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人名言

课文草船借箭中的好句子汇聚70句

日期:2023年08月20日 分类:名人名言

课文草船借箭中的好句子 小学课文草船借箭原文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

小学课文草船借箭原文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箭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拓展阅读:《草船借箭》事实真相

史书原文

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裴松之注文

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还原历史

草船借箭,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不过有两个版本的。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个跟草船借箭没什么关系,但是下面这个就有了。

在《魏略》中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草船借箭课文原文

《草船借箭》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

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期间,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为借口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一、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课文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叙述得非常清楚。暗线的发展也随之展开,开篇即讲,“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便以作战需要弓箭,请诸葛亮帮忙造箭为由,又以“军情紧急”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达到陷害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斗智”的起因。然后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从中作梗,派鲁肃前去打探军情,诸葛亮表面上按兵不动,秘密请鲁肃帮忙却不让周瑜知道,双方“斗智”向前发展。故事转而叙述诸葛亮与曹操之间的斗智斗勇,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选择“大雾漫天”的“四更”时直逼曹营,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来虚张声势,巧取十万支箭,“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宣告借箭成功,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故事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也有了最终的结果。

明线暗线步步展开,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开头结尾互相呼应,结构谨严。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课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周瑜:心胸狭窄,阴险毒辣。“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活脱脱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让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更昭示了他的心胸狭窄。一心想陷害诸葛亮,却给自己不仁不义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里共商军事,暗里下套害人,明知故问。“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学生不要推却。”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还以“军情紧急”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阴险毒辣之心昭然若揭。

诸葛亮:有胆有识,神机妙算。当周瑜询问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回答说“只要三天”,“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表明诸葛亮早已识破周瑜的伎俩,胸有成竹,将计就计。诸葛亮的胆识更表现在他的神机妙算,而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人”,他深知周瑜的气量狭窄,阴险狡诈,所以借箭的计划对周瑜是守口如瓶;他深知鲁肃的忠厚诚实,大胆请鲁肃帮忙准备“借箭”用的船只和物品,并请鲁肃随行“借箭”,好回来后如实向周瑜汇报借箭经过;他深知曹操生性多疑,谨小慎微,借箭时才故意虚张声势,引曹军放箭,自己放心笑饮美酒。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通晓天文地理”,“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表明诸葛亮早料到此时会“大雾漫天”,适合借箭。借箭成功后敢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是因为他深知“这边的船顺风顺水”,曹军“要追也来不及了”。

三、语言运用,精炼传神

课文中血肉丰满的人物性格是通过精炼传神的对话描写反映出来的。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性格特点。两人说话时的表情、心理活动不着一字,但周瑜一本正经却心怀鬼胎,官腔十足却步步紧逼;诸葛亮投其所好顺水推舟,表面迎合暗渡陈仓等内心活动,都通过他们的精彩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课文中只有一次写道诸葛亮的“笑”,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当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五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课文其他地方都是写“诸葛亮说”,只有这儿写“诸葛亮笑着说”,诸葛亮笑谁?笑他什么呢?颇耐人寻味。联系前后文琢磨,他可能是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一种宽厚友善的笑;笑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轻举妄动,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笑周瑜心胸狭窄,阴谋落空,这是一种得意的笑;笑自己料事如神,借鉴成功;更笑自己神机妙算,挫败周瑜,这是一种胜利的笑。这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啊!

小学课文假如原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修养。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小学课文假如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假如》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

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让小树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长,

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

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鸟妈妈再也不用

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

让小鸟呆在家里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

画一双好腿,

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

望着窗外的小树和小燕,

而是和我们一起

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扩展:

课文《假如》教案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展开师生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延伸课文内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会认6个生字,规范书写8个汉字。

3.能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体会作者关爱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并能拓展课文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题

同学们,假如你有一个有求必应的潘多拉的盒子,你希望用它变出什么呢?假如你有一张神奇的飞毯,你想到哪儿去?假如你有一盏阿拉丁神灯,你想用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假如我们拥有这些神奇的法宝,我们会让梦想飞扬,看来想像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如吧。

(板书课题:10、假如)

二、初读课文,识字读词

1.初读课文,用言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问学生: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怎么办?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这首诗共有三小节,指名学生每人读一小节,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也相机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4.指导识字。

(1)学生圈画生字,自己初读,并想办法记忆字形。

(2)出示课件1,学生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字形的,老师及时评价并给予帮助。

(3)同桌之间利用生字卡片互相检查识字效果。

5.出示词语卡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认读词语。

寒冷袭击觅食哭泣快乐叹息

三、再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想想作者要用马良的神笔画些什么。

2.出示课件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想给画,让它们;

我想给画,让它们;

我想给画,让他。

四、个性化阅读,体验情感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老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多读几遍,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说自己的阅读体会,师生对话交流。

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小树在冬天面临的寒冷,作者要给小树画上一个金色的太阳,这样小树就不怕寒冷的袭击,能安然地渡过冬天,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绿化我们的地球,说明作者爱护树木。

第二节,小鸟是地球上可爱的精灵,找不到食物时会饿死的,作者要给小鸟画上一些米粒,这样小鸟就能快乐地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

第三节,西西是残疾人,没有腿他内心一定很痛苦,作者想给他画上一双腿,这样他就能和正常人一样奔跑了,表现了作者对残疾人的关爱。

4.在学生谈阅读感受之后,让他们带着情感把喜欢的那一节再读一读,读后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后再读或配乐朗读,以求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5.小结,激发情感。

作者希望用马良的神笔画一个太阳温暖冬目的小树,想画一些米粒喂养饥饿的小鸟,想画出一双腿让残疾的西西能快乐地奔跑,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你想对作者说一句什么话呢?

五、拓展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1.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和着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启发学生: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送给谁?帮他解决什么困难?(学生思考,放柔和的轻音乐)

3.学生自由表达,老师适时地从学生的语言、价值观、情感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

4.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两节诗句,写后让学生配上音乐读一读,欣赏自己的作品。

六、指导写字

1.出示课件3,观察“击、叹、泣、粒、腿、燕、幸、哭”等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着重指导写法。

例:“击”字写在田字格中间,上面一竖要出头;“叹”、“泣”、“粒”三个字是左右结构,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腿”字部件多,写时既不能分开,又要互相避让;“燕”字笔画多,要注意书写笔顺,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书空;“幸”、“哭”两个字是上下结构,注意上窄下宽。

2.学生书写汉字,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评析。

小学课文草船借箭原文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箭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拓展阅读:《草船借箭》事实真相

史书原文

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裴松之注文

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还原历史

草船借箭,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不过有两个版本的。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再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个跟草船借箭没什么关系,但是下面这个就有了。

在《魏略》中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