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

台词教学理论润腔聚集100句

日期:2023年07月22日 分类:励志名言

《意外的台词》的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学习朗读课文。

4.体会文章主人公真实善良的品格和对弱者的'同情之心。

[教学建议]

1.一个看上去似乎有点迟钝的小学生,却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他努力要演好剧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最终竟违背了剧本的设计和导演的意图。因为,他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是他那高贵的善心,使他发出了令人惊异的呼喊。这似乎有点奇崛,但却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人性的规律。阅读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前提下,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

2.本课要继续进行朗读课文的训练。教师要逐步提高要求,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展开讨论。讨论时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要试图加以限制。认为华林演得好和演得不好,都有其道理,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不要强求一致。

3.“词句活动室”中的两个练习,第一题相对容易些,第二题稍有难度。括号里的提示,既是启发理解词语的意思,又是提出造句的要求,应引导学生认真思索,说出内容贴切、生动的句子来。

山雨课文的教学教案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准备课文插图的彩色挂图以及优美的轻音乐,以创设情境,辅助朗读。有条件的还可以剪辑制作类似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的录像片或简单的动画片段。

2、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教师无须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可以按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⑴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通过初读,使学生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在梳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可以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然后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这部分教学,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⑶ 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甚至可以摘录优美的句段。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也可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其他美文,丰富积累。

3、本课教学应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自读交流:

如,描写雨中山林的部分(第5~7自然段),从理解内容的角度看,可体会山雨连续不断地洒向山林的岩石、树叶、绿草,声音如“优雅的小曲”般动听,使山林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绿”之中;从体会表达的角度看,作者是通过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引发了独特的联想,采用比喻等手法写出了雨声的音韵美和山林的色彩美,把山雨写活了;从领悟情感的角度看,可以悟出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所以那绿色才能“流进眼睛”“流进心胸”。此外,要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4、有的学生囿于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对山雨、雨中山林的描写可能会有陌生之感。对此,教学中可引导他们一边读一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大胆想象,还可利用插图或影视资料为他们提供帮助。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山雨》教学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木兰诗》的教学建议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

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

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要点小结:第A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习:

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平 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的抗议。

3.教师示范评析。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意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4.指导分级选段品读,然后交流。

5.教师相机点投,形成统一要点。

为突破诗的剪裁艺术这一难点,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剪裁艺术主要表现为详略得当。

③快速默读全诗,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轮廓:纺线想心事准备出征恋别登程沙场征战得胜辞行荣归故里。

③把握木兰形象,细心探究:上述各情节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民歌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剪裁?

④组织学生交流,再归结要领。

接着是掌握重点:

1.关于对偶和排比

①运用识记法熟知定义要点。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

②采用比较法辨明差异。对偶和排比容易错位。如何辨明?应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加以比照。

③借助例句实际训练。

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该句显然不是对偶。因为两个句子仅字数相等,结构前后相去甚远见军帖是动宾短语,大点兵是偏正短语。

如果要品味排比句的修辞神韵,应在具体语境中选例、析例。

2.关于习诵

①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③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如:A.各个击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习诵);B.画面再现法(如三、六段,边读边联想情景);C.小组竞赛法(五至六人一组,用接龙方法背诵);D.自我检测法(在草稿纸上只写出每句的领头字,自己独立地诵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提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试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提示:

这首叙事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全诗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诗的开头四句,先写木兰坐在织布机上停织叹息的情况;接着,用四句问答的形式,自然民间入对征兵之事的叙述,昨夜见军帖,可见战事的紧急;大点兵可见征兵规模之大,战事的严重。十二、卷卷,都极言多,表明情势的急迫,父亲被征已不可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组排比句,照应前段,点明叹息的原因。接下去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表明木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抛头露面被视为非礼,而木兰却女扮男装,准备和男儿一起,奔赴战场。到这里,木兰的勇敢、果断的性格,已给读者留下了第一个鲜明的印象。

第二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

后面八句,是两组排比句。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第三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前面两句,写一路行军的情况。万里一词,显出路程之遥;关山度若飞,用夸张表现行军疾速,烘托了她威武、矫健的形象。

接着,抓住战地生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读者好像听到了寒风中阵阵的刁斗声,看到了冰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寒光熠。最后两句,前句写战争的激烈,以衬托木兰的骁勇和刚强。十年的征战,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多少回彻夜不眠,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尽管没有正面写怎样战斗,怎样生活,但在战场上战马飞驰的形象,却生动地概括了她十年战斗的生活,表明她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

第四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因战功卓著,木兰受到天子的接见,被加官晋级,赏赐了数不清的财物。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在前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同时,也为下面的辞官作了铺垫。

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第五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爷娘闻女来,以下三组排比句,写出听到木兰归来的喜讯后,家人的欢欣:父母出迎,姐姐理装,小弟宰猪羊,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开我东阁门,以下六个排比句,细述木兰归家后的一连串举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真切地表现了她的女性特征。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从出门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惊忙,衬托出木兰的不凡。

第六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安排辩我是雄雌,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全诗的思想意义。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理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而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藏视功名富贵的美富,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生动地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坚强、勇敢、蔑视官爵利禄的古代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时至今日,木兰的形象,还成为广大妇女引以自豪的榜样,成为鼓舞妇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此诗充满传奇色彩,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在选材、组材上注重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很值得我们借鉴。你能指出本诗的详略如何安排吗?

