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描写南京清凉山的句子集锦50句

日期:2023年06月09日 分类:优美句子

描写清凉山的诗

(第一首)

六朝胜迹冠清凉,葱郁林岚古韵藏.

驻马坡前擂战鼓,南唐井中沁幽芳.

德庆堂寺禅音荡,崇正书斋隽雅香.

更喜翠微茫缈处,登峰浅唱咏残阳.

(第二首)

清凉峰卧墨芙蓉,月淡南唐避暑宫。

殿寂霓裳随步皱,亭幽粉面映灯红。

多情故国啼乌外,率性江山燔燧中。

千古翠微云水幻,人间佳话总成空。

(第三首)

林岚遥接水天长,百尺岩崖凌莽苍。

诸葛扬鞭称踞虎,龚贤扫叶对盘廊。

偶窥梵境烟霞起,独步翠微花柳藏。

莫问山前车马疾,輭红深处自清凉。

(第四首)

一脉奇岩隐太行,暑天斯地好清凉!

寒泉决决湉龙洞,佳木阴阴秀翠廊。

神女遥观垂暮霭,石林近睹觉秋霜。

再游当是重阳节,红叶黄花染袂香。

(第五首)

青巾此地曾驻马,碧眼当年高筑墙。

历代风云余壮烈,如今草树荐清凉。

赏春最爱新花好,怀旧尤思古井香。

扫叶楼前听鸟语,始知遗梦个中藏。

(第六首)

微露湿衣看不见,残花落地听虫呻。

烟迷未必离骚客,日出还须采菊人。

题壁传情谁解意,临风闻雨雁无垠。

空留委婉丹心在,趁兴腾云去逐春。

(第七首)

远眺长城草色枯,牡丹陇上蕾如珠,

梨花细雨多寂寞,柳叶微风少复苏。

无事家家常品字,有钱户户尽积书。

吾今到此一声叹,四十万人皆是儒。

大美清凉山散文

常常会感觉很累,心神俱疲的样子。然后跑到镜子前瞅瞅,容颜尚好,虽不及当年青春年少,却依稀辨得年轻的影子。于是,我就想起了母亲说过的那句话,她说你们呀,可怎么能好好活成个老人啊,像你这么大时,我还多少的苦也不够受嘞。

是的,我还没有四十,可总有太多与年纪并不同步的疲累如影随行。最后,被冠以一个很好听的名称:亚健康人群。

母亲又说,你们现在的人就是活得太舒服了。

细想,母亲的话十分有道理,温室里的花儿远没有刺藜丛中的花朵更有生命力,一样是在阳光下生长起来,可没有经过大风大雨的锤打,就不会有强大的韧性。把一种生命放逐在广裘无边的天地间,才更有狂草的野性,所谓疾风劲草,也所谓愈挫愈勇。

没有战斗力的生命,最终也会自将萎谢。

更重要的是,人一舒服,就开始滋生各种各样的闲愁。

母亲活得很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把孩子养大,把日子过好。一把炊烟,就能映出她最幸福的笑。穷困的岁月中,她也根本顾不得去拽住更多。小时候,我也以为一座土屋,一把柴禾就能煮出最香甜的生活的味道。然而,把脚迈出村庄的时候,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开始告诉我并不是那么回事,在五彩缤纷的世间行走,多是经不得诱惑,也耐不住寂寞,或者还会有一些愤愤不平。直至后来,庞大的欲望与不甘让人几欲力不从心,心开始变得浮躁、不安,甚至动荡。

原来,一切疲累,只是源于了心。相由心生,病,也从心入啊!

