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

以示谢罪的诗句合集五篇

日期:2023年07月25日 分类:励志名言

曹操《短歌行》其二品读

引导语:曹操《短歌行 其二》这首诗用典丰富,感情敦厚,颇具古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一下这首诗。

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汉献帝自从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后,又将曹植等诸子封为侯爵。于是,有人认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太原商曜、汉中张鲁、关中马超、安定阳秋等将官一时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渊、徐晃、钟由等讨之。

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赞拜不名”是说,曹操朝拜汉献帝时,赞礼的人不直呼曹操的姓名,而是称呼他的官职,这是皇帝给大臣的一种特殊礼遇。在古代,臣子朝拜皇帝时,赞礼的人一般都是直呼姓名。“入朝不趋”是说,曹操上朝拜见汉献帝时可以不用疾步行走,这是给曹操的特殊待遇。在古代,臣子上朝时必须疾步行走以表示恭敬之心。“剑履上殿”是说,曹操可以佩戴着宝剑穿着鞋上朝,这是给曹操的特殊待遇。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须脱鞋,贵族、大臣佩剑,从秦朝时就开始规定,大臣上殿时不得佩剑。“如萧何故事”是说,像萧何那样行事。由于萧何的巨大贡献,汉高祖刘邦给了萧何诸多特殊待遇。

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汉献帝命令,魏公曹操位在其他诸王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金玺就是金制玉玺,赤绂就是红色的腰带,远游冠是一种帽子,“金玺、赤绂、远游冠”都是地位的象征。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汉献帝又加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汉献帝又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曹操不是天子,也使用了天子所用的那种旌旗。“警跸”是指古代天子出入时,所经过的路途需要侍卫警戒,清道止行,曹操也享有了这种待遇。到了十月,曹操的冠冕、车队配置也和皇帝很像了,尤其是把曹操的儿子曹丕立为太子了。

