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人名言

描写鸟儿归林的句子集合80句

日期:2023年05月28日 分类:名人名言

描写鸟儿归林的句子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 一、 教材分析 《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时写的一篇记事写景的散文。课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

一、 教材分析

《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时写的一篇记事写景的散文。课文写了作者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赞颂之情。文章第二大段是重点,而第四、五自然段,又是重点中的重点,作者将灰椋鸟归林的活动与自己内心涌动的感情同时描写,情真意切,情理贯通;拟人手法和反问句的妙用,让人在思考中体味明理。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她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就在 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教学时对作者进行简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鸟、护鸟之情。

二、 设计理念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两翼。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注重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领科学的价值取向。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鉴于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又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随教学进度让学生掌握“杉”、“栖”、“棱”、“涧”四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和” 、“翘”,重点是抓住美文夯实基础,围绕字、词、句、段进行理解、阐述。让学生较好地由“语表层”进入“意蕴层”,从而进入文本的“意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各自的感官去“触摸”、“品味”语言文字,达到与知识深刻的共鸣。同时,注重言意转换,思考文本语言表达的形式,从而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本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的精神殿堂;同时能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学生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读“椋”;掌握“杉”、“栖”、“棱”、“涧”四个生字,理解“翘、和”两个多音字组成的词。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能用楷书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应和、排空而至、见闻”等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在具体点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从而体会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能用楷书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为歌颂本文作者徐秀娟所创作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上课作情感铺垫。

(一)、导入课题 随“题”识字

1、作者简介,导入课题 (徐秀娟 1964—1987)女,1964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满族渔民家庭,一个养鹤世家。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徐秀娟小时候常帮着父母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1987年为寻走失的天鹅溺水牺牲。被追为烈士,誉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

2、 解析课题 导入生字

①教师指导课题“椋”的结构同时提醒学生“椋”的读音。齐读课题。

②归纳和“椋”的字形相同的'生字“杉”、“栖”“棱”“涧”并强调书写左右结构生字的注意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介绍灰椋鸟。(点击课件出示灰椋鸟图片,看这就是灰椋鸟它正栖息在枝头,它的嘴尖尖的,它的背灰灰的,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然而就是这样一只不起眼的鸟,在作者徐秀娟的笔下那么富有生趣,尤其是鸟儿归林的场面)

2、初读感知灰椋鸟。请打开课本,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把你认为难读、关键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

3、检查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多音字

① 水杉 栖息 扑棱棱 深涧

② 多音字 翘首 应和

(三)、赏析品读“归林”,积累词句

过渡:假如你是一个摄影师,让你抓拍文中最精彩的一个镜头,你会抓拍哪个镜头?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鸟儿“归林”的场景?

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了鸟儿“归林”的场景。

2、请同学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初步感受鸟儿归林的场景。

3、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场面,你会用哪个词语?

4,学生自由汇报,并由学生随机板书。(整群整群、排空而至等词语)

5、联系语境,词语归类。(教师将学生汇报词语根据描写归林时壮观的场面和气氛的热闹而分类。)

1、教师过渡:灰椋鸟归林时是何其壮观,气氛是多么热闹,现在就让我们轻轻走进灰椋鸟,走进那片刺槐林,去感受灰椋鸟的世界。

2、提出学习要求

①读: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②画:画出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③思:边读边思,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或句子。(教师边出示边讲解要求。)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评指导朗读、联系语境理解词语。

过渡:(刚才我们交流了一些描写鸟儿的句子,在交流感受的时候感觉有些凌乱,但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句子时有没有感到凌乱?这是因为?散文形散神不散,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四)、小结第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①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a.从 “一开始”写到“没有几分钟”;b.从“一小群”写到“大部队”;c.从“先回来的鸟”写到“后到的鸟”)

②现在我们来跟随作者完整的感受鸟儿归林的场面,大家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段,分成三部分朗读。

(五)、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过渡:刚才老师欣赏了大家的朗读,现在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的书写能力,古人云:“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这是古代书法家颜真卿练习书法心得,书写本课生字。首先来一起读帖。

①复习本课生字,分析字形及结构特点;

②学生描红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

③用楷书在田字格里书写本课生字。

④书写讲评。(用实物展示台讲评存在问题和优点)

⑤书写小结:同学们看到大家在书写方面的点滴进步,老师就自然想起了一句关于写字的名言“执笔写好字,秀出民族魂”可见写字是人的另外一张名片,老师愿每位同学都有进步写一首漂亮的字。