《黄帝内经》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宫危。”这里的“主”指的就是心脏。所谓的心脏之明便是情绪的稳定,心态的平和。我们都知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保持良好的心绪是多么重要。

推开一扇窗,让风吹进来,或者走出去,把灵魂放到风里。

很早前别人说起清凉寺,我都不屑一顾,因为懒得爬山。但去年夏天,他硬是带我去了一次,当时,山草郁郁,偶有几朵小花摇曳在乱石之中,还有一些小小的可爱的果子立在枝头。人们成群结队顺着山间的陡峭小阶或上,或下。盛夏之时,自然骄阳似水,但爬至半山腰时,竟一扫燥热,凉爽的风扑面而来,似有清香闯入鼻间,我不知道那是大自然的味道还是山顶香火的清烟,但整个人变得神清气爽。抬起头,湛蓝的天空飘过几朵云彩,它们像一团团的棉花浮在上面,好像一伸手,就能将它们拢在怀里,绵绵的,柔柔的。

清凉寺,素有小五台之称,是文殊菩萨路过五台山修行的第一道场。清凉寺分为南北两坡,我们那时登的是南坡,南坡坡顶有一座砖塔,系辽代所建。说起辽代,因当年儿皇帝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大辽,而我们所生之地就是十六州之一云州地界。

顺着石阶再往上爬,似乎已经看到了袅袅的香烟扶摇而上,浓郁的檀香味更甚。山顶的砖塔供奉着文殊菩萨,也是清凉寺香火最旺的地方。此时,心好像也慢慢平静了下来,回头望去,峰恋叠嶂,云雾缭绕,苍茫天地间我们不过如此微小,而那些平时放大的忧愁即便此时重重一掷,瞬间就化为了无形,根本留一下哪怕一个细小的响动。

快到山顶的时候,碰到一位年老的阿姨,看起来六七十岁的样子,可她腰板挺得直直的,手里还牵着一位很小的姑娘,应该是她的孙女。只见她满脸笑容,脖子上还挂着一串长长的念珠。但最吸引我的应该是她走路的样子,虽然那么大年纪了,但精神矍铄,步子迈得非常有力。众人都忍不住回头多看几眼,有一位女士经不住好奇就问她多大了。阿姨告诉她七十二了,而且她说经常来爬山。

终于到达山顶,塔前的香炉浓烟滚滚,很多人头举着高香在僧人的帮助下完成着朝拜的过程。砖塔平面呈八角形,雕有各种动、植物图案以及飞天、歌舞乐使形象。塔的立面呈圆锥体,造型优美,与其它辽塔一样,塔身二层以上骤变低矮,宽度由低到高递减,塔檐距离较近,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线轮廓。

我在塔前久久站立,也将双手合十,虔诚地在心中默念“阿弥陀佛”。我与那群善男信女们一般,都是愿在这清凉山顶寻得一份平和,在这惮意深深的山间,愿真能悟出世间的事非一二,让心回归平静,拥得清凉意境。

离砖塔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巍巍挺拔的汉白玉雕像,据说那是三面观音。分别是送子观音、净水观音、如意观音。雕像顶部有几个由大到小的圆珠串结起来,最上面露出尖尖的样子,整个看上去颇有点自由女神雕塑的样子。

耳边,缭绕着佛乐,立身此间,恍惚与天地融为了一体,要享受如此之美,如此之奇妙,只需有一颗最纯净的心就够了,其它不过附身的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总是喜欢把世事假想成一桩桩的明镜台,随之也惹来一缕缕尘。想来,越是活得简单,快乐也就越多。也许这是一种时代的诟病,我所发出的疼痛亦是一个时代的呻吟。现在人们脑子中充斥的东西实在太多,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远不如一壶清茶、一间茅屋过得平知、自在。

蓝天、白云、高山、大地,一切都是如此宽广,任风穿堂而过,任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仿若这是世间最好的良药,

心简单了,世界也就简单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情,此心,美哉!

真的应该多抽些时间投身自然,放逐心底的潮湿,阳光加身,何愁不健康?

至那次登完山,我一直有些意犹未尽,没有登上北坡有些遗憾。因为站在山底就能看到北坡之上有一尊巨大的弥勒佛,他挺起的大肚子总让人有想摸的冲动,无尽乾坤不过装于一怀,还有什么事算是大事呢?于是三月份,我们又一次沿着陡峭的山路上了清凉山。

这次真接上北坡,北坡不比南坡,这里没有修好的石阶,但沿途的石雕殿宇比较多。我无心多驻足别处,很快到弥勒佛像前,这好像是就地取材,将一块巨大的石头就雕刻成了能容天下的笑佛。我摸着他的`大肚子,有些粗糙,但脸上的笑容依然慈祥,他就坐在那里,日日看尽人来人往,却不嗔不怒,从容安然。

再往上点,又有一尊雕像,呈半卧式,气质高雅,双目微闭,手持莲花,也是倚在山坡上。她便是世人眼中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不知菩萨低眉是不愿看这世间斑驳,还是微思如何渡众生疾苦?

