要象《庄子》中的神人任公子一样去钓鳌东海,施展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

《庄子·外物篇》中所说的任公子所钓的“大鱼”“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就是指此诗开始所说的使得海水震动的“巨鳌”,或诗中屡提起的“长鲸”。“巨鳌”和“长鲸”在李白诗中很多地方都是指安史叛军的。因此,东海钓鳌,当喻指寻找平叛报国机会。

这首长篇歌行,虽然是信笔写来,其实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精品。其结构是颇具匠心。王琦曾评此诗说:“首尾一贯,脉络分明,浩气神行,浑然无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