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有关教学质量的诗句精选3篇

日期:2023年06月19日 分类:经典语录

有关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思考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若烟海。传统教育一直非常重视诗词知识的传授,这也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展。古典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国学热”等现象给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笔者在此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简单谈谈对当下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原则的思考

古典诗词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足以体现出了古典诗词教学在我国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是提高学生传统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基本途径,直接影响到初、高中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根据小学阶段的教学特点,小学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应该坚持以下的教学原则。

1. 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

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认真备课,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会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感兴趣的古典诗词进行阅读欣赏。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才可以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 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小学生因其年龄的特殊性,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用。小学生自制力差、精力充沛,上课很难做到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小动作不断、走神的现象在小学课堂中非常普遍。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坚持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集中教学,消除小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恐惧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 基础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提升相结合

小学生处在古典诗词的启蒙阶段,直观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再加上古典诗词有自己的特色,语言、语法与日常语言有很大区别,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小学生对古典诗词接受上存在困难。针对上述情况,教师授课时要热爱、关注学生,耐心地讲解知识。同时,引入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古典诗词蕴涵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学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论文 )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意义重大。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诵读法”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声诵读,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在诵读中强化创造性思维,通过小学生丰富的联想,将艺术的魅力内化;最后,通过有节奏地诵读可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使孩子们的情操得以陶冶。

2. 鉴赏法

“鉴赏法”是指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增强对古典诗词之美的感悟和体会。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从而获取审美上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骆宾王《咏鹅》这一课,可以鼓励学生拿起画笔,描绘出诗中的意境,感悟画面美。古典诗词韵律整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古诗新唱”,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3. 探究法

“探究法”是指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自主能力比较差,需要教师耐心指导。作为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创办诗词板报或小报,定期举办诗词填充大赛,激发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也可在学生充分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改诗为文,既能增加对该诗词的理解,又能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对于传承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劝学》对教学的思考

《劝学》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劝学》对教学的思考

摘要:本文作者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性、修养的启发性、学习的终身性、榜样的激励性、学法的多样性共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劝学》教学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荀子 劝学 思考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荀子》中,《劝学》为开篇之作,是我国教育史上开个人著述的先河,是荀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荀子所说的“学”是包括知识的获得与道德的养成两方面的,把学问道德联成了一体。本文试从几个方面阐述《劝学》教学的思考。

一、学习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干、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最初降生时啼哭声都是相同的,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其原因在于教育,由此得出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让学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才是学生能积极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明白学生的年代就是长知识的好时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级阶梯,这样才能通过我们老师的培养使学生在将来长大后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

二、学习的目的性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习时的准则就是从学做有知识修养的人开始,一直到了成为圣人才结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 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把学习视之为个人自己的事情,其目的是为了“美其身”。

纵观当今社会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博览群书,最后是学富五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让别人羡慕自己而到处炫耀;或者是为了将来当个大官,光宗耀祖,都是带有各种各样功利性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学习目的应该是:通过刻苦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能力,素质为先。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在回报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三、修养的启发性

荀在《劝学》中提到“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同类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耀和屈辱的到来,一定和人的思想品德相关。“为善不积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的是“自省” 、“慎独”的要求。

荀子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在校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都是非常有启发的。让学生严于律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不但可以修身养性,更能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学习的.终身性

荀子《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学习态度,认为学习是不可能停止的。“青之所以青于蓝,冰之所以寒于水,木之所以为轮,金之所以利”,同样都是由于“不可以已”之故。其中,荀子提出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也”终生学习要求,只不过是今人所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现代诠释。

然而,反观我们教育行业里有的教师,学识并不见得有多么渊博,对日新月异韵教育改革却报以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不是学无止境、与时俱进,而是墨守成规、同步自封,一本教案用到老的机械式教学模式仍是有其市场的。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永不言休的学习者,做到 “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时代、社会与受教育者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进步着,这就要求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们更应该自觉做到“学不可以已”了。

五、榜样的激励性

荀子指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认为学习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喜好那些贤能的人。因为对贤人的热爱、喜欢、崇拜可促使人向他们学习,不断向他们靠近,从而提高学习活动效率。荀子还主张爱好学习,他说:“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睬,心利之有天下。 等到对学习爱好到极点的时候,就象眼睛爱看五色,耳朵爱听五声,口舌爱尝五睬,心里关怀天下大利一样。

君子的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品德学问,正因为学习目的是成为圣人,所以君子在此激励之下,才会热爱学习,喜好贤人,完善自身。荀子所讲的君子、圣人是德才兼备的人。

荀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学习目的对学习热情的影响,其对学习心理的认识很符合现代心理学。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才会增强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六、学法的多样性

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到的四种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渐全尽,锲而不舍,用心专一,对于教师向学生讲解学习方法时也很有帮助。

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这是学业成败。甚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会利用客观条件。就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闻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那么,一个学生可以利用的客观条件都有哪些呢?