北坡正是文殊菩萨修行的地方,顺着菩萨石雕再往上走,靠东有一处清云宫,清云宫窑顶就是文殊菩萨的前院,拾级而上,就看到上面的“文殊殿”,洞内中央就是贴金的文殊像,而雕像与山体相连,两侧是菩贤菩萨与观音菩萨浮雕。看起来,这些在山壁中雕凿的像多了些乡野气息,然而依然难挡眉目的清澈,一脸的慈祥,一脸的从容。

当年,文殊菩萨选择在这山野之上修行,纳天地之灵气,吮日月之精华,苍苍茫茫间才更能悟得通透。抬头看,最高处的混元老祖俯瞰人间,看尘世悲欢,听世人诉说苍凉与欢喜,然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他依然是不变的尊容。

我久久沉思,久久不去。

我想这些年走过的路,以及遇到的人和事,那些纠结,以及难以解开的乱如麻的种种,还有人们各色的嘴脸。也曾劳心费力,也曾气急败坏,所以常感力不从心,心浮气躁,以至郁结难消。是不是一直以来,都是将心囚禁在那些悲欢离合的牢笼中了?

去年见到的那位老阿姨又浮上了脑海,她的笑容,以及有力的步伐恰如山间林立的那些苍绿。回头望向苍茫的清凉山,以及山间殿宇,我微微一笑。看这世间多美,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资本拥有这一切。那就不要做温室的花儿了,瞧,山顶的桃花也比市井的开得更有风骨。

心大了,天地自然广了。心静,自然凉,如这大美清凉山。

所谓修身,养心,养性也!

游清凉山阅读答案

【原文】

游清凉山

①梅雨季节,潮湿闷热,都市的喧嚣更让人心生烦闷。幸好,南京有清凉山。

②清凉山古名石头山,踞于南京城西隅,幽静古朴。正门是一座牌坊式三拱门,为朱红色。正门上方的匾额写着三个绿色大字“清凉山”。

③清凉寺坐落于清凉山南麓山坳处,黄墙黑瓦,桂花与翠竹环绕其间。寺内有六角亭一座,亭内一口古井,据说这里的井水,喝了能让人须发不白,所以又叫“还阳泉”。

④从正门西侧沿山坡拾级而上,可以看到扫叶楼。明末著名画家龚贤曾定居于此。(a)【之所以叫“扫叶楼”的原因,是因为龚贤曾作自画像,手执扫帚作扫落叶状。】

⑤清凉寺东侧山坡上是崇正书院。院名取文天祥“天地有正气”之意。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鏖战,崇正书院被毁。复建后的'书院,竹林浓荫,花墙围廊,古意依然,真是读书的好地方。(b)【书院选址于此,初建者可谓别有用心。】

⑥游走于清凉山,身清凉,心也清凉。

【问题】

(1)(a)句有语病,你的修改意见是:▲。(1分)

(2)(b)句“别有用心”使用不当,应改为“▲”。(1分)

(3)③—⑤段的叙述顺序不合理,应调换▲段与▲段的顺序。(1分)

【参考答案】

(1)(1分)删掉“的原因”或删掉“因为”。

(2)(1分)别具匠心

(3)(1分)③④

大美肥东散文

“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么子(母鸡),拿到湖尼(河里)死意死(洗一洗),除了谷头(骨头)就是皮。”今秋,在去肥东参加“大美肥东国际散文笔会”的途中,这首童谣突然从时光之渊跃出,漫在我的心坎,回响在我的耳畔。

