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16篇

日期:2021年06月28日 分类:经典语录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16篇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物理学家霍金的励志一生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

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

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70年代他与

彭罗斯一起证明了着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 1988年的沃尔

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着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

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

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 1942年 1月 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

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这迫使霍金一家搬离海格特的家园,迁到

牛津避难。他们在霍金诞生后又回到了伦敦。童年时的霍金,学业成绩并

不突出,但喜欢设计极为复杂的玩具,据说他曾做出一台简单的电脑。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

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

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

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2)

几位重要的物理学家简介

(曾小金收集、编辑以及整理)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及物质基本结构的自然科学学科。物理学的飞速发展从16世纪开始发展至今,经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物理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严谨的学科;在这400多年的发展中,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1.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推翻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对近代科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立了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在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得到公认之前,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只不过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没有取得自己的独立地位。当时,哲学家们束缚在神学和亚里士多德教条的框框里,得不出符合实际的客观规律。伽利略继承和发展了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注重科学实践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敢于向传统的权威思想挑战,他不是先臆测事物发生的原因,而是先观察自然现象,由此发现自然规律。他摒弃神学的宇宙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秩序的服从简单规律的整体,要了解大自然,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实验定量观测,找出它的精确的数量关系。基于这样的新的科学思想,伽利略倡导了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源泉,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伽利略的科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和力学方面。在天文学方面,伽利略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 他的宇宙观的核心是维护和坚持、发展了哥白尼学说。他的日心说观点是完全建立在对天文的长期观测所获得的大量新发现的可靠事实基础之上的。伽利略通过望远镜测得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与金星的盈亏变化,看到银河中有无数恒星,有力地宣传了日心说。1632年出版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是近代科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著作。 1638年伽利略完成了又一巨著《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落体运动定律和惯性定律是该书中的重要内容。 伽利略的实验主要是应用小球沿斜坡滚动的方法,证实了落体定律,也推出了不完整、不彻底的惯性定律--他只承认圆惯性运动,而不承认直线惯性运动。他的理论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以后经牛顿发展完善,建立了近代经典力学的系统理论。伽利略所建立的摆的定律、惯性定律、落体运动定律,以及对抛体运动的研究和他提出的相对性原理,奠定了动力学的主要基础。

伽利略的一生,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他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科学态度,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当然他也不正确的观念,如否定色、香、味等物质属性的客观性等,但这些都无损于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光辉形象。

2. 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1643年1月4日,牛顿诞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一个自耕农家庭。他自幼热爱自然,喜欢动脑动手,12岁时进入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在读中学时他曾寄宿在格兰瑟姆镇的克拉克药店,药店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小型实验室,在那里培养了他的科学实验能力。牛顿还将自己已记录的自然现象分为几类:颜色调配、时钟、天文、几何学。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为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61年6月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三一学院的巴罗教授对牛顿特别看重,指导他阅读了许多前辈的优秀著作。1664年牛顿经过考试被选为巴罗教授的助手,1665年大学毕业。1665~1666年伦敦流行鼠疫,牛顿回到家乡,在这两年期间取得了许多成就。1667年牛顿重返剑桥大学深造,1668年7月获硕士学位。1669年巴罗教授推荐年仅26岁的牛顿继任卢卡斯讲座教授。

1666年的夏末,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从树上落了下来,正好打在牛顿的头上,刚好那天牛顿在聚精会神的思索: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其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什么力量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在他头上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正是从思考这些问题开始,他找到了最终的答案——万有引力理论。

尽管牛顿以前在解析几何、对数、无穷级数等方面已有成就,还是不能圆满的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牛顿将古希腊求解无穷小问题的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正流数术(微分)和反流数术(积分)。1676年牛顿发表了研究成果二项式展开定理。1684年莱布尼茨在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引入拉长的S作为积分符号。从此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在各国迅速推广。

当牛顿在微积分方面迈开卓越的一步后,他开始用三棱镜对白光的组成进行分析。证实白色光所以能散射成彩色光谱,是由于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种彩色光混合组成的。他用白光分解实验宣告了光谱学的诞生。《光学》是牛顿的经典著作,集中反映了他的光学成就。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巨著里,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力学确立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他在概括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运动三定律”。这三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成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的主要支柱。

1672年牛顿被皇家学会聘为会员,1703年成为皇家学会终身会长。1699年任造币局局长。1705年被封为爵士。1727年牛顿逝世于肯辛顿,遗体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为了纪念牛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力的单位。

3. 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英国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1831年6月13日麦克斯韦诞生于英国爱丁堡的一个地主家庭,1847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听课,专攻数学。1850年考入剑桥大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三一学院数学系,并留校任职。1856年到阿伯丁的马里沙耳学院任自然哲学教授。1860年到伦敦皇家学院任自然哲学及天文学教授。1871年受聘为剑桥大学的实验物理学教授,负责筹建该校的第一所物理学实验室——卡文迪什实验室,1874年建成后担任主任。

麦克斯韦是继法拉第之后,集电磁学大成的伟大科学家。他根据库仑,高斯、安培、欧姆、毕奥、萨伐尔、法拉第等人的一系列发现、实验及研究成果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科学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指出了光、电、磁现象本质的统一性。这一划时代的理论成果为现代电力工业、电子工业和无线电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麦克斯韦14岁读中学时,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论卵形曲线的机械画法》。他认真研究法拉第的《电学的实验研究》一书,并发表了首篇电磁学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论文中用精确的数学表达了力线的概念,从而推导出库仑定律和高斯定律,这篇论文用数学语言表达了法拉第的物理思想。1863年他发表了第二篇论文《论物理力线》,不仅进一步发展了法拉第的思想,扩充到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场的变化产生磁场,还由此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证明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揭示了光的电磁波本质。1864年他的第三篇论文《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从基本的实验事实出发,以场论的观点用演绎法建立了系统的电磁理论。

麦克斯韦所著的《电学和磁学论》一书于1873年出版,该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著作,全面总结了19世纪中期以前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成果,并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他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位移电流的概念,建立了电磁学的基本方程组,该微分方程组决定了电荷、电流、电场和磁场之间普遍联系。他还曾预言电磁波能在实验室内产生,后来此预言由赫兹在1887年实现了。

麦克斯韦是建立各种模型来类比不同物理现象的能手,更是运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物理问题的大师。他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导出了分子运动的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还研究过土星的光环和视觉理论,创立了定量色度学。

麦克斯韦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花费了很大力气整理和出版了卡文迪什的遗稿并创建了卡文迪什实验室,为人类留下又一笔珍贵的科学遗产。1879年11月5日麦克斯韦因癌症不治于剑桥逝世,终年49岁。

4. 玻尔兹曼(Ludwig Eduard Boltzmann, 1844-1906)

奥地利物理学家,气体动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844年2月20日玻尔兹曼出生于音乐之都维也纳,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63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得到斯忒藩和洛希密脱等著名学者的赞赏和培养。1866年获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的物理学研究所任助理教授,此后历任拉茨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的教授。1899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是维也纳、柏林、斯德哥尔摩、罗马、伦敦、巴黎、彼得堡等科学院院士。

大学毕业后,玻尔兹曼当了斯忒藩的助手。1866年正值玻耳兹曼即将完成博士论文之际,麦克斯韦计算出了分子速度的麦克斯韦分布律。1868至1871年间,玻耳兹曼把麦克斯韦的气体速率分布律推广到分子在任意力场中运动的情况,得出了有势力场中处于热平衡态的分子按能量大小分布的规律,即玻耳兹曼分布律,并进而得出气体分子在重力场中按高度分布的规律。

玻耳兹曼进一步研究气体从非平衡态过渡到平衡态的过程,于1872年建立了玻耳兹曼积分微分方程。他引进由分子速度分布函数f定义的一个泛函数H,证明f发生变化时,H随时间单调地减小,H减少到最小值时,系统达到平衡状态——这就是著名的H定理。H定理与熵S增加原理相当,都表征热力学过程由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转化的不可逆性。1877年玻耳兹曼建立了熵S和系统宏观态所对应的可能的微观态数目(即热力学几率W)的联系:S∝lnW。揭示了宏观态与微观态之间的联系,指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本质:H定理或熵增加原理所表示的孤立系统中热力学过程的方向性,正相应于系统从热力学几率小的状态向热力学几率大的状态过渡,平衡态热力学几率最大,对应于S取极大值或H取极小值的状态。后来普朗克将玻尔兹曼的关系简写为 S=klnW ,式中k为玻尔兹曼常数。玻耳兹曼的工作是标志气体动理论成熟和完善的里程碑,同时也为统计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玻耳兹曼把热力学理论和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相结合,运用于黑体辐射研究。1884年玻耳兹曼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了空腔辐射的辐射出射度M和绝对温度T的关系:M =σT4 式中,σ是个普适常量,这个关系被称为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1900年,普朗克在利用玻耳兹曼的方法推导黑体幅射定律时,提出了作为现代物理学标志的普朗克能量子假设,掀开了量子时代的帷幕。

玻耳兹曼是位很好的老师,讲课深受学生欢迎。他常常主持以科学最新成就为题的讨论班,带动学生进行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物理学者。

玻尔兹曼的名著《气体理论讲义》被译成多国文字,至今仍有重要学术价值。玻尔兹曼于1906年9月5日不幸自杀身亡。熵与热力学几率关系式S=klnW至今仍然刻在玻尔兹曼的墓碑上。

5.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 1773-1829)

英国物理学家、医生,波动光学的奠基人。1773年6月13日托马斯·杨出生于撒默塞特郡的米菲尔顿。他出身于商人和教友会会员的家庭,幼年有神童之称,智力过人;2岁能阅读;4岁能背诵英国诗人的作品和拉丁文诗;9岁掌握车工工艺,能自己制造物理学仪器;14岁之前自学了牛顿的微分法,并学会了法、意、波斯和阿拉伯等语言。托马斯·杨进过不少学校,但他以自学作为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曾在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和格丁根大学学习医学。他对生理光学和声学具有强烈的兴趣,后来转向研究物理。

1801-1803年托马斯·杨担任英国皇家研究院教授,1811年起在伦敦行医,1818年起兼任径度局秘书,领导《海事历书》的出版工作,同时任英国皇家学会国际联络秘书。他还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过四十多位科学家的传记。他一生研究过物理、数学、天文、地球物理、语言、医学、动物学、考古学、科学史等学科,并精通绘画和音乐,但以物理学家著称于世。

托马斯·杨为光的波动学说奠定了基础。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巧妙之处在于,他让通过一个小针孔S0的一束光,然后再通过二个小针孔S1和S2,使同一光源的光变成两束光,这两束光是相干光。实验结果表明,在屏幕上看见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后来又以狭缝代替针孔,进行了双缝干涉实验,得到更加明亮的干涉条纹。他用这个实验引入干涉概念论证了光的波动说,同时又解释了牛顿环的成因和薄膜的彩色。1801年他引入叠加原理,把惠更斯的波动理论和牛顿的色彩理论结合起来,解释了规则光栅产生的色彩现象。1803年又用波动学说解释了障碍物影子具有彩色毛边的现象。1820年用完善的波动理论对光的偏振做出了满意的解释,认为只要承认光波是横波,必然会产生偏振现象。

托马斯·杨第一个测出7种颜色的波长,他曾从生理角度说明人的色盲现象,还建立了三色原理,即一切彩色都可以从红、绿、蓝这三种原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得到。

托马斯·杨对弹性力学很有研究。后人为表彰托马斯·杨的贡献,把纵向弹性模量即正应力与线应变之比称为杨氏模量。

托马斯·杨一生博学,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他以物理学家闻名于世,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所成就。1814年研究考古发现古埃及石碑,用了多年时间破译了碑文,在考古领域做出了贡献。

托马斯·杨于1829年5月10日逝世于英国伦敦,终年56岁。在他逝世前仍致力于编写埃及字典的工作,一生中没有虚度过一天是他最大的满足。

6.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奠基人。生于基尔,少年时代在慕尼黑度过。1874年进入慕尼黑大学,187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基尔大学任教。1888他接替基尔霍夫的教学工作成为柏林大学教授。1894年被任命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00年他在黑体辐射研究中引入能量量子,因而荣获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普朗克早期从事热力学的研究,对物质聚集态的变化、气体和溶液理论等进行了研究。19世纪末,人们用经典物理学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时候,出现了著名的“紫外灾难”。1896年普朗克开始研究热辐射的能量分布问题,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利用内插法导出了与实验相符的公式—普朗克辐射公式。1900年12月14日,他在德国物理学会作了《论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的报告,他认为,为了从理论上得出正确的辐射公式,必须假定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不是连续地、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只能取某个最小数值的整数倍。这个最小数值就叫能量子,辐射频率是n的能量的最小数值ε=hn。其中h是一个普适常数,现在叫做普朗克常数,这一天成了量子论的诞生日。

普朗克一生除物理学外还喜好音乐和爬山运动。80岁和84岁高龄时还登上3000多米的高山大威尼迭格峰。二次大战期间他为受迫害的犹太籍科学家提供过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帮助。