(六)、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教师小结:同学们课上到这里,我不禁想问作者一开始就喜欢灰椋鸟吗?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表达对鸟儿的喜爱吗?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好,看一下回家的作业。

(七)、作业设计

1、听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八)、板书设计

26 灰椋鸟 群鸟归林

排空而至 一批一批 浩浩荡荡

互相应和 边飞边鸣 整群整群

(学生完成)

(此板书的设计意图在于创设一个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同时拓展、积累词语提供了有效的学习环境,学生在与老师完成板书的同时老师随机指导、点评学生书写的姿势、笔顺、字形)

灰椋鸟教案

教学要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体会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你来?(灰椋鸟)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二、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壮观景象啊?(想)那好,就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吧!(学生欣赏)

第一部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见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师范读)

第二部分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师范读)

三、出示学习方法

看了这一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观赏了灰椋鸟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作者用怎样的优美的语言把这壮观的的景象写下来的啊?(想)请同学们打开自己心爱的课本,课文写这壮观的景象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啊?(第四和第五两小节)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学习这两小节,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读--划――品

(1)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3)品: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去自读课文,学习课文四、五两小节。(学生自读,自悟,感知文章的内容。)

四、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好,刚才看见同学们个个都很认真,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读读你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1、学生找出“盘旋”、“陆续”、“投入”等词语,在读中理解这些灰椋鸟的“一小群一小群”飞来的情状。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弄清“排空而至”的意思,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

3、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队“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4、让学生反复体味“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这句话表现的听到鸟儿悦耳的叫声而使作者产生的愉快和亲切的感受。师: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5、体会“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借助语言情境和对照插图,展开联想。(语言文字的欣赏)

6、“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把灰椋鸟写的`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

7、“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倾注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呢?”

8、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地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指名学生说。学生想象说话:①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②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③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们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无法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景象,让我们再次目睹这一壮观场面。(动画演示一、二部分,学生跟着画面小声的朗读课文。)

六、情感升华

1、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一个地球上,我们要爱护鸟,为鸟儿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整个世界更美好。

同学们,作者徐秀娟正是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去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为了寻找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欣赏)

2、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读)

《灰椋鸟》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课文第4、5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会句中分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重点是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上的“预习导航”。

2、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MTV)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刚刚在课间,我们听到的是一首老歌,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不慎陷入沼泽地的女孩,名叫——徐秀娟。(出示照片及名字)。

2、过渡: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灰椋鸟(板书)。

二、齐读课题,认识灰椋鸟。

1、提醒学生注意:灰椋鸟的“椋”字的读音和字形。齐读课题。

2、你们认识灰椋鸟吗?(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灰椋鸟吗? 请学生读一读《补充习题》86页上的“灰椋鸟的小知识”

3、(出示句子):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指名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齐读句子。

不管怎么说,灰椋鸟好看吗?

读了课文后,你对灰椋鸟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交流初步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1)水杉 绒地毯 栖息 扑棱棱 深涧

翘首 应和 盛大

指名读,提醒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生字的字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

(2)排空而至 整群整群 浩浩荡荡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指名读。知道这些词语写什么的吗?自己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词语形容。(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归林、壮观、喧闹、热烈等)。

2、过渡:这篇课文比较长,特别是一些长句子,你们会读吗?(出示句子):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自由读,指名读,体会分号的用法。再齐读句子。

3、理清课文脉络。

(1)按照:想去观看灰椋鸟—观赏灰椋鸟—回去的路上,把课文分成三段。

交流。

(2)你觉得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指名读,谈体会。

(3)围绕课文质疑。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过渡:作者一开始对这种鸟没有什么好的印象,没有想过走近它。后来为什么又决定去看灰椋鸟?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2、一个偶然的机会,什么叫“偶然”?这是一部怎样的录像呢?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3、不管是什么,反正引起了作者的兴趣,所以作者决定去看灰椋鸟。 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很多,请读一读这两个句字。(出示课后第3题)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4、作者与同伴来到林场,走进林内,这是怎样的林子?找出句子读一读。体会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5、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内: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三题。

课外:熟读课文第4、5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壮观

灰椋鸟 归林 喧闹

热烈

灰椋鸟教案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时写的一篇记事写景的散文。课文写了作者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赞颂之情。文章第二大段是重点,而第四、五自然段,又是重点中的重点,作者将灰椋鸟归林的活动与自己内心涌动的感情同时描写,情真意切,情理贯通;拟人手法和反问句的妙用,让人在思考中体味明理。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她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就在 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教学时对作者进行简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鸟、护鸟之情。