下高速,缓缓驶向肥东县城,与一尊面朝东方,凛然正气的雕塑擦肩而过,不必猜问,那定是从这里走出并走进历史和历代民心的包拯包大人。二十多年前,一部由《三侠五义》改编的电视剧《包青天》风靡一时,寒假里,与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照着剧情玩角色扮演游戏,一天,小伙伴建议由他表姐扮演包大人,据说这位晓梅表姐,就是打包大人老家过来走亲戚的。那天,晓梅用肥东话教会我们“从肥东到肥西”的童谣,并与我互通书信很久。

循着导航指引,拐进一条绿荫披盖的幽静老街,进入彩旗飘飘的笔会主会场,来自美国、澳洲、斐济等国的华文作家和全国各地的作家代表汇集于此。或许有人会诧异一座县城何以承载一场国际笔会,但若翻读案上的书籍,你会发现,作为中国散文之乡的肥东,有着充盈于脉络里浓厚的文化基因。它不仅有诗意的山水,智慧的庙堂,亦有质朴的土壤孕藏与衍生文明的种子。如今更有牛一样的耕种者,如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肥东县文联主席许泽夫老师等人,他们虔诚地用文字描撰和记录这方神奇的土地。我是翻阅了多期由肥东文联主办、许泽夫老师主编的《分水岭》杂志而了解肥东的,知道这里走出了曾被史籍和民间浓墨重彩书写的历史名人包拯与李鸿章,这里是淮军的诞生地,是渡江战役的总前委所在地;这里,烟波浩渺的巢湖景色如画,岱山湖仙岛浮波,四顶山霞光入古庐阳八景“四顶朝霞”,浮槎山双泉被欧阳修称“天下第七泉”。如此多的史迹美景,加之此地有很好的学习沟通平台,自然会诱得累牍的锦绣篇章,令肥东成为名不虚传的散文之乡。

下午,跟随采风队伍进入一座楼掩映在修竹秀木间楼阁亭台幽古,流水桥榭宛转的园林,若不是举目瞻望见一尊巍峨庄穆的包公像,不听导游小姐的介绍,真不敢相信,这样一座雅致的园子,居然是家酒厂!同行的肥东籍诗人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在酒厂文化博物馆大厅所设的墨案上忍不住挥毫赋诗,赞叹家乡的“包公”酒,书毕,有人附耳道:此酒名为“包河”。原来,诗人儿时就偷尝过的包公酒被别家酒厂抢先将“包公”之名注册了。诗人怅憾之余调侃,此事怕是包公再世也难断啦。我倒是觉得,酒云“包河”更有深意。记得曾经读过一篇关于包河历史文脉的文章,在包河区域人类活动记载可追溯到上古的夏代。河流总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一条河像是一条记忆的索链,沉淀着文明的碎片,这条河,见证了夏王朝的终结,迎来商周时代的“淮夷族”人在此生息,此后,经过西周至两汉时代,这里已成为江淮交通的重要节点。至三国鼎立时期,曹操“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曹操之子曹植之墓(一说为其衣冠冢)便在今肥东八斗镇。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包河一直见证着各路兵家的征战,至唐贞观年间,包河区域成为那座曾一度繁华的“金斗城”的中心,到了两宋时期,从这方土地诞生的包拯以“包青天”的美誉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正义和智慧的化身。而这条蜿蜒流淌在历史记忆里的河流最终微笑着接纳今人因纪念包拯而替它取下的名字“包河”。而包公故里的酒,能以一条写满记忆的河流命名又是何等的恰当,因为酒,在酝酿封存时如同历史沉睡在时光深处。

