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人名言

农历七月十四好句子合集200句

日期:2023年05月29日 分类:名人名言

农历七月十四好句子 家乡的七月节经典散文随笔 今年的暑假,不知为什么,我突然决定要回老家与年迈的父母一同过“七月节”,而且这种意念是十分强烈的。也许是我工作以后的三十年

家乡的七月节经典散文随笔

今年的暑假,不知为什么,我突然决定要回老家与年迈的父母一同过“七月节”,而且这种意念是十分强烈的。也许是我工作以后的三十年来,只有两次在回老家过“七月节”的缘故吧。这一次是第三次,与上一次隔了近十年了。

家乡的父老们将“七月节”习惯地称为“七十四”。“七十四”的原意虽然是指农历七月十四这个节日,然而家乡人所说的“七十四”是整个农历七月所有的六个节日的简称,即包含了七月初七、七月十三、七月十四、七月十五、七月十六、七月二十这些节日的。

汉族传统节日里,农历七月只有三个节日:七月初七叫“巧节”或“七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鹊桥的日子;七月十四叫“鬼节”;七月十五叫做“中元节”。

我们壮乡那里的人家,将上述的六个节日统称为“七月节”、“七月大节”或统称为“七十四”。那里的人们把“七月节”看得很庄重,一因七月的节日特别多,二是七月节的祭祀祖先有很多的操作项目,非同一般的。他们说,七月初七是祖先开始回来的日子,祖先一直住到七月十六才回去,而七月二十十又是祭祀鬼王的日子。七月初七、七月十三、七月十四、七月十五这几天,都要举行家祭,用鸡鸭鱼肉糯米饭以及茶酒果品上供于家中的神台。七月十六这一天的.祭祀活动就更加庄重和更具神秘色彩了,要烧纸衣送祖先上路回去的。七月二十祭祀鬼王,虽然不用烧纸衣,但祭祀的规格也不亚于前面的。这一天由于又有一番说法,使得这一天的节日更加庄重了。我想不明白,七月初七祖先就回来了,为什么只在初七、十三、十四、十五这几天祭祀呢?其它日子祖先们又如何打发呢?

我曾听说过,一些地区的汉族人过七月七,有“听夜语”和“接圣水”的习俗。所谓“听夜语”,就是在七月七的晚上,当月亮还在的时候,如在葡萄架下静静地等候着,不久就会隐隐约约的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深情的窃窃私语。我家从来没有葡萄架,这个趣事我就没有试验过,我无法说出我的体验来。我想,那些自称听见了的人,首先是相信有这回事,“信则有”嘛。其次是心理诱导的作用,就算真的听见了,那也是幻觉的原因。

所谓“接圣水”,就是用锅碗瓢盆之类器皿,接收七月初七那天的雨水,并把它称作“圣水”珍藏起来。据说这种“圣水”是“万能之药”,“包治百病”,这都是从那“巧”字上来的。最使我不解的是,七月初七那一天,为什么多多少少都会下一阵子雨的?人们传说那是牛郎织女相会时流下的眼泪。据我的回忆,好像每年七月初七那一天,真的都是有雨的,这又怎么解释呢?

壮乡那里的人家,也知道“牛郎织女会鹊桥”的故事,但他们不专注于此,他们一般也不把“听夜语”和“接圣水”当回事。他们更注重于“祖先回家”的传统观念,更注重于祭祀祖先的活动。

壮乡那里的“七月节”,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烧纸衣”了。七月十三日起就开始制纸衣了,人们用黑、白、紫、蓝、花等各色纸,剪裁纸衣,制作各种冥器。纸衣的幅面一般是“四开”,各家所制的数量不同,决定于自家祖先亡灵的个数,一般从高祖往后统计,一个亡灵备一份。这一份里面,有衣、裤、鞋、袜、巾、帽、碎布头、纸钱、元宝、包袱、行李袋等等。现在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衣、裤、鞋、袜一刀剪成,不像过去那样,先分别剪制,然后再粘贴起来。巾、帽、包袱、行李袋现在也都免去了。“碎布头”就是剪纸时被剪下来的纸屑。这一份一份的“衣物”,都被封装在“行李袋”或“包袱”里,男的装袋子、女的装包袱。袋子和包袱都设有担耳,以备装挑子,并用稻草扎制一个“仆人”,让他挑着上路,送祖先们到各自居住的地方去。

纸衣分男女两式。男式的近于长方形,正中置扣子,两只衣袋分居于左右下角;女式的略呈梯形,右侧置扣子,单只衣袋藏于纸衣右腋之内。一套纸衣有内衣和外套,内衣用白纸做成,不设衣袋和扣子。外套一般用黑、蓝或紫纸制作,内衣被置于外套之内。