7. 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相对论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现代人类思想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相对论从逻辑思想上统一了经典物理学,使经典物理学成为一个完美的科学体系。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性原理的基础上统一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两个体系,指出它们都服从狭义相对性原理,都是对洛伦兹变换协变的,牛顿力学只不过是物体在低速运动下很好的近似规律。广义相对论又在广义协变的基础上,通过等效原理,建立了局域惯性长与普遍参照系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所有物理规律的广义协变形式,并建立了广义协变的引力理论,而牛顿引力理论只是它的一级近似。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物理学只限于惯性系的问题,从逻辑上得到了合理的安排。相对论严格地考察了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这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给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时空观和物质观,从而使物理学在逻辑上成为完美的科学体系。

狭义相对论给出了物体在高速运动下的运动规律,并提示了质量与能量相当,给出了质能关系式。这两项成果对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并不明显,但在研究微观粒子时却显示了极端的重要性。因为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比较快,有的接近甚至达到光速,所以粒子的物理学离不开相对论。质能关系式不仅为量子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为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根据。

对于爱因斯坦引入的这些全新的概念,当时地球上大部分物理学家,其中包括相对论变换关系的奠基人洛仑兹,都觉得难以接受。甚至有人说“当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懂相对论”。旧的思想方法的障碍,使这一新的物理理论直到一代人之后才为广大物理学家所熟悉,就连瑞典皇家科学院,1922年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爱因斯坦时,也只是说“由于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更由于他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定律。”对爱因斯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辞中竟然对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字未提。

8. 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1942-2018)

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1963年,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获得CH(英国荣誉勋爵)、CBE(大英帝国司令勋章)、FRS(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A(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等荣誉。

20世纪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凭一本薄薄的《时间简史》征服了全世界3000万读者。黑洞理论使量子论和热力学在“霍金辐射”中得到完美统一,而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无边界设想的量子宇宙论,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几百年的“第一推动”问题。

霍金希望解开宇宙诞生之时的奥秘,1970年代时,霍金将量子力学应用于解释黑洞现象,在之后的30年中,用量子力学解释整个宇宙已经变得更加困难了。霍金想找到一套可以完美解释整个宇宙现象的理论来说明137亿年诞生直到现在的宇宙,但是多年过去了就算无限接近他仍然没有得出结论。按照他的量子力学理论,宇宙诞生是大爆炸产生的,这是一个被压缩的无限小却具有超大重力的物质(也可以理解成密度无限大)爆炸的产物。量子力学的理论范畴不能够解释这一个过程是如何进行?为什么会这样?霍金说“那必须有一套可以描述小规模重力的理论”。 霍金的同事,伦敦玛丽皇后学院的麦克·格林(Michael .Green)参与建构的超弦理论,简称为“弦论”,指出所有粒子和自然力量,其实都是在震荡中的像弦一样的微小物体,解决了霍金一直想努力解答的重力问题,该理论必须建立在宇宙必须有9、10甚至是大于11个的维度中,而人类身处的三维世界可能仅仅是真正的宇宙的其中一个膜。

9. 吴大猷(1907-2000)

笔名洪道、学立,广东高要人,出生于广州府番禺县,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39年获中央研究院丁文江奖金,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83年11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在原子和分子的一般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两项研究为后来的工作开辟了道路,一项是关于重原子f态的计算,另一项是闭壳层电子激发态的计算。

吴大猷的学者生涯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北京大学时期(1934—1946)、北美时期(1946—1978)和台湾时期(1978年起)。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原子和分子理论、相对论、经典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原子和分子理论、散射理论和统计力学方面有独创性。

吴大猷学生有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朱光亚等一大批著名物理学家。一批骨干物理学家,如马仕俊、郭永怀、虞福春都曾从他那里受益过。

主要著作有《科学和教育》《科学与科学发展》《吴大猷科学哲学文集》《物理学的历史和哲学》《现代物理学基础的物理本质和哲学本质》等。

10. 钱学森(1911-2009)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5年,经中宣部批准及钱学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将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国,创新、奉献的业绩与精神,经中央研究,决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设钱学森图书馆。2011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两弹一星: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公式是以卡门和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此外,钱学森和卡门在30年代末还共 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跨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11. 杨振宁(1922- )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杨-Mills规范场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1965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次年即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主要成就在于标准理论,有7个诺贝尔奖是因为找到杨振宁的标准理论所预测的粒子而获奖的,例如丁肇中的希格斯;通过研究标准理论获得成就,而间接获得诺奖的有几十个,杨几乎垄断了六十年来诺奖物理奖的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部分(杨-米尔斯理论);另外有6个菲尔茨奖是研究杨振宁的方程而来的(3个和杨-米尔斯方程有关,3个和杨-巴克斯特方程有关)。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4个领域的13项世界级贡献,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2000年《nature》评选过去1000年影响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是活着的唯一一个影响世界千年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不仅是伟大的华人物理学家,也是当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3)

物理学家——霍金

基本简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语:,年月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瘫痪,不能发音。至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是英国最崇高的教授职位之一。

霍金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还被称为“宇宙之王”。

他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根手指,其他地方根本不能动。

人物经历

史蒂芬·威廉·霍金()[] ,年月日出生于英国牛津,父亲法兰克是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热带病专家,母亲伊莎贝尔年于牛津研究哲学、政治和经济。霍金本人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他在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因此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几乎歪成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呲牙咧嘴”的样子。这已经成为他的标志性形象。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当时医生预测他最多活两年,但他至今依然顽强的活着。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天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或霍金辐射(包括 空间中的霍金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广义相对论、量子场论和热力学统一在一起,其为弯曲时空中的量子场论。

年以后,他的研究转向了量子引力论。虽然人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成功的理论,但它的一些特征已被发现。例如,空间-时间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处于一种粉末的状态。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纯态,因果性受到破坏,因此使不可知性从经典统计物理学、量子统计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个层次。

年以后,霍金的兴趣转向了量子宇宙论,提出了能解决宇宙第一推动问题的无边界条件。年月,他承认了自己原来的“黑洞悖论”观点。《时间简史》的副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威廉·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断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空间正是起始于此。理论物理学的细节在未来的年中还会有变化,但就观念而言,已经相当完备了。

年,第一次来中国,在科大水上讲演厅作天体物理的学术报告。

史蒂芬·威廉·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年之久的情况下做出的。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体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吴忠超(霍金的学生之一)于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身后门一打开,脑后忽然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疾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吃饭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从他对译者私事的帮助可以体会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须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号,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霍金虽然身残但志不残,非常乐观。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在富有学术传统的剑桥大学里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公众评价中,被誉为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点开始,时间由此刻开始,黑洞最终会蒸发,在统一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他因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达年之久,他却身残志坚,克服了残疾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书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无边界条件。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使人们遨游到广袤的时空,渐渐解开宇宙之谜。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后来又因为实行气管造口手术,从而失去语言能力。

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该书被译成余种文字,出版逾余万册,但因书中内容极其艰深,在西方被戏称为“读不来的畅销书”(),有学者曾指这种书之所以仍可以如此畅销,是因为书本尝试解答过去只有神学才能触及的题材: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年月又一部作品《果壳中的宇宙》()出版发行。该书是《时间简史》的姐妹篇,以相对简化的手法及大量图解,诉说宇宙起源。年,他在香港透露正与女儿合撰写一套类似于《哈利波特》、但主题是理论物理学而非魔法的小说。

年,第二次来中国,在北京作主题为“膜的新奇世界”科普报告,向公众阐释他的关于天体演化的“理论”。

霍金亦试图通过通俗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国及美国发表演说,他年代曾两次到访日本,年月曾到访杭州发表《膜的新奇世界》()年月在香港科技大学发表《宇宙的起源》时,哄动一时,被戏称受到“摇滚巨星”级的接待。霍金的声望,令他多次获邀到外地演说,常获国家元首接见。

霍金曾指,大众会好奇一位残障人士,为何会想到这么多宇宙论,令他成了大众媒体的宠儿。事实上,他在“星舰奇航记”中的电视系列剧“银河飞龙”饰演过自己,与爱因斯坦及牛顿一起打桥牌;他亦曾在美国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演出”,拯救剧中的女孩。其形象也在卡通片《飞出个未来》中的一集里出现。卡通片《居家男人》中则有与其类似的角色()对其进行了滑稽的模仿。

年,第三次来中国,他带来的仍然是自己关于宇宙学最新的研究,在香港科技大学体育馆主持一个题为「宇宙的起源」的演讲;在人民大会堂向北京的公众讲述《宇宙的起源》。

年月日,霍金因病取消外访,同月日因病送院治理,情况欠佳。年月传出因脸部肌肉恶性萎缩,已严重影响其表达能力,并有可能使他无法发出独特的“电脑声”。

年月日播出的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集中,史蒂芬·霍金本色出演参与了客串。

学术思想

时光机

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继承认外星人的存在后,又发表一个惊人论述:他声称带着人类飞入未来的时光机,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所需条件包括太空中的虫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不过,霍金也警告,不要搭时光机回去看历史,因为“只有疯狂的科学家,才会想要回到过去‘颠倒因果’。”

物理学家霍金在拍摄的一部有关宇宙的纪录片时提到,人类其实能建造出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并且能够进入未来。霍金甚至说,自己是因为担心别人把他当成“怪人”,所以才不敢乱说话,也不愿意多谈有关时光机的东西,直到透过纪录片后才敢大方讨论。

时间缝隙

至于时光机的关键点,霍金强调就是所谓的“四度空间”,科学家将其命名为“虫洞”。霍金强调,“虫洞”就在我们四周,只是小到肉眼很难看见,它们存在于空间与时间的裂缝中。

他指出,宇宙万物非平坦或固体状,贴近观察会发现一切物体均会出现小孔或皱纹,这就是基本的物理法则,而且适用于时间。时间也有细微的裂缝、皱纹及空隙,比分子、原子还细小的空间则被命名为“量子泡沫”,“虫洞”就存在于其中。

回到过去

霍金指出,理论上时光隧道或“虫洞”不只能带着人类前往其他行星,如果虫洞两端位于同一位置,且以时间而非距离间隔,那么宇宙飞船即可飞入,飞出后仍然接近地球,只是进入所谓“遥远的过去”。因为在度空间中,分钟也许是小时。不过霍金警告,不要搭时光机回去看历史。

飞去未来

史蒂芬·威廉·霍金表示,如果科学家能够建造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那么宇宙飞船必然会因为不能违反光速是最大速限的法则,而导致舱内的时间变慢,那么飞行一个星期就等于是地面上的年,也就相当于飞进未来。

霍金举人造卫星为例,指卫星在轨道运行时,由于受地球重力影响较小,卫星上的时间比地上时间稍快。由此,霍金就设想出一艘大型极速宇宙船,可在秒内加速至时速万公里,年内加速至光速的,比史上最快的宇宙船阿波罗号快倍。船上的乘客就是变相飞向未来,作出名副其实的时间旅行。

四度空间

即使是在太空中,万物也都有时间的长度,在时间中漫游,意味着穿越该“度空间”。

霍金举例指出,开车直线行进等于是在“度空间”中行进,而左转或右转等于加上“度空间”,至于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下行进,就等于进入“度空间”。穿越时光隧道就是进入“度空间”。

外星人论

斯蒂芬·霍金在美国探索频道年月日播出的纪录片《跟随斯蒂芬·霍金进入宇宙》中说,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人类不应主动寻找他们,应尽一切努力避免与他们接触。

霍金认为,鉴于外星人可能将地球资源洗劫一空然后扬长而去,人类主动寻求与他们接触“有些太冒险”。“如果外星人拜访我们,我认为结果可能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当年踏足美洲大陆类似。那对当地印第安人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然而,也有不少专家对“外星人威胁论”表示了质疑。他们从外星人的智慧与科技,甚至是人类自身对外星人的心理作用来说明外星人对地球人并不构成威胁。中国语言学家、数学家周海中表示,如果外星人能来到地球,说明它们的文明程度远远超过我们人类;文明程度越高,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就越低。他认为,担心外星人的威胁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只要是高智慧生命体,它们的理智决定着它们怎样对待其他智慧生命体;外星人与地球人将来是能够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无独有偶,美国天体生物学家大卫·莫里森也表示,如果一个文明能够存在数十万年,那么它的先进程度一定超过人类。这个文明一定能解决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没有必要侵略地球。他甚至认为外星人是“和平使者”且友善可爱,并风趣地说,“如果外星人来访,我会好好款待它们。”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乔治·斯穆特眼里,“外星人威胁论”的种种担忧纯属杞人忧天。

星际移民

霍金在年月接受美国知识分子视频共享网站访谈时,再曝惊人言论,称地球年内会毁灭,而人类要想继续存活只有一条路:移民外星球。[]