离开酒厂,日已西斜,上车,继续往新一站:长临河古镇。这是一座发源于三国赤乌年间的古镇,据说,我们马上要抵达的长临古街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街。因为去过太多所谓的“古街”,而长临古街又是我之前从未耳闻过的地方,我便对此行不太期待,只默默感受车窗外吹进的凉风,看夕光流彩将天际晕染。咦,到了?一棵枝叶疏散的大樟树如飞龙般伫在一座石拱桥前,跨过拱桥,踏着青石板道,那一刻夕阳的余晖落在这些青砖黛瓦、齐山飞檐、木门花窗的房屋上,被镀上了金边的古街便有了童话和梦幻般的美好。和童话一样美好的,还有这对手牵手走进我镜头的异国情侣----此次笔会的贵宾,来自美国的凯恩先生和他的中国妻子北美文艺社社长张文文女士,作为北美文艺社的一员,我早就从文文社长的书中读到过他们传奇的爱情故事,十五年前,在邮局工作的张文文从一本杂志上看见一则美国人的交友信息后,便去信与大洋彼岸刊登信息的凯恩先生联系,因此结下了奇妙的异国情缘,至今甜蜜如初。此刻,他们牵手走在被夕阳笼罩的古街上,驻足在“百年邮政”的古屋边那伉俪情深的表情都被我的镜头一一捕捉。爱是无疆的,不受国界、语言所限,而美也是无界的,不受时间所限。就像这座曾簇新华美过的古街,数百年的风霜侵仍未侵蚀它的美,那种安宁静谧的美。据说,“百年邮政”所在的古屋曾是一位淮军将领的老宅,院子里一棵广玉兰,是昔日慈禧太后赏给李鸿章108棵广玉兰中的一棵。在获老佛爷赏赐后,李鸿章将花木运回老家,分赠给了他手下的淮军将领。百年已过,人皆故,树尤青。创造和书写历史的人类其实只是这世上的微尘,在时光的梭声里,再鲜活的存在都会飞快成为过往,好在,这些古迹留存了过去的记忆,让有限的生命以别样的方式得以绵延。走着走着,恍惚听见幽咽的古琴声,循音步入“檏拙堂古琴社”门前,一位中年男子端坐在一架古琴边淡然地弹奏,他身边有不少围观者,一曲终了,有人和他攀谈,听口音他不是本地人。谈话中得知,他是河南人,妻是肥东人,在外打拼多年的他,被古镇悠然的气息吸引而寓居于此。他安静地生活在这古街上,亲手制作古琴,弹奏古琴,过着游仙般惬意的日子。我艳羡地轻抚他的琴,央他再奏一曲,他含笑不语,一曲《山居吟》从他指尖流淌而出。古往今来,深陷红尘俗世的人无不向往澹然超凡的生活,我踏着琴声轻轻离去,虽然不能如隐士般逃离现实去过与山水为友、林木为伴的生活,但偶尔在这幽静的古街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也是一种难得放松身心和清修灵魂的方式。

走出古街的时候,琴音仍袅袅于心,夕阳已沉落进浩淼的巢湖。长临古街紧邻巢湖,旧时有长临码头,水路交通十分便捷,因此在近代鼎盛时期,有着近百家各类商号的长临街因此繁华而被誉为“小上海”。如今,昔日的商贾争渡的码头虽已不见,但巢湖依旧渺渺生烟,在暮光中,我们这群人都成了剪影,映在巢湖的波面,如一颗颗字码,不安而激动地雀跃着,想赞美和感叹,却又无法尽抒胸臆,最后,在越来越暗的光影里,这些“字码”游移而去,把静还给巢湖,把美留在心中。

那晚,我们在临湖的酒店,品尝着肥东特有的美食,醇冽的.包河酒在餐桌上极尽慰藉乡愁和助兴言欢之能。我因翌日尚有凡务,便提前离会,在长临河老街的夜色里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宾客依依而别。

那几日,朋友圈整日被文友们拍摄的肥东美景和撰写的美文刷屏,令我为未能和大家一起完整地畅游肥东而遗憾。不几日,接到一个突兀的电话,陌生女声神秘地让我猜她是谁,我还在记忆库里搜索的当儿,“从肥东到肥西……”她念出这一句,我立马惊呼:“晓梅!”世界那么大,又这么小。原来笔会那天,晓梅的儿子也作为肥东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晓梅说,她常和爱好文字的儿子念叨,如果不是当初家里穷她早早辍学,说不定她也会成作家。她把当年写的日记拿给儿子看,那本日记里居然还夹着我写给她的信,儿子看后才知妈妈当年居然是个小文青,并且还有一个同是文青的笔友。孩子说那天在会议上听到我的名字时,就在心里嘀咕这作家会不会就是妈妈当年的笔友?周末回家,他将我在肥东的网站上的照片指给妈妈看,晓梅一眼就认出我,孩子通过各种媒介找到了我的号码给他妈妈。于是,我们这对失散多年的小伙伴终于重逢在二十多年后。