“裤子”、“袜子”和“鞋子”,一般不分男女,并且这三者是一刀剪成的,也就是说这三者是不用粘贴就相互连结了的。若是有心思的人家,在剪制女式裤鞋袜子时,就特别地剪得小巧一些,以示区别。

每个纸袋或包袱上都贴上字条,字条上有几行字,写着收衣者(亡灵)的称呼和他的名字,在落款处还写着赠衣者的自称和名字,并注明年月日。例如第一行写上:“高祖父×××收衣”;第二行:“官衣×对,外鬼不得抢夺”;第三行:“玄孙×××赠”;第四行:“×年×月×日”。这一切操作,他们很认真地做,煞有介事一般。

最后,他们还要用稻草扎制一个稻草人,有一两尺高,四肢俱全,表皮用白纱纸糊好,其五官用笔墨点画勾勒。又削制一条小扁担,扁担两头挂着那些纸袋子、纸包袱,就让这个“仆人”挑着,准备上路。

七月十六那天,是壮乡人送祖先上路归阴的日子。中午就在堂屋的神台下摆上供品,无非是鸡鸭鱼肉、茶酒果品之类,让祖先们用中餐。到了下午,就在大门边另设供桌,同样要摆上鸡鸭鱼肉,茶酒果品之类供品,说是要给祖先们“饯行”。这时就将挑着担子的稻草“仆人”立在供台上,让他“吃饱”好挑担子跟祖先们一同上路。待香燃过半之后,由家主或家中的长者擎起稻草“仆人”,连同他的担子走出大门,在门外的火盆上焚烧这些纸衣、纸袋、纸包袱和稻草“仆人”。这时家中的其他人,不论男女老少全部躲进后屋,不得观看。据说如果谁观看了,他就会被先人打招呼道别,他就会丧魂失魄而生病。

七月二十日,是七月节的最后一天,那里的人要祭鬼王。据说又是道公、师公们祭祀祖师的日子。祭祀的供品也是鸡鸭鱼肉、茶酒果品之类,但是没有纸衣等等纸制品。七月二十日这一天,更有“登高观月卜前程”的传奇说法。说是这一天晚上,要是人们感兴趣,可以爬上最高的山,观看东方月出的景像。据说各人的未来吉凶不同,所看到的景像就不同了。有的看见像锣鼓铙钹,这是吉相;有的看见像棺材、梭子,木船、织布机之类,这是凶相。还有看见像舂臼磨盘的,水缸蒸笼的等等,各有各的吉凶寓义。这些说法吸引着许多男女青年们,那天晚上他们成群结队,登山望月,以卜吉凶。从这个活动中倒也生出不少欢乐趣事来。

在七月节,当地人还有一个禁忌,就是说从七月初七到七月二十这一段时间里不得理发,谁理发谁就犯“防王”(壮音,不知何义)。说是谁犯了“防王”,今后的这一年里,他的头发就会经常脱落的。

对于这种做法和说法,我是打心眼里不肯相信的,但是为了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我是不便悖论和批评的,更不必做出违背的表示或行动来。

这次我回老家过七月节,在县城、在乡镇,都可以看到满街摆卖着各式各样的纸衣纸裤、纸鞋纸袜、纸巾纸帽、纸钱和香烛等等冥品。见到老家的人们基本上还保留着这些传统的习俗,虽然也有许多细节是已经简化和忽略了。对于这种种现像和情况,我认为不能以“迷信”、“愚昧”和“落后”的字眼,一概给予否定的。

因为地域不同、习俗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那么所表现的方式方法就自然不同了。上述我所看到和听到的,应该是当地壮家人纪念祖先的一种形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所有的人,都有纪念先人的风俗和习性,只是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我想,家乡人过“七月节”烧纸衣的种种行为,这与国家建纪念碑、献花圈、开追悼会、下半旗示哀等等的做法,不是一样的吗?

家乡的七月节,使我感受良深啊!

七月的经典诗歌

冷热的`两极,南北半球

你我,同心同受

轻轻地,难得的凉风温柔

请把你的好,用南雁驮上

千里之外,掌一杯香茗静候

琴调好了弦,期待你的定调

谱成了,等待你相和奏

南极?北极?地球?

请等我,在泪水汇成的江的哪头

我知道万事有由

你懂得天长地久

谁能告诉我

真爱何形?

真情何候?

《遇见》

雾浓深锁,落叶桐花

霁临末,淡缕青抹

池塘边,柳树下

远忆青梅竹马

青葱情初蕾

花绽晨霞

欲言又止,羞羞答答

只把春潮附画

热眸深怜,拟万言千发

惟剩一句:“你好吗!”

