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勇于上前线的诗句合集100条

日期:2023年07月10日 分类:优美句子

有关辛弃疾爱国的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有关辛弃疾爱国的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注释

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麾:军旗。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人队伍。

马作的卢(dì 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pī 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liǎo)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赏析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戛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辛弃疾的诗词爱国

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辛弃疾的爱国诗词,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爱国诗的艺术特点: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对抗金战斗的回忆。另外,在《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示的不平之情。

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辛弃疾爱国的诗句

辛弃疾是一个爱国的'诗人,有很多的爱国诗句,大家看看下面吧!

辛弃疾爱国的诗句1、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爱国的诗句2、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爱国的诗句3、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宋]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辛弃疾爱国的诗句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的爱国词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目睹了国破家亡的痛苦环境,从小就抱有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辛弃疾投归南宋后,成为南宋朝廷的一员抗战将领。先后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长期被朝廷闲置。直至宋金形势逆转,金兵已入侵淮南时,朝廷才启用辛弃疾,而此时的辛弃疾已身染沉疴,不久病死于江西铅山。他的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始终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

词是辛弃疾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他的词慷慨纵横,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情,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把词的儿女闲情,唱和酬答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引向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生活。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1 表现了词人对故土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杀敌立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金兵入侵,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图收复失地,大好河山沦为异族之手,北方人民惨遭异族蹂躏,生灵涂炭,诗人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无法施展扶危济世的才能抱负,只能把对中原故地沦陷区人民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倾注在自己创作的词中。如《菩萨蛮·江西造口壁》这首词通过诗人登临眺望,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难的痛惜心情,表现了他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留在后方做官,无法上前线的惆怅和苦闷。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满江红.题冷泉亭》、等词中这种对沦陷区国土和人民的怀念,显得更为深切。在辛弃疾的词里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他的作品中,多处可以看到“西北望长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神州毕竟,几番离合?”(《贺新郎》),“对婵娟,从此话离愁,金樽里。”(《满江红》)等句子,“长安”、“神州”实际上都是北宋的京城汴京的比喻,“离愁”则是中原父老望不见为“整顿乾坤”而战的宋军,面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愁别绪。所有这些词作无不凝聚着词人对中原故土的眷恋和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怀念而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从而成为不朽的爱国篇章。

2 表现了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

辛弃疾是一个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他投奔南宋以来,多次上书献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他做地方官时,设想多种方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伐中原筹措。但是,昏暗的南宋朝廷,一直妥协投降,不仅苟且偷安,同时对抗战人物多加贬谪弃置,这种状况令诗人十分愤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在婉转悱恻中深有寄托,曲折抒写了自己的政治哀怨。这首词曲折地表达了他对抗金战机、恢复希望失落的惋惜和悲叹,对葬送抗战良机、贻误国家大计的怨恨及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在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中,鲜明地表达对国势时局的忧虑愤激。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国耻,苟且偷安,不思北伐,以致“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他也批判南宋最高统治者是非不分,贤愚不辨,“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几人曾是经纶手?”(《水龙吟》)是他对南宋苟且偷安求和君臣的贬责。他愤怒地写到要清除这些抗金事业中的绊脚石,蒙蔽君主的小人,“砍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苟安求和君臣的贬责和对坚持抗金收复失地的抗金志士极力推崇赞许。辛弃疾的这类词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曲折地表达了深沉而又复杂的爱国感情。

3 表现了抒发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与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这种志向不仅贯穿于他一生的政治生活中,同时在他的词创作中也有深刻的反映。他早年即投身抗金事业,并以英雄自许。“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恢复中原献身,即使到了晚年,仍是“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有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既有正面描写抗金战争:“汉家组练十万,列尖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水调歌头》),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也通过送友、祝寿来劝勉友人奋力抗敌,侧面反映自己的雄心壮志。他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希望韩元吉能够肩负恢复中原、统一中原的历史重任,这虽然是劝勉别人,实际是诗人自勉。“整顿乾坤”是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有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六十岁时所作。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优秀的爱国词章,也是诗人生平报国夙愿和北伐热望的尽情倾诉。诗人在词中通过怀古,表达了坚决抗金的主张和强烈的战斗意志,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者不可遏制的抗战激情。

4 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辛弃疾是一位有着出将入相的雄才大略的人,并且一生以报国为志,南宋朝廷不但不任用他以恢复中原,反而弃置不用达二十年之久,“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祭辛弃疾稼轩先生墓记》)。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形成了辛弃疾词的另一主题特色。辛弃疾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难以实现,因而使他精神上倍感苦闷。“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木兰花慢》)英雄跃跃欲试,而又苦无用武之地,辛弃疾就是这样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不能忘怀故国的愤激之情。又如在《水调歌头》一词中,他也用闲挂在壁上的弓剑,倾诉自己被闲置的苦闷:“短灯檠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情怀。”他曾几番摩挲着自己原来用以申壮志的弓箭来哀悼自己壮年时的幻想和希望。“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重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无论是醒时还是醉里,引起诗人伤心落泪的,总是故国的残破河山。辛弃疾在词里无不表现出愤慨情怀。因为久弃不用,投老空山,只好与鸥为盟,与松为友,“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把相牛经,种鱼法,教儿孙”(《行香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字里行间无不萦绕着诗人极度凄凉、悲愤的情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便是他的'抒写悲愤之情的代表作。这首词通过对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年华虚掷的抑郁悲愤心情的宣泄,表现了作者怨恨投降派,不甘碌碌无为,希望仗剑从征,杀敌立功,为国献身的英雄品质,寄寓了强烈的爱国情思。

这种满腔孤愤,抑郁悲凉的情感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同样显示了出来。辛弃疾被罢职闲居,始终不忘统一复国大业,但壮志难酬,自觉年华虚度,不胜悲愤伤感。作品中引起诗人无限向往的,总是青年时代斩将擎旗的英雄形象,而现实却是被弃之不用而逐渐衰老下去的辛弃疾,恰好是伤心的对照:“且置请缨封万户,意须卖剑酬黄犊!”(《满江红》)昏聩的南宋朝廷所扼杀的岂止是个人的才能,而是整个民族国家复兴的希望。

辛弃疾以无比豪迈的歌声,歌唱了收复失地、恢复中原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作者毕生追求的人生目标和政治理想。他的词以奔腾不息的热情,昂扬向上的格调,气宇轩昂的才情,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心声。由于辛弃疾所拥有的不平凡的才能和他所遭受的特殊境遇,他将个人的命运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使他的词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璀璨的爱国主义的光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