霍金表示,人类如果想一直延续下去,就必须移民火星或其他的星球,而地球迟早会灭亡。霍金说:“人类已经步入越来越危险的时期,我们已经历了多次事关生死的事件。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正在一点点掠夺地球资源,人类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不能将赌注放在一个星球上。”

学术赌注

霍金喜欢就一些科学命题,与其他学者开赌,一时成为科学界美谈。

.能否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霍金跟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戈登教授打了个赌:不会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希格斯与其他同事经过漫长年代的潜心研究,等待了年,才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也称为“上帝粒子”。

.黑洞是否存在

集一生精力研究黑洞的霍金,曾担心黑洞可能只是理论上的概念,而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他为免到时自己变得一无所有,年他与另一名物理学家索恩( )开赌:究竟黑洞是否存在。

.裸奇点的存在

年,霍金又要求开赌,这次索恩与他站在同一阵线,对赌一方是物理学家裴士基( )。当时的命题是,奇点应该被黑洞围绕,但没有被黑洞包围的“裸奇点”( )是否存在。

霍金与索恩押注:裸奇点并不存在,随即与裴士基立下赌据,谁输了要向对方送上一件用来“遮蔽裸体”的恤衫,写上适当的服输字眼。霍金于年修正他的理论,指出裸奇点有可能存在。

高维空间

根据年代提出的理论(超弦理论的一种),宇宙是十一维的,由震动的平面构成的。在爱因斯坦那里,宇宙只是四维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现代物理学则认为还有七维空间我们看不见。

科学家们对我们已认知的维与可能存在但未被认知的维之间的区别是如何解释的呢?他们打了一个比方:一只蚂蚁在一张纸上行走,它只能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后走。对它来说高与低均无意义,这就是说,第维的空间是存在的,但没有被蚂蚁所认识。同样,我们的世界是由四维数据构成的(三个空间维,一个时间维),但我们没有觉察到所有其他的维。

根据物理学家的看法还应该有个维。尽管有这么多的维,但这些维是看不见的,它们自身卷在了一起,被称为压缩的维。为了弄清这种看法,让我们再以蚂蚁为例展开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将蚂蚁在上面行走的那张纸卷起来,直到卷成一个圆筒形。如果蚂蚁沿着纸壁走,最后它又会回到出发点,这就是压缩维的一个例子。如果能沿着著名的莫比乌斯带走,也会发生上述现象,当然,它是维的,但如果沿着它走过,总是会回到出发点的。莫比乌斯带从维的角度讲是压缩的,按照物理学它有个维,但谁在上面行走,都只能认知成一个维。这就有点像左图上的人:上行或下行,但永远不会走到尽头。如果蚂蚁不是沿着纸筒弯曲的壁行走,它就永远不会返回到原出发点。这就是二维(或者说被我们所感知的那种维)的例子,沿着它一直走,就不可能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主要作品

著作

年:(霍金,艾利斯等)《时空的大尺度结构》( )

年:《时间简史》()

年:《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 )

年:《果壳中的宇宙》()

年:《在巨人的肩膀上》(. )

年:《时间简史(普及版)》(及插图版)()

年:《上帝创造整数》( )

年:(与女儿合作的少儿读物)《乔治的神秘宇宙钥匙》(" ),《乔治的宇宙寻宝之旅》(" ),《乔治与大爆炸》()

年:《大设计》()

年:《我的简史》()

演说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

霍金出版《时间简史》后,多年来曾在英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向一般大众发表多场公开演说,叙述时间起源、宇宙终结、时光旅行,演说时其受欢迎程度犹如“摇滚巨星”。部分演说目录:

宇宙的起源(中文)

宇宙之始(英文)

时间的开始(英文)

太空及时间扭曲(英文)

上帝掷骰子吗(英文)

宇宙中的生命(英文)

主要成就

斯蒂芬·威廉·霍金的研究为今天我们理解黑洞和宇宙本源奠定了基础,不过据他本人指出,他在动画片《辛普森一家》( )和科幻剧集 《星际迷航:下一代》( :)中的演出也同样精彩。霍金在《大设计》中强调,宇宙不需要一个造物主,上帝和哲学已死,这意味着人类将从愚昧的自我奴役超脱出来。

极端物质化的当今世界是否比以前更进步,还是很可疑的事。人们必须做形而上的追求,才能脱离动物界的生存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世代有识之士追求存在、生命和宇宙的意义。解决这些命题本来应该是哲学家的任务,可惜科学的高度发展使得哲学无法跟上。霍金在《大设计》的开篇中说到“哲学已死”就是这个意思。

霍金希望解开宇宙诞生之时的奥秘,年代时,霍金将量子力学应用于解释黑洞现象,但是在之后的年中,用量子力学解释整个宇宙已经变得更加困难了。霍金想找到一套可以完美解释整个宇宙现象的理论来说明亿年诞生直到现在的宇宙,但是多年过去了就算无限接近他仍然没有得出结论。按照他的量子力学理论,宇宙诞生是大爆炸产生的,这是一个被压缩的无限小却具有超大重力的物质(也可以理解成密度无限大)爆炸的产物。量子力学的理论范畴不能够解释这一个过程是如何进行?为什么会这样?霍金说“那必须有一套可以描述小规模重力的理论”。最新的科学突破是霍金的同事,伦敦玛丽皇后学院的麦克·格林( )参与建构的超弦理论,简称为“弦论”,这理论指出所有粒子和自然力量,其实都是在震荡中的像弦一样的微小物体,解决了霍金一直想努力解答的重力问题,这个理论必须建立在宇宙必须有、甚至是大于个的维度中,而人类身处的三维世界可能仅仅是真正的宇宙的其中一个膜……为数众多的世界各地科学家正在太空和地球做相关的实验来证明弦论以及从实验来证明从而支持霍金的黑洞理论和量子理论。[]

年月日,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再次以其与黑洞有关的理论震惊物理学界。他在日前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承认,黑洞其实是不存在的,不过“灰洞”的确存在。

在这篇名为《黑洞的信息保存与气象预报》( )的论文中,霍金指出,由于找不到黑洞的边界,因此黑洞是不存在的。黑洞的边界又称“视界”。经典黑洞理论认为,黑洞外的物质和辐射可以通过视界进入黑洞内部,而黑洞内的任何物质和辐射均不能穿出视界。

霍金的最新“灰洞”理论认为,物质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时间以后,又会被重新释放到宇宙中。他在论文中承认,自己最初有关视界的认识是有缺陷的,光线其实是可以穿越视界的。当光线逃离黑洞核心时,它的运动就像人在跑步机上奔跑一样,慢慢地通过向外辐射而收缩。

“经典黑洞理论认为,任何物质和辐射都不能逃离黑洞,而量子力学理论表明,能量和信息是可以从黑洞中逃离出来的。”

霍金同时指出,对于这种逃离过程的解释需要一个能够将重力和其他基本力成功融合的理论。在过去近一百年间,物理学界没有人曾试图解释这一过程。

对于霍金的“灰洞”理论,一些科学家表示认可,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美国卡夫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约瑟夫·波尔钦斯基( )指出,根据爱因斯坦的重力理论,黑洞的边界是存在的,只是它与宇宙其他部分的区别并不明显。

其实,早在年霍金就曾做出过类似表示。当年月日,霍金在“第届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上指出,黑洞并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数物理学家以前认为的那样,对其周遭的一切“完全吞噬”,事实上被吸入黑洞深处的物质的某些信息可能会在某个时候释放出来。

年,霍金称自己通过计算得出结论,黑洞在形成过程中其质量减少的同时,还不断在以能量的形式向外界发出辐射。这就是著名的“霍金辐射”理论。但是,该理论提到的黑洞辐射中并不包括黑洞内部物质的任何信息,一旦这个黑洞浓缩并蒸发消失后,其中的所有信息就都随之消失了。这便是所谓的“黑洞悖论”。

这种说法与量子力学的相关理论出现相互矛盾之处。因为现代量子物理学认定这种物质信息是永远不会完全消失的。多年来,霍金试图以各种推测来解释这一自相矛盾的观点。霍金曾表示,黑洞中量子运动是一种特殊情况,由于黑洞中的引力非常强烈,量子力学在此时已经不再适用了。但是霍金的这种说法并没有让科学界众多持怀疑态度学者信服。

现在看来,霍金终于给了这个当年自相矛盾的观点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答案。霍金称,黑洞从来都不会完全关闭自身——霍金辐射,它们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逐步向外界辐射出越来越多的热量,随后黑洞将最终开放自己并释放出其中包含的物质信息。

获得奖项

奥巴马亲自为霍金颁奖

奥巴马亲自为霍金颁奖

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

是英国皇家学会学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

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十一世勋章

霍普金斯奖

美国丹尼欧海涅曼奖

麦克斯韦奖

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勋章

年获世界物理学界最高奖—爱因斯坦奖章

与罗杰·彭罗斯共同获得了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年,史蒂芬·威廉·霍金的书《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获沃尔夫基金奖

年月日,获得自由勋章——由奥巴马亲自颁奖

个人生活

霍金跟母亲关系很好,其母住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特福,霍金经常去探望她。霍金还跟自己的女儿合著了几本宇宙探险的科普书,他女儿已成为著名作家。

简的出现对霍金来说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跟霍金一起面对病魔,令霍金摆脱绝望,并让他重新获得对生活和工作的信心。

年,简()义无反顾地嫁给了霍金。简恩服事、照顾霍金年之久,一天小时、一周七天看护他,推着轮椅带他到各地旅行,还要照顾几个孩子、操持其它家务。年的时间,她看着他从默默无闻的研究生变成“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年,霍金与妻子简离婚。对于两人最终分手的原因,媒体曾有不同的猜测,而按照英国人迈克尔·怀特和约翰·葛瑞本合著的《霍金传》的说法,他们离婚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跟霍金的科学研究有关。因为他的研究,霍金从早期的不可知论者变成了一名极端的无神论者,他以自己的无边界理论完全排除了上帝的概念。然而,简却是一名虔诚的教徒,上帝是她的精神支柱之一,正是有这样的信仰才让简在这多年间肩负起了照顾霍金的重担。但也有一种说法是霍金跟自己的一个女护士伊莱恩走得越来越近,从而冷落了简,这名女护士后来成了霍金的第二任妻子。

年迎娶私人看护伊莱恩( )。年初,英国有媒体指霍金遭到第二任妻子虐打,消息轰动全球。年月,霍金透过剑桥大学两度发表声明,指责有关消息失实,并表示“我全心坚决驳斥说我遭到虐待的说法。媒体的报道纯属虚构,有人散播这样不实的消息,令我感到失望。”简()写有《霍金:前妻回忆录》(上)(下)。

然而,外界传出霍金身上出现多处神秘伤痕,手腕骨折,脸部和嘴唇有很深的切口,同年月,英国警方正式向霍金问询,了解有关情况,并查问部分霍金前护士索取资料,但由于霍金并未合作,英国警方最终未能起诉任何人。

早在年,警方亦曾对霍金的意外受伤感到怀疑,但霍金当时拒绝配合,令调查终止。霍金的女儿露西·霍金在访问中曾说,约年已发现父亲身上有伤痕,但是父亲说是他不小心自己弄伤的,她未有在意。

年月日,岁的斯蒂芬·霍金正在与第二任妻子伊莱恩办理离婚手续,他们已经共同生活了年,至今未娶。

人物评价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出生于伽利略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席,这是自然科学史上继牛顿和狄拉克之后荣誉最高的教席。

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斯数学教授。

人物轶事

冰桶挑战

年,岁霍金接受“冰桶挑战”,子女代其冰水浇头。

出唱片

年月,霍金与 再度合作的单曲《"》问世,令世人充满期待。

由于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霍金全身肌肉萎缩,只能借助贴在脸上的传感器感应脸颊肌肉运动打字,再用电脑声音合成器发声。这次是霍金与 的第二次合作,上一次是在该乐队年发行的一张专辑中,霍金曾为单曲《继续交谈》诵读歌曲引言。

世界杯预言

年月日,英国伦敦,英国物理学家、宇宙学家霍金出席新闻发布会,阐述其通过科学公式计算的英格兰队如何能够在世界杯上获得冠军。霍金此前就英国队如何获得世界杯冠军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研究。

申请姓名专利

年月,霍金计划申请姓名专利,成立基金会,推动运动神经元疾病等的研究,并防止不肖人士滥用他的名字谋利。

霍金是继畅销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者·罗琳、前足球明星贝克汉姆()后,第三个为自己的名字申请专利权的名人。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4)