东吴孙权趁机派遣使臣上疏称臣,意在引起其他群雄对曹操的反感,揭穿所谓的曹操“实为汉贼”的本质,可是,曹操识破了这一阴谋,拒绝了孙权。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曹操做了这首《短歌行》,以表明自己的心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短歌行 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chang)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总揽全诗,为整首诗定下基调,这首诗赞美圣德。“周”指周朝。“西伯”是爵位名,也是称号。“昌”指姬昌,姬昌被封为西伯侯,后被追封为文王。“圣德”是指至高无上的道德。“怀此圣德”是说西伯侯姬昌具有至高无上的道德。《诗经》中有多处赞扬姬昌的圣德,比如“文王在上,於昭于天”“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等等。这联诗是说,周朝的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封为西伯侯,具有至高无上的道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借用孔子的话来强调西伯侯姬昌势力之强大。《论语·泰伯》有言:“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意思是说,商纣之时,殷商之地共分为九州,姬昌已将六州纳于自己的管辖之下,服从殷商政权的行政命令,按时向商人进贡,周人的德行真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水准啊。“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与当时三分天下曹操有二的形势很吻合,曹操借用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在于,之所以尚能保持刘汉统绪,是他在不遗余力而努力维护的结果。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讲西伯侯姬昌的实际表现。“奉”指贡品。“贡献”就是进贡的意思。“臣节”就是臣子的节操。这里的“隆”通“降”,是下、落之意,可以引申为减少、降低之意。这联诗是说,西伯侯姬昌准备好贡品,前来进贡,作为臣子的节操丝毫未减。这是姬昌“圣德”的表现之一。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将西伯侯姬昌因谗言而被拘禁,受到委屈。这句诗暗指一段历史:商纣王宠爱妲己,妲己妖媚无比,不仅受到纣王的宠爱,还受到了纣王的信任。凡是受到妲己喜欢的大臣,经过妲己美言,都得到提拔或重用,但凡妲己讨厌的大臣,经过妲己给纣王吹枕边风,都受到打压。西伯侯姬昌得知后,甚为叹息。商纣王的宗亲国崇国的崇侯虎在探听到西伯侯叹息纣王之事后,为了打压西伯侯,就将西伯侯叹息之事上告纣王,而且趁机向纣王进谗言:“西伯侯姬昌及其两个儿子姬发和姬旦都是圣人,如今周人在三位圣人的共同治理之下,势必强大,会威胁大王的统治。”纣王深以为是。于是,纣王下令逮捕西伯侯姬昌,并将其拘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并准备处死。后来,西伯侯的大臣闳夭、散宜生等人通过纣嬖臣费仲像纣王献言,进贡奇珍异品。在不断的努力下,西伯侯终被释放。这联诗是说,由于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西伯侯姬昌被囚禁在羑里,险些丧命。曹操引用这段历史的'用意在于,暗示他觉察出献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骑校尉伏完曾勾结董承密谋机会诛杀曹操的事情,借此表达自己的忠心。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讲西伯侯被释放之后受到的待遇。“赦原”是指赦免原来的罪过,虽然西伯侯没有什么罪过,但是商纣王既然要囚禁他就要找个借口,现在连这个借口也赦免了。“斧钺”是指古代按照军法,杀死有罪之人的兵器。《国语》有言:“大刑用兵甲,其次用斧钺。”意思是说,对于具有叛国罪的人,披甲聚兵而诛之,对于其他犯了死罪的人,用斧钺杀死。“斧钺”在这里代表在一定范围内行刑的权利。“专征”是指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等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可以进行征伐。据《竹书纪年》记载,商纣王三十三年,授予西伯侯姬昌专征的权力。这句诗是说,西伯侯姬昌被释放以后,不仅被赦免了罪过,还被赏赐诛杀奸人的斧钺,被授予对其他部落专征的权力。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下诏:“君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意思是,曹操明察并尊重法律,只要有明显罪过的,违反法纪的,曹操都可以诛杀。曹操在此举引用周文王的典故,实为表明自己虽有专征之权,但像文王那样,不会滥用权力。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描述西伯侯的后世影响与与当世地位。“为仲尼所称”是对上文引用的《论语·泰伯》之言:“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的总结。“达”是显达的意思。“达及德行”是说品德地位显示出来。这联诗是说,西伯侯姬昌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后世孔子的称赞,他的品德和地位在当时的诸侯之中显达出来。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描述西伯侯的做法与后世美名。“犹”是仍然的意思。“奉事”是侍候的意思,引申为臣服于、贡献于的意思。“殷”指商朝,商朝都城在殷。“其”指西伯侯。“美”指美德。这联诗是说,西伯侯姬昌虽然势力强大,仍然对商朝毕恭毕敬,后世人论述传扬西伯侯的美德。曹操借西伯侯的为人处事,表明自己的心声。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开始讲述齐桓公的例子,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声。“齐桓”就是指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周初功臣姜尚之后。“为霸之道”是指齐桓公在称霸过程中“尊王攘夷”的方针政策。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后,齐桓公在鲍叔牙等人的辅佐下,在与公子纠的皇位争夺中取得胜利。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力富强。齐桓公采用管仲的建议,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凭借强大的国力,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这联诗是说,作为第一位霸主的齐桓公功绩卓越,他称霸方式值得赞扬。曹操在此称赞齐桓公的功绩,实际就是要宣扬其“尊王攘夷”之道。曹操意在表明,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就是对齐桓公“尊王攘夷”谋略的发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描绘齐桓公的代表性功绩。“九合诸侯”是指齐桓公组织的九次重要的诸侯会盟。齐桓公的外交方针为“尊王攘夷”“取信诸侯”,在此基础上,团结中原诸侯,对抗楚国,先后组织了十五次诸侯会盟,其中,意义重大的有九次。“一匡天下”是指周襄王二年,即齐桓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50年),王子带勾结戎狄攻入东周都城洛阳,焚烧了东门。齐桓公派遣管仲与秦会盟商讨对策,并号令晋兵讨伐狄戎军队并戍守周室,成功解除了东周政权危机。这联诗是说,齐桓公联合诸侯平定中原,匡正天下,功绩卓著。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赞扬齐桓公称霸的方式。“兵车”代指武力和军事。这联诗强调,齐桓公匡正天下,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取信于其他诸侯以及自身的道德力量。通过这联诗,曹操想要表达的是,他也不想通过武力称霸天下。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描述齐桓公的性格特征,这也是他受到称赞的原因。“正”指正直、正派之意。“谲”指欺诈、耍手段的意思。管仲对齐桓公的评价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当时人称:“桓公为人,豁达有大度”。“归鲁之侵地常潜。归卫之侵地吉台,原始、柒里。归燕之侵地柴夫,吠狗。”这都是齐桓公“正而不谲”的明证。在周王室力量衰竭以后,中原地区的稳定有赖于齐桓公之力。这联诗是说,齐桓公为人正直,不使用手段欺诈别人,他的美德被后世称颂。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是借孔子的话,对齐桓公和管仲进行称赞。“夷吾”是管仲的字。《论语·宪问》中有言:“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与“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大致是说,齐桓公不诉诸武力而能九合诸侯,这是依靠管仲的谋略,真是仁慈啊。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直到今天民众仍受益于他们的恩赐,若没有管仲,我们还处在披散着头发衣不蔽体的野蛮社会中。这是孔子对齐桓公和管仲的高度赞扬。这联诗是说,孔子对齐桓公与管仲并称赞扬,民众受到了他们的恩惠。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讲周天子对齐桓公的赏赐。“胙”是指祭祀时用的肉。“庙胙”是指周王室的祖庙里祭祀时用的肉,这是荣誉的象征。“无下拜”是指朝见天子时不用下拜,这算是一种豁免权或赏赐。由于齐桓公的功绩,他才受到这些恩赐。这联诗是说,周天子把祭祀用的肉赏赐给齐桓公,并命令其朝见时不必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描绘了齐桓公对周天子赏赐的态度。据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记载,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下拜登受。“天威在颜咫尺”是写自己对刘汉皇帝诚惶诚恐,遵命唯谨貌,表示虽有功而不失臣节,要像齐桓公一样维护周王的尊严。这联诗是说,齐桓公不敢接受“无下拜”的赐命,周天子的威严时刻在齐桓公周围,自己对汉献帝也是如此。曹操借用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大礼之事,来表明自己对汉献帝的尊崇和恭敬。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另举晋文公的例子,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心声。“天王”指周天子。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六十二岁才继位。即位后,整顿内政,发展军事,使国力强盛,平定东周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为口号。在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描绘晋文公受到的赏赐。“圭瓒”指玉制的酒器。“秬”指黑黍子。“鬯”是指古代祭祀用的酒。“秬鬯”就是用黑黍子酿造的祭祀用酒。“彤弓”是指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彤弓就是其中之一。这联诗是说,晋文公得到的赏赐包括玉制酒器、祭祀用酒和朱红色的弓,这都是荣誉和权力的象征。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继续讲周天子对晋文公的赏赐。“卢弓”指形似戟的一种弓。“矢”就是箭。“虎贲”就是勇猛之士。这联诗是说,晋文公得到的赏赐还有卢弓和箭一千只,勇士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讲晋文公得到诸侯的拥戴。“威”是指威望。“师”指军队。春秋时期,郑国处于中原中心,是争霸者的必争之地。郑国根据形势,伺机而动,齐桓生前,郑国有时归依齐国,有时归依楚国。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军,大军耀武于衡雍(今河南省原武县,当时黄河在原武县北方),郑文公亲自来晋军致犒,并以谢罪。这联诗是说,郑文公的为名令诸侯佩服,郑文公的军队受到其他军队的尊敬。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描绘晋文公的盛名。“闻之”中的“之”指的是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亚”就是仅次于之意。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一胜定霸业,业绩辉煌,声名鹊起。晋文公于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五月,以战楚得胜之师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车和俘虏。周襄王对晋文公大加犒赏。这联诗是说,大家听到晋文公的战绩,他的名望仅次于齐桓公。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讲晋文公的败笔及后世众说纷纭的评价。“河阳”是古地名,在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十月,因许国附楚,晋文公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秦诸侯于河阳会盟,并以巡猎之名,召请周襄王到河阳,名为朝见周王,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纷葩”是多种多样的意思,是说后世对晋文公评价不一之意。这联诗是说,晋文公在河阳会盟诸侯,以巡猎之名诈请周天子参加会盟,后世对其评价不一。曹操使用晋文公的例子,意在表明自己不会这样做。