忐忑惶惶,恐今生石旁肩擦

言不由衷,心系悬崖

及笄之时,亭前别话

说经年后,于此论嫁

折柳为凭,勾指托假

泪存清风,愿附新华

某日鱼雁,小乔初嫁

燕尔新婚,英姿焕发

苦我长亭折柳

泪洒,一宵何话?

到如今,互鬓霜花

原指望,重履誓约当年话

惜无缘,叹初遇,情初驾

只是轻言许诺,何必如今问真假

《心沐》

薰惛如塑,又是夕阳归渡

半截残埂稀夜雾

悄悄然、百鸟销声树

旧时衣袂今时驻

温依然,只是前身不

柳下芳菲馨如故

可怜新人旧路

一揽清月相思诉

君可闻,遥瑶心音沐漱

山城七月槐花香散文随笔

北方的七月,虽近夏末,依然是赤日炎炎,猛似火烤,连绵不绝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满大街的绿树浓荫,已然抵不住热魔的淫威,芸芸众生免不得汗流浃背为生计疲于奔忙。倒是这众香国里最不起眼的“三等公民”——国槐花,愣是不惧酷暑悄无声息的吐蕊绽放,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隐忍、不屈、含蓄诠释到极致。

漫步在浓荫蔽日的大街上,不经意的仰头一望,你会惊诧地发现,那满枝头一团团、一簇簇的鹅黄、浅绿和深绿相拥相衬:或蕊绽蝶飞迎风微颤,或槐米初成含而未放,或米花相间绿云裁妆,或纷纷扬扬“槐花雨”漫。近看,一簇花便是一群撒欢的微型黄蝴蝶,远望,一棵树更似一只开屏的绿凤凰。更有树冠庞大绿荫如盖者相互衔接,为沿街行人蔽日遮阳,形成一道林荫长廊。没有洋槐花素洁香甜的小清新,没有红槐花明丽妖艳的逼迫感,有的就是这份不显山不露水淡雅清幽的从容与淡定,也唯有如此,才不负了一个“国”字。

高高的挺在枝头、隐在叶间,那是一种谦逊的、不张扬的个性使然,但骨子里的那份古朴、淡定又岂是一般俗物所能企及,所以赏国槐花非仰视不能,这或许正是世人不大赏槐花之原因所在吧,因为仰视是需要虔诚的。至于于花蕊间弥散出的那一丝丝似有若无的暗香,又如何能经得住城市的喧嚣和尾气的冲击呢,但若你用心屏息依然还是可以感受到来自槐香的丝丝清凉。

走出城市的繁花,来到山郊野外,甚至更远一些的穷乡僻壤,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同样少不了国槐绽放的绚烂。即便是有着百年甚至千年树龄的古槐,照样顶着炎热率性张扬,因为它生来就不是供人赏玩的。其生命力的旺盛以及所承载的国人千年槐树崇拜的原始信仰,已经深深的植根到中华文明的血脉中。“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洪洞大槐树深厚的文化背景,已然成为后人寻根问祖的一种象征。

那些饮露居高的蝉儿,须是受到了满枝鹅黄的怂恿,鸣叫声此起彼伏,仿佛在玩一场高音PK,独唱、合唱、二重唱、多声部和声唱,于花间绿茵处婉转流畅。戏蕊的蜂儿流连忘返,连讨厌的蝇虫都来赶场,分明是不想错过这一年一度的槐花盛宴。

突然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句俗语:“门前一棵槐,不是进宝,就是招财。”可见槐树在普通百姓心目中俨然已经成为了某种神灵的象征,所以农村庭院门前栽槐树是非常普遍的,正因为如此,槐树就成了农村最常见的树种之一,又因为槐树通常都寿命较长,加上自古对槐树就有的特殊敬畏,所以几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槐树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那么几株。我家门前就有一株,据说是爷爷小时候栽的,按爷爷的生辰推算,现在也差不多有近九十岁的树龄了。粗壮的树干,不断往上分叉、开枝散叶,所以整个树冠特别的蓬大,几乎整个夏天我们家满院的荫凉都是拜它所赐,而老槐树之于我的记忆远不止此。

每年的七月,孩子们放暑假的第一个月,正是槐米初上的季节,眼见得满枝槐米一天比一天变的蓬大饱满,同时孩子们也开始紧张的准备勾槐米的工具,一根长杆的勾镰、一条尼龙编织袋足矣。接下来一场热热闹闹的勾槐米大战就开始在小山村上演了,先是各家门前的槐树首先沸腾起来了,站在树下踮脚仰头忙碌的、爬上墙头哆哆嗦嗦探身折枝的、攀上树叉近身大快朵颐的。小一些的'弟弟妹妹就在树下捡拾被勾下来的槐米,一簇簇沉甸甸泛着翠绿的槐米,在每个孩子的眼中可能就是一枝钢笔、一个本子或者几块水果糖,总之是一种希望,所以孩子每个都愿意主动参与进来、忙的不亦乐乎。每当这时爷爷都会在树下不停的招呼:招呼爬树的孙儿小心莫要掉下来,招呼勾槐米时莫要把树枝损伤。