一个月后,受晓梅的邀请我再次来到肥东。沿着宽阔的水泥甬道驶入一处黛顶朱墙整齐排布的别墅群,我远远就看见一个火红的身影在向我招手,晓梅,终于又见了!站在晓梅家攀满茑萝的晒台上,我忍不住对眼前的这一切啧啧称赞。设施齐全的别墅,优雅的周边环境,时尚的室内装修,现代化的家电,在秋日朗朗的碧云天下,那场景美得简直可以入画。我攘了攘晓梅:“多年不见,你都成庄园主啦!”晓梅抿嘴一笑道:“哪有啊,我们这新农村建设,家家户户都这样啊。”

参观好晓梅的家,顾不上多聊,就匆匆下楼,因为在电话里就和晓梅说好同去浮槎山一游,好弥补上一次未能领略浮槎山美景的遗憾。据说,这座海拔仅418米的小山,不仅有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还因大文豪欧阳修为其所撰700字文的《浮槎山水记》引得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那篇《浮槎山水记》在乾隆年间载入《四库全书》。我很想知道,这样一座山究竟凭借什么来背负盛名。

浮槎山的山名就是一个传说。《博物志》一书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住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意思是说,相传在久远的古代,人间与天上,凡人与仙人为了亲密往来,在每年的八月,乘槎(木筏)从海上至天河。浮槎就是往来于海上至天河的木筏,而那山便是仙人从往来天上人间的木筏,山名由此而来。

与晓梅走在清幽的林道上,周遭缠藤古树,林地野菇散落,峭岩青苔蔓布。没走几步,晓梅便指着那些嶙峋的怪石,让我看这块像不像巨鼓,那块像不像龙头,还有一石似小舟,奇的是,上前推之竟如船颠簸水中。传说,那可是玉皇大帝的皇子所乘的小舟。一路辨观奇石,至山顶,惊见一清一白两眼泉水,南池方,北池圆,方池水如明镜,圆池水幽如玉。这,便是令欧阳修饮之赞为“乳泉”并文兴大发而畅书传世美文的甘泉!晓梅笃用高悬在泉边苍松上的端子(取水工具)汲出水来递给我,哇,泉水清冽甘甜,我笑言,今日有幸与大文豪欧阳修共饮一泉,怕是从此也会文采陡增吧?晓梅边从包中取出水杯边说,她也要装上一杯水回去带给儿子喝,也让他沾沾灵气。

饮罢清泉,静坐山巅,青山默默,白云悠悠,泉北400米处,有一古寺庙遗址,据传梁武帝的五公主梦见自己入一山为尼,在对照名山图后,发现浮槎山景恍如她的梦境,公元504年,寺庙建成,帝女遂在此削发为尼。

巧石、乳泉、大庙,自然的造化与人文的点化令浮槎山有了别于他处的独特气韵,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此山中,石、泉、庙,都仙幻极了。

下山途中,晓梅的手机一直在不停地响。她告诉我,过去和老公在外打工,后来,县里搞新农村建设,办农民创业培训班,她和老公通过学习和考察,后来决定回乡养土鸡种绿色蔬菜。晓梅笑着说,如今,她家的鸡、蛋、菜被各大饭店争相订购,那些电话都是催她送货的!

“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么子(母鸡),拿到湖尼(河里)死意死(洗一洗),除了谷头(骨头)就是皮……”我和晓梅笑闹着走下山去。那一刻,我感觉到了一种温暖,肥东,这座我最初在文字里遇见的城,在我心中有了尘世烟火的温度,它不仅有文人墨客吟哦的风雅,史籍故事里记载的生趣,更有令它的民安然生活的笃实与幸福,这便是肥东大美的所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