在这首《短歌行》中,曹操使用了西伯侯、齐桓公与晋文公三个例子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表明自己尊崇汉献帝、服从汉献帝、奉事汉献帝的态度。西伯侯与齐桓公的例子是正面的,晋文公的例子带有负面成分。

这首诗用典丰富,感情敦厚,颇具古风。这是以历史入诗的一首好诗,在文学史上具有跨时代的开创意义。

曹操《短歌行其二》

引导语:《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第一首诗一直以来较为出名,其实第二首诗也有可取之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短歌行其二》。

短歌行 其二

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钜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翻译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品读曹操短歌行

引导语:曹操是一代枭雄,也是伟大的诗人,《短歌行》就是曹操的名作,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品读一下曹操的《短歌行》。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作于建安十二年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登上碣石山,望着大海烟波浩渺,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他的心潮澎湃,激动之心难以掩饰,于是他将日月与星辰,还有江山社稷,以诗歌的方式将感情融入浪涛中,惯看秋月春风。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此诗歌约作于公元208年初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可是曹操没有像其他文人墨客一样,慨叹浮生若梦,而是激昂的表达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歌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一边喝酒一边吹牛(当然啦这是我们的做法),曹操一边喝酒却一边忧国忧民,心存江山社稷,直接的表达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曹操亦有焦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也唯有杜康,才能解心中忧愁,不过这不是消极,反而更能体现曹操,挫折中亦积极向上。

曹操《短歌行》其二赏读

引言:人类最无奈的是自己的生命;匆匆的足迹里刻满着酸甜苦辣,回首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貌岸然路犹如梦幻一场。而对曹操来说他还想将自己乘余的生命投入到自己的'鸿图大志中去,建功立业。下面是小编整理短歌行二首其二的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短歌行二首

其二

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

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译文】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赏析】

《短歌行》(“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而使其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号召,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短歌行·周西伯昌》。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今天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如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 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尔龟。”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