有关物理学家名言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有关物理学家名言
1、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2、固执于光的旧有理论的人们,最好是从它自身的原理出发,提出实验的说明。并且,如果他的这种努力失败的话,他应该承认这些事实。——托马斯·杨
3、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规律的最简单的形式之一表现为某种物理量的不变性,所以对于守恒量的寻求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劳厄
4、实验物理与理论物理密切相关 搞实验没有理论不行 但只停留於理论而不去实验 科学是不会前进的。——丁肇中
5、这是我一生中碰到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好像你用一颗15英寸的大炮去轰击一张纸而你竟被反弹回的炮弹击中一样。很生动地描述了汤姆逊模型碰到的困难,即原子不可能是质量均匀分布大小为1埃的球。——卢瑟福
6、方程式之美, 远比符合实验结果更重要。——狄拉克
7、物理学家总认为你需要着手的只是:给定如此这般的条件下,会冒出什麽结果?——费曼
8、(牛顿的)《原理》将成为一座永垂不朽的深邃智慧的纪念碑,它向我们展示了最伟大的宇宙定律,是高于(当时)人类一切其他思想产物之上的杰作,这个简单而普遍定律的发现,以它囊括对象之巨大和多样性,给于人类智慧以光荣。——拉普拉斯
9、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试验。——丁肇中
10、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
11、电和磁的实验中最明显的现象是,处于彼此距离相当远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把这些现象化为科学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物体之间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麦克斯韦
12、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Rutherford
13、我可以很确定的告诉大家: 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狄拉克
14、所有的科学不是物理学,就是集邮。——拉塞福
15、弦就好比是应该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一鸿半爪,偶然掉落在二十世纪一般。——维敦
16、万有引力、电的相互作用和磁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明显的表现出来,因此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但也许存在另一些相互作用力,他们的距离如此之小,以至无法观察。——牛顿
17、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普朗克
18、自从牛顿奠定了理论物理学的基础以来,物理学的公理基础的最伟大变革,是由法拉第、麦克斯韦在电磁现象方面的工作所引起的。——爱因斯坦
19、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蒲柏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5)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本文的基本结构

①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那么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历时性

②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由“童年的两件趣事”为主要内容,又体现了(共时性)的叙述。

③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突出重点。

结构如图:

童年 青年(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实验 (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3.本文的基本内容

见红对勾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

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 “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 “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 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 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的检验才能得到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6)

(英国人)在瓦特的故乡--格林诺克的小镇于上,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留过心呢?瓦特就留了心。?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说?什么玩艺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 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答对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摹地,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象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汽的力量还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兴高采烈,欢喜若狂的时候,祖母又开腔了:"你这孩子,不知好歹,水壶有什么好玩的,快给我走开!"她漫不经心地说。 他的祖母过于急躁和主观了,这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话,险些挫伤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年迈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对瓦特有多么大的启示!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不正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吗?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机改成为发动力较大的单动式发动机。后来又经过多次研究,于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机的试制工作。机器上有了联动装置,把单式改为旋转运动,完善的蒸汽。

爱迪生的故事

一个大雪天的夜晚,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来医生。医生说:“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开刀做手术”。那时候只有油灯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一不小心就会开错刀。爱迪生突然想起一个好办法,他把家里所有的油灯全都端了出来,再把一面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让医生顺利的做完了手术。医生说:“孩子你是用你的智慧和聪明救了你的妈妈。”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要制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所以爱迪生引发想发明灯泡。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前后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终于用棉纱变成了焦焦的炭。他小心地把这根炭丝装进玻璃泡里,一试验,效果果然很好。爱迪生把炭化后的竹丝装进玻璃泡,通上电后,这种竹丝灯泡竟连续不断地亮了1200个小时!

风筝实验是美国先贤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次关于雷电的实验,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

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东西,违反天意会带来旱灾。就在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针拆了。然而,科学终于将战胜愚昧。一场挟有雷电的狂风过后,大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高层房屋却平安无事。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7)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物理学家霍金的励志一生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着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着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这迫使霍金一家搬离海格特的家园,迁到牛津避难。他们在霍金诞生后又回到了伦敦。童年时的霍金,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但喜欢设计极为复杂的玩具,据说他曾做出一台简单的电脑。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霍金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

从童年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这种病恶化得相当迅速。这对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学习和研究,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硕士论文的那一天。

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

永远坐进轮椅的霍金,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不料这位引力大师却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丛中。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惟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

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时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

这一闪念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女记者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但霍金还是以恬静的微笑这样回答)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励志照亮人生,成功改变命运!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8)

物理学家——焦耳

十八世纪,人们对热的本质的研究走上了一条弯路,“热质说”在物理学史上统治了一百多年。虽然曾有一些科学家对这种错误理论产生过怀疑,但人们一直没有办法解决热和功的关系的问题,是英国自学成才的物理学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为最终解决这一问题指出了道路。

焦耳在1818年12月24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他的父亲是一个酿酒厂主。焦耳自幼跟随父亲参加酿酒劳动,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青年时期,在别人的介绍下,焦耳认识了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道尔顿给予了焦耳热情的教导。焦耳向他虚心的学习了数学、哲学和化学,这些知识为焦耳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道尔顿教诲了焦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方法,激发了焦耳对化学和物理的兴趣。

焦耳最初的研究方向是电磁机,他想将父亲的酿酒厂中应用的蒸汽机替换成电磁机以提高工作效率。1837年,焦耳装成了用电池驱动的电磁机,但由于支持电磁机工作的电流来自锌电池,而锌的价格昂贵,用电磁机反而不如用蒸汽机合算。焦耳的最初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他从实验中发现电流可以做功,这激发了他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

1840年,焦耳把环形线圈放入装水的试管内,测量不同电流强度和电阻时的水温。通过这一实验,他发现:导体在一定时间内放出的热量与导体的电阻及电流强度的平方之积成正比。四年之后,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公布了他的大量实验结果,

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焦耳关于电流热效应之结论的正确性。因此,该定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焦耳总结出焦耳—楞次定律以后,进一步设想电池电流产生的热与电磁机的感生电流产生的热在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1843年,焦耳设计了一个新实验。将一个小线圈绕在铁芯上,用电流计测量感生电流,把线圈放在装水的容器中,测量水温以计算热量。这个电路是完全封闭的,没有外界电源供电,水温的升高只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又转化为热的结果,整个过程不存在热质的转移。这一实验结果完全否定了热质说。

上述实验也使焦耳想到了机械功与热的联系,经过反复的实验、测量,焦耳终于测出了热功当量,但结果并不精确。1843年8月21日在英国学术会上,焦耳报告了他的论文《论电磁的热效应和热的机械值》,他在报告中说1千卡的热量相当于460千克米的功。他的报告没有得到支持和强烈]的反响,这时他意识到自己还需要进行更精确的实验。

1844年,焦耳研究了空气在膨胀和压缩时的温度变化,他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通过对气体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 的关系的研究,焦耳计算出了气体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值,从理论上奠定了波义耳—马略特和盖—吕萨克定律的基础,并解释了气体对器壁压力的实质。焦耳在研究过程中的许多实验是和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后来受封为开尔文勋爵)共同完成的。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9)

对应于物理学分为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物理学家也可以分为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当然,物理学中理论和实验都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这样的分类很难界定。只不过在一个物理学家更偏重理论的情况下,他(她)被称为理论物理学家,如爱因斯坦;而如果偏重实验,则称为实验物理学家,如法拉第。

部分物理学家正规译名 截至2011.11.15 世界在我口袋

(注:以下物理学家姓名大部分为正规译名,且姓名按拉丁字母先后排序,请勿乱更改!)

A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布里科索夫(Alexei A•Abrikosov)(1928.6.25-)俄罗斯物理学家.

J•罗伯特·奥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原子弹之父”.

赫尔曼·奥伯特(Hermann Oberth)(1894.6.25-1989.12)欧洲火箭之父,德国火箭专家,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882.12.28-1944.11.22)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托马斯·安德鲁斯(Thomas Andrews)(1813.12.19-1885.11.26)爱尔兰物理学家.

阿尔哈曾(阿尔哈增)(Alhazen)(965-1039)埃及物理学家,数学家.

汉尼斯·阿尔文(Hannes Alfvén)(1908.5.30-1995.4.2)瑞典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阿莫迪欧·阿伏伽德罗(Amdeo Avogadro)(1776-1856.7.9)意大利物理学家.

泽罗斯(卓尔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Zhores Ivanovich Alefrov)(1930.3.15-)苏联物理学家.

安德斯·埃格斯特朗(Anders Jonasngstrm)(1814.8.14-1874.6.21)瑞士物理学家.

艾国祥(1938年2月17日-)中国天体物理学家.

阿基米德(Archimedes)(-287—-212)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哲学家.

米给尔·阿库别瑞(Miguel Alcubierre)(1964-)墨西哥理论物理学家.

威廉·亨利·埃克尔斯(William Henry Eccles)(1875-1966)英国物理学家.

D•F•J•阿拉果(Dominique Francois Jean Arago)(1786.2.26-1853.10.2)法国物理学家.

保罗·埃伦费斯特(Paul Ehrenfest)(1880-1933)荷兰物理学家.

维里米尔·阿拉莫维奇

卡末林(卡莫林,开默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Onnes)(1853.9.21-1926.2.21)荷兰物理学家.

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

A•阿斯金(A•Ashkin)

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

F•W•奥斯瓦尔德(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

罗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美国物理学家.

Georges Audi

道格拉斯·迪安·奥谢罗夫(Douglas Dean Osheroff)

马丁·艾因霍恩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B

波波夫

塞缪尔·博德曼

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12.11-1970)德国理论物理学家.

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0.7-1962.11.18)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3.3-1922.8.2)英国发明家.

Jacqueline Bergeron

路德维希·爱德华·玻尔兹曼(Ludwig Edward Boltzmann)(1844.2.20-1906.9.5)奥地利物理学家.

巴耳末(Johann Jakob Balmer)瑞士中学数学老师.

贝蒂(Enrico Betti)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

爱德森· 贝克(Edson Peck)

贝克(R•M•L•Baker)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Charles Glover Barkla)

约翰·布凯里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

R•巴克斯特(R•Baxter)

沃夫冈·保罗

肯-布雷

尼利里斯·布鲁伯根

布劳恩

亚历克·布罗厄斯

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布洛克豪斯(Bertram Niville Brockhouse)

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

珀西·布里奇曼

威廉·巴雷特

贝利亚

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

H•戴维·波利泽(H•David Politzer)

D•布儒斯特(David Brewster)

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

布什(Bush)

N•G•巴索夫(Nikilai Gennadievich Basov)

汉斯·亚布勒希特·贝特(Hans Albrecht Bethe)(1906.7.2-2005.3.6)美国物理学家,犹太人.

坂田昌一

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Cecil Frank Powell)

爱德华·珀西尔

A•H•布雪勒(A•H•Bucherer)

罗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

白以龙

北泽宏一

C

陈彪(1923.11.23-)中国天文学家.

陈炳兆

陈达

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

崔尔杰

陈芳允

长冈半太郎(Nagaoka Hantaro)

长冈洋介

A•Chaouch

Stephane Charlot

Nguyen Chau

陈和生

陈佳洱

陈建生

陈敬熊

岑可法

程开甲

陈焱

程茂兰

陈能宽

Marvin Cohen

查谦

崔琦(Daniel Chee Tsui)

蔡睿贤

陈式刚

陈晓林

陈颙

陈运泰

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

岑章志

D

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Peter Joseph Wilhelm Debye)

路易斯·维克多·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8.15-1987.3.19)法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显赫贵族).

英格丽·多贝西 (Ingrid Daubechies)

邓昌黎

戴传曾

丁大钊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ück)

德尔福斯

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

大槻义彦

丁桦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2.14-1601.10.24)丹麦天文学家(贵族).

邓稼先

勒奈·笛卡儿(Rene Descartes)法国数学家、哲学家.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Nils Gustaf Dalén)

段俐

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迪拉克)(Paul Adrie Maurice Dirac)(1902.8.8-1984.10.24)英国物理学家.

