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必修二语文优美句子汇编90句
日期:2023年07月21日 分类:名人名言
必修一必修二语文优美句子 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原文 《优美的汉字》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课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语文,欢迎参考阅读! 一、汉字的起源
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原文
《优美的汉字》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课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语文,欢迎参考阅读!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在劳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现在一般认为最古老的汉字是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迄今为止甲骨片已发现10万片以上,单字大约有4500个,其中已经认识的约占1/3。不过我国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文物上,也发现了依照实物描绘出来的“象形字”,比甲骨文还要早一千多年。发掘半坡遗址时,发现了约6000年前半坡人创造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这可以看做是更加原始的中国文字。“图画字”或“象形字”就是汉字最早的样子。像“日、月、鱼、鸟、马、鹿、花、草”等许多文字都是对原物的.描写,字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所指事物的形貌特征。
二、汉字的形体
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的转变。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不同形体汉字的特点:
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象形程度较高,字形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2、金文。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仍然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线条化是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变为线条;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连成了一笔。
3、大篆。大篆也叫籀文,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4、小篆。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5、隶书。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形进一步简化,书写变得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
6、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是难于辨认。
7、行书。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
8、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书的“楷”是有规则的意思。它的字形方正严整,有撇、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三、汉字的构成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独体字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现代学者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只不过是用字的方法。下面简要介绍前四书构字的情况:
1、象形。依照事物的形状构成汉字的字形,构成的字时象形字。如:日、月、子、鹿、井、网。
2、指事。在象形符号上加上指事性的形体或符号,构成的字是指事字。如:刃、寸、本、末、上、下。
3、会意。把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关的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字是会意字。如:休、牧、从、比、步、益。
4、形声。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是形声字。如:草、室、泥、村、腐。形声造字法的构字能力很强,因此汉字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最大。
四、汉字文化
汉字由于有独特的形体结构,因此除了记录字的音和义以外,还保存造字时的文化信息,其中不乏当时的思想意识或观念。如“囗”字,音wéi,古“围”字,表示四周环绕的边界或界域。《说文解字》中从“囗”的字有27个,都和“界域”有关。据此可以看出“囗”字曲折反映出来的防卫以求自安的意识。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汉字与年号、谥号、庙号,汉字与姓、氏、名、字,汉字与避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深入探讨。
汉字和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也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书法和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楷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行书)、颜真卿的《多宝塔》(楷书)、怀素的《自叙帖》(草书)等。
高中语文必修《凤蝶》原文
1.作者简介
董纯才(1905—1990),湖北大冶人。上海光华大学肄业。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编写《儿童科学丛书》,翻译世界科普名著,从事科普创作,写了《动物漫话》等作品。1937年到延安,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教育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中央教育科研所所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等重要职务。致力于教材改革,20世纪30年代就参与编写过小学教科书和农民识字课本。解放后,组织编写小学教科书的工作,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终生笔耕不止,科普创作和翻译作品多达200万字。
2.本文的说明顺序
课文是以时间为说明顺序的:
8月,凤蝶产卵。
产卵后7天,卵孵化出幼虫。随后幼虫钻出卵壳。几天后,幼虫开始蜕皮。一星期或10天后,幼虫第二次蜕皮。以后多次蜕皮,形态也发生很大变化。
9月中旬,最后一次蜕皮后,幼虫演变成蜢虫(蛹)。它无眼无嘴无翅无脚,退隐在蛹壳内。秋冬季节,蜢虫一直静伏在蛹壳内。
5月,蛹壳裂开,蜢虫变为有翅的凤蝶。夏天凤蝶在花丛中采蜜。
夏,凤蝶交配,雄凤蝶在交配后死去,雌凤蝶怀孕。
夏,凤蝶产卵。
夏,凤蝶死亡。
课文是以凤蝶由生到死一个周期来说明凤蝶的生命历程的。之所以选择时间顺序,是因为凤蝶生命中各个阶段形态变化很大,运用其他的说明顺序不容易表现这样的特点。
3.本文的说明方法
课文运用了多种具有文艺性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情趣盎然,引人入胜。如运用比喻说明:“一嗅到这香气,凤蝶就连忙去追寻来源,好像猎狗嗅出狐兔的气味一样。”运用拟人说明:“花很懂得虫情世故,它知道昆虫决不肯白白地替它效劳。它必定要备一份厚礼,才请得到媒人。”运用对事物形象和状态的描述说明:“却说凤蝶自从出蛹后,天晴的日子,大概都在花间过活。太阳上山之后,它醒来轻轻地挥动几下翅膀,盘旋一会,就起身去寻找百合花。”运用讲故事手法说明:“说起姬蜂,可真是凤蝶的死对头……只剩下一个空躯壳了。”当然,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不止这些,但是这样文艺性的说明方法比较突出,这也是课文有别于一般说明文的特点所在。
4.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色?