首先是使学生明白要善于向教师请教,不懂就问,要善于与同学切磋,取长补短。

其次,使学生明白善于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如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经常驻足于书海之中.遨游于知识之林。

再次,是善于利用社会条件来学习,赶书店,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无一不是学习。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之人。积渐全尽,就是不断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成江海。”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的不要学“熊瞎子掰玉米―― 掰一棒丢一棒”,而要学蜘蛛织网和蜜蜂采密。怎么样积累?最方便的办法是记笔记和记卡片。特别是记卡片。一天记几张,一学期便是几千张。等到假期.回到家中,坐在床上,把积累的卡片分门别类,装在不同的档案夹中和小书橱中。这便是你自己的电脑,是你自己的知识库。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劝学》教学的思考

《劝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一篇论述学习、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劝学》教学的思考

摘要:本文作者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性、修养的启发性、学习的终身性、榜样的激励性、学法的多样性共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劝学》教学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荀子 劝学 思考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荀子》中,《劝学》为开篇之作,是我国教育史上开个人著述的先河,是荀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荀子所说的“学”是包括知识的获得与道德的养成两方面的,把学问道德联成了一体。本文试从几个方面阐述《劝学》教学的思考。

一、学习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干、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最初降生时啼哭声都是相同的,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其原因在于教育,由此得出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让学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才是学生能积极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明白学生的年代就是长知识的好时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级阶梯,这样才能通过我们老师的培养使学生在将来长大后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

二、学习的目的性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习时的准则就是从学做有知识修养的人开始,一直到了成为圣人才结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 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把学习视之为个人自己的事情,其目的是为了“美其身”。

纵观当今社会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博览群书,最后是学富五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让别人羡慕自己而到处炫耀;或者是为了将来当个大官,光宗耀祖,都是带有各种各样功利性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学习目的应该是:通过刻苦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能力,素质为先。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在回报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三、修养的启发性

荀在《劝学》中提到“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同类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耀和屈辱的到来,一定和人的思想品德相关。“为善不积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的是“自省” 、“慎独”的要求。

荀子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在校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都是非常有启发的。让学生严于律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不但可以修身养性,更能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学习的终身性

荀子《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学习态度,认为学习是不可能停止的。“青之所以青于蓝,冰之所以寒于水,木之所以为轮,金之所以利”,同样都是由于“不可以已”之故。其中,荀子提出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也”终生学习要求,只不过是今人所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现代诠释。

然而,反观我们教育行业里有的教师,学识并不见得有多么渊博,对日新月异韵教育改革却报以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不是学无止境、与时俱进,而是墨守成规、同步自封,一本教案用到老的机械式教学模式仍是有其市场的。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永不言休的学习者,做到 “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时代、社会与受教育者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进步着,这就要求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们更应该自觉做到“学不可以已”了。

五、榜样的激励性

荀子指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认为学习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喜好那些贤能的人。因为对贤人的热爱、喜欢、崇拜可促使人向他们学习,不断向他们靠近,从而提高学习活动效率。荀子还主张爱好学习,他说:“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睬,心利之有天下。 等到对学习爱好到极点的时候,就象眼睛爱看五色,耳朵爱听五声,口舌爱尝五睬,心里关怀天下大利一样。

君子的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品德学问,正因为学习目的是成为圣人,所以君子在此激励之下,才会热爱学习,喜好贤人,完善自身。荀子所讲的君子、圣人是德才兼备的人。

荀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学习目的对学习热情的影响,其对学习心理的认识很符合现代心理学。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才会增强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六、学法的多样性

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到的四种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渐全尽,锲而不舍,用心专一,对于教师向学生讲解学习方法时也很有帮助。

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这是学业成败。甚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会利用客观条件。就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闻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那么,一个学生可以利用的客观条件都有哪些呢?