奥列格·德里帕斯卡

伊曼纽尔·德曼(Emanuel Derman)

汉斯·G•德默尔特(H•G•Dehmelt)

戴念祖

克里斯蒂安·约翰·多普勒(Christian Johann Doppler)

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

杜善义

Hans-Peter Duerr

小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 Davis)

丁西林

杜祥琬

戴元本

戴运轨

邓昭镜

丹羽公雄

都有为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都筑卓司

F

傅承义(Fu Chengyi)

冯端

亚历山大·伏打(Alessandro Vlota)(1745.2.18-1827.3.5)意大利物理学家

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华(J•D•vanderwaals)

范滇元

艾尔伯·费尔(Albert Fert)

史蒂文·艾伦·Feller(Steven Allen Feller)

S•傅吉(Siegfried Flugge)

方光圻

范海福

樊菁

方敬尧

路德维希·法捷耶夫(Ludwig D•Faddeev)

J•B•L•傅科(Jean Bernand Leon Foucault)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Jerome I• Friedman

夫琅和费

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威廉·D•菲利普(William D•Phillips)

奥托·罗伯特·弗里希(Otto Robert Frisch)

简·巴蒂斯特·约瑟夫·傅立叶(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

弗里德曼·弗罗因德

方励之

皮埃尔·德·费马(Pierre de Fermat)

恩利科·费米(Enrica Fermi)(1901.9.29-1954.11.28)

理查德·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5.11-1988.2.15)

樊明武

奥古斯丁·简·菲涅尔(Augustin-Jean Fresnel)

J•B•福斯勒

范守善

方守贤

A•H•路易·菲佐(Armand Hipplyte Louis Fizeau)

符淙斌

G

顾秉林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谢尔盖·古丁

罗伯特·H•戈达德(Robet Hutchings Goddard)

谷冬梅

郭敦仁

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

高登义

汉斯·威廉·盖革(Hans Wilhelm Geiger)

郭光灿

顾功叙

高锟

郭可信

罗伊·J•格劳伯(Roy J•Glauber)

迈克尔·格利芬

高柳和夫

奥托·冯·格里克(Otto Von Guericke)

大卫·格罗斯(David J•Gross)

谢尔登·李·格拉肖(Sheldom Lee Glaschow)

葛墨林

纲崎胜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郭守敬

郭尚平

葛庭燧

管惟炎

郭永怀

过增元

甘子钊

H

雷尼·维斯特加德·华

郝柏林

弗里德里希·洪德(Friedrich Hund)

玛文·亨顿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中国物理学家

奥托·哈恩(Otto Hahn)

约翰·霍尔(John L•Hall)

霍尔丹

拉塞尔·艾伦·赫尔斯(Russell Alan Hulse)

柯蒂斯·汉弗莱

拉尔杜斯·胡弗特

何国柱

胡刚复

海格林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胡宏波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英国物理学家

侯建国

胡济民

李家明

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英国物理学家

黄昆

黄克孙(Kerson Huang)

埃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

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

胡林

尼尔·加布里埃尔·华伦海特(Daniel Gabriel Fahrenheit)

哈密顿

沃尔夫冈·海明格

亥姆霍兹(Hermannvon Helmholtz)

科西德赫尔·哈姆扎

胡宁

黄润乾

Le Van Hong

John J•Hopfield

河鳍公昭

赫斯(Victor Franz Hess)

特奥多尔·亨施(Theodor W•Haensch)

维尔纳·K•海森伯(Werner Karl Heisenberg)

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

弗里德里希·洪特(Friedrich Hund)

弗里茨·豪特曼斯(Fritz Houtermans)

Meet John Hutchison

哈维尔

黄纬禄

T•W•汉胥(T•W•Hānsch)

侯洵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

卡罗琳·卢克雷蒂娅·赫歇尔(Caroline Lucretia Herschel)

韩秀峰

贺贤土

何育杰

霍裕平

何怡贞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

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Gustav Ludwig Hertz)

黄祖洽

何祚庥

J

伊瓦尔·贾埃弗(Ivar Giaever)

维塔利·金茨堡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

杰克·S•基尔比(Jack S•Kilby)

吉尔伯特

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

伽伐尼

经福谦

九後太一

金建中

江口彻

里卡尔多·贾科尼(Riccardo Giacconi)

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 Curie)

约翰·哥特弗里德·伽勒(Galle Johann Gottfried)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

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

江崎玲于奈(Leo Esaki)

金斯(Jeans)

蒋树声

井手义道

金晓峰

嘉悦·勋

K

罗伯特·沃尔夫冈·康(Robert Wolfgang Cahn)

Michio Kaku

Atsushi Tsuchida Tadahiro Katsuta

亨利·W•肯德尔(Henry W•Kendall)

安德鲁·科恩

戈登·凯恩

波纳·卡尔(Bernard Carr)

L•开尔文(Lord Kelvin)

孔凡年

Y•Y•卡根

曼弗雷德·科赫西克

查理·奥古斯丁·库仑(Charlse-Augustin de Coulomb)

瓦伦丁·考雷

克拉珀龙(Benoit Pierre Emile Clapeyron)

皮特·克鲁伯格(Peter Grünberg)

冯·克里津(Klaus von Klitzing)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赫伯特·克勒默(Herbert Kroemer)

鲁道夫·尤里乌斯·艾曼努尔·克劳修斯(Rudolf Julius Enmanvel Clausius)

西尔多·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

阿伦·麦克里奥德·柯马克(Allan Macleod Cormack)

乔凡尼·阿梅利诺-卡梅利亚(Giovanni Amelino-Camelia)

埃里克·康奈尔(Eric A•Cornell)

萨迪·卡诺(Sadi Carnot)

菲杰弗·卡帕(Fritjof Capra)

彼得·利奥尼多维奇·卡皮查(Piotr Leonidovich Kapitza)

阿瑟·霍利·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

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卡斯特勒(Alfred Kastler)

昆特(A•Kundt)

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

科瓦切维奇

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

邝宇平

维克多·库兹民

L

Ki Bang Lee

戴维·李(David M•Lee)

李爱珍

库尔特·兰贝克(Kurt L)

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

吕保维

卡罗·卢比亚(Carlo Rubbia)

H•弗里德希·E•楞次(Heinrich Friedrich Emil Lenz)

阿图罗-门查卡-罗查

理查德·C•理查森(Richard C•Richardson)

李椿萱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Lev Davidovich Lendau)

李定

罗迪奥诺夫

约翰尼斯·里德伯(Johannes Robert Rydberg或Janne Rydberg)

布雷南·伦德博格

杰文·朗戴尔

丽莎·蓝道尔(Lisa Randall)

马丁·赖尔(Martin Ryle)

马克斯·凡·劳厄(Max von Laue)

李方华

刘高联

龙桂鲁

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

刘国强

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 Leggett)

卢鹤绂

李弘谦

令狐荣锋

Ken Lillywhite

Rouget De Lisle

李竞

李家春

刘家瑞

刘寄星

李凯

罗伯特·劳克林(Robert B•Laughlin)

李林

吕力

林烈

海因里希·罗雷尔(Heinrich Rohrer)

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

刘连寿

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

黎曼

李淼

诺尔曼·拉姆西

铃木增雄(M•Suzuki)

P•E•A•伦纳德(Philipp Eduard Anton Lenard)

R•A•拉普(Romano A•Rupp)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Gabriel Lippmann)

提欧·利奇(Matteo Ricci)[利玛窦]

威尔姆·康拉德·伦琴(Wilhelm Konrad Rntgen)

李庆春

李启虎

刘全生

刘秋生

李庆贤

罗斯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刘颂豪

李书华

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

恩斯特·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鲁斯卡(Ernst August Friedrich Ruska)

雷式祖

梁守盘

倪维斗

陆埮

弗拉季连·S•列托霍夫(V•S•Letokhov)

李惕碚

芦田让

柳卫平

雷啸霖

鲁西利康

李晓卿

陆学善

李银妹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Frederick Reines)

凌永顺

刘有延

李耀滋

李政道(Tsung-Dao Lee)

罗忠忱

李志坚

保罗·朗之万(Paul Langevin)

刘振兴

M

墨翟

卡罗斯·马丁

库尔特·门德尔松

马重芳

马大猷

胡安·马尔达西那(Juan Maldacena)

Yannick Mellier

牧二郎

罗拔·L•米尔斯(R•L•Mills)

墨菲

约翰·莫菲特(John Moffat)

贾森·摩根

母国光

茅广军

乔奥·马古悠(Joao Magueijo)

欧内斯特·马赫(Ernst Mach)

Steve Miron

凯特·麦克阿尔菲(Kate McAlpine)

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Albert Abraham Michelson)

伽利尔摩·M•马可尼(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

乔治-马克斯(Gyorgy Marx)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

德曼·马利特

T•H•梅曼(Theodore Harold Maiman)

闵乃本

皮埃尔·莫培督(Pierre Louis Moreau De Maupertuis)

加斯帕尔·蒙日(Gaspard Monge)

约翰·C•马瑟(John C•Mather)

莉斯·梅特涅

玛丽·戈佩特-迈耶(Maria Goeppert-Mayer)(1906-1972)物理学家

马宇倩

毛用泽

兹维·马兹赫

尤里·马祖金

马中佩(Ma Chung-Pei)

孟昭英

N

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

路易斯·奈尔(Louis Nee)

贾因特·纳里卡(Jayant Narlikar)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倪尚达

尼古莱·尼斯维基

倪绍勇

聂玉昕

O

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

乔治·西蒙·欧姆(Georg Simon Ohm)

欧阳钟灿

P

潘承洞

阿列克西·泰雷兹·珀蒂(Alexis Thérèse Petit)

马丁·刘易斯·佩尔(Martin Lewis Perl)

彭桓武

沃尔夫冈·E•泡利(Wolfgang E•Pauli)

伊利亚·普里高津

普罗霍罗夫

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亚历山大·普拉克辛

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

约瑟夫·掊钦斯基(Joseph Polchinski)

弗里德里希·帕邢(Friedrich Paschen)

彭先觉

Q

邱爱慈

康斯坦丁·E•齐奥尔科夫斯基(Konstantin E•Tsiolkovsky)

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邱建荣

钱临照

曲钦岳

钱三强

钱伟长

秦馨菱

钱学森

钱骥

R

仁科芳雄(Nicina Yeocio)

瑞利(Baron Rayleigh)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Pierre-Gilles de Gennes)

饶毓泰

任新民

任之恭

S

萨本栋

德米特里·斯蒂布科夫

斯科特·斯达森

基普·S•索恩(Kip S•Thorne)

沙尔

罗伯特·舒尔科普夫

安德斯·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

马林·索尔亚契奇(Marin Soljacic)

宋凡

孙观汉

三ケ田均

盛宏至

孙家栋

孙继荣

沈君山

沈括

施里弗

阿布杜斯·萨拉姆(Abdus Salam)

沈顺清

阿诺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

乔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

斯内法克

阿维·施普尔

雷纳德·萨斯金(Leonard Susskind)

杰克·斯坦伯格

斯特拉托

弗里茨·斯特拉斯曼

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Horst Ludwig Stormer)

森田洋平

朱利安·施温格(斯温格)(Julian Schwinger)(1918.2.18-1994.7.16)美籍理论物理学家.

孙维新

束星北

沈学础

沈肖雁

沈元

沙依甫加马力

孙义燧

沈永忠

萨支唐(Chih-Tang Sah)

孙祉伟

T

天岸祥光

田炳耕

童秉纲

汤川秀树(Yukawa Hideki)

汤定元

谈镐生

童洪辉

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

小约瑟夫·H·泰勒(Joseph H•Haylor)

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

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

科恩-塔诺季(Claude Cohen-Tannoudji)

汤浅年子

陶瑞宝

查尔·斯汤斯(Charles Townes)

屠守锷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陶卫国

唐孝威

涂羽卿

U

Knut Urban

Untitled

W

王阿莲

威廉·爱德华·韦伯(Wilhelm Eduard Weber)

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

汪承灏

Spencer R. Weart

王恩哥

马丁努斯·韦尔特曼

查尔斯·威尔逊(Charles E•Wilson)

吴大猷

王大珩

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

金·薇芙(Kim Weaver)

王淦昌

阿尔弗雷格·魏格纳(Alfred Wegener)

闻海虎

吴杭生

王金明

王吉南

吴健雄(Chien-Shiung Wu)

王克明

文兰

吴令安

乔治·E•乌伦贝克(George Eugene Uhlenbeck)

卡尔·E•维曼(Carl E•Wieman)

吴茂昆

王明贞

吴念乐

王楠林

王乃彦

王鹏业

魏荣爵

王水

王绶琯

王世绩

吴式枢

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

爱德华·威滕 (Edward Witten)

罗伯特·亚历山大·沃森·瓦特(Robert Alexandor Watson Watt)

王圩

V•维维安尼(V•Viviani)

吴为民

王迅

王希季

王梓坤

武晓雷

伍小平

吴岳良

王业宁

王玉鹏

吴有训

王之江

王中林

吴自良

王竹溪

魏志义

王志珍

X

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

小川英夫

冼鼎昌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8.12-1961.1.4)

西岛和彦

徐大懋

熊大闰

邢定钰

肖锋

K•M•B•西格班(Kai Manne Borje Siegbahn)

威利·希金博特姆(Willy Higinbotham)

阿瑟·伦纳德·肖洛(Arthur Leonard Schawlow)

小林诚(Makoto Kobayashi)

卡尔·西格班(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徐光启

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

肖俊

夏帕克

薛其坤

解思深

谢绳武

小田义也

谢希德

徐叙瑢

徐遐生(Frank Hsia-San Shu)

魏悦广

乔安妮·休伊特

夏元瑮

许州

徐至展

Y

Yatagai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

袁爱芳

于冰

姚保利

应崇福

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

俞昌旋

约翰·柯西·亚当斯(John Couch Adams)

叶军

严济慈

虞福春

杨福家

虞钢

菲利普·雅格尔

杨国桢

严海星

杨戟

杨嘉墀

岳劼恒

袁家骝

易家训

于渌

杨立铭

于敏

有马朗人

叶乃裳

叶企孙

叶叔华

姚桐斌

叶沿林

叶朝辉

杨振宁(Chen-Ning Franklin Yang)

Z

朱邦芬

欧文· 张伯伦(Owen Chamberlain)

张闯

J•R•扎查利亚斯(J•R•Zacharias)