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活泼、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文艺性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如描写凤蝶采蜜:“好像洒了香水的娇嫩的女孩子一样,花儿散出迷醉蜂蝶的香气,凤蝶不禁得意忘形,在花上狂舞不息,最后投进了花的怀里。”花娇蝶舞之状,描摹得生动活泼至极。再如写幼虫破卵而出:“既然孵化成了幼虫,谁还高兴被关在那囚牢似的卵壳里呢尸诙谐风趣,充分表现出幼虫急切的心情。还有描写刚出蛹的凤蝶:“头上竖着一对像丝的触角,两旁是一对大眼睛。头下面卷着一个像钟表弹簧样的吸管式的嘴。在苗条的身体下面是六只细腿;背上装着两对绣着黄色斑纹的黑绒似的翅膀。”“竖”“卷” “装”等动词不仅描写准确,而且形象逼真。
5.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课文描写事物非常准确,不因文学色彩浓厚而失真,体现了科普作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如描写雌凤蝶产卵:“雌凤蝶发现这枸橘,非常高兴,因为这正是它现在所要找的树木。它停在一片新叶上面,把肚子末尾弯到叶子反面,生出一颗卵,卵就粘在那儿。这卵还不及粟米大,跟蚕卵相像,不过是绿色的,跟枸橘的颜色差不多。这就是一条小生命——雌凤蝶的没有发育成的女儿,未来的凤蝶。”虽然作者用拟人说明凤蝶产卵的习性,用比喻说明卵的形态,但是作者观察细致,描写准确,在文学性的描写之外,保持了科学的严密性。其他如幼虫蜕皮、螠虫的形态、凤蝶的形貌,凤蝶采蜜的行为等描写,都是非常精确、严谨的,符合凤蝶的生态特征。不仅体现了作者描写的文章功底,也体现了作者认真考察、决不夸饰的科学态度。
6.本文有哪些人文内涵?
凤蝶由生到死,仅仅一个春秋。虽然它生命短暂,但是生活却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又是宝贵的。虽然文章没有直接弘扬生命意识,但是读者可以从凤蝶曲折顽强的生命历程中,读到生命的庄严。同时,由己及彼,在生命意义上,人类和凤蝶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对凤蝶这样的生命体予以关爱,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维护我们这个多样生命形式共存的家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关爱人类自己。
7.凤蝶的生命形态有几种变化?你对此有什么感受?
凤蝶的一生,形态经过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幼虫阶段,反复蜕皮,逐渐长大;第二次是螠虫阶段,由虫体变成蛹体,无眼无嘴无翅无脚,不吃不动,形态特别;第三次是蝴蝶阶段,由蛹体长出翅膀,变成美丽的蝴蝶。这样大的生命形态变化,在人类看来,真是奇妙无比,不可思议。生命真是丰富多彩,变幻莫测(可以展开让学生自己谈)。
8.凤蝶有哪些天敌?
最大的敌人是姬蜂,它们把卵寄生在凤蝶幼虫体内,姬蜂的幼虫就用凤蝶幼虫的身体作食物,直到把“小乌蠾”吃光。
其次还有鸟类吞食幼虫和成蝶;而人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过度地使用农药、人类的捕杀、环境的恶化等都造成风蝶栖息环境的恶化,种群灭绝。
9.课文的文学色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说明方法和语言上。课文多运用比喻、拟人、摹状貌、讲故事等方法进行说明,化知识于乐趣之中,妙趣横生,意味无穷;在语言上也力求生动形象,不板起脸来照本宣科,语言流畅而文辞华美,时而幽默诙谐,时而欢谑活泼,让人得到美的享受。
10.课文对说明对象的描写细致准确,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明确】如写幼虫蜕皮:“先是旧皮下面生出一层新皮。于是旧皮头部上面裂开来,幼虫先把头从裂缝里钻出来,再用劲扭动全身,痛苦地、慢慢地把旧皮蜕下。”幼虫蜕皮从哪里开始,它是怎样蜕去旧皮的,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说明得非常准确。又如风蝶吸食花蜜:“平时这吸管式的长嘴,卷做螺旋形,好像盘香,收藏在头部下面。肚子饿了,凤蝶就来到花前,伸出长吸管似的嘴,插进花的深处,吸食那果子露似的花蜜。”将凤蝶奇特的嘴和它吸食花蜜的动作描写得这样精细,足以佐证课文在这方面的特点。
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原文,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三琵琶行
原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2〕明年:第二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gǔ)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18〕长句:指七言诗。
〔19〕歌:作歌。
〔20〕凡:总共。
〔21〕言:字。
〔22〕命:命名,题名。
〔23〕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瑟瑟: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4〕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5)主人:诗人自指。
〔26〕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
〔27〕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以调音定调。
〔28〕掩抑:掩蔽,遏抑。
〔29〕思:悲,伤。
(30〕信手:随手。
〔31〕续续弹:连续弹奏。
〔32〕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3〕捻:揉弦的动作。
〔34〕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35〕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7〕《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8〕大弦:指最粗的弦。
〔39〕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40〕小弦:指最细的弦。
〔41〕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42〕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
〔43〕幽咽:遏塞不畅状。
〔44〕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45〕凝绝:凝滞。
〔46〕迸:溅射。
〔47〕曲终:乐曲结束。
〔48〕拔: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拔工具。
〔49〕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50〕舫:船。
〔51〕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2〕虾(há)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56〕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57〕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
〔58〕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59〕钿(diàn)头银篦(bì):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60〕击节:打拍子。
〔61〕颜色故:容貌衰老。
〔62〕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3〕去来:走了以后。
〔64〕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5〕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66〕重:重新,重又之意。
〔67〕唧唧:叹声。
〔68〕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
〔69〕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70〕暂:突然。
〔71〕却坐:退回到原处。
〔72〕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4〕掩泣:掩面哭泣。
〔75〕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