祖母早已在院当中铺好席子或塑料布,捡拾起来的槐米被均匀的摊开来、在阳光下暴晒,暴晒的程度决定着将来干槐米的成色,成色好的干槐米保持了原有的绿色,价格自然就高。若是遇上阳光不足或阴雨天,成就的干槐米就会发暗甚至发黑,价格上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晒槐米一定要阳光充足,让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脱去水份,现在想来应该和做脱水蔬菜是同样的道理吧,脱去水份但又要尽可能保留其中的叶绿素、维生素等微量元素,这样才能保证干槐米的成色上乘,买个好价钱。

至于槐米的用途,依稀记得是一种中药材,有止血凉血的奇效,仿佛还可以作染料,据说我们那时最爱的军绿色就是从槐米中提炼的。

接下来,勾槐米的战场开始向田间地头、山郊野外转移,总之凡事那些没有主家的槐树都是进军的目标。槐花花期长,开花时间不等,所以这样的活动常常会持续整个七月份。每天吃过早饭,带上母亲预备的白糖水、白面干馍,约上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一边玩一边找槐树勾槐米,在那时真的是一见非常开心的趣事呢。

再抬头望望这满大街、满山遍野的槐花次第绽放,很少见到有人勾槐米,突然有种暴殄天物的负罪感。当然,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都忙着学着学那的,压力山大,另外出于保护槐树的角度禁止勾槐米,也还是能够理解的。即便如此,还是很怀念小时候那些勾槐米的日子,尽管已经是三十年多前的记忆了,在这槐香扑鼻的季节,想起来还是很甜蜜的。

七月丝瓜花正黄散文随笔

狭小的阳台上,空落落的,便寻思着种点什么,我首先想到了丝瓜。

青藤绿蔓爬满架,碧叶处处插黄花。我喜欢丝瓜,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在老家,母亲总会在田间地头,种上一些丝瓜,待丝瓜藤蔓爬上瓜架,农历七月时,就会开出金黄的花儿,令我欢喜异常。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母亲捎来的丝瓜种子在季节的呼唤声里,跃入泥土。自种子播上,心里便多了牵挂,浇水、施肥、拔草、松土……每天都有让我前去照顾它们的理由。偶尔出了差,隔几天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冲到阳台,看看这棵,瞧瞧那株,几多缠绵。丝瓜该搭架了,我从老家拿来竹竿,一根根插在它们身边。这些竹竿,显然成了它们的保护神,它们是聪明的',趁机爬上竹竿,左扭右转,曲曲弯弯,向上再向上。也有旁逸斜出的,那是淘气的孩子。于是,我会嗔怪着,将它们扭转方向,缠在竹竿上。它们倒也识得好赖,乖乖地顺着往上爬啊爬啊,爬着爬着,便开出朵朵金黄……

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宋代杜汝能的诗句,更是传神地描写了丝瓜的性情、品质。你瞧吧,这些花儿是灵巧的,总在你不经意时,含苞欲放。特别是清晨,阳光从高楼的缝隙里斜扑过来,那丝丝缕缕的光,如同绣花的彩线,氤氲在这些碧绿的叶子和花上。叶子因为阳光,更显精神,花儿因为阳光,尽显娇媚。叶子葱茏,花儿朵朵金黄,各种体态的蜂儿蝶儿,翩然而来,别提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啦。

疑是生生翠玉棒,细看棚下挂丝瓜。花儿朵朵,开了落,落了开,我种的丝瓜总是不见结出嫩嫩的丝瓜。看着有的花儿在地上独自枯萎,看着有的花儿在枝头无忧无虑地开放,我在失落的时候,又释然了。种下丝瓜,原本不为取瓜食用或者待秋天瓜儿老去取瓜瓤洗碗刷锅,只是为了看看这些花儿。邻家大嫂,会隔着低矮的铁栅栏笑着说:“哎呀,你的丝瓜花不结果,要它做什么……”我浅笑不语。不是所有的花儿开放都有收获,有的花儿开放,也只是为了不亏待了花儿的名字,并不为结下果实,讨得他人欢心。它们做的,只是它们自己,结瓜也罢,不结瓜也好,都是我眼中的可人儿。

七月丝瓜花正黄。花开是情,花落是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