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

论语中有没有夸人的好句子汇总70条

日期:2023年07月05日 分类:励志名言

《论语》中的经典好句子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过犹不及

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当仁,不让于师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言必信,行必果

1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1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0.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9、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中的经典名言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小编收集了论语中的'经典名言,欢迎阅读。
 

1、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2、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5、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6、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7、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8、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9、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0、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2、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13、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4、 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15、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1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7、 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18、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19、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0、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1、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2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3、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2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5、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2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2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3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1、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3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3、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34、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3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38、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39、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1、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42、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43、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4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5、 巧言令色,鲜亦仁!

46、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9、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4、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5、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56、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57、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58、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中的文与质

读《论语》,不能不注意儒家对“文与质”关系的论述。

《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照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按照我的理解,“文”,顾名思义,是一个人外在的风度,所谓“文采”;“质”,是一个人内在的本性,所谓“气质”。儒家强调一个人外在风度和内在本性的统一,所谓“文质彬彬”,这是非常合乎儒家“道中庸”思想的。

儒家文质并重,是受到道家批评的。《论语·颜渊》中,引述一个叫棘子成的话,这个人问孔子弟子子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棘子成的思想就是当时流行的道家思想,也就是“重质轻文”的思想。子贡的回答很聪明,他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子贡进一步强调了儒家“文质一体”的思想,而且通过比喻将“文”的价值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说:“假如把虎豹去皮,那么它们和犬羊就没有区别了。”言外之意,正因为虎豹的斑纹,使它们区别于犬羊。“文”,怎么可以少呢?

但道家不这样看问题。庄子说,“虎豹之文来畋。”那意思是说,正因为虎豹有漂亮的皮毛,所以遭致杀身之祸。假如虎豹没有漂亮的皮毛,猎人们是不会捕杀他们的。庄子由此引申,做人,也不该有漂亮的纹饰。人有了漂亮的纹饰,就让自己从众人中凸显出来了,而这是很危险的。民间不是有“出头的椽子先烂”的说法吗?人最安全的状态,是“泯然众矣”的状态,而要做到“泯然众矣”,去掉外在的“纹饰”是重要的手段。

道家讲“明哲保身”,所以反对“文”。还不止此。《庄子·缮性》中,对儒家“重文”导致人心扰乱的事实做了尖锐的批评,他说:“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应该说,道家对儒家“重文”的批评,还是搔着了痒处的。中国人的确因为“重文”,有走向虚伪的倾向。《红楼梦》说王熙凤“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就是这样。庄子认为“文灭质”,也的确不是危言耸听。社会上的确有那样一套,很吃香。一个人,只要外在给人热情如火、礼数周到的印象,他在社会上就会很吃得开,不管这个人内在本性是否很自私很阴暗。我们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上很“重文轻质”,这一流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伤害很深,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文化遭受到最猛烈的抨击。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原始儒家,是讲“文质并重”的,我们批判儒家,应该指的是被官方化了的、被歪曲了的儒家,而不应该是原始儒家。

《论语》讲“文质彬彬”,那是非常好的。一个人,只有外在的风度和内在的善良、无私的本性有机结合,才可能接近完美。“文”与“质”如何结合?《论语·卫灵公》给出了答案: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这句话杨伯峻先生译为:“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真个是位君子呀!”

按照我的'理解,君子以“义”为质,以“礼、逊、信”为文,从而达到“文质彬彬”的高尚境界。孔子把“义”放在首位,可见在他心目中,“质”还是首要的,然后才是“文”。就像在他心目中,“仁”是首要的,然后才是“礼”。只不过,原始儒家的思想被官方化之后,实在也开始妖魔化,以致最终在社会上演变成了“重文轻质”的东西,走向虚伪,这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恢复儒家的本来面目,让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今天的中国人,外在的“文”和内在的“质”都有欠缺。就外在的“文”来说,言行粗鲁,不讲逊让,不讲诚信,不讲公共道德,随地吐痰,随地乱扔东西,不排队,随意损毁公物;就内在的“质”来说,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省意识,不是以“义”为质,而是以“利”为质,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做。所以,在当代社会,重提儒家的“文质彬彬”,讲求“文质并重”,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所以,弘扬儒家“文质彬彬”的思想非常必要。大家可能会有一种感觉,觉得魏晋时代,道家佛家思想居主流,人们不大会重“文”的,酒鬼刘伶不是奉行裸体主义的吗?那个时代似乎应该以“任诞”为主潮,其实不然。举《世说新语》中的一则很能说明问题: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由此可见,即使在魏晋时代,人们还是很反感放浪形骸的人,“名教中自有乐地”,应该代表当时社会中很大一部分的观点。所以,就像英国有所谓“Gentleman(绅士)”一样,中国人,也应该恢复“文质彬彬”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和谐完美,实在是需要“文质彬彬”的中国人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