首先是使学生明白要善于向教师请教,不懂就问,要善于与同学切磋,取长补短。

其次,使学生明白善于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如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经常驻足于书海之中.遨游于知识之林。

再次,是善于利用社会条件来学习,赶书店,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无一不是学习。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之人。积渐全尽,就是不断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成江海。”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的不要学“熊瞎子掰玉米―― 掰一棒丢一棒”,而要学蜘蛛织网和蜜蜂采密。怎么样积累?最方便的办法是记笔记和记卡片。特别是记卡片。一天记几张,一学期便是几千张。等到假期.回到家中,坐在床上,把积累的卡片分门别类,装在不同的档案夹中和小书橱中。这便是你自己的电脑,是你自己的知识库。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古文《劝学》教学的思考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古文《劝学》教学的思考

摘要:本文作者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性、修养的启发性、学习的终身性、榜样的激励性、学法的多样性共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劝学》教学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荀子 劝学 思考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荀子》中,《劝学》为开篇之作,是我国教育史上开个人著述的先河,是荀子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荀子所说的“学”是包括知识的获得与道德的养成两方面的,把学问道德联成了一体。本文试从几个方面阐述《劝学》教学的思考。

一、学习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干、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最初降生时啼哭声都是相同的,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其原因在于教育,由此得出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让学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才是学生能积极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明白学生的年代就是长知识的好时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级阶梯,这样才能通过我们老师的培养使学生在将来长大后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

二、学习的目的性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习时的准则就是从学做有知识修养的人开始,一直到了成为圣人才结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 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把学习视之为个人自己的事情,其目的是为了“美其身”。

纵观当今社会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博览群书,最后是学富五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让别人羡慕自己而到处炫耀;或者是为了将来当个大官,光宗耀祖,都是带有各种各样功利性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学习目的应该是:通过刻苦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能力,素质为先。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在回报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三、修养的启发性

荀在《劝学》中提到“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同类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耀和屈辱的到来,一定和人的思想品德相关。“为善不积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的是“自省” 、“慎独”的要求。

荀子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在校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都是非常有启发的。让学生严于律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不但可以修身养性,更能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学习的终身性

荀子《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学习态度,认为学习是不可能停止的。“青之所以青于蓝,冰之所以寒于水,木之所以为轮,金之所以利”,同样都是由于“不可以已”之故。其中,荀子提出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也”终生学习要求,只不过是今人所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现代诠释。

然而,反观我们教育行业里有的教师,学识并不见得有多么渊博,对日新月异韵教育改革却报以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不是学无止境、与时俱进,而是墨守成规、同步自封,一本教案用到老的机械式教学模式仍是有其市场的。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永不言休的学习者,做到 “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时代、社会与受教育者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进步着,这就要求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们更应该自觉做到“学不可以已”了。

五、榜样的激励性

荀子指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认为学习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喜好那些贤能的人。因为对贤人的热爱、喜欢、崇拜可促使人向他们学习,不断向他们靠近,从而提高学习活动效率。荀子还主张爱好学习,他说:“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睬,心利之有天下。 等到对学习爱好到极点的时候,就象眼睛爱看五色,耳朵爱听五声,口舌爱尝五睬,心里关怀天下大利一样。

君子的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品德学问,正因为学习目的是成为圣人,所以君子在此激励之下,才会热爱学习,喜好贤人,完善自身。荀子所讲的君子、圣人是德才兼备的人。

荀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学习目的对学习热情的影响,其对学习心理的认识很符合现代心理学。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才会增强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六、学法的多样性

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到的四种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渐全尽,锲而不舍,用心专一,对于教师向学生讲解学习方法时也很有帮助。

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这是学业成败。甚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会利用客观条件。就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闻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那么,一个学生可以利用的客观条件都有哪些呢?

首先是使学生明白要善于向教师请教,不懂就问,要善于与同学切磋,取长补短。

其次,使学生明白善于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如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经常驻足于书海之中.遨游于知识之林。

再次,是善于利用社会条件来学习,赶书店,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无一不是学习。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之人。积渐全尽,就是不断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成江海。”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的不要学“熊瞎子掰玉米―― 掰一棒丢一棒”,而要学蜘蛛织网和蜜蜂采密。怎么样积累?最方便的办法是记笔记和记卡片。特别是记卡片。一天记几张,一学期便是几千张。等到假期.回到家中,坐在床上,把积累的卡片分门别类,装在不同的档案夹中和小书橱中。这便是你自己的电脑,是你自己的知识库。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