二、 设计理念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两翼。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注重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领科学的价值取向。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鉴于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又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随教学进度让学生掌握“杉”、“栖”、“棱”、“涧”四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和” 、“翘”,重点是抓住美文夯实基础,围绕字、词、句、段进行理解、阐述。让学生较好地由“语表层”进入“意蕴层”,从而进入文本的“意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各自的感官去“触摸”、“品味”语言文字,达到与知识深刻的共鸣。同时,注重言意转换,思考文本语言表达的形式,从而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本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的精神殿堂;同时能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学生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读“椋”;掌握“杉”、“栖”、“棱”、“涧”四个生字,理解“翘、和”两个多音字组成的词。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能用楷书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应和、排空而至、见闻”等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在具体点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从而体会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能用楷书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为歌颂本文作者徐秀娟所创作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上课作情感铺垫。

(一)、导入课题 随“题”识字

1、作者简介,导入课题 (徐秀娟 1964—1987)女,1964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满族渔民家庭,一个养鹤世家。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徐秀娟小时候常帮着父母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1987年为寻走失的天鹅溺水牺牲。被追为烈士,誉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

2、 解析课题 导入生字

①教师指导课题“椋”的结构同时提醒学生“椋”的读音。齐读课题。

②归纳和“椋”的字形相同的生字“杉”、“栖”“棱”“涧”并强调书写左右结构生字的注意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介绍灰椋鸟。(点击课件出示灰椋鸟图片,看这就是灰椋鸟它正栖息在枝头,它的嘴尖尖的,它的背灰灰的,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然而就是这样一只不起眼的鸟,在作者徐秀娟的笔下那么富有生趣,尤其是鸟儿归林的场面)

2、初读感知灰椋鸟。请打开课本,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把你认为难读、关键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

3、检查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多音字

① 水杉 栖息 扑棱棱 深涧

② 多音字 翘首 应和

(三)、赏析品读“归林”,积累词句

过渡:假如你是一个摄影师,让你抓拍文中最精彩的一个镜头,你会抓拍哪个镜头?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鸟儿“归林”的场景?

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了鸟儿“归林”的场景。

2、请同学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初步感受鸟儿归林的场景。

3、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场面,你会用哪个词语?

4,学生自由汇报,并由学生随机板书。(整群整群、排空而至等词语)

5、联系语境,词语归类。(教师将学生汇报词语根据描写归林时壮观的场面和气氛的热闹而分类。)

1、教师过渡:灰椋鸟归林时是何其壮观,气氛是多么热闹,现在就让我们轻轻走进灰椋鸟,走进那片刺槐林,去感受灰椋鸟的世界。

2、提出学习要求

①读: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②画:画出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③思:边读边思,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或句子。(教师边出示边讲解要求。)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评指导朗读、联系语境理解词语。

过渡:(刚才我们交流了一些描写鸟儿的句子,在交流感受的时候感觉有些凌乱,但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句子时有没有感到凌乱?这是因为?散文形散神不散,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四)、小结第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①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a.从 “一开始”写到“没有几分钟”;b.从“一小群”写到“大部队”;c.从“先回来的鸟”写到“后到的鸟”)

②现在我们来跟随作者完整的感受鸟儿归林的场面,大家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段,分成三部分朗读。

(五)、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过渡:刚才老师欣赏了大家的朗读,现在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的书写能力,古人云:“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这是古代书法家颜真卿练习书法心得,书写本课生字。首先来一起读帖。

①复习本课生字,分析字形及结构特点;

②学生描红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

③用楷书在田字格里书写本课生字。

④书写讲评。(用实物展示台讲评存在问题和优点)

⑤书写小结:同学们看到大家在书写方面的点滴进步,老师就自然想起了一句关于写字的名言“执笔写好字,秀出民族魂”可见写字是人的另外一张名片,老师愿每位同学都有进步写一首漂亮的字。

(六)、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教师小结:同学们课上到这里,我不禁想问作者一开始就喜欢灰椋鸟吗?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表达对鸟儿的喜爱吗?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好,看一下回家的作业。

(七)、作业设计

1、听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八)、板书设计

26 灰椋鸟 群鸟归林

排空而至 一批一批 浩浩荡荡

互相应和 边飞边鸣 整群整群

(学生完成)

(此板书的设计意图在于创设一个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同时拓展、积累词语提供了有效的学习环境,学生在与老师完成板书的同时老师随机指导、点评学生书写的姿势、笔顺、字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