朱棣文(Stephen Chu)

张道中

竺苗龙

庄逢甘

赵刚

赵光达

朱国瑞

郑国顺

朱光亚

周光召

张衡

张焕乔

赵红卫

郑厚植

张杰

张金仓

郑建宣

赵九章

朱经武 (Ching-wu Chu)

赵凯华

张立纲

章林文

詹明生

周培源

曾融生

张守晟

张双南

朱少平

张淑仪

张绍忠

佐藤春夫

泽田克郎

佐藤文隆

朱物华

张永德

庄育智

章综

张泽

邹祖莉

郑哲敏

赵忠尧

历史上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列表
早期著名物理学家:
阿基米德-锡拉库萨( 前287年-前212年)
卢克莱修-罗马(前98年?-前55年)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前384年—前322年)
沈括-宋(1033年—1097年)
近代著名物理学家
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英格兰 ( 1540年-1605年)
伽利略-意大利(1564年-1642年)
斯涅尔-荷兰(1580年-1626年)
莱昂•笛卡尔-法国(1596年-1650年)
伊凡吉利斯坦•托里切利-意大利(1608年-1647年)
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法国(1623年-1662年)
罗伯特•波义耳-英格兰(1627年-1691年)
基士扬•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1629年-1695年)
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英格兰(1635年-1703年)
伊萨克•牛顿-英格兰(1642年-1727年)
18世纪著名物理学家:
丹尼尔•加布里埃尔•华伦海特(1686年-1736年)
丹尼尔•柏努利(Daniel Bernoulli)-瑞士(1700年-1782年)
班杰明•弗兰克林-美国(1706年-1790年)
莱奥哈尔德•欧拉 (Leonhard Euler)-瑞士(1707年-1783年)
Rudjer Josip Boscovich-Dubrovnik(1711年-1787年)
达朗贝尔-法国(1717年-1783年)
亨利•卡文迪什 (Henry Cavendish)-英国(1731年-1810年)
查尔斯•奥古斯丁•德•库伦(Charles Augustin de Coulomb)(1736年-1806年)
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Joseph Louis Lagrange) (1736年-1813年)
詹姆斯•瓦特 苏格兰(1736年-1819年)
19世纪著名物理学家:
伏打-意大利(1745年-1827年)
Ernst Chladni-德国 (1756年-1827年)
约翰•道尔顿-英格兰(1766年-1844年)
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傅立叶(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年-1830年)
托马斯•杨-英格兰(1773年-1829年)
Jean - Baptist Biot(1774年-1862年)
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e Marie Ampere) (1775年-1836年)
阿梅德奥•阿伏加德罗(Amedeo Avogadro)-意大利(1776年-1856年)
卡尔•弗雷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德国(1777年-1855年)
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Hans Christian ?rsted)-丹麦(1777年-1851年)
盖-吕萨克-法国 (1778年-1850年)
David Brewster-苏格兰(1781年-1868年)
William Prout-英格兰(1785年-1850年)
约瑟夫•夫琅和费-德国(1787年-1826年)
奥古斯丁•简•菲涅耳-法国 (1788年-1827年)
格奥尔格•西蒙•欧姆-德国 (1789年-1854年)
麦可•法拉第-英国(1791年-1867年)
Felix Savart-法国(1791年-1841年)
尼古拉•莱昂纳尔•萨迪•卡诺-法国 (1796年-1832年)
约瑟夫•亨利 - 美国 (1797年 - 1878年)
基士扬•都卜勒 - 奥地利 (1803年 - 1853年)
威廉•韦伯 (1804年 - 1891年)
威廉•汉密尔顿 - 爱尔兰 (1805年 - 1865年)
Anders Jonas ?ngstr?m - 瑞典(1814年 - 1874年)
詹姆斯•焦耳 - 英国 (1818年 - 1889年)
Hippolyte Fizeau - 法国 (1819年 - 1896年)
莱昂•傅科(Leon Focault) - 法国 (1819年 - 1868年)
乔治•斯托克斯 - 英国 (1819年 - 1903年)
赫尔曼•路德维希•费迪南德•冯•亥姆霍兹 - 德国 (1821年 - 1894年)
鲁道夫•克劳修斯 - 德国 (1822年 - 1888年)
古斯塔夫•基尔霍夫 (Gustav Robert Kirchhoff) (1824年 - 1887年)
Johann Balmer - 瑞士 (1825年 - 1898年)
威廉•汤姆逊 - (开尔文勋爵) 英格兰 (1824年 - 1907年)
Joseph Wilson Swan (1828年 - 1914年)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英国 (1831年 - 1879年)
Jožef Stefan - 奥匈帝国,斯洛维尼亚 (1835年 - 1893年)
恩斯特•马赫 - 奥地利 (1838年 - 1916年)
Josiah Gibbs (1839年 - 1903年)
恩斯特•阿贝 - 德国 (1840年 - 1905年)
Marie Alfred Cornu (1841年 - 1902年)
詹姆斯•杜瓦 - 英国 (1842年 - 1923年)
Osborne Reynolds - 英国 (1842年 - 1912年)
路德维希•玻耳兹曼 - 奥地利 (1844年 - 1906年)
Roland E?tv?s - 匈牙利 (1848年 - 1919年)
Oliver Heaviside - 英国 (1850年 - 1925年)
George Francis FitzGerald - 爱尔兰 (1851年 - 1901年)
约翰•玻因廷 - 英国 (1852年 - 1914年)
亨利•庞加莱(Henri Poincare) (1854年 - 1912年)
约翰尼斯•里德堡 - 瑞典 (1854年 - 1919年)
Edwin Hall - 美国 (1855年 - 1938年)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1856年 - 1940年)
亨利希•鲁道夫•赫兹 - 德国 (1857年 - 1894年)
20世纪著名物理学家:
Hannes Alfven - 瑞典 (1908年 - 1995年)
亨利•贝克勒尔 - 法国 (1852年 - 1908年)
Felix Bloch - 瑞士 (1905年 - 1983年)
尼尔斯•玻尔 - 丹麦 (1885年 - 1962年)
Satyendra Nath Bose - 印度 (1894年 - 1974年)
路易斯•维克托•德•德布罗意 - 法国 (1892年 - 1987年)
玛丽•居里 - 波兰 (1867年 - 1934年)
Fritjof Capra - 奥地利, 美国 (1939年 - )
保罗•安德列•莫里斯•狄拉克 - 英国 (1902年 - 1984年)
弗里曼•戴森 (Freeman Dyson) - 英国, 美国 (1923年 - )
保罗•厄伦费斯特 - 奥地利 (1880年 - 1933年)
艾伯特•爱因斯坦 - 瑞士, 美国 (1879年 - 1955年)
恩里科•费米-意大利 (1901年-1954年)
理察•费曼 - 美国 (1918年-1988年)
默里•盖尔曼 (Murray Gell-mann)-美国 (1929年-)
维尔纳•卡尔•海森堡 (1901年-1976年)
史蒂芬•霍金 - 英格兰 (1942年-)
Edwin Jaynes - 美国 (1922年-1998年)
莱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 (1908年-1968年)
Irving Langmuir - 美国(1851年-1957年)
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奥匈帝国,美国 (1903年-1957年)
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国 (1904年-1967年)
泡利 - 奥地利(1900年-1958年)
马克斯•普朗克-德国 (1858年-1947年)
John Polkinghorne-英国 (1930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ntgen) (1845年 - 1923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 纽西兰, 英格兰 (1871年 - 1937年)
埃尔温•薛丁格 - 奥地利 (1887年-1961年)
尼古拉•特斯拉 - 奥匈帝国, 美国(1856年-1943年)
Steven Weinberg-美国(1933年-)
Arthur Wightman-英国
Eugene Wigner-奥匈帝国, 美国(1902年-1993年)
吴有训(Woo YH)-中国(1897年-1977年)
赵忠尧(Chao CY)中国(1902年-)
吴健雄(Chien-Shiung Wu)-中国, 美国 (1912年-1997年)
李政道(Tsung Dao Lee )-中国, 美国 (1926年-)
杨振宁(Chen Ning Yang)-中国, 美国(1922年-)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中国, 美国(1936年-)
朱经武(Paul Ching-wu Chu)-中国, 美国(1941年-)
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美国
汤川秀树(Yugawa Hideki)-日本(1907年-1981年)
朱光亚-中国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10)

朴素的物理学家

作者:杨兴文;

作者机构:;

来源:做人与处世

ISSN:1007-5100

年:2016

卷:000

期:023

页码:P.24-25

页数:2

中图分类:K826.1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朴素;职务

摘要:70岁那年,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卸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职务,让别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卸下职务以后,她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回家休息,每天无忧无虑地度过,而是继续去上班,风雨无阻。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11)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2、英国科学家牛顿 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4、20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 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 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 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 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 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 焦耳和楞次 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 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17、1834年,楞次 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8、1832年,亨利 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1、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 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22、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 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23、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 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 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 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 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24、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 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5、1818年,法国科学家泊松 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26、1887年由赫兹 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27、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

28、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 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29、1905年爱因斯坦 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30、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

31、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 预言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32、1897年,汤姆生 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33、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 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 。

34、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 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35、1919年,卢瑟福 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36、1932年查德威克 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

 37、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粒子分为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质子、中子;强子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的。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12)

生平简介 科学成就 趣闻轶事  


一、生平简介

周光召(1929年—)1929年5月15日生于湖南长沙,父亲周凤九曾任湖南大学教授、公路总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有影响的专家和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成员,被邀请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随后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周光召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2年,周光召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家庭的熏陶和老师的教育不断开拓着他的视野,养成了他独立思考而又踏实进取的精神。在数学老师唐秀颖先生的影响下,他特别喜爱数学课,独辟蹊径地解开一个又一个数学难题。
1946年初,周光召回到长沙,同年秋季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一年后,便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7月,毕业并成为本系研究生。1952年秋,他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从师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1954年7月,他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研究生的论文答辩。8月,周光召走上工作岗位,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

1957年春,他被国家遴选派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任中级研究员。尚未步入“而立”之年,周光召已成果累累,两次获得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研奖金。1961年2月,他奉召回到祖国,5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任理论部第一副主任,进行有关核应用的理论研究。至1979年,他先后任九院理论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总工程师。

1979年8月,周光召重返理论物理研究领域,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基本粒子和统计物理等方面均作出了相当的贡献。1980年9月,周光召应邀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受到美国物理学界的热烈欢迎,他被国外同行视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著名高能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主席马夏克教授为欢迎周光召的访问,专门为他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举行了以弱相互作用为题的学术会议,许多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前去参加了会议。美国物理学界这样隆重地接待一名外国科学家是少见的,尤其对中国的科学家可以说是第一次。会间,许多科学家在讲话中,表达了发展中美科学合作和友谊的强烈愿望。

1980年,周光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9月,周光召赴西欧原子核研究中心任研究员。他是该中心在60年代以来邀请的第一位中国物理学家。

1982年9月,周光召回国,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4年4月8日,周光召升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5年底,他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

1987年1月22日,周光召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1988年10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2年4月,周光召当选为学部委员会执行主席。

周光召于195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起,他先后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和中央委员。

附周光召的社会兼职

1983年以后,周光召先后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国际物理学联合会副主席。同时,他还兼任《科学》杂志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的编委。

周光召被7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1985年7月)、美国科学院(1987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1988年11月)、苏联科学院(1988年12月)、保加利亚科学院(1989年10月)、欧洲科学院(1990年10月)、蒙古科学院(1991年12月)。同时,他还被授予纽约市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7年4月)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1年10月)。 


二、科学贡献

30多年来,周光召先后发表研究论文104篇,他的主要贡献按时间可分为四个阶段:

(1)50年代,周光召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学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仅在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就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3篇论文,其中有不少文章得到国际上的好评。例如“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论理论”及“静质量为零的极化粒子的反应”,在散射理论中,这两篇文章最先提出螺旋态的协变描述;“关于赝矢量流和重介子与介子的轻子衰变”是最早讨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PCAC)的文章之一。他所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的部分赝矢流守恒律,这一观念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是对弱相互作用理论的一个重要推进,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和很高的评价,其成果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引起国际物理学界的普遍重视。此后又连续在《中国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12篇论文,其中有4篇在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在此期间,周光召的学术成就较重要的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他严格证明了电荷共轭宇称(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即在电荷共轭宇称时间(CPT)联合反演不变的情况下,尽管粒子和反粒子的衰变总宽度相同,但时间(T)反演不守恒,它们到不同过程的衰变分宽度仍可以不相同。

②他在1960年简明地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这是他在强子物理的研究中做出的出色成果,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因此世界公认他是PCAC的奠基人之一。

③为了适应分析高能散射振幅和当时的雷吉(Regge)理论的需要,他第一次引入相对螺旋散射振幅的概念和相应的数学描述。

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曾在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与苏联教授对“相对性粒子自旋问题研究结果”的相反的意见,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然而周光召并没有向权威妥协,他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一步一步地严格证明了自己的意见,然后,把研究结果写成了题目为“相对性粒子在反应过程中自旋的表示”的论文,发表在《理论与实验物理》杂志。过了些时候,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中也得到相似的结果。这就是著名的“相对性粒子螺旋态”理论提出的经过。