提示:

木兰既是普通劳动妇女,又是代父从军驰聘沙场的巾帼英雄,她立战功而不贪荣华富贵,甘愿回故里重过普通妇女的生活,这正是木兰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至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作者对木兰从军的缘由、惜别、辞官、还家铺叙得不厌其烦。

作为一个女儿家,和男子一样昼夜兼程奔赴前线,那艰难可想而知,作者用两组旦辞暮宿(至)诗句写出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同时连用两句不闻但闻,巧妙而细腻地刻画出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烘托出人物形象。

因为诗的重要不在于写战争本身,而在于讴歌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描述出征前的准备只用短短四句,描述战地生活只用六句,既写她跋山涉水、驰聘沙场,又写了战争的残酷及时间长,突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劳功高,从侧面表现人物,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木兰代父从军,凯旋还朝,她不图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生活,表现了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诗中详细地描绘了木兰回乡与家人团聚以及恢复女儿装时的喜悦之情,渲染了热烈的场面,这欢乐的气氛,充分了生活气息。

作者就是这样详略得当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人物的形象,刻画出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语,请积累本诗的一些重要字词。

示例:

1.多音字:

kě可以 hàn汗水 jiàn四溅

可 汗 溅

kè可汗 hán可汗 jiān溅溅

yàn燕子 zhù著作 qiǎng强大

燕 著 强 qiǎng勉强

yān燕山 zhuó穿着 jiàng倔强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词语补释: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所思,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忆与此同。

但闻:只听到。但,只。

胡骑鸣啾啾:胡人战马啾啾的叫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旧读(jì),这里作战马讲。现统读为qí。

寒光:清冷的月光。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动词,使驰,这里可译为骑上。

4.重点实词:

可所亿:思念 有爷名:父亲 市鞍马:买

戎机:军机,军事 朔气:北方的寒气 百千强: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作 扶将:扶持 花黄: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提示及答案:诗中屡次提到一些数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其实,十二是极言其多,十年不过是举个成数,都不能认作确实的数字。这样的运用数字,不拘泥事实,和开头写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结尾吟唱者的话,还有中间的东市买北市买、爷娘闻女来小弟闻两节,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诗歌的教学建议

一、诗歌,情动于心,莫贵乎真

在构成诗歌的各种因素中,情感是首要的决定性因素。高尔基说:“真的诗,往往是心底的诗,往往是心底的歌。”因此,我们可以说,情动于心,莫贵乎真,真情是诗歌的生命。

从诗歌具有抒情性这一点出发,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启发学生充分运用想象与联想,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歌形象中,充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她在鉴赏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引导学生体会出诗中对祖国灾难历史、严重现实的哀痛之情,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之情,历经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之情。在教学中,我以组为单位,进行了诗歌朗读比赛,还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了“欣赏诗歌名家名作”这一栏目,由学生通过朗读名人名作,表达出对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

二、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西清诗画》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昔人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盖画手能状而诗能言之。”只不过画是直接呈现形象,而诗是借助语言文字,使读者在想象中再造一种立体的,富有色彩的`具象。一般来说,一首成功的诗应该是一幅出色的画。古今诗歌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精品。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每一句都是绝好的图画。

根据诗中有画这一特点,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便启发其充分联想与想象,进入诗歌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要求学生创作诗意画,用画面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在教学课堂上设置了“诗情画意”这一栏目,将学生画得较好的诗意画用投影仪投射到大屏幕上展示,同时让学生做简短的口头赏析。其中根据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白居易的《琵琶行》、马致远的《秋思》等诗歌所创作的诗意画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音韵,行云流水,金声玉振

诗歌具有音乐性。现代诗人郭小川说:“在语言艺术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追根溯源,我国早期的诗歌是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后来舞蹈逐渐从诗歌中分离出去,音乐也逐渐独立,但诗歌与音乐仍然具有一种难解难分的亲缘关系,诗歌的语言仍然呈现出音乐美。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音乐美,我在教学上设置了“如诗如歌”这一栏目,让学生欣赏宋代词人姜夔谱曲、填词的歌曲《扬州慢》,来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此外,我还让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为诗歌配曲、演唱、演奏,让全体学生合唱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等。作为老师,我也积极参与,为学生演唱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等诗歌。诗歌的语言在朗读时要顺口流畅,欣赏时要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美。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感。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我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让学生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情和个性。

培根说:“诗歌使人巧慧。”诗歌是美的载体,广大教师应该在诗歌教学中充分挖掘出作品中美的因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诗歌中的情感美、理性美、画面美、音乐美等,从而通过诗歌的学习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健康的个性。

总之,诗歌是智慧的结晶,教师应该在诗歌教学中充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悟性和灵性,进而全面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