④他最先提出用漏失质量方法寻找共振态和用核吸收方法探测弱相互作用中弱磁效应等实验的建议。

⑤他还用色散关系理论对非常重要的光合反应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

此外,周光召还在粒子物理各种现象性的理论分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致于当时国外人士称赞“周光召的工作震动了杜布纳”。

(2)从60年代初开始,周光召转到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上来,积极参加并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成功,我国战略核武器的设计、定型,以及此后核武器的预研和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因此于1964年和彭桓武、邓稼先等8位同志共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3)1976年以后,周光召逐渐将他的工作转入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他组织领导了许多中青年对相互作用统一、CP破坏、非线性σ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论、超对称性破缺、量子场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及其与反常的联系等等方面做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其中许多结果(例如关于量子场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及其与反常的联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在凝聚态物理方面,他领导的小组发展了非平衡态统一理论中的数学形式——闭路格林函数方法,并把所发展的方法,尝试应用到激光、等离子体、临界力学、随机淬火系统等方面,不仅得到有成效的具体结果,而且显示出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发展了前人提出的方法,处理了统计物理方面很多理论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1987年,他以其“量子场论大范围性质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4)周光召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后,表现出了非凡的管理才干,他把治院方针概括为:“奉行开拓精神,在中国科学院形成民主、团结、融洽、活泼的学术气氛,为科学家们创造一个身心舒畅的工作环境”。他认为,“学术民主和自由争鸣是繁荣科学的唯一途径”,在中国科学院“决不允许用行政手段干涉学术自由”、“科学研究中不存在先验的‘框框’;真理的获得只有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达到”。这些思想的贯彻,为中国科学院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促进出成果,出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做了若干项重大的工作。 


三、崇高品德

1.在原子弹的设计中,做出突出贡献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过程中,因受到当时世界各国都对原子弹理论保持着高度保密的制约,曾经一度使设计陷入了困境。当时唯一可供参考的内部资料是苏联总顾问向我国部长介绍情况的一份口授的且极其简要的记录。由于这份资料上的数据有个别错误,在当时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一些坚决相信苏联专家的科技人员坚持认为资料上的记载是正确的,我们之所以在理论上算不出那一数值是由于我们“不懂”。周光召以他特有的敏锐和智慧,做了一个“最大功”的计算,从而结束了这场争论,让大家确信算不出的原因是由于资料上的误记。为了扭转在大跃进后普遍存在的热情高而科学性不够的情况,周光召从建立严格科研程序,培训科研人员,提高研究工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入手,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为核武器理论设计工作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后的10多年中,周光召对核武器理论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都显示出很高的造诣和很强的指导能力。他参与并领导开展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为弄清核武器产品内部的运动规律,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还十分关心科技人员的培训,多次举办专题讲座,亲自撰写讲义,深受听课者的欢迎。多年来,他指导、培养了不少科学研究人才。

周光召勇于坚持真理,然而也从不固执己见,以一种完全尊重客观规律与求实的态度来对待科学。在他和邓稼先等人一同对核武器理论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研究的时候,所有的讨论会都能集思广益,谁的意见对就听谁的,最终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研究成果。

2.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当中苏关系破裂之后,正在苏联杜布纳工作的周光召最焦急的便是要回国来参加建设。他主动召集在苏的中国专家给第二机械工业部领导写信,表示愿意转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工作。回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原子弹的工作中去。

周光召一贯认为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他时常以这句话来告诫青年科技人员,就连接见中外记者采访时也不例外。80年代初,周光召应邀赴美讲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后,他对记者说:“我认为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科学家的荣誉,这表明中国科学家在最近这些年所做的努力已经开始在国际上得到了承认。”

3.科学的作风,进取的精神

周光召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凭主观臆断办事,而按科学的程序先作调查或是可行性论证,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根据。他反对形式主义。他奉行务实和开拓的精神,倡导良好的科研道德,发扬学术民主,尊重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当他从一个科学家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他的思维也同样得到创造性了最大的发挥。他应用中外当代管理经济学和科技管理方面的一些正确观点来分析现实,从而提出具有科学依据的管理意见,并具有开创性。他倾听各阶层、各专业人员的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比较求得真知灼见。

周光召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优秀的管理干部,他对科学事业顽强的进取精神和对改革事业果敢的实践,将无疑会为这个时代留下深深的痕迹。

1990年元月4日在黄昆教授七十寿辰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长出席报告会并讲话;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13)

物理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物理学家戴森去年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杨振宁已有华发,可是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仍穿梭于纽约和远东之间。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学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是设在南朝鲜汉城的一个理论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关于他的生活和时代的一次广泛的谈话中,杨振宁谈到他的物理学生涯,谈到他没有能从事某些领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遗憾。杨振宁也谈到他在中国童年和他长时间为沟通美国和自己的祖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作的努力。杨振宁谈到他担心中美关系的裂痕会扩大,以及由于新近对台湾出生的物理学家李文和间谍活动嫌疑的调查,将为亚洲和亚裔美国科学家带来的困难。·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自1945年到美国来当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他会见了已故的周恩来和中国的其他领导人,帮助开展了两国之间的科学合作。他担心这些合作将面临危险。

那时候,当他从国外旅行回来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人员常常去找他。中央情报局的官员第一次去找杨振宁时杨要让他的秘书记录他们的谈话,以免误解。杨振宁继续保持和中国的密切联系,他说:“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近来没有再来找我的麻烦。”

杨振宁最关心的是科学而不是政治。他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个从中国偏僻地区一个落后的城市来的年轻学生,怎么会有幸参与20世纪一个最主要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是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方法来了解自然的无穷多样性,从混沌的星球爆炸到电子环绕原子核的颤动。

1956年杨振宁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 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为这个工作,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从长远来看,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的开拓性的工作却更为重要。那一年,两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工作。他们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以后证明它是以统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关键。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马奇努说:“当它在1954年写成时,争论极大。一些人认为它和物理世界无关。”当时,杨和米尔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可是以后证明,这个从微分几何和纤维丛这样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来的数学,正是为描述像磁、电、强核力,也许还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换所。戴森讲道:“我要说,在杨振宁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规范常已经证明这比他和李政道关于宇称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两人在1962年分手。杨振宁拒绝谈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的。他说:“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讲话了。

杨振宁扎根于数学,但是他指出,自己一生的工作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形而上学的游戏。40年代后期他刚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时曾打算成为实验物理学家。可是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实验室的同事们开玩笑道:“哪里出爆,那里就有杨振宁。”

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对于物理学家最大的挑战,依然是提出一个统一的理论,它既适用于以重力为主的极大王国,又适用于由量子所主宰的极小王国。物理学家在70年代已经在这方面获得进展。他们提出一个称为标准模型的理论。可是标准模型并没有将重力考虑在内。

目前,弦线理论可能可以克服这个缺点。这个理论经过修改后要求十或十一维时——空,而不是我们熟悉的四维时空,即时间这一维加上立体几何的三维。弦线理论提出来已经20多年,它在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很流行。可是杨振宁在晚年时是不同意这个理论的。杨振宁怀疑弦线理论或其派生的理论是否能将所有客观存在的现实都放进一个简洁的包装中。

杨振宁说:“弦线理论并没有得到实验证明。它太不定形,太模糊。”问题部分地在于,为探索弦线的影响,需要极高的能量,更强的粒子加速器。如何写出一个可以工作的理论,并从事十维计算也是一个问题。

杨振宁提出物理学正经历一个过渡期。不断地寻找更快更小的计算机晶片等的应用研究,将会比基础研究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他说:“很清楚,在未来的30到50年中,人们将更注意物理学的应用。其理由并不是因为所有的基本问题都已经解决了,而是因为更深入地探索物质的基本结构变得愈来愈贵。”他又说,2005年国会决定中止建造超导超级对撞机是一个信号,高能物理有充裕的经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超导超级对撞机是要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造的一个基本粒子加速器,它的直径将达54哩。

杨振宁预言,计算机工业的实际需求将会推动界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物理学的发展,他承认许多分析家们早已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就像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物理学的世纪一样。是什么环境使杨振宁能在占支配地位的物理学中起重要作用呢 听他自己说,在他的成功中,运气和抱负同样重要。

杨振宁早年处于一个更像是中世纪的而不是现代的社会。他得益于幸运的家庭环境以及和同事与学者们的联系。这些为他进入更广阔的知识和文化世界的旅程铺平了道路。反过来,他正通过不断努力在亚洲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为回报。

杨振宁生长在中国中部一个围有城墙的城市——合肥。当时,这个城市的街道是没有路面的,城门很窄,以致30年代第一部汽车开来时无法通过。大部分居民是文盲。由于闭塞,杨振宁直到6岁才第一次看见香蕉。

杨振宁的祖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数学教师。他通过了一次奖学金考试,得以出国,去芝加哥大学读书,回国后在厦门大学教书,以后去了北京清华大学。

杨振宁本人追随他父亲走上了学术道路。他说:“我很幸运,上百万和我同龄的人不是饿死就是面对军阀混战。”他住在北平一个学术性的社区内,沉浸在一个重视研究、重视知识的社区中。他的父亲很快就发现儿子有数学天才,可是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在谈天时他偶尔会向儿子提出数学难题。可是父亲也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请了一位同事来教他中国古文。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年轻的杨振宁能背诵孔子的门徒孟子的全部著作。

1937年日本入侵,杨振宁的祖父被迫离开北平,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杨振宁的父亲继续走好运。几十年后年轻的杨振宁也进了这所大学,受教于一些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之中有些以后去了美国,其中包括陈省身。陈省身现在已经从伯克莱加州大学退休,许多人都认为他是现在活着的最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

在昆明时,杨振宁开始提高他的英文。他决定不用字典来念英文小说。他选的第一本小说是斯蒂文森的《金银岛》。这部小说里有和大海有关的俚语,因而很难念。他花了一个星期,念完了这本书,接着念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在熟读这两本书以后,杨振宁说:“以后就容易了。”

杨振宁还有去西方世界的另一原因:他对美国初期的科学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很崇敬,富兰克林的自传激励了杨振宁。去美国后他取名为富兰克,并将第一个孩子的英文名字取为富兰克林。

1945年杨振宁的父亲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接受了杨振宁的父亲,可是他要拜才华横溢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学并在以后被称为氢弹之父的泰勒的指导下写了博士论文。论文写好后只有4页。泰勒说服杨振宁,无论如何,一篇博士论文只有4页总是太短了,要他加长。他照办了,加到了23页。在物理学有了卓越的成就以后,他又转向远东。杨振宁将把他的文稿与信件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而不是给石溪纽约州立大学。他是中文大学的访问教授。杨振宁也没有排除他搬回中国的可能性,因为回去后他和与他结婚已50年的妻子杜致礼会得到更好的照顾。 新近,致礼在石溪州立大学的医院动了三次肿瘤手术,结果良好。杨振宁在长岛还是感到很自在,也不像是要搬到远离他的三位已经成年的孩子身边。他们三位都已得到科学方面的学位。杨振宁说:“他们是美国人。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很少。”长子光诺毕业于密西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现在是纽约州西彻斯特县的一位财务顾问。次子光宇是一位化学博士,住在纽约城,为J.P.Marg财务公司分析化学工业。女儿又礼是蒙太拿州列文斯登县的一位医生。

杨振宁在1964年成为美国公民。他说:“我们在美国过得很不错。在这里我们有许多朋友。我们在两个社会中都很自在。”

在石溪为他的退休举行的学术讨论会结束时,杨振宁谈到他在60岁时的一个“伟大和意义深远的发现”:“生命是有限的”。他念了9世纪的一位中国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0世纪初,另一位作家,也是杨振宁父亲的朋友 译者注:朱自清,把这两行诗句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在历经一生对自然的神秘的思考以后,杨振宁认为这一改造更精确地描述了他晚年的想法。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14)

物理学家励志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物理学家励志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2、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
3、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牛顿
4、愤怒是由于别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蒲柏
5、人类的整个发展取决于科学的发展。——普朗克
6、所有的科学不是物理学,就是集邮。——拉塞福
7、在我望远镜的末端,我曾看见上帝经过。——牛顿
8、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9、方程式之美,远比符合实验结果更重要。——狄拉克
10、掌握的物理学越多,需要的工程学越少。——卢瑟福
11、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丁肇中
12、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爱因斯坦
13、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14、实验可以**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试验。——丁肇中
15、我从不去想未来。因为它来得已经够快的了。——爱因斯坦
16、天才和愚蠢之间的区别就是天才是有极限的。——爱因斯坦
17、一个人最高的本领就是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爱因斯坦
18、科学没有宗教是瘸子,宗教没有科学是瞎子。——爱因斯坦
19、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牛顿
20、思索,继续不断的思索,以待天曙,渐近乃见光明。——牛顿
21、创新的秘密在于知道如何把你的智谋藏而不露。——爱因斯坦
22、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23、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蒲柏
24、谁以为命运女神不会改变主意,谁就会被世人所耻笑。——蒲柏
25、聪明人之所以不会成功,是由于他们缺乏坚韧的毅力。——牛顿
26、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爱因斯坦
27、逻辑会把你从A带到B,想象力能带你去任何地方。——爱因斯坦
28、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爱因斯坦
29、我可以很确定的告诉大家: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狄拉克
30、宇宙中最不能理解的事情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爱因斯坦
31、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无法预料到人们的疯狂。——牛顿
32、并不是我很聪明,而只是我和问题相处得比较久一点。——爱因斯坦
33、真正有价值的是直觉。在探索的道路上智力无甚用处。——爱因斯坦
34、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爱因斯坦
35、所谓现实只不过是一个错觉,虽然这个错觉非常持久。——爱因斯坦
36、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爱因斯坦
37、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普朗克
38、人的一生应该象压路机一样,每走一步都能留下深深的脚印。——牛顿
39、科学不能或者不愿影响到自己民族以外,是不配称作科学的。——普朗克
40、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把我自己变成了一个权威。——爱因斯坦
41、谦虚对于优点犹如图画中的阴影,会使之更加有力,更加突出。——牛顿
42、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事有必然的。——爱因斯坦
43、不要试图去做一个成功的人,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爱因斯坦
44、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爱因斯坦
45、如果一个想法在一开始不是荒谬的,那它就是没有希望的。——爱因斯坦
46、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普朗克
47、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48、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49、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
50、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的人自我努力。——爱因斯坦
51、人们都把我的成功归功于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而已。——爱因斯坦
52、一个快乐的人总是满足于当下,而不太浪费时间去想未来的事。——爱因斯坦
53、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爱因斯坦
54、当我们的知识之圆扩大之时,我们所面临的未知的圆周也一样。——爱因斯坦
55、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牛顿
56、若无任何其他证据证明上帝的存在,单单大拇指这一项就可说服我相信。——牛顿
57、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爱因斯坦
58、行动并不一定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本质;我们发现,做一件好未必就心地善良。——蒲柏
59、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蒲柏
60、心里总是装着研究的问题,等待那最初的一线希望渐渐变成普照一切的光明。——牛顿
61、不要教死的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丁肇中
62、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了力量。——蒲柏
63、物理学家总认为你需要着手的只是:给定如此这般的条件下,会冒出什麽结果?——费曼
64、弦就好比是应该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一鸿半爪,偶然掉落在二十世纪一般。——维敦
65、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爱因斯坦
66、什么是名声?它是最卑贱的人当作运气的东西,是最伟大的人借以显耀一时的荣誉。——蒲柏
67、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爱因斯坦
68、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牛顿
69、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式,一种是生活不存在奇迹,另一种则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奇迹。——爱因斯坦
70、科学和宗教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在每一个善于思索的人的心目中,它们是相互补充的。——普朗克
71、如果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那么A等于x加y加z。勤奋工作是x;y是玩耍,而z是把嘴闭上。——爱因斯坦
72、有一个现象的明显程度已经让我毛骨悚然,这便是我们的人性已经远远落后我们的科学技术了。——爱因斯坦
73、实验物理与理论物理密切相关搞实验没有理论不行但只停留於理论而不去实验科学是不会前进的。——丁肇中
74、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75、自从牛顿奠定了理论物理学的基础以来,物理学的公理基础的最伟大变革,是由法拉第、麦克斯韦在电磁现象方面的工作所引起的。——爱因斯坦
76、固执于光的旧有理论的人们,最好是从它自身的原理出发,提出实验的说明。并且,如果他的这种努力失败的话,他应该承认这些事实。——托马斯·杨
77、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Rutherford
78、电和磁的实验中最明显的现象是,处于彼此距离相当远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把这些现象化为科学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物体之间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麦克斯韦
79、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规律的最简单的形式之一表现为某种物理量的不变性,所以对于守恒量的寻求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劳厄
80、万有引力、电的相互作用和磁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明显的表现出来,因此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但也许存在另一些相互作用力,他们的距离如此之小,以至无法观察。——牛顿
81、这是我一生中碰到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好像你用一颗15英寸的大炮去轰击一张纸而你竟被反弹回的炮弹击中一样。很生动地描述了汤姆逊模型碰到的困难,即原子不可能是质量均匀分布大小为1埃的球。——卢瑟福
82、(牛顿的)《原理》将成为一座永垂不朽的深邃智慧的纪念碑,它向我们展示了最伟大的宇宙定律,是高于(当时)人类一切其他思想产物之上的杰作,这个简单而普遍定律的发现,以它囊括对象之巨大和多样性,给于人类智慧以光荣。——拉普拉斯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15)

物理学家励志名言80句


励志名言
1、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2、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
3、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牛顿
4、愤怒是由于别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蒲柏
5、人类的整个发展取决于科学的发展。——普朗克
6、所有的科学不是物理学,就是集邮。——拉塞福
7、在我望远镜的末端,我曾看见上帝经过。——牛顿
8、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9、方程式之美,远比符合实验结果更重要。——狄拉克
10、掌握的物理学越多,需要的工程学越少。——卢瑟福
11、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丁肇中
12、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爱因斯坦
13、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14、实验可以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试验。——丁肇中
15、我从不去想未来。因为它来得已经够快的了。——爱因斯坦
16、天才和愚蠢之间的区别就是天才是有极限的。——爱因斯坦
17、一个人最高的本领就是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爱因斯坦
18、科学没有宗教是瘸子,宗教没有科学是瞎子。——爱因斯坦
19、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牛顿
20、思索,继续不断的思索,以待天曙,渐近乃见光明。——牛顿
21、创新的秘密在于知道如何把你的智谋藏而不露。——爱因斯坦
22、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23、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蒲柏
24、谁以为命运女神不会改变主意,谁就会被世人所耻笑。——蒲柏
25、聪明人之所以不会成功,是由于他们缺乏坚韧的毅力。——牛顿
26、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爱因斯坦
27、逻辑会把你从a带到b,想象力能带你去任何地方。——爱因斯坦
28、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爱因斯坦
29、我可以很确定的告诉大家:没有人真正了解量子力学。——狄拉克
30、宇宙中最不能理解的事情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爱因斯坦
31、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无法预料到人们的疯狂。——牛顿
32、并不是我很聪明,而只是我和问题相处得比较久一点。——爱因斯坦
33、真正有价值的是直觉。在探索的道路上智力无甚用处。——爱因斯坦
34、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爱因斯坦
35、所谓现实只不过是一个错觉,虽然这个错觉非常持久。——爱因斯坦
36、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爱因斯坦
37、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普朗克
38、人的一生应该象压路机一样,每走一步都能留下深深的脚印。——牛顿
39、科学不能或者不愿影响到自己民族以外,是不配称作科学的。——普朗克
40、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把我自己变成了一个权威。——爱因斯坦
41、谦虚对于优点犹如图画中的阴影,会使之更加有力,更加突出。——牛顿
42、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事有必然的。——爱因斯坦
43、不要试图去做一个成功的人,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爱因斯坦
44、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爱因斯坦
45、如果一个想法在一开始不是荒谬的,那它就是没有希望的。——爱因斯坦
46、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普朗克
47、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48、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49、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
50、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的人自我努力。——爱因斯坦
51、人们都把我的成功归功于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而已。——爱因斯坦
52、一个快乐的人总是满足于当下,而不太浪费时间去想未来的事。——爱因斯坦
53、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爱因斯坦
54、当我们的知识之圆扩大之时,我们所面临的未知的圆周也一样。——爱因斯坦
55、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牛顿
56、若无任何其他证据证明上帝的存在,单单大拇指这一项就可说服我相信。——牛顿
57、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爱因斯坦
58、行动并不一定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本质;我们发现,做一件好未必就心地善良。——蒲柏
59、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蒲柏
60、心里总是装着研究的问题,等待那最初的一线希望渐渐变成普照一切的光明。——牛顿
61、不要教死的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丁肇中
62、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了力量。——蒲柏
63、物理学家总认为你需要着手的只是:给定如此这般的条件下,会冒出什麽结果?——费曼
64、弦就好比是应该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一鸿半爪,偶然掉落在二十世纪一般。——维敦
65、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爱因斯坦
66、什么是名声?它是最卑贱的人当作运气的东西,是最伟大的人借以显耀一时的荣誉。——蒲柏
67、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爱因斯坦
68、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牛顿
69、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式,一种是生活不存在奇迹,另一种则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奇迹。——爱因斯坦
70、科学和宗教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在每一个善于思索的人的心目中,它们是相互补充的。——普朗克
71、如果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那么a等于x加y加z。勤奋工作是x;y是玩耍,而z是把嘴闭上。——爱因斯坦
72、有一个现象的明显程度已经让我毛骨悚然,这便是我们的人性已经远远落后我们的科学技术了。——爱因斯坦
73、实验物理与理论物理密切相关搞实验没有理论不行但只停留於理论而不去实验科学是不会前进的。——丁肇中
74、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75、自从牛顿奠定了理论物理学的基础以来,物理学的公理基础的最伟大变革,是由法拉第、麦克斯韦在电磁现象方面的工作所引起的。——爱因斯坦
76、固执于光的旧有理论的人们,最好是从它自身的原理出发,提出实验的说明。并且,如果他的这种努力失败的话,他应该承认这些事实。——托马斯·杨
77、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rutherford
78、电和磁的实验中最明显的现象是,处于彼此距离相当远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把这些现象化为科学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物体之间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麦克斯韦
79、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规律的最简单的形式之一表现为某种物理量的不变性,所以对于守恒量的寻求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劳厄
80、万有引力、电的相互作用和磁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明显的表现出来,因此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但也许存在另一些相互作用力,他们的距离如此之小,以至无法观察。——牛顿

物理学家的经典名言(16)

1.杨振宁

简介 :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名言: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

2、

李政道,(1926-)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著名的物理学贡献有:李模型、高能重离子物理、量子场论的非拓扑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谜。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名言:如果没有一个所有的错误都犯了以后,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对的。

3、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名言: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4、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此外有同名影视作品、散文、游戏等。

名言: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5、

钱学森,(1911-2009)浙江省杭州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名言: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6、

朱棣文 (Steven Chu)(1948-)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中国江苏太仓。父亲朱汝瑾是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母亲李静贞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1978年到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 1983年任该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1993年6月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4年6月被任命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8月1日正式上任。他成为首名掌管这个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实验室的华裔人士。2008年12月被任命为美国能源部长。

名言:我们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我们会时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热情。

7、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拥有瑞士国籍),思想家及哲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

名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8、

牛顿(163-1727)

艾萨克·牛顿爵士,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英国当时炼金术热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他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

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9、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

名言: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10、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当时,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今天,史蒂芬·霍金说,“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他这方面的功劳大概无人能及。”

名言:自然界没有一样东西能保持永久性的。

11、

玛丽·居里(1867.11.7—1934.7.4)。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pō)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用了好几年在研究镭的过程中,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

名言: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12、

吴健雄(1912-1997)诞生在江苏省太仓市浏河,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1958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获美国总统福特颁发的国家科学勋章,同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1981年意大利总统授予她“年度杰出妇女奖”;1991年她荣获代表理工界最高荣誉的普平纪念奖章。1990年5月7日,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庄重宣布:将新近在太阳系发现的编号为第2752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旨在表彰吴健雄在高科技领域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这意味着她与张衡、祖冲之、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永恒。

名言:荣誉并不是奋斗的动力。

13、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公元1791~公元1867)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生于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1815年5月回到皇家研究所在戴维指导下进行化学研究。1824年1月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1833----1862任皇家研究所化学教授。1846年荣获伦福德奖章和皇家勋章。

名言:希望你们年轻的一代,也能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脚踏实地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4、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阿基米德到过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他住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数学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

名言:给我一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15、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年12月24日-1889年10月11日),英国物理学家,出 生于曼彻斯特近郊的沙弗特(Salford)。由于他在热学、热力学和电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CopleyMedal)。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并用焦耳姓氏的第一个字母“J”来标记热量

名言:我的一生的乐趣在于不断地去探求未知的那个世界。如果我能够对其有一点点的了解,能有一点点的成就,那我就非常知足。

16、

欧内斯特·卢瑟福(1871-1937)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还是最先研究核物理的人。除了理论上非常重要以外,他的发现还在很大范围内有重要的应用,如核电站、放射标志物以及运用放射性测定年代。他对世界的影响力极其重要,并正在增长,其影响还将持久保持下去。他被称为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名言:这是我一生中碰到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好像你用一颗15英寸大炮去轰击一张纸而你竟被反弹回的炮弹击中一样。很生动地叙述了汤姆逊模型碰到的困难,即原子不可能是质量均匀分布大小为1埃的